分享

王阳明的四句教

 chao fan zi 2012-12-31


王阳明晚年提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即“四句教”,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基本总结,是他治学的一个特色。因王阳明与钱德洪、王畿在天泉桥上论证四句教的实质意义,故称“天泉证道”。

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王阳明指心为道德意识,是万事万物的本体,是无善念恶念的,是粹然至善的。善恶是一道德范畴,王阳明在道德层面上言心,他确实视心为至善无恶的。王阳明又把心本体譬为太虚(天空),太虚之中,日月星辰、风雨露雷,阴霾饐(yi音,意为腐烂变味)气、虽然样样都有,但没有成为太虚的障碍,人心本体也是这样,这里的心本体超越了道德层面上的意义,超越了道德层面,也就超越了善恶,即是无善无恶的了。

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王阳明认为所谓意,有意念、意识、意向的意思,它们是主体的欲望或选择,是有善恶取舍之心的,到意念发动时便有善恶之分。如花草,原是无善无恶的,但因各自的取舍不同而有善恶之分,观花者以草为恶,而用草者又以花为恶。

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即良知能正确判断明辨是非善恶。王阳明认为良知自能知善知恶,知是知非,并不需要他人提醒,故人依着良知,自能调节自己的言论行为,自能见善而思齐(帮助、施行),见恶而改过。舍却良知,便不能辨别善恶是非。

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认为为善去恶即是要纯化意念(格物),就是正念头(正心),无格物,良知虽然知善知恶,却不能落实在行动上为善去恶。在这里良知为知,而格物为行,故要为善去恶,必须以格物为途径,格物就是端正、纠正想法和念头,使念头纯一不杂,就是去掉人欲或私念,以恢复人的天赋良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