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背怕冷怎么回事?结论:多是表证。

 我_要认真学习 2013-01-07

临证中经常遇到病人说后背怕冷,有的甚至说后背冒凉气,而大部分病人并没有外感的迹象。读大学时,在颜德馨先生写的一本书中有这么一则医案,至今仍记在脑海中。一位僧人后背发冷,找到了颜德馨先生,先生运用补肾培元的办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开始,我也模仿颜德馨先生,遇到这样的病人,一般运用补肾阳的办法治疗。加之很多病人的脉象偏沉,舌质淡,更是胸有成竹。但是疗效似乎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好,经常疗效平平,甚至是根本没有疗效。

《金匮要略》痰饮篇中,也有关于背寒的记载:夫心下有痰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痰饮病确实有很多的病人,仔细询问后多有后背怕冷的症状。这里说的痰饮病,多见于西医所说的胃病,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等病。很多胃病从痰饮论治,可以收到不错的疗效,苓桂术甘汤,当归芍药散等常用。当取效不明显时,可以加大桂枝的用量。当胃病向好的方面转化时,后背怕冷的症状随即好转。尝试着在苓桂术甘汤无效时,不增加桂枝的用量,而加入麻黄白芷苏叶等解表药,也可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看来,胃病亦有表证,不全为内伤杂病。之后,遇到后背怕冷的病人,多用辛温解表之法,或者加入解表药,疗效提升。再后来,遇到这样的病人,都是让病人服用小青龙汤,或者针刺风门,大椎,至阳等解表散寒,也可以收到效果。再后来,遇到没有条件的或者经济困难的病人,在两风门穴处,拔火罐亦有十分好的疗效。由繁至简,其理一也。

中医最怕的不是没有悟性,而是囿于某种观点或者成见。一病人曾告诉我,年轻时曾经患有严重的后背发冷之病,穿再多的衣服也无济于事,寻遍泉城的名医,最后也没有治好。一位退休的厂医告诉了他一个偏方,用生姜搽涂后背,没想到却很快的治好了。生姜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不可因病程漫长而忽略表证之存在。

又,在青岛遇到一位自诉后背冒火的老太太,每晚夜半时分犹重,经常因为后背发热而由梦中醒来。为其针刺束骨,行《难经.动而伸之之泻法,一次即症状大减。 

有病早知道——看看舌头

《有病早知道——看看舌头》7、慢性肾炎

《有病早知道——看看舌头》6、肝胆系统疾

《有病早知道——看看舌头》5、风湿性心脏

《有病早知道——看看舌头》4、支气管炎

《有病早知道——看看舌头》3、消化系统

《有病早知道——看看舌头》2、舌色(续)

《有病早知道——看看舌头》1、望舌七步骤

千古中医故事

(一)《华佗》之神医传奇

(二)《华佗》之华佗之死

(三)《扁鹊》之诊病圣手

(五)《李时珍》之坎坷从医路

(六)《李时珍》之毕生一部书

(七)《李时珍》之本草耀神州

(九)《孙思邈》之药王崛起之

(十)《张仲景》之医圣之路

(十一)《张仲景》之流芳百世

(十二)《张仲景》之天人相应

(十三)《张仲景》之阴阳本源

(十四)《张仲景》之五行生克

(十五)《孙思邈》之药王成名

(十六)《孙思邈》之药王著书

解读中医

5中西互补

4中西之路

3中医之功

2中医之难

1中医之源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01

中医诊断学02

中医诊断学03

中医诊断学04

中医诊断学05

中医诊断学06

中医诊断学07

中医诊断学08

中医诊断学09

中医诊断学10

中医诊断学11

中医诊断学12

中医诊断学13

中医诊断学14

中医诊断学15

中医诊断学16

中医诊断学17

中医诊断学18

中医诊断学19

中医诊断学20

中医诊断学21

中医诊断学22

中医诊断学23

中医诊断学24

中医诊断学25

中医诊断学26

中医诊断学27

中医诊断学28

中医诊断学29

中医诊断学30

中医诊断学31

中医诊断学32

中医诊断学33

中医诊断学34

中医诊断学35

中医诊断学36

中医诊断学37

中医诊断学38

中医诊断学39

中医诊断学40

中医诊断学41

中医诊断学42

中医诊断学43

中医诊断学44

中医诊断学45

中医诊断学46

中医诊断学47

中医诊断学48

中医诊断学49

中医诊断学50

中医诊断学51

中医诊断学52

中医诊断学53

中医诊断学54

中医诊断学55

中医诊断学56

中医诊断学57

中医诊断学58

中医诊断学59

中医诊断学60

中医诊断学61

中医诊断学62

中医诊断学63

中医诊断学64

中医诊断学65

中医诊断学66

中医诊断学67

中医诊断学68

中医诊断学69

中医诊断学70

中医诊断学71

中医诊断学72

中医诊断学73

中医诊断学74

中医诊断学75

中医诊断学76

中医诊断学77

中医诊断学78

中医诊断学79

中医诊断学80

中医诊断学81

中医诊断学82

中医诊断学83

中医诊断学84

中医诊断学85

中医诊断学86

中医诊断学87

中医诊断学88

中医诊断学89

中医诊断学90

中医诊断学91

中医诊断学92

中医诊断学93

中医诊断学94

中医诊断学95

中医诊断学96

中医诊断学97

中医诊断学98

中医诊断学99

中医诊断学100

中医诊断学101

中医诊断学102

中医诊断学103

中医诊断学104

中医诊断学105

中医诊断学106

中医诊断学107

中医诊断学108

中医诊断学109

中医诊断学110

中医诊断学111

中医诊断学112

中医诊断学113

中医诊断学114

中医诊断学115

中医诊断学116

中医诊断学117

中医诊断学118

中医诊断学119

中医诊断学120

中医诊断学121

中医诊断学122

中医诊断学123

中医诊断学124

中医诊断学125

中医诊断学126

中医诊断学127

中医诊断学128

中医诊断学129

中医诊断学130

中医诊断学131

中医诊断学132

中医诊断学133

中医诊断学134

中医诊断学135

中医诊断学136

中医诊断学137

中医诊断学138

中医诊断学139

中医诊断学140

中医诊断学141

中医诊断学142

中医诊断学143

中医诊断学144

中医诊断学145

中医诊断学146

中医诊断学147

中医诊断学148

中医诊断学149

中医诊断学15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