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养生术的主要内容 转自:养生之道 道家养生学 一,守一。 在身心安静的状态中,将意念集中于对“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长生的养生方法。大约在东汉时就曾广泛流行过。魏晋以后,逐渐同存思、吐纳、导引等方法融合在一起,成为后来内月修炼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存思。在高度入静的情况下,将意念存放在体内或体外的某处,以求得到长生。魏晋时期,曾广泛流行。有的称体内各部分各有神灵居住,将意念存于体内,称为存神,存神而与神合一,即可登临仙界。有的主张,存思中应以意念内观自身脏腑,就可获得自身脏腑之形象,这就是内视。
三,导引。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各种人的肢体运动。它与气息调节相配合,求得血脉畅通、延年益寿和祛除百病。大约在秦汉时已经流行。其后,导引之势越来越多,并与气息调节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后来的内丹修炼的一个内容。
四,吐纳。是在呼吸调节中,吐出胸中的浊气,吸进新鲜空气,以求长生延年。大约秦汉时已在流行。后来的内丹功夫也十分重视气息,强调在呼吸中获得先天之气以补后天之气。 六,服食。是通过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药物来求得长生成仙。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并流传,在魏晋和唐代曾两度成为养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对象大致又有两类,即草术药和金石药。草木药的功效在于补救“亏缺”,就是中医家们常说的补养元气.调理五脏,滋养精血,治疗疾病的意思。金石药石因为采自天地之间,古人以类附比认为服金石药即可长存不朽。
八,内丹。是以人体比作炉鼎,以人的精、气、神作为对象,运用意念,经过一定步骤,以求精、气、神
在体内凝聚成“丹”,以求长生。内丹与外丹相对。内丹之说大约始于南北朝的后期。在外丹术衰微以后,内丹术逐渐成为道教养生的主要方法。从宋元直至明清,道教内丹术内容逐渐丰富,融会贯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导引、吐纳和胎息等各种方法,并且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东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侧重。 九,房中。指男女性生活的节制和谐,还精补脑等房事方法,以求长生。战国时期,房中术已经形成。两汉时就已有较系统的理论。早期道教并不禁欲,还将房中术纳入道术之中。后因流于淫靡.在南北朝时期被斥除出道术。从现存少量文献看,其中包含的性卫生的内容至今仍不失其科学的意义。
十,起居。指人的生活方式和环境要求,包括饮食、言语、作崖、穿着、房舍等等,要求取法自然,适应变化,顺乎天时地理,以求健康跃生。对于起居摄养之道,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多有沦述。道教综合继承并加以系统化,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韵颐养生息的起居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