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应服务与管理并重

 指间飞歌 2013-01-19

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应服务与管理并重

[ 来源:中国民族报 | 发布日期:2013-01-18 ]

马文艺

居住在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的300多名少数民族群众与南宁市民一起欢度古尔邦节。 资料图片 

  弥补立法缺失

  法律制度是社会行为的准则,对日常生活和社会行为具有规范和导向作用。要从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分别出台相关的法律制度,对涉及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相关权益进行保障,如山东针对《山东省民族工作条例》修改进行了调研论证,形成了《山东省民族工作条例修正案(草案)》,并向有关部门建议列为2012年立法计划;还应建立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法律援助制度,增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法律维权意识,提高其知法守法素质。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首先是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着力巩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基础。政府部门要把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作为城市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认识,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其次是搭建平台,突出重点,着力强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工作措施。要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点,积极搭建信息网络、民族联谊、服务管理工作平台,着力强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

  第三是创新机制,完善制度,着力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水平。要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出地与流入地政府的联动机制,完善组织领导机制、民族关系调处机制、协作共管机制等政府工作机制,创新宣传教育机制等服务机制。提高服务管理效率,不断增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法律意识、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多措并举

  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努力筑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保障的基石。要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普及教育,打牢各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政府部门要大力宣传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动员和组织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到宣传教育活动中来,努力形成自觉宣传和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加强法制教育,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法律意识,努力提升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学法、遵法、守法、用法上的能力,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例如山东省各级民族工作部门近3年来共组织举办普法讲座154场,发放各类普法教材28000余份,受教育群众达4万余人次。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法制观念,增强了其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做好少数民族各项社会事业,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2012年7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下发《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科技、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要巩固民族基础教育,确保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按时入学;突破职业教育,大力开展面向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技能技术培训,拓宽其就业面;要协调有关部门切实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社会低保、司法调解、养老托幼、帮困助学、扶弱救残和劳动就业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为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正常的生产生活提供扎实有效的服务。

  要狠抓执法和监督检查,加强国家针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立法是基础,执法是关键”,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风俗习惯,建立长效的执法机制,加强对清真食品市场的管理和监督,查处诸如个别地区、个别行业出现的对少数民族群众拒保、拒住等问题。同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保障法律法规的执行,离不开执法的监督检查。要避免由于执行不到位或错误的实施而否定立法的价值、损害法律规则的行为。要建立健全执法监督网络,改进执法行政监督的检查方式方法,及时纠正民族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最大限度地减少民族领域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切实保障国家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相关政策落实到位。

  大力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加大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要切实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投入,加强基层面向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文化、体育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做好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文化的保护继承工作,发扬他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要做好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及对资料的抢救、整理和研究工作。要继承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充分利用少数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大力开展生动活泼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应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积极培养和壮大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队伍,繁荣民族文艺创作。要把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与振兴少数民族经济结合起来,使文化与经济互促互进。要加强少数民族聚居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少数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创造力,增强各民族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

  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整体素质。民族文化,对内是各民族的精神家园,对外则有着抵御外来思想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维护地区稳定的重要作用。民族文化的特征体现在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素质等方面。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文化底蕴、文化氛围铸就了劳动者素质。要积极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给予尊重、扶持和保护,大力提高各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及其流入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民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