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围绝经期月经稀发68例
许萍
围绝经期指妇女40岁以后,从出现卵巢功能衰退的内分泌临床表现(即月经紊乱)时开始,到绝经后1年止的一段时期,在此期间,常表现出月经失调的症状。笔者近2年来,对月经后期、月经稀发、闭经等围绝经期症状,运用中药左归丸、二仙汤、养血活血汤等化裁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年龄39~44岁;病程6个月~3年。表现为月经间期延长,达数月或1年以上,经量稀少,伴腰酸、心悸、耳鸣、健忘、失眠、盗汗等症状;月经中期或数月未行时内分泌测定显示雌激素(E2)及孕激素(P)下降,促黄体生成素(LH)不变,促卵巢生成素(FSH)不变或上升,且排除子宫、卵巢器质性病变。 治疗方法 月经间期服用中药鹿角10g、炙龟板10g、甜苁蓉12g、仙灵脾12g、菟丝子10g、潼蒺藜10g、生地12g、熟地12g、天冬12g、麦冬12g、山萸肉9g、杞子10g、当归12g、制巴戟12g,连续服用至月经来潮。 月经第1天始服养血活血汤:当归12g、川芎9g、熟地15g、红花5g、益母草15g、丹参15g、酒白芍10g、广郁金9g、透骨草15g、鸡血藤15g、月季花9g、路路通7只,每日1剂水煎服,连续服7剂。 上述方法连续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 治疗效果 疗效标准:治愈:症状消失,连续3个月月经来潮,周期基本正常,经量中等,E2、P、FSH、LH正常。显效:月经来潮,但周期欠正常,经量较治疗前增多,E2及P仍升高,FSH及LH改善。好转:月经来潮,周期欠佳,经量少,E2、P略上升,FSH、LH有改善。无效:月经未行,内分泌测定无明显改善。 本组经治疗治愈33例,显效13例,好转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1%。 典型病例 赵某,女,42岁,1998年4月5日初诊。患者月经紊乱3年,伴腰酸、神疲乏力、耳鸣健忘,诊见舌淡红,苔薄,脉沉细。测血E225pg/L,LH 188.7miu/ml,FSH>100miu,P 1.3n mol/L,予以温肾养血调冲中药(见上),上药连服20剂,并嘱经行第1天服养血活血汤。连续治疗3个月后,月经规律,每月一行,量中等,诸症均得到明显改善,测E2187.1pg/L,LH 43.3miu/ml,FSH 55.3miu/ml,P 4.8n mol/L。 体会 经水为天癸所化,肾虚则精少,精少无以化血,故月经不调。水脏得补,上可济心火,下可养冲任,阴平阳秘,则沉疴告愈。根据以上的中医基本理论,选左归丸合二仙汤化裁,以补养肝肾,养血调冲。主治肝肾不足,精髓内亏,津液枯涸,冲任失调,经水失调。方中鹿角、龟板有雌酮及类激素样作用;巴戟天有皮质激素样物质;仙灵脾含黄酮、维生素E、雄激素;潼蒺藜对子宫较敏感,能收缩子宫;菟丝子对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当归能兴奋、抑制子宫,起到双向调节作用;杞子、熟地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B及角质、矿物类如钾、钙、磷等。诸多药物共用,合理调理机体,并刺激垂体促性腺激素释放,促卵巢分泌E2、P,有序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及靶器官,则月经可自然来潮。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310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