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疹1

 学中医书馆 2013-02-05

 麻疹
  (概述]
  麻疹,是一种急性发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畏光羞明,泪水汪汪,口腔两颊出现麻疹粘膜斑,周身皮肤规律有序地布发麻粒样大小的红色丘疹,皮疹消退可见脱屑和色素沉着斑为特征。本病是古代儿科四大要证之一.《痘疹大成.麻疹集成摘要》说:“疹者,肺胃蕴热所发,总宜解二经之邪热,邪热解则诸症自愈”。麻疹的病名,各地称谓有异。如:川广呼为麻子,北方称为疹子,浙江一带名为瘠子,江苏地区称为痧子,也有称为糠疮、肤疮等的,均以皮疹的形态和特点而命名,现统一称为麻疹。
  西医学已证实麻疹是由麻疹病毒经呼吸道感染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麻疹在过去常常每隔2—3年就会发生一次大流行。自1965年以来,我国应用自制麻疹减毒活疫苗普遍进行预防接种,控制了麻疹的大流行,因而,发病率明显降低,且周期性的流行特征基本消失。估计在不久的将来,麻疹流行可能会得到控制。
  麻疹在6个月至5岁的小儿中发病率最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流行于冬春季节。由于妊娠期母体内的麻疹抗体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故婴儿在出生后3—4个月期间,具有母体给予的被动免疫力,一般不至于引起发病。随着年龄的增大,婴儿体内麻疹抗体水平逐渐下降,当生长到6—8个月时体内麻疹抗体消失,一旦接触感染就有可能发病。目前,临床发病有向较大年龄推移的现象,成人麻疹发病率增高和非典型麻疹、.皮疹不典型的病例增多.本病患过一次以后,一般可终生免疫,极少数再次发病。
  我国早在汉唐时期就有发斑、隐疹等出疹性疾病的记载,其中亦可能包括麻疹在内。由于文字简略,症状及特征等描述不尽详细,未能加以鉴别,故在宋代以前,麻疹与天花常相混论述,宋代以后才将西病分论,并予鉴别。宋代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疮疹候》中称麻疹为疮疹,指出了麻疹的症状、治法和具有传染性的特点。董汲在《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斑疹疮论》中记载了麻疹和天花的区别。元代医家朱丹溪、滑伯寿等明确了麻疹的病名,对麻疹的病机、证治、预后方面有了详细的描述。明代龚信、吕坤、万全等对麻疹的命名、证候鉴别、分类、护理、预防等有较全面的论述,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将麻疹分为3期:即“初热期”、“见形期”、“收没期”,这种分期的方法,迄今仍为临床应用。关于预防麻疹发病,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新生儿脐带煅制后,以乳汁调服”的方法,是为应用脐带、胎盘等人工免疫方法预防麻疹的最早记载。清代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更提出了麻疹在出疹时必有发热的重要论点,并记述了麻疹的主要合并症一一肺炎喘嗽,使中医学对麻疹的论述臻于完善。
   现代对麻疹的研究范围广泛。在临床研究方面,对麻疹的发病、诊断、并发症诊断和对麻疹顺证、逆证的辨别方面有许多总结报道,这些临床研究成果丰富了麻疹的诊治内容,提高了诊疗效果;在实验研究和血清学研究方面,认为麻疹病毒侵入人体后,可引起异常免疫反应,可造成组织和血管损伤;提出在发生麻疹流行后接砷麻疹疫苗,也可以降低发病率,制止麻疹的流行;在流行病学研究方面,提出麻疹发病有向大年龄推移的趋势,亦有新生儿罹患麻疹者;在药效学研究方面,提出清热解毒中药兼能抗病毒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另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制定了麻疹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及疗效评定,为麻疹的研究、治疗等提供了规范性标准。
  (病因病理]
  一、病因
  1.外感病因 外感麻毒时邪是引起麻疹发病的原因。冬春之季,麻毒时邪,与风邪相合,侵袭肺卫,郁阻于脾而透于肌肤,发为麻疹。 .
  古代医家对麻疹的病因认识,各有不同。如宋代以钱乙为代表的医家提出:内禀胎毒,伏于肺腑,外感天行时气而发病。认为内禀胎毒,外感时邪,是为麻疹的病因;方贤在《奇效良方》中认为:“疮疹为内实而生,热毒由儿在母胎所致.非内虚而感外寒之比”,提出胎毒是麻疹的病因;而吕坤在《麻疹拾遗》中则指出:“麻疹之发,多系天行疫气相染”,且“麻非胎毒,皆带时行,气候暄热传染而成”。明确了时邪是麻疹的主要病因,与西医学的认识基本一致。
  2。正虚病因 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肺主皮毛属卫,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运失健,则水谷不为精微以滋肺益气,肺失所养,则卫外不足,易受麻毒时邪所袭。或又因禀赋不足,或后天调护失宜,或因病后体虚,均可致肺气虚弱,正虚而不能抗邪于外,易为麻毒时邪所袭为患。故正虚不能胜邪亦是麻疹发病的重要原因。
  二、病理
  1.病变脏腑在肺脾 麻疹病变脏腑主要是在肺脾。麻毒时邪经口鼻而入,首先犯肺,郁阻于脾。肺主皮毛在卫属表,脾主肌肉在里合四肢。麻疹起病,由卫外不足以抗邪,麻毒外侵,郁于肌表,故疾病初起其症类似感冒;麻毒袭于肺卫,郁阻于脾,正邪交争,毒透肌肤而布及全身。因此,麻毒郁于肺脾,是麻疹发病的基本病理特点。
  2,病理因素毒郁表 麻疹发病,是由麻毒时邪侵袭而致,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麻毒为患,既有起病急骤的特点,又符合温病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因而麻疹初期,可见肺卫受郁的特征;出疹期可见皮疹透发及伴有气分热证,甚则出现营血分证;疾病后期,以麻毒伤阴为主要特征。因此,麻毒郁于肌表,正邪相争是引起本病的发生发展和病理变化的重要因素。
  3.病机属性辨虚实 麻疹因感受麻毒时邪而引起发病。临床一般表现为发热烦躁、畏光流泪、疹稠色赤、脉数有力等形症有余的证候,是为邪气壅盛,正邪相争,正气未衰,抗邪有力,多属热证、实证。如因患儿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感邪太盛,麻毒内陷,临床表现为身热而不甚、面白肢凉、疹稀色淡、脉细无力等形症不足的证候,是为正邪相争,正不胜邪,气血受损,多属寒证、虚证。
  4。病情演变分顺逆 麻疹发病,总以外透为顺,内陷为逆。麻毒时邪,侵袭于肺,郁阻于脾,肺主皮毛属表,脾主肌肉属里,麻毒侵袭而犯于肺脾,正邪交争,正气驱邪,由内达外,由里出表,是为顺证。因此,在麻疹疾病过程中,常以皮疹的透发来分辨麻疹的顺逆及轻重缓急。麻疹具有皮疹按序透发的规律,如经过疹前期、出疹期、疹没期3个阶段,皮疹能够如期透发及收没,临床无合并症者,是属顺证;如外因麻毒壅盛,内由素体虚弱,或因调护不当,或因失治、误治等,导致正不胜邪,麻疹不能如期透发或收没,而表现为暴出或骤没,或延期不透,或透而不爽,临床兼见合并症者,是属逆证。
  另外,在麻疹的恢复期,由于麻为阳邪,久蕴伤阴,故可见麻后阴虚的证候。如肝阴损伤,则麻毒入眼,白膜遮睛;如损伤阴血,则麻后痧癞,周身奇痒不舒等。亦属麻疹的变证。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麻疹诊断依据:
  1.易感儿在流行季节有麻疹接触史。
  2。患儿初起有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泪水汪汪、畏光羞明、口腔两颊粘膜可见“麻疹粘膜斑”;发热3—4天,皮疹透发,从颜面开始(先从耳后、发际、颜面),逐渐遍及全身(至胸、背、腹、躯千、四肢、手心、足心、鼻准见疹),疹齐热渐退,疹没见皮肤有脱屑及色素沉着。邪毒深重者,可合并肺炎喘嗽、喉痹、昏厥等危候。
  3.麻疹皮疹呈玫瑰色斑丘疹,多为散在。亦可不同程度融合成片,但疹间皮肤正常。邪毒深重者,可见皮疹稠密,融合成片,疹色紫暗;邪毒内陷者,可见皮疹骤没,疹稀色淡。
  4.实验室检查
  (1)末梢血象检查在疹前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非典型麻疹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疹前期,取患儿鼻咽分泌物、血液、尿液可分离出麻疹病毒。
  (3)对非典型麻疹病例,可在发病后1个月作血清学检查,血清抗体超过发病前4倍或抗体≥1:160时即可作为确诊依据。另外,如检查中和抗体、补体结合抗体等,也可作回顾性诊断。
  以上诊断具备第2、3项,参考第1、4项即可确定为麻疹的诊断。
  二、鉴别诊断
  临床需与一些常见出疹性疾病进行鉴别,如奶麻、风痧、丹痧等。
  (辨证论治]
  一、证候辨别
  1.顺逆辨证 麻疹总以外透为顺,内陷为逆。一般可从麻疹的临床表现,如发热、精神、咳嗽、呼吸、出汗、大便等症状的轻重缓急及出疹情况等进行辨别。
  (1)辨别顺证 疹前期,发热不高,体温多在38℃左右,伴咳嗽鼻塞、畏光羞明、泪水汪汪,口腔可见麻疹粘膜斑.3—4天后开始出疹,出疹期发热如潮,体温多在39~C~40~C,神识烦躁,尚能入睡,咳嗽有痰,咳声清爽,麻毒随汗而透,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延及头面、颈项,依次蔓延至胸、背、腹、四肢,最后可见手、足心及鼻准部出疹,皮疹分布均匀,疹点色泽红活,一般无临床合并症者,皮疹3天左右透齐。然后皮疹依次隐没(先出先没),同时热退咳减,食欲增进,神清脉和。是为顺证.
  (2)辨别逆证 麻疹疾病中,壮热不退,烦躁不安,皮疹透发不畅,或疹出骤没,伴见咳喘气急、鼻翼煽动、口唇发绀等,是为麻毒闭肺(麻疹合并肺炎)证;如伴见咽红肿痛、呛咳气急、声音嘶哑等,是为麻毒攻喉(麻疹合并喉炎)证;如神昏抽搐,皮疹暴出,疹稠色暗,腹胀便秘,舌绛苔黄,脉数有力等,是为麻疹毒陷心肝(合并脑炎)证;如皮疹骤没,疹稀色淡,面色青灰,汗出肢冷,脉微欲绝等,是为麻疹心阳虚衰(合并心衰)证。上述诸证,均属麻疹逆证。
  2.八纲辨证
  (1)辨别表里 麻疹初起,皮疹未透,病属在表;正邪相争,皮疹透发,病多属里。如疹前期,是麻毒时邪,由口鼻而入.侵于肺卫,症见发热不甚、咳嗽咽红、鼻塞流涕、目赤多泪等,然皮疹尚未透发,口腔两颊粘膜近臼齿处,可见麻疹粘膜斑,病程约3—4天,此属麻毒在表;出疹期,正邪相争,正气抗邪外出,麻毒由里出表,症见发热如潮,面红目赤,神烦不安,口渴欲饮,麻疹透发,皮疹稠密,疹色暗红,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此属麻毒在里.
  (2)辨别寒热 麻为阳邪,热证多见。如疹前期,初感麻毒之邪,复为风寒所袭,症见发热恶寒、鼻塞清涕、苔白脉浮等;或出疹期突感寒邪,或误用寒凉之品,或正气抗邪无力,症见皮疹骤没、疹稀色淡、汗出肢冷、舌淡脉弱等,此属寒证。如疹前期,麻毒时邪所袭,症见发热不退、咳嗽咽红、口渴欲饮、舌红苔黄等,或出疹期,麻毒壅盛,症见壮热神烦、口渴欲饮、皮疹稠密、疹色暗红、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或皮疹暴出、咳喘气急、鼻翼煽动、口唇发绀等,为麻毒闭肺;或咽肿呛咳、声音嘶哑等,为麻毒攻喉;或神识昏迷、四肢抽搐等,为毒陷心肝。上述诸证多属热证。
  (3)辨别虚实 麻毒时邪外袭,正邪相争,在麻疹的疹前期、出疹期,属邪实为主;疹回期,属正虚为多,或虚实夹杂。如疹前期,麻毒侵袭,症见发热咳嗽,目赤多泪,口腔两颊可见麻疹粘膜斑,而皮疹未透等;出疹期,麻毒壅盛,症见壮热神烦,口渴欲饮,皮疹透发,疹稠色暗,舌红脉数等,是为邪盛,此属实证。如因素体虚弱,正不胜邪,麻毒内陷.心阳虚脱,症见面色苍白,皮疹骤没,汗出肢厥,脉微欲绝;或疹回期,邪退正伤,症见低热久稽,咳嗽少痰,饮食不振,神疲声低,或手足心热,或汗出肢凉,舌红苔少,或舌淡苔薄,脉象细数,或脉细无力等,是为邪少虚多,此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二、治疗原则
  治疗麻疹,素有“麻不厌透”、“麻喜清凉”之论.麻为阳毒,以透为顺,以清为要,因此.麻疹以清热透疹为基本法则。顺证有宣透、清解、养阴之序:疹前期麻毒郁表,治须宣肺透疹,使麻毒由表而出;疹出期,热炽肺胃,治当清热解毒,佐以透疹,使麻毒得解,壅盛之热得清;疹回期肺胃阴伤,以虚为主,治当甘寒以养肺胃。
  麻疹逆证的治疗以透疹、解毒、扶正为基本原则。如热毒壅盛,麻毒内陷所致皮疹暴出.疹稠色暗者治以清解,佐以透疹;如素体正虚,抗邪无力所致皮疹逾期未出,或疹稀色淡者,治以益气升提,佐以透疹;如调护失当,寒邪所袭,致皮疹隐没者,治以散寒解表.佐以透疹;如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泄泻疹没者,治以健脾和胃,佐以透疹。出现合并症者,当急于解毒安正。如麻毒闭肺,治以清热解毒,化痰平喘,佐以辛凉透疹;麻毒攻喉,治以清热解毒,清喉利咽,佐以解毒透疹;毒陷心肝,治以镇肝熄风,开窍醒神,佐以解毒透疹;毒迫肠腑,治以清热利湿,佐以解毒透疹;麻毒入眼,治以清肝明目,佐以清凉透疹。对麻疹合并并发症的重症患儿,还应中西医药配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麻疹的治疗,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加强护理,如顺证的治疗,以正确的护理较之药物治疗更为重要.②透疹不可过用辛散升提之品,以防耗伤阴液。⑧清解不可过用寒凉之品,以免凉遏疹陷。④养阴不可过用滋补厚腻之品,以免滞邪碍脾。
  三、分证论治  
  1.疹前期 从开始发热至出疹,3天左右。  

  (1)麻毒郁表
  证候表现 发热咳嗽,喷嚏流涕,畏光羞明,泪水汪汪,稍烦口渴,饮食如常,大便溏软.口腔两颊粘膜可见麻疹粘膜斑,舌苔薄黄,脉象浮数。
  辨证要点 本证为麻疹初期,因麻毒所袭而发病。起病前多有麻疹接触史。本证临床表现类似风热感冒,见发热咳嗽,但流泪畏光、喷嚏流涕等较重为其特征,即所谓“麻相”.发病后2—3天两颊粘膜可见麻疹粘膜斑是确诊为本病的重要依据。若曾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发病者.其症状常较轻而不典型,病程亦较短。
  治法主方 解肌透疹,达邪外出。宣毒发表汤加减。(参考升麻葛根汤
  方药运用 常用药:葛根、升麻、前胡、杏仁、桔梗、荆芥、薄荷(后下)、连翘、牛蒡子,甘草。发热咳嗽加银花、浙贝;咽喉红肿加山豆根、黄芩;烦躁口渴加蝉蜕、石斛。麻疹欲透未出加浮萍、芫荽,亦可煎水外洗,以助皮疹透发。
  如夏季为麻毒时邪所袭,兼感暑湿之邪郁于肌表而发病,症见发热微汗,咳嗽有痰,喷嚏流涕,畏光羞明,泪水汪汪,神疲倦怠,纳呆呕恶,口腔两颊可见麻疹粘膜斑等,治以祛暑透疹,选用新加香薷饮加减。常用药:香薷、扁豆、厚朴、金银花、连翘、浮萍、西河柳;恶寒清涕加苏叶、防风;咳嗽痰多加陈皮、半夏。
  如患儿素体阴虚,复感麻毒时邪发病,症见发热咳嗽,喷嚏流涕,畏光羞明,泪水汪汪,虚烦不眠,口渴咽干,舌红苔剥,脉象细数,口腔两颊见麻疹粘膜斑,治以滋阴透疹,选用加减葳蕤汤。常用药:玉竹、葱白、白薇、连翘、薄荷、生甘草、玄参、天花粉。
  如麻毒郁表,血运不畅,致疹毒透发不出,症见壮热不退,气急鼻煽,皮疹色淡或疹色紫暗,或斑疹互见,面色红赤或灰暗,神烦不安,或嗜睡,舌绛苔黄等,治以活血透疹,选用解毒活血汤加减。常用药:连翘、葛根、柴胡、当归、生地、桃仁、红花。血热加紫草、丹皮。
  如麻毒郁遏,腑气不通,疹毒滞留,症见身热口干,咳声重浊,腹胀腹痛,大便秘结,舌红苔黄,治以通腑透疹,选用凉膈散加减。常用药:大黄、芒硝、甘草、薄荷、连翘、蝉蜕、浮萍、牛蒡子.夹食滞加山楂、神曲、麦芽。
  (2)风寒郁表
  证候表现 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喷嚏,畏光羞明,泪水汪汪,神情烦躁,饮食如常,小便色清,大便溏软,口腔两颊可见麻疹粘膜斑,舌苔薄白,脉浮有力。
  辨证要点 本证属麻疹初期,既为麻毒所袭,又兼感受风寒之邪而发病。麻毒为风寒郁遏,致使皮疹不易透出,疹前期时间延长,出现类似风寒感冒证,如鼻塞流涕、发热喜偎欲衣、舌苔薄白等风寒束表之证,且有麻疹粘膜斑和皮疹透发延长等特征是为要点。
  治法主方 辛温解表,达邪外出。荆防败毒散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荆芥、防风、柴胡、枳壳、茯苓、甘草、桔梗、前胡、生姜、薄荷(后下)。发热恶寒,皮疹未透加麻黄、苏叶、芫荽,亦可煎水外洗,以助透疹;饮食不振,恶心欲呕加神曲、木香;烦躁不安加蝉蜕、钩藤;口渴欲饮加芦根、石斛;咳嗽痰黄加浙贝母、鱼腥草;大便于结加焦大黄、枳实。
  素体气虚,麻毒郁表,皮疹透发不出,症见发热恶寒,神疲体倦,面白纳呆,四肢欠温,咳嗽有痰,喷嚏流涕,畏光羞明,泪水汪汪,小便清长,大便溏软,口腔两颊可见麻疹粘膜斑,舌淡苔白,脉浮无力,治以益气透疹,以人参败毒散加减。常用药:人参、茯苓、前胡、桔梗、柴胡、川芎、枳壳、薄荷(后下)、甘草、西河柳。恶寒鼻塞,咳嗽流涕加苏叶、防风;咳嗽痰多加半夏、橘红;发热口渴,减川芎,改人参为西洋参或太子参,加黄芪。
  2。出疹期 皮疹从见点至透齐,3天左右。
  (1)热炽肺胃

  证候表现 壮热不退,起伏如潮,烦躁不安,口渴引饮,咳嗽频频,痰多色黄,目赤眵多,畏光羞明,疹出红活稀少,继而疹密融合,疹色暗红,疹点凸起,触之碍手,皮疹自耳后、颜面开始,布发胸、背、腹、四肢,渐及手心、足心,以至鼻准见疹。小便短赤,大便干硬,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辨证要点 本证见于麻疹出疹期,是为麻毒由肺及脾,由表入里,由卫分证进入气分证,正邪相争,以壮热起伏如潮、疹出密集融合为特点。肺热则咳嗽气粗,咯痰黄稠;胃热则口渴欲饮,疹密暗红。本证肺热壅盛,须防肺闭喘嗽之变。
  治法主方 清热除烦,佐以透疹。清解透表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蝉蜕、葛根、牛蒡子、紫草、浮萍。壮热烦躁,口渴欲饮加生石膏(先煎)、淡竹叶、知母;咳嗽痰多加黄芩、浙贝母、鱼腥草;疹稠色暗加大青叶、丹皮、红花;疹出未齐,四肢疹稀另加用西河柳、芫荽煎水熏洗。
  (2)毒壅气营
  证候表现 壮热不退,烦躁谵语,口渴欲饮;或身热夜甚,神烦少寐,口燥咽干,目赤眵多,畏光羞明,疹出稠密,融合成片,舌绛苔黄,脉数有力。
辨证要点 本证见于出疹期,为麻毒炽盛,毒壅气营,正邪相争,营阴受伤,故症见壮热不退,或身热夜甚,烦渴咽干,皮疹稠密,疹色紫暗,舌绛苔黄。证以气分邪热未退,营阴亦为邪伤为特征。
  治法主方 清气凉营,佐以透疹。白虎汤合清营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生石膏(先煎)、知母、水牛角(先煎)、生地、玄参、竹叶心、麦门冬、连翘、浮萍、生甘草。烦渴引饮加玄参、石斛、天花粉;疹稠发斑加丹皮、赤芍、紫草;齿衄、鼻衄加仙鹤草、白茅根。神昏嗜睡加菖蒲、郁金;壮热抽搐加羚羊角粉(冲服)、钩藤或合用安宫牛黄丸。
  如热灼营阴,症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口燥咽干,皮疹稠密,或融合成斑,舌绛苔少,脉细有力。治以凉血化斑,佐以透疹。轻证选用玉女煎加味,常用药:生石膏(先煎)、知母、玄参、生地、麦门冬、浮萍。重证为热炽营血,外郁肌表者选用化斑汤加味。常用药:生石膏(先煎)、知母、麦门冬、水牛角、粳米、紫草、丹皮、浮萍、甘草。
  如气血两燔,症见壮热不退,神昏谵语,皮疹稠密,疹色紫黑,肌肤发斑,甚则吐衄出血,舌绛苔黄,脉象细数。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化斑.清瘟败毒饮加减,常用药:生石膏(先煎)、生地、水牛角(先煎)、黄连、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甘草、丹皮、竹叶、大青叶。热甚神昏合用紫雪丹。
  3。疹回期 皮疹透齐至疹点收没,3天左右。
  (1)肺胃阴伤

  证候表现 麻疹出齐,皮疹依次按序收没,皮肤呈糠麸样脱屑,伴有棕褐色色素沉着.,身不发热,或低热不已,咳嗽少痰,口燥咽干,食纳不振,舌红少津,苔薄而干,脉象细数。
  辨证要点 本证屑麻疹恢复期,邪退正虚阶段,故可见疹没热退,皮肤有脱屑及色紊沉着,一般精神转佳,饮食增加,临床若无其它合并症,常可合理调护而愈。需用药物调理时,则可甘寒养阴为主。
  治法主方 甘寒养阴,佐以清热。沙参麦冬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北沙参、麦门冬、天花粉、玉竹、扁豆、桑白皮、杏仁、桔梗、枇杷叶、甘草。口渴咽干加石斛、生地;食欲不振加炒谷芽、炒麦芽、鸡内金:咳嗽少痰加川贝母(研末冲服)、百合;咽喉红肿疼痛加牛蒡子、玄参;大便干结加瓜蒌仁、火麻仁,阴虚潮热,虚烦不眠加胡黄连、地骨皮。
  (2)脾胃气虚
  证候表现 疹没热退,面色苍白,精神疲倦,少气懒言,四肢欠温,饮食不振,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辨证要点 本证屑麻疹恢复期,邪去正伤,脾胃受损。常可因用药苦寒,损伤脾胃,或因调护不当,致使脾胃受损,运化失常,或因素体脾胃虚弱等,故后期患儿表现为神倦肢凉、纳呆便溏等脾胃气虚证候为特点。
  治法主方 益气和胃,佐以养阴。异功散加味
  方药运用 常用药:太子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沙参、陈皮、山药、炒谷芽、炒麦芽。饮食不振,食后腹胀,加佛手、鸡内金,神倦懒言,四肢欠温,加黄芪、升麻;常自汗出加玉屏风散。
  4.并发症
  临床如出现下列症状或体征时。常提示产生并发症。①麻疹出疹期,皮疹尚未出齐而突然隐退,且疹稀色淡,面部无皮疹者。②麻疹出疹期,呈面色灰白,四肢厥冷者。⑧麻疹出疹期,发热过高,或皮疹消退而热不退,或高热骤退者。④麻疹疾病过程中出现嗜睡,或极度烦躁,或频繁抽搐者.⑤麻疹出疹期,症见无咳嗽者,或咳嗽剧烈喘急者。⑥麻疹疹回期,疹退热未退,神萎纳呆,腹痛腹泻者。

  (1)麻毒闭肺 、
  证候表现 壮热不退,烦躁不安,咳嗽痰鸣,气急喘促,鼻翼煽动,唇周发绀,口渴欲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皮疹密集,疹色紫暗,或疹出未齐,或疹出骤没,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辨证要点 本证见于麻疹出疹期及疹没期,常可因于失治或误治,或因感寒郁闭,或因麻毒炽盛,内陷闭肺等所致的并发症。症见疹出不透,或疹出骤没,或皮疹稠密成片,疹色紫暗,又伴见咳喘气急、鼻翼煽动、唇周发绀等。结合肺部听诊,可闻及细湿性罗音。
  治法主方 宣肺开闭,清热解毒。麻杏石甘汤加味
  方药运用 常用药:麻黄、杏仁、生石膏(先煎)、前胡、鱼腥草、葶苈子、苏子、虎杖、黄芩、甘草等。痰多稠粘加鲜竹沥、胆南星、猴枣散,疹出未齐加葛根、升麻、浮萍,壮热气急,腹胀便秘加生大黄、枳实、瓜蒌仁,皮疹稠密,疹色紫暗加丹皮、赤芍、紫草;体虚疹出不透加黄芪、党参;壮热不退,昏谵抽搐加羚羊角粉(冲服)、钩藤、石菖蒲、郁金,或热甚合用牛黄清心丸,痰甚合用礞石滚痰丸,抽搐甚合用安宫牛黄丸;疹没气急,面色青灰,汗出肢厥;脉微欲绝,加独参汤或参附龙牡救逆汤。
  (2)麻毒攻喉 、
  证候表现 咽喉红肿,或溃烂疼痛,吞咽不利,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喉间痰鸣,咳如犬吠,呼吸急促,烦躁不宁,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辨证要点 本证热毒壅结于咽喉,以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呼吸不利为主要特征。
  治法主方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清咽下痰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玄参、射干、桔梗、牛蒡子、银花、板蓝根、全瓜蒌、土牛膝根、马兜铃、甘草。另加服六神丸。腹胀便秘加大黄、玄明粉;呼吸困难、张口抬肩、胸胁凹陷、口唇发绀属病情危重者,宜中西医结合积极救治,必要时需作气管切开术.
  (3)毒陷心肝 .
  证候表规 壮热不退,皮疹暴出,稠密成片,疹色紫暗,神昏谵语,抽搐有力,喉间痰鸣,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数有力.
  辨证要点 本证为麻毒炽盛,正不胜邪,以致麻毒内陷厥阴。神昏谵语为心窍被蒙,抽搐惊惕为邪陷肝经。本证在麻疹疾病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均可发生,但以出疹期的2—6天发病多见。
  治法主方 清热解毒,清心开窍,凉肝熄风。羚角钩藤汤合犀角地黄丸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羚羊角粉(冲服)、钩藤(后下)、生石膏(先煎)、黄连、石菖蒲、胆南星、郁金、天竺黄、水牛角片(先煎)、丹皮。疹出未齐加浮萍、、芫荽;疹密色暗加紫草、红花。
  如心阳虚衰,症见身热已退,皮疹骤没,面色青灰,汗出肢厥,舌淡苔薄,脉微欲绝,治以固脱救逆,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味。常用药:人参、附子、龙骨、牡蛎、甘草、红花、丹参。.皮疹未透加升麻、浮萍。必要时加用强心药物治疗。
  4)热迫肠腑
  证候表现 发热恶寒,烦躁不宁,口渴欲饮,腹胀腹痛,大便泄泻,色黄质稀,日泻数次以至10余次,疹出未齐,或皮疹骤没,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辨证要点 本证为麻毒协热袭于肠腑所致,以大便泄泻,次频量多,甚则下利粘液等为特征。
  治法主方 清肠解毒,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
  方药运用 常用药:葛根、黄芩、黄连、甘草、藿香、木香、苍术、焦山楂。泄泻为湿偏重加薏苡仁、车前子;泄泻为热偏重加辣蓼、枳壳;泄泻为湿热并重加马齿苋、地锦草,泄泻疹未透出加苏棱、浮萍,泄泻伤阴者加乌梅、玄参;泄泻脾虚者加党参、白术。
  如湿热毒痢,症见畏寒发热,腹痛阵作,里急后重,下痢脓血,麻疹的皮疹或已透发,或透而未齐,或皮疹骤没,脉数有力,是为麻疹并发痢疾,治以清肠止痢,佐以透疹,黄芩芍药汤合香连丸加减.常用药:黄芩、白芍、甘草、黄连、木香、马齿苋、生地榆、浮萍。下痢粘液加苍术、焦山楂,大便脓血加秦皮、白头翁,疹出未透加芫荽、西河柳煎水外洗,皮疹稠密,疹色暗红加丹皮、紫草;皮疹已退加天花粉、鸡内金。
  (5)麻后口疳
  证候表现 麻后疹没,口舌生疮,甚则溃烂,齿龈红肿,衄血疼痛,烦躁不宁,口渴饮冷,丈便不调,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辨证要点.本证多为麻疹后期,热毒伤阴,肺胃蕴热,余邪留恋,并循经上炎口舌。以口舌生疮,甚则溃烂,齿龈红肿等为特征。
  治法主方 清热泻火,解毒消肿,内外兼治。黄连解毒汤合冰硼散。
  方药运用 常用药:黄连、黄芩、山栀、黄柏、生地、赤芍、玄参、生甘草。高热烦躁,渴欲饮冷,加生石膏(先煎)、知母;大便秘结加枳实、生大黄。局部结合应用银花甘草液漱口,冰硼散涂搽口疳患处,每日3—4次。亦可运用吴茱萸10g,研末用醋调泥,敷贴双侧涌泉穴,每日1次。
  (6)麻毒入眼
   证候表现 麻疹收没,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目睛云翳,或至夜盲,舌红苔少,脉象细数。
   辨证要点 本证多为麻毒阳邪损伤阴液。又麻后调护不当,以至肝阴亏损,眼目失养,形成目疾.
   治法主方 滋养肝阴,清热明目。杞菊地黄丸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生地黄、山萸肉、山药、丹皮、茯苓、泽泻、枸杞子、杭菊花、生甘草。烦不能眠加钩藤、莲子芯;目赤眵多加黄连、青葙子,眼目干涩加当归、夜明砂。
   (7)麻后痧癞
   证候表现 麻后疹没,皮肤瘙痒,疹如疮疥,心烦不宁,饮食不振,夜睡不安,舌红少津,舌苔薄黄,脉象细数。   辨证要点 本证屑麻后阴血耗损,复感风邪,遏于肌肤所致。皮肤瘙痒、夜睡不安等为特点。 ’
   治法主方 养血益阴,祛风止痒。四物汤加味。 .
   方药运用 常用药:生地黄、川芎、当归、白芍、北沙参、苦参、地肤子、白鲜皮、路路通。低热未退,暮热早凉,加青蒿、地骨皮;烦躁不宁,夜睡不安,加钩藤、僵蚕;奇痒难忍,疹密如疥,抓之留痕,加土茯苓、蛇床子;血虚尤甚加丹参、阿胶;血虚有热,疹红痕赤,加丹皮、赤芍。
   (急症处理}
    一、麻疹并发肺炎
  临床表现 壮热不退,燥躁不安,咳嗽气促,鼻翼煽动,唇周发绀,皮疹暴出,疹密色暗,或皮疹骤没,疹稀色淡。末梢血象检查,白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升高明显。X线摄片可见肺部阴影。体格检查,肺部听诊可闻及干湿性罗音。
  治疗方法
  1。中医治法 辨证论治方法见本病.“麻毒闭肺”证治法。
  2。西医治法 高热不退者适当选用退热药;极度烦躁者,需及时给氧,并适当应用镇静剂,肺部罗音较多,合并细菌感染者,宜选择一种或两种抗生素联合运用,咳喘气急,唇绀烦躁等中毒症状明显者,可考虑应用激素;合并心力衰竭者,需要选用强心药物及时治疗。
  二、麻疹并发喉炎
  临床表现 壮热不退,烦躁不安,声音嘶哑,咳如犬吠,皮疹稠密,疹色暗红。末梢血象检查,白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升高明显。喉镜检查,可见喉头水肿等.
   治疗方法
  1.中医治法 辨证论治方法见于本病“麻毒攻喉”证候治法.
  2.西医治法 高热不退者适当选用退热剂,极度烦躁者,及时给氧并选用镇静剂;合并细菌感染者,可选用抗生素;凡有二度以上呼吸困难者加用激素(强的松、氟美松)治疗。
  三、麻疹并发脑炎
  临床表现 高热不退,头痛项强,四肢抽搐,神识昏迷,皮疹暴出,疹密色暗等。实验室检查,末梢血象白细胞总数多属正常,而淋巴细胞相对增高;脑脊液细胞数增加,且以淋巴细胞增加为主,蛋白呈轻度增加。
  治疗方法
  1。中医治法 辨证论治方法见本病“毒陷心肝”证候治法。
  2.西医治法 高热不退者适当选用退热剂;抽搐频繁者选用抗惊厥药,必要时选用脱水剂;合并感染者,可选用抗生素。
  四、麻疹并发泄泻 .
  临床表现 发热不退,腹痛泄泻,或便下脓血,皮疹透发等。实验室检查,大便镜检有白细胞或脓细胞有助确诊。
   治疗方法
  (1)中医治法 辨证论治方法见本病“热迫肠腑”证候治法。
  (2)西医治法 发热不退者选用退热剂。泄泻造成脱水者,‘补液维持水及电解质子衡。下痢脓血者,按痢疾治疗。
  (其它疗法)
  一、中药成药
  1.银翘解毒丸 用于麻疹前期或出疹之初。
  2.藿香正气液 用于疹前期或出疹期感寒兼见泄泻者。
  3。六神丸 用于疹出期或疹没期见麻毒攻喉,咽喉肿痛者。
  4。生脉注射液 用于出疹期麻毒内侵,损伤心阴。致气阴两虚者.
  二、单方验方
  1.芫荽、浮萍、西河柳、葛根各lO-15g,可任选工一2味,水煎1日分服。用于疹前期及疹出未齐者。
  2。鲜芦根、鲜茅根各20~30g,煎水作茶饮。用于出疹期或疹没期。
  3.鲜芫荽、浮萍各30g,水煎代茶饮。用于疹前期或出疹期,有助皮疹透发。
  4.杏仁、荆芥、苏叶、薄荷各9g,麻黄、焦山楂、神曲、炒麦芽各6g,番泻叶1.2g,上药研末。6个月以内的小儿每次0.3—0.4g,1岁以内每次0.5一O.8g,2岁以内每次1.4g。3岁以内每次1.6g,4—6岁每次2.2g,7-9岁每次2.6g,10岁以上.4—5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亦可用芫荽汤送服.适用于麻疹初期疹未透出者。
  三、药物外治
  1.葛根、牛蒡子、连翘各6g,薄荷、蝉蜕各2g,荆芥、桔梗各5g,前胡3g。上药煎液2-3次,将药液装瓶,每次取30~50ml,作保留灌肠l5分钟,每日1一2次。适用于麻疹初期及疹出未齐者,有助于皮疹的透发。
  2。苏叶、浮萍各30g,西河柳15g。加水煎沸,用药液熏洗全身.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连续1一2天,适用于疹前期及出疹期。
  3。牵牛子15g,明矾30g。将上药研末,加少许面粉,用醋调成糊状,敷双侧涌泉穴,每日1次,5—7天为工个疗程.适用于麻疹并发肺炎者。
  4.麻黄、浮萍、芫荽、西河柳,各15--30g(可任选l一2味),加黄酒60g。加水适量。煎沸使药气熏蒸室内,再用毛巾蘸药液,敷擦头面、胸背、四肢。用于疹前期及疹出未齐者。 、
  5。鲜苎麻根90一150g。煎水,趁温轻擦患儿全身。洗后擦干皮肤,盖被保温.让患儿微微出汗。有助皮疹透发。用于疹前期及疹出未齐者。
  6。苔藓、嫩柳枝各250g,星星草120g,蝉蜕200个。上药加水6000ml,煎煮15分钟,放至温度适宜时,沐浴全身,令微汗出,注意避风,每日工次,2—3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小儿麻疹重症皮疹稠密黯红,疹出未齐者。
  四、食疗方药
  1.芹菜、粳米各50g。取芹菜洗净,沸水焯过,切碎,待粥至半熟时加入芹菜,同煮至粥熟为度。每日食1—2次,乘温服。适用于麻疹透发不畅者,有助于麻疹的透发。
  2.胡萝卜50-lOOg,粳米50g。将胡萝卜洗净。切成薄片,加入粳米中,一同加水煮粥.每日早、晚各食1次。适用于疹回期,邪去正伤,肺脾气虚者。
  五、针灸疗法
  体针 肺俞、大椎、曲池。配穴:疹前期加列缺、合谷;出疹期加合谷、尺泽、足三里,并发肺炎加尺泽、风门、膻中、丰隆;并发喉炎加少商、鱼际、内庭,并发肠炎加天枢、大肠俞、阴陵泉;神昏抽搐加人中、十二井穴、印堂,神门。操作:肺俞向下斜刺0.3—0.5寸,列缺逆经刺0.5一o.8寸,膻中向下斜刺0.3-0.5寸,少商、十二井穴点刺出血,余穴皆直刺,施泻法留针15-2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1次。人中宜久留针,风门、肺俞穴出针后加拔火罐,留罐5—10分钟,每日l一2次。
  六、推拿疗法
  疹前期以解肌透疹为主:推攒竹,分推坎宫,推太阳,擦迎香,按风池,清脾胃,清肺经,推上三关,揉肺俞。出疹期以清热解毒,佐以透疹达邪为主:拿风池,清脾胃,清肺金,水中捞月,清天河水,按揉二扇门,按肺俞,推天柱。疹回期以扶正健脾为主:补脾胃,补肺金,揉中脘,揉肺俞,揉脾胃俞,揉足三里. .
  七、西医疗法
  1.体温过高,发热40℃或超过40℃者,可肌肉注射氯丙嗪,必要时给予少量退热剂。
  2.合并细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
  3.咳嗽痰量不多,痰液稠粘,或咳嗽无力者,采用蒸气吸入,加用祛痰药物。
  4.惊厥或情绪易檄惹者,加用镇静剂防止抽搐。 .
  5.腹泻次频量多者,必要时补液治疗。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麻疹患儿需要及时隔离并至出疹后第5天,如有并发症者宜延长到出疹后10天,对接触者宜隔离观察14天,对已作免疫注射者宜观察4周。
  2.对于接触过麻疹患儿的成人,需在太阳光下(或房外)照射10---20分钟,以防传播。
  3.对于易感儿需进行麻疹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流行期间有明显麻疹接触史,可及时注射丙种球蛋白以预防麻疹的发生。
  二、护理
  1.保持室内通风,每天通风数次。室内光线不宜过强。
  2。注意保暖防止受凉,但不宜过热,患孩衣着、被盖适宜,以免出汗过多或导致高热抽搐。
  3.保持皮肤、眼、鼻、口腔的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或2,<硼酸液清洗.
  4.、给予高营养、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油腻辛辣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
  (文献选录)
  《小儿药证直诀。疮疹候》:“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嚏喷,手足梢冷……。”
  {幼科全书。原疹赋》:“毒出于脾,热流于心,脏腑之伤,肺则尤甚.出之太迟,发表为贵,出之太甚,解毒其宜。所喜者身上清凉,可畏者咽中肿痛。似锦而明兮矣.十有九效;似煤而黑兮,百无一生。”
  《痘麻定论。痘麻分别论》:“凡出麻初未见标之时,先必身热咳嗽,或吐或泻,或鼻清涕,喷嚏,眼胞西腮赤肿,烦躁不宁,细看两耳根下颈项连耳之间以及腰背之下,必有三五红点,此乃麻之报标也,若周身无红点之证佐,当以别症论,此屡试屡验。。 ,贰万氏家传痘疹心法.疹毒症治歌括》:“疹为胎毒发于心,肺与相连热毒侵。咳嗽鼻中清涕出,且观双目泪盈盈…一疹子小而碎密者,少阴心火也,阴道常芝,故小而密。…”咳嗽者,火炎则肺叶焦举也,鼻流清涕者,鼻为肺之窍,以火烁金而液自流也。目中泪出者,肺热移于肝,肝之窍在目也。或手掐眉目、唇鼻及面者肺热症也。”
《景岳全书.小儿.麻疹论》:“凡看麻疹初出之法,多于耳后项上腰背先见,其顶尖而不长,其形小而匀净者吉也。”
  《痘疹论。麻疹四忌》:“麻疹有所大忌……今标四大忌于后,令人勿犯也。
--忌荤腥生冷风寒。出麻疹时……食生冷,冒犯风寒,皆能使皮肤闭塞,毒气抑郁而内攻也。
--忌用寒凉。初发热时,最忌骤用寒凉以冰伏,使毒气抑遏不得出,则成内攻之患。
--忌多用辛热。初发热时,最忌多用辛热助毒。
--忌用补涩。麻出之时,多有自利不止者,其毒亦因利而散,此殊无防。”
  《麻科活人全书。麻疹骨髓赋》:“麻疹透出全凭热,身不热兮疹不出,潮热平和方为福,症逢不热非大吉。”
  《痘疹大成.麻疹集成摘要》:“麻疹者,肺胃蕴热所发,总宜解二经之邪热,邪热解则诸症自愈。治宜清凉发散药,用辛散以升发之,凉润以清解之,最忌酸收温补。若渐出渐收者,势虽重而热已发汇,必无他变,宜化斑解毒汤或消毒饮加元参、膏、冬;若发热时出汗衄血者,此毒解也,勿遽止;若汗太多,血不止,以清肺汤去款冬、杏仁,如麻黄根以敛汗,犀角地黄汤以止血;若呕吐或自利者,此火邪上下逼迫也,宜清热解毒利小便,切勿止涩。初热必渴,渴则与绿豆灯心汤,勿令饮冷,致成水蓄之患,即荤腥、生冷、面果皆当禁之。初发必咳嗽,宜清热透表,不可止嗽,用清咽滋肺汤,则痰嗽自愈;多喘者,邪热壅肺也,切勿定喘,宜竹叶石膏汤去半夏,加贝母、元参、薄荷;如天寒,毒为寒郁,不得透出而喘,为肺气壅遏,故喘必兼嗽,若张口抬肩者,危。大抵喘而嗽者,可治;喘而不嗽者,难治。泻者勿涩,用芩连则泻自止,盖疹不忌泻,泻则热可解。有疹后饮食如常,心腹猝痛,冷汗如水,此元气虚弱,而中恶气也,朝发夕死。”
  《证治准绳。幼科》:“麻疹初出,全类伤风,发热咳嗽,鼻塞面肿,涕唾稠粘,全是肺经之证。有未传泄利者,有一起即兼泄利者,肺与大肠相表里,表里俱病也。”
  《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凡麻疹出贵透彻,宜先用发表,使毒尽达于肌表。若过用寒凉,冰伏毒热,则必不能出透,多致毒气内攻.喘闷而憋。至若已出透者,又当用清利之品,使内无余热,以免疹后诸证。且麻疹属阳热,甚则阴分受伤,血为所耗,故没后须以养血为主,可保万全。”
  (现代研究}
  一、药效学研究
  麻疹的药效学研究,目前资料不多,多为散在叙述。因而,治疗麻疹中药的药效学原理,尚待进一步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银花、大青叶、黄芩、野菊花、连翘等治疗麻疹的药物除具抗病毒作用外,还能增强机体抗感染的免疫功能。桑叶、芫荽等药具有促进外周血液循环的作用,使体表充血,汗腺排泄,增强皮肤粘膜抵抗力,因而具有透疹解表作用。贝母含有生物碱,能扩张支气管平滑肌,减少痰液分泌。瓜蒌具有稀释痰液作用。两药合用更能镱咳祛痰.牛膝对金苗色葡萄球菌旦有抑制作用,同时还能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其吞噬功能。动物实验证实,牛膝对小血管有明显的一时性扩张作用,尤其对会厌附近软组织更为明显,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炎症吸收,解除喉部水肿所致的阻塞现象.
  二、流行病学研究 .
  我国由于麻疹疫苗的预防接种,使麻疹的流行性发病基本得到了控制,而表现以散发为特点。其发病季节、年龄等方面的改变,给预防医学提出了新的课题,需要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新的对策。
  段恕诚报道,我国自60年代中期起,特别是实行世界卫生组织(WHO)计划免疫以来,麻疹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迅速下降,但出现麻疹的患者向大年龄推移,发病季节不明显,免疫后的不典型麻疹使诊断困难。其特点为成人患者明显增多,婴儿麻疹增多和近年来非典型麻疹比以往多,但病死率很低。提出麻疹疫苗的再免疫问题,认为大年龄儿童及小婴儿麻疹发病增多,与疫苗接种后保护力逐年下降及母亲获自然免疫者减少有关。因此,初次免疫后,对学龄前、学龄期、青少年,甚至成人都应有计划地加强免疫,以防止麻疹的发生与流行。
  王信子等报道,根据对新生儿麻疹免疫的研究,发现近年来年轻母亲麻疹抗体阴性人数增多,其新生儿缺乏母传抗体,或抗体水平很低,因而致使新生儿麻疹病例有所增多。
  庞家树报道,所收治异型麻疹中,年龄为6—8岁,均在工岁内曾接受过麻疹疫苗预防注射,以后未再加强。故接触麻疹患者后,则可出现非典型麻疹样皮疹,出疹顺序不一定有规律性,麻疹特异IgM抗体检查为阳性。
  闻炜等报道,近几年麻疹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以幼儿和成人发病率最高,母亲接种疫苗后抗体水平逐年下降,使所生婴儿成为易感儿。据1993年WHO统计,每年约有100万婴幼儿死于麻疹,为降低麻疹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对麻疹疫苗的使用提出以下建议:① 接种年龄:WHO要求发展中国家常规接种为出生后9个月,发达国家可不迟于生后12—1 5个月。②疫苗的效价:目前仍主张使用标准效价疫苗。③关于重复接种:因大部分人接种疫苗后可获得长期或终生免疫,故对2次免疫的要求不一致,WHO要求高危儿童中,麻疹流行期可重复接种疫苗。
  另外,近年英国研究人员从血清IgM阳性患者口腔唾液中检出麻疹特异性IgM的比率为92%,认为唾液检测IgM可成为血清的一个有效替代物,用于诊断对消灭麻疹可起到很大作用。
  三、临床研究
  麻疹的临床研究,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于证候分类研究、中西医结合及针灸救治麻疹并发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有效地控制了麻疹和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临床的诊断水平和疗效。
  1.证候分类研究
  秦亮报道,王玉玲老中医治疗麻疹,以“五顺五逆”来辨别麻疹顺逆及预后。以透齐为顺,早没为逆。麻疹透发顺序多从头面先见,而后散布于胸背及四肢,透至手足心,此为顺证;若头面胸背俱少而四肢独多,则为逆证。以色泽红润为顺,紫黯为逆。麻疹色泽红润,表明体内气血充沛,力能透邪,为顺证,若疹色淡红,疹点稀少,为正气不足;若疹色红赤呈出血状,为里热毒盛;若疹色紫黯,为热毒深入营血。以得微汗为顺,无汗或汗多为逆。麻疹有微汗,则腠理开泄,利于麻毒之邪外达;若见其高热而不得汗则邪郁于里,疹毒难以发越,疹不得外透;若汗出过多,阴液先伤,则麻毒易于内陷而变生它症。疹前以咳为顺,疹后久咳为逆。咳嗽是麻疹整个病程中的一个症状,在疹前期,咳嗽使肺气疏通,毛窍开泄,麻毒易于外达;出疹期,咳嗽亦不必止咳。在疹回期,以无咳为佳,若咳嗽,为余邪未尽。以大便通调为顺,泄泻为逆。麻疹期间出现腹泻,当须辨别,出疹期大便溏泄,次数不多者无妨,麻疹可借此宣泄;若泻稀水便,日泄10余次以上,往往易致麻疹隐没,麻毒内陷。
  罗世杰报道,轻型麻疹因其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常难以和其它出疹性疾病区别。轻型麻疹常表现为发病后出疹间隔时间不一,短者1日,长者7日,皮疹多在1一2 日内出齐,出疹部位多先从头面部扩散至躯干,四肢极少。皮疹呈淡红色斑丘疹,疹退后仅有淡的色素沉着,麻疹粘膜斑常不典型或不明显。临床可让患孩含服橙汁饮料15分钟,就可使麻疹粘膜斑呈橘黄色且明显可见,以帮助诊断,亦可依靠血清学检测作出诊断,根据疹没后有无皮肤色素沉着,以作为回顾性诊断。
  另外,非典型麻疹的特征:①轻型麻疹:体温多在39℃以下,病程不满1周,仅见稀疏皮疹,l一2天即退,其它症状不明显,麻疹粘膜斑可有可无,疹退后无色素沉着。多见于较小婴儿,或近期接受过被动免疫,或接种过麻疹疫苗者。②重型麻疹:表现为高热,体温持续在39℃一40℃以上,出疹期较长。皮疹密布,有时融合成片,布满全身;或皮疹不易透发,或突然隐退。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气促发绀,嗜睡或谵妄,甚至抽搐昏迷。并发肺炎时.肺部可闻及较多湿性罗音;伴循环衰竭时,可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血压下降等。此型多见于体质虚弱,护理不当等。⑧出血型麻疹:中毒症状重,皮疹呈出血性,皮疹出现大量瘀斑,常伴有口、鼻、消化道及泌尿道等内脏出血。④无皮疹型麻疹;全程不出现皮疹,也无其它任何症状。见于潜伏期接受过被动免疫抑制剂者,确诊有赖于发现麻疹粘膜斑及血清学检查。⑤非典型麻疹综合征:皮疹首先见于四肢,后向躯体发展,疹形有斑丘疹、荨麻疹、瘀点和水泡混合存在。常并发肺炎和胸腔积液。多见于接受过麻疹疫苗接种的患儿。C6)罗中秋报道,麻疹发病趋向于8个月以内dxJL及成人,麻疹的症状、体征不甚典型,由于麻疹疫苗的应用。轻型、非典型麻疹发病增多。严重的并发症减少,麻疹合并肺炎、脑炎明显减少,病死率降低。接种麻疹疫苗后也会再患麻疹,由于未及时复种预防,因此.在麻疹流行的季节或接触传染源则可发病。,’,
  2.辨证方药研究
  目前临床对麻疹病毒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中医辨证论治治疗麻疹,具有明显的效果,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中医药治疗麻疹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思路。杨季国介绍,应用银翘柴葛汤(金银花、连翘、柴胡、葛根、黄芩、蝉蜕、薄荷、牛蒡子、芦根、甘草)治疗麻疹36例,每日1剂,水煎2次,取药汁250ml,分5次频服。
结果全部治愈,疹点出齐时间平均2—3日,体温恢复正常时间2—7日。(S,崔巍报道,采用牛膝20g,甘草lOg,加水煎至50ml备用,辅助治疗小儿麻疹并发喉炎30例,同时设立对照组30例,在其它治法相同的基础上,治疗组加服上药煎剂2—6ml/次,每隔30分钟服1次,连续3天为1个疗程。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6例,有效23例,无效l例,总有效率96.67%,优于对照组。C0,徐峰炳报道,用升麻葛根汤加减,常用药:升麻、葛根  牛蒡子 连翘 桔梗  荆芥 蝉蜕  山楂  甘草 治疗窿亦加热期50例,结果,经服1剂皮疹透齐者37例,服药2剂皮疹透齐者13例,无麻毒内陷者预后良好.故认为中医治疗麻疹贵在初热发表透彻。钱松本报道,其师王玉玲用麻杏石甘汤随证加减,麻疹初起,表邪郁闭,疹不外泄者加荆芥、牛蒡子、蝉蜕;疹出不透加薄荷、连翘、银花;痰多气憋加郁金、贝母、瓜蒌皮;喘急促甚者加葶苈子、桑皮。另外板蓝根、蒲公英清热解毒,天花粉、麦冬生津止渴,生地、丹皮、玄参清热凉血,山栀、竹叶、芦根清热除烦,可随症选用以治疗麻疹并发肺炎.用葛根芩连汤加薄荷、连翘、蝉蜕透托麻疹,加滑石、茯苓以利小便实大便治疗麻疹并发肠炎。用白头翁汤加味治疗麻疹并发痢疾。万应昌报道,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疹前期、疹出期,用解毒透疹方,常用药: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桑叶、竹叶、紫草、芦根、丝瓜络、牛蒡子、桔梗、蝉蜕、甘草。早期咳嗽加杏仁、浙贝母。并发重症喉炎者合用银翘马勃汤加减.并发肺炎者合用麻杏石甘汤。并发水痘者加五味消毒饮加减.恢复期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北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石斛、白茅根、西洋参、甘草。结果,治疗麻疹150例,全部治愈,无后遗症。
  3.中西医结合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疹的研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并发症的救治,显示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纯一种的治疗方法,受到临床的重视和广泛的应用。
  汪恩泳报道,用中药生石膏、炙麻黄、金银花、连翘、杏仁、蒲公英、大青叶、鱼腥草、甘草.每日1剂,水煎分4次服.结合用抗生素,伴心衰用毒毛旋花子甙K或西地兰纠正。缺氧者予以吸氧。烦躁不安者用镇静剂。脱水者予以补液。设对照组仅用以上西药。结果治疗组的痊愈率、体温恢复时间、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及平均用药天数均优于对照组(P<O.01)。朱修身等报道,用宣透清解汤:麻黄、杏仁、荆芥、生石膏、升麻、甘草、葛根、连翘、西河柳。热甚加黄芩、鱼腥草、浮萍;高热抽搐加羚羊角粉(冲服)、僵蚕;喘甚加葶苈子、前胡;咳嗽加桑白皮、桔梗;咽痛加马勃、射干;疹点红赤或紫暗成片加生地、丹皮;正气虚弱,无力透疹加黄芪、人参。疹前期合并肺炎加重葛根、麻黄、荆芥用量,酌加黄芪、黄精、当归;出疹期及恢复期合并肺炎加西洋参、生地、麦冬、丹皮、赤芍、羚羊角粉。外周血象高配合青霉素钠盐80万U,每日2次,肌注。结果:50例患者,痊愈46例,占92%;好转3例,占6%;无效1例,占2%。
  刘强报道,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疹52例,治疗组按辨证施治:前驱期用透表汤加减,常用药:葛根、荆芥、牛蒡子、连翘、升麻、薄荷、蝉蜕;出疹期用清热解毒方(验方),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赤芍、紫草、生地、黄芩、芦根、白茅根、竹叶、蝉蜕,恢复期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银花、竹叶、芦根。另外结合西医对症处理治疗并发症。设对照组,采取正确的护理和对症治疗,对高热者用小量退热剂,咳嗽剧烈者加服镇咳剂,烦躁不安者给予镇静剂,继发感染者选用抗生素等。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oJ)。
  4.针灸疗法研究
  针灸疗法在救治麻疹并发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尚缺乏较广泛的运用,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提高。
  李寿山报道,用针刺急救小儿麻疹并发急性喉梗阻13例。取少商穴刺入1分放血2—3滴;直刺四缝2分,挤出血色粘液;针刺合谷、太渊、内关,进针5分,提针捻转2—3分钟后出针,手法先强后弱,内关穴宜适当延长捻针时间,结果均1次获效,除1例针后35分钟症状开始消失外,其余均于10—20分钟后出现呼吸平稳,窒息症状解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