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行性出血热

 学中医书馆 2013-02-05

  流行性出血热
  (概述)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其传染源主要是黑线姬鼠、家鼠。本病临床特征为发热,出血,低血压或休克,肾脏损害。主要病变为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
  近年认为多种啮齿动物为本病病毒的宿主,病毒由动物的体液或排泄物排出。它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污染饮食、呼吸尘埃以及螨媒传播,或胎孕垂直传播发病。目前研究分离出野鼠型和家鼠型两种病毒血清类型,野鼠型多在秋冬发病,病情重,死亡率也较高,家鼠型多在春夏发病,好发于城镇与平原,病情较轻,死亡率也低。患者以从事野外劳动的青壮年为多。儿童发病较少,约占3%一5%,近年来发现少儿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根据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经过及病情变化,本病属中医“温疫”、“疫疹”之范畴,是感受疫邪而致病。它的临床证候及病理表现较为复杂,易出现三焦俱热、虚实夹杂等危重症。通常它的病理过程是按感受温疫时邪的起病特点,具有卫气营血的传变过程,但以气营同病或营血证候表现为主,病变脏腑涉及肺、胃(肠)、肾、心等脏腑。在临床研究方面,大多数学者将本病归于温病,按卫气营血辨证,或三焦辨证,治疗选用温病治法与方药,也有学者将本病按《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选用伤寒治法与方药,均取得较好疗效。
  (病因病理]
  中医认为本病病因为外感疫邪,以温疫之邪为主,但温疫之邪常夹湿邪、寒邪为患。一般在初感疫邪可有夹湿、夹寒的证候表现。疫邪初犯,首伤卫表,表卫郁阻可见发热恶寒等表证,从证候上分有温热郁表、湿邪郁表及寒邪郁表之区别。疫邪为患,性质暴烈,传变迅速,极易化热入里,常常表现为表里同病邪热充斥。温疫之邪进入阳明气分,可见壮热烦渴、躁扰谵妄等症;邪热化火,内窜营血,迫血妄行,则出现全身发斑、面红、吐衄、二便下血等症。此为病变初期也即为发热期,发热期即可见卫气营血四个病理过程。
  病情进一步发展,邪热深闭于内,使阳气闭遏,不能温煦于外,而成热厥,热深厥亦深。邪热内伏灼伤气阴,气阴内耗进而由阴及阳,出现气阴两脱或气阳虚脱之候,如手足厥冷、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此期即为低血压休克期,在此期可闭、厥、脱三者兼见。
  病情发展到厥脱之证,若救治及时,厥脱回复,但邪热瘀毒仍留于内,闭阻三焦,气化不利,湿浊内停,又与热毒交结,使三焦气机更为闭阻,水道不通则致少尿。若热瘀毒邪耗伤阴液,肾阴亏竭,又致少尿加重,此期为少尿期。在此期可因湿热水浊蕴蒸,上蒙清窍,内闭心包,上凌心肺,而见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心悸胸闷、咳嗽喘急、神识昏蒙等症。还可因湿热化火引动肝风,伴有抽搐等症。少尿期为本病的极期,若救治不及时,危在旦夕。
  少尿期若救治及时,湿浊渐化,三焦气机宣畅,水道通调,故小便量增多,而进入多尿期。多尿期湿浊与热毒随小便外泄,邪毒渐渐衰退.在早期仍有湿热稽滞,病理机制以湿热郁滞为主。到多尿后期,邪衰正气(气阴)耗伤,病理机制以气阴亏虚为主,甚则可致肾元不固之证.此期应虚实兼顾,不宜攻伐太过,也不宜过于补益,使邪滞正虚,病情缠绵。若调治得当,多尿期后即进入恢复期。恢复期为邪毒消除,正气逐渐恢复,若注意休息,饮食调养,配以药物调补,身体日渐恢复正常。
  流行性出血热来势凶猛,发展极为迅速。在它的病情传变过程中,卫分阶段极为短暂,旋即进入气分、营分、血分,形成气营或气血两燔之证.总之它的病理中心在气、营.通过辨证、辨病相结合及分期对照观察,发热、低血压、少尿三期,多见于气营两燔之证,是本病的关键。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资料如流行地区、季节或有直接、间接与鼠类接触史等。
  2。发热和全身中毒症状(如头痛、腰痛、眼眶痛等三痛)。
  3.出血及毛细血管中毒症,如“三红”(面、颈、胸部皮肤潮红)及酒醉面貌,球结膜、眼睑水肿,腋下、胸背等处散在点状、搔抓样出血点及瘀斑。
  4.急性肾功能衰竭。
  5.呈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五期经过的典型病例。

  6.实验室检查 出现大量异常淋巴细胞;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血清学检查于第4—5病日应用间接IgM抗体,有早期特异诊断价值。
典型病例具备三大症状(发热、休克、肾损害)及五期经过。
  二、鉴别诊断
  此病呈五期发病经过。发热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伤寒、疟疾、流行性脑膜炎、肺炎、败血症及钩端螺旋体病等鉴别。低血压休克期应与感染性休克鉴别,如中毒性菌痢、败血症、暴发性流脑等.少尿期应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其它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鉴别。出血明显者应与血液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过敏性紫癜鉴别。本病通过其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发病经过,易与上述病症鉴别。
  (辨证论治)  
  一、证候辨别
  1.疾病初起辨别寒温 本病初起既有伤寒型,也有温病型,伤寒型发于伤寒少阳,少阳病的发病机理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本病每于农忙季节为发病高峰,多以劳累过度复感风冒雨为诱因,正气抗邪不力,邪正相争,故临床症见恶寒发热,热势起伏或往来,伴胸闷、咳嗽、鼻塞、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温病型发于温病三焦,为湿热瘴秽之气阻遏三焦、募原而致,症见壮热恶寒,热势起伏,呕恶尤剧,口渴不欲饮或水入反吐,胸脘胀满9腹痛,便溏酱黑如泥而恶臭,尿少,颜面肢体浮肿,舌苔白黄相兼而干等。伤寒少阳证与温病三焦证有其内在的联系,它们其实是同一疾病在不同人体内邪正斗争的寒化或热化的表现而已,在临床辨证上应灵活应用伤寒、温病学说中的辨证方法。以温热表现突出者,可按卫气营血辨证;伤寒表现为主者,可应用六经辨证;湿热之象突出者可依据三焦辨证。
  2.疾病初起治疗原则 流行性出血热初起无论发为伤寒或温病,其病理机制的共同点为少阳三焦气机不利为主,调畅气机的治则应贯彻始终。临床颇多报道,伤寒“和解表里之半”与温病“分消上下之势”的治则运用于临床治疗本病,效果较佳。
  二、分证论治   
  1.发热期     
  (1)寒湿郁热
  证候表现 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骨节酸痛,无汗面红,呕恶纳呆,口渴不欲饮,舌质偏红,舌苔白或白黄相间,脉浮弦。
  辨证要点 疾病初起,感受寒湿疫毒之邪,肌表被郁,邪在太阳,故以恶寒发热、头身骨节疼痛、无汗出等为主要证候。疫邪性暴,传变迅速,易化热入里,而见太少合病之证,如面红、呕恶、纳呆、口渴、舌红、脉弦等。此证寒湿之邪郁表为主。
  治法主方 祛寒化湿兼清郁热。越婢汤合三仁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炙麻黄、生石膏(先煎)、甘草、生姜、白豆蔻、杏仁、薏苡仁、厚朴、苍术、青蒿。若寒邪为甚症见恶寒重、骨节疼痛,可用麻黄汤加减。湿邪为甚者、全身重着,呕恶口粘,可加用达原饮。若少汗心烦喜呕者可合用柴胡桂枝汤
  (2)温热郁表
  证候表现 发热重,恶寒轻,面红.颈胸潮红,少汗,头痛腰痛眼眶痛,恶心,口渴欲饮,小便黄赤而短,舌边尖红,苔薄黄或薄黄腻,脉浮滑数。

  辨证要点 此证病机为温热疫毒郁表。卫分郁遏,表现为热象明显,症见发热重,面红,少汗,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因疫毒之邪易传变入里,此证常出现卫气同病之候,如高热不退、口渴心烦等症。
  治法主方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银翘散或清瘟败毒饮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银花、连翘,竹叶、荆芥、薄荷、大青叶卜知母、半边莲。若热毒较甚可用清瘟败毒饮加减,也可加用清开灵注射液20ml静点。心烦口渴者加芦根、石斛、玉竹、栀子等,小便黄赤者,可加白茅根、车前草等,大便偏干者应加生大黄。此证若疫毒之邪传变入里,卫气同病,治疗同热毒较甚者,若温热夹湿邪为病,湿热毒蕴者可选用甘露消毒丹加板蓝根、丹参等。
  (3)邪在气营
  证候表现 高热不退,面红目赤,口渴心烦,肌肤可见红色斑点,或有瘀斑,神志恍惚,腹胀腹痛,便秘不通,舌质红或红绛,舌苔黄燥,脉数. . .
  辨证要点 此证为疫毒之邪由卫及气,气分燥热,经腑同病,可见高热口渴,目赤面红等。阳明经证,又可见邪气随经入腑,阻滞气机,津乏舟停的腹痛便秘之症.疫毒之邪传变迅速,易由气及营血,出现肌肤瘀点瘀斑,神情烦躁或恍惚等热入营血、内扰心神之证。
  治法主方 清气凉营,化瘀解毒。清营汤合清瘟败毒饮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生地、丹皮、知母、银花、大青叶、连翘、生石膏、竹叶、黄连、玄参、水牛角片(先煎)。热毒炽盛,斑色深紫者加紫草、仙鹤草,吐衄便血者,加白茅根、紫草、仙鹤草、生大黄粉,心烦谵语者,加用清营汤;神志恍惚者,加服安宫牛黄丸。 .
   此证以气分为主,宜清透结合,透邪出表,清解气分热毒,尽量防止传营入血。
  二、低血压休克期
  此期属中医厥证范畴,厥证有脱证与闭证之分,但两者又相互联系,临床应注意。脱证为主要表现时,不能忽视还有邪气内闭的一面,在临床实践中也证明,固脱法与开闭法同用治疗低血压休克期疗效大增,不易发生第2次休克.
  1.脱证
  (1)气阴耗竭
  证候表现 身热骤降,烦躁不安,两颧潮红,口干,汗出粘滞,尿短,舌质红少津,脉细弱欲绝。
  辨证要点 此证身热骤降,不是邪气去除,是因为疫毒之邪内陷,耗伤正气。正气大虚,正不敌邪而致。临床应特别注意,本证的特点为身热骤降,烦渴,手足不温,汗出粘手,舌红少津,脉细弱。
  治法主方 益气救阴固脱。生脉散加味。
  方药运用 常用药:西洋参或红参、麦冬、五味子、玉竹、煅龙骨、煅牡蛎、黄精、山萸肉等..此时剂量应大;频频饮服。可加用参麦注射液50一100ml静点。
  (2)阳气亡脱
  证候表现 身无热,面色苍白,唇绀,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神志淡漠或昏蒙不清,舌质淡红,脉沉伏或微细。

  辨证要点 此证为邪毒由阳明或少阳直入少阴、厥阴,阳气大伤或气随血脱,阳无所附而致亡阳证。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脉微欲绝。此为病之危候。
  治法主方 回阳救逆。四逆汤或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味。
  方药运用 常用药:红参、附子、干姜、生龙骨、生牡蛎、炙甘草、山萸肉等.同时可配以参附注射液20-40ml加入液体中点滴。此证常结合西药抢救治疗。
  2.闭厥
  (1)热毒内闭.
  证候表现 高热烦渴,面红目赤,或神昏谵语,甚者如狂,四肢厥冷,舌红,苔黄燥,脉沉数.
  辨证要点 此证系热毒郁结气分,阳气不能外达所致。主症见高热,面红,四肢厥冷,神昏谵语,脉沉数。本证为热闭于内,热深厥深,无大汗淋漓,与脱证之四肢厥冷可资鉴别。
  治法主方 清热开窍。白虎汤加味.
  方药运用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栀子、连翘等。神昏者可配服安宫牛黄丸以清热开窍醒神,或用清开灵30ml加入液体中点滴。
  (2)瘀毒内闭
  证候表现 高热烦渴,神昏谵语,肌肤斑疹,吐血,便血,面唇爪甲青紫,四肢厥冷,小腹硬痛,如针刺,舌质紫暗,脉沉伏。
  辨证要点 此证为毒瘀互结营血,热深厥深。主要症见,肌肤斑疹,吐衄,四肢厥冷,高热神昏,及瘀热结于少腹的小腹硬痛如刺表现。本证瘀血内结表现明显,在辨证方面易与热毒内闭证鉴别。
  治法主方 泻热逐瘀,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丸、桃仁承气汤加味。
  方药运用 通常先以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后以桃仁承气汤加味内服,泄热逐瘀。
  常用药。桃仁、红花、赤芍、栀子、大黄、枳实。重者可加水蛭、虻虫。
  (3)湿毒内闭
  证候表现 神识昏蒙,面目浮肿,四肢厥冷,喉间痰鸣,呕恶腹胀,舌苔腻,脉沉迟。
  辨证要点 此证为湿毒之邪阻滞气机,气机蕴滞,清窍蒙蔽而致。主要表现为神识昏蒙,时清时昧,面目浮肿,喉间痰鸣,腹胀呕恶。它与热毒内闭均见四肢厥冷,但前者渴不欲饮,脉濡缓;后者为烦渴欲饮,脉数。两者治法选方均有异。
  治法主方 祛湿解毒,醒神开窍。玉枢丹、菖蒲郁金汤、苏合香丸.
  方药运用 先用玉枢丹,继以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常用药:石菖蒲、郁金、连翘、栀子、滑石、竹沥、厚朴、青蒿。
  低血压休克期,各证型之间常互相联系,.不能绝然分开,故临床上常用白虎汤加生脉散,清营汤合生脉散等。在祛邪开闭的治法中,加用益气养阴之品,使祛邪不伤正。热性病应随时注意固护气阴。
  3.少尿期
  (1)湿阻三焦

  证候表现 头身重痛,四肢困重,脘腹胀满,恶心呕吐或呕逆,或伴胸闷,喘咳,小便不利而短少,颜面、四肢浮肿,舌红,舌苔黄腻或黄白相兼而腻,或白腻,脉濡数。
  辨证要点 此证为湿热疫毒,阻滞三焦气机,水道不通,气滞水停,水液泛滥,主要困阻中焦,故恶心呕吐,脘腹胀满较甚。阻滞上焦可见喘咳,胸闷.波及下焦则小便不利而短少。舌脉均为湿浊内蕴之象。
  治法主方 化湿泄浊,宣畅三焦。宣畅三焦方
  方药运用 常用药:麻黄、桔梗、杏仁、厚朴、苍术、大腹皮、泽泻、猪苓、陈皮、白蔻仁。此期若湿热壅盛,可致实热结胸,症见心下至少腹硬痛拒按,大便不通,可合用大陷胸汤.临床有报道服药后2小时内即可出现腹泻,随之小便渐增。若出现胸闷,喘咳气逆,便秘,证偏寒者,可合用桔梗白散
  (2)瘀热内阻
  证候表现 发热口渴,肌肤瘀斑瘀点,面唇发紫,小腹硬痛,小便不利而短,大便不通,舌质红暗,脉数。
  辨证要点 此证为瘀热内阻,腑气不通,膀胱气化不利而致。主症见身热肌肤瘀点,小腹刺痛,小便不利,大便不通.它与毒瘀内闭证均可见肌肤瘀斑瘀点,小腹硬痛,但前者神清肢温,而后者神昏肢厥,两者病情程度、立法选方均有所异。
  治法主方 泻热逐瘀,通腑利尿.桃仁承气汤合猪苓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桃仁、红花、赤芍、大黄、芒硝、丹参、猪苓、泽泻、车前子、茯苓。此型可用泻下通瘀中药,水煎取汁,每次、50ml保留灌肠。少尿后期,应注意养阴利水.
  4.多尿期
  (1)余邪未尽

  证候表现 尿量渐渐增多,颜面四肢轻度浮肿,或有少腹刺痛,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数.
  辨证要点 此证多见于多尿早期,湿热瘀邪未完全祛除,故可见颜面四肢浮肿,少腹刺痛,苔腻等。本证邪毒未清为主,气阴不足表现不著,故与邪退正虚证有别。在治疗上不宜过早使用滋补之法,以防碍邪.
  治法主方 清热利湿,祛瘀养阴。猪苓汤加味
  方药运用 常用药:猪苓、茯苓、泽泻、阿胶(烊化)、丹参、薏苡仁、白茅根。若表现为肺胃热炽,可予白虎汤沙参麦门冬汤加减,以清热养阴生津。
  (2)邪退正虚
  证候表现 尿频而清长,腰膝酸软,头昏乏力,纳呆口干,脉细无力。
辨证要点 此证主要见于多尿后期,邪去正亏,正气大虚。热退身凉,小便清长,腰酸乏力为其主症,一派肾气亏损,阴津耗伤之象。
  治法主方 补肾固摄。固肾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熟地、枸杞子、山萸肉、菟丝子、杜仲、益智仁、黄芪、旱莲草、女贞子。若伴恶寒,腰酸明显者加补骨脂、仙茅、鹿角胶。若热病伤津,口干纳呆,胃阴不足者可用益胃汤
  5.恢复期

  证候表现 热退身凉,气短多汗,头昏乏力,口干纳呆,腹胀便溏,舌淡红,脉细软.
  辨证要点 出血热恢复期,证屑气阴两伤,脾肾两虚。脾虚为主则食少腹胀便溏;肾虚则腰酸乏力;气阴两虚则短气多汗,头昏乏力。
  治法主方 健脾补肾,益气养阴.六君子汤合生脉散加味
  方药运用 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法半夏、厚朴、麦冬、五味子、山萸肉、怀山药.肾阴不足明显,耳鸣,盗汗,腰酸者,可用六味地黄汤加减.余热未清者,加生石膏、竹叶、白薇;
  本证也可用生脉饮口服液口服,以益气养阴。此剂型方便,味甘,小儿易于接受。
  (急症处理]
  一、低血压休克
  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发热末期或热退同肘出现血压下降,脸色苍白,四肢厥冷,尿量减少,脉搏细弱或不能触及。严重者出现烦躁、谵妄、紫绀等。
治疗方法
  1。中医治法 辨证论治按本病“低血压休克期”证候治法。配以参麦注射液50一100ml加入液体中静点。
  2.西医治法 积极补充血容量,注意酸中毒的纠正和改善微循环功能。液体应晶胶结合,以平衡盐为主,切忌单纯输入葡萄糖液。胶体液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甘露醇、血浆和白蛋白。不宜应用全血,因此期存在血液浓缩。补液应早期、快速和适量,血压正常后输液仍需维持24小时以上。纠正酸中毒用5%碳酸氢钠溶液。每次5ml/kg bw,据病情每日可给予1—4次。若经补液、纠正酸中毒后血压仍不稳定,可予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按lO~20mg/lOOml液体静点。同时亦可用地塞米松lO~20mg静滴。
  二、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临床表现 少尿期可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临床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顽固性呃逆,头痛烦躁,甚至昏迷、抽搐。
  治疗方法
  1.中医治法 辨证论治方法见本病“少尿期”证候治法。
少尿可用葱白贴关元穴.也可用竹叶、石苇泡茶饮。尿少、血钾高可用大黄煎水口服.
  2.西医治法 因尿少应控制输入量,每日补液量为前一日尿量和呕吐量加500-700ral。除用5%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外,主要输入高渗葡萄糖液.另要促进利尿,常用速尿从小量开始,逐步加大至100~300mg/次,直接静注。必要时可应用血管扩张剂如酚妥拉明等静点.若高血钾,明显氮质血症,可应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其它疗法)
  一、中药成药
  1.清开灵注射液 用于高热不退或昏迷。
  2。醒脑静注射液 用于高热不退,神昏谵妄。
  3。安宫牛黄丸 用于高热、昏迷.
  4.玉枢丹 用于呕吐频繁。

  5.参麦注射液 用于低血压休克期。
  6.云南白药 用于大量出血。
  7.羚羊角粉 用于痉厥。
  二、单方验方
  1。生大黄粉1.5—3g,内服,每日2—3次。用于大量出血。
  2.巴豆霜80~100mg,内服,每日1—2次。用于少尿期。
  3.竹叶、石韦泡茶饮,用于少尿期。
  4。甘遂粉1.5g,大枣汤送服,每日1—2次.用于少尿期。 .
  5.鲜茅根、芦根各60g,煎后频频当茶饮服。可用于出血热全程;
  三、药物外治
  1.少尿期可用葱白贴关元穴。 .
  2.肾区热敷法 将丹参30g,桃仁、佩兰、赤芍、忍冬藤、车前子、桂枝各15g,木香12g,细辛5g,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装入布质药袋,置于双侧肾区热敷,药袋凉后可再次蒸热使用。
  3。针灸疗法
  持续高热:针刺大椎、曲池、十宣、少商、外关。频繁呕吐:针刺内关、合谷、中脘、足三里。痉厥:针刺人中、昆仑、太冲、合谷、八会。昏迷:针刺人中,少冲、涌泉。
四、西医疗法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并要把好出血、休克、肾功能衰竭三关.发热期的治疗主要为减轻毒血症,改善血液循环,稳定内环境,并且耍做好此期的护理工作。休克期应补充血容量,调整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疏通微循环,降低血液粘滞度,灵活运用血管活性药物。少尿期应限制水、盐的摄入量,采取综合性利尿措施,如用20%甘露醇或速尿静滴,此期为本病的关键,若治疗不当,预后极差,必要时可行腹膜透析治疗.多尿期主要是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出血严重时可予止血剂,如止血敏、安络血、维生素K等。各期应注意并发症的处理,病儿恢复后需继续休息,逐渐增加活动。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灭鼠是消灭出血热的关键措施,应抓住流行前期,进行大规模群众性灭鼠工作,非流行期应加强防鼠。
  2。在疫区草堆周围应挖防鼠沟,草要经常洒杀虫剂,应多翻多晒,不要用疫区的稻草、湖草等铺床。
  3.保持居住房内清洁、通风和干燥,尽量不要住在厨房、仓库内。
  4。在流行地区工作时,应防止螨类进入衣内,将衣服的领口、袖口和裤脚扎紧。
  5.目前已研制出“出血热预防片”,在流行区可口服此药,预防出血热的发病。
  二、护理 .
  流行性出血热的护理很重要,主要是发热、休克、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这些病理过程的护理,具体请参考有关章节。
  (文献选录]
  《温疫论.肢体浮肿》:“时疫潮热而渴……外有通身及面目浮肿,喘急不已,小便不利,此疫兼水肿,因三焦壅闭,水道不行也,但治其疫,水肿自巳。”
  《温病条辨.下焦篇》“痉厥神昏,舌短,烦躁,手少阴证未罢者,先与牛黄紫雪辈,开窍搜邪;再与复脉汤存阴,三甲潜阳,临证细参,勿致倒乱。”
  《外感温热篇》:“湿与温合……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
  (现代研究]
  一、药效学研究
  据《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介绍,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中药,应具有抑制病因和发病机理,控制和解除主证的作用。
  祛病邪包括:①观察药物对小鼠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致死的保护作用;②观察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动物(如小鼠、大鼠、长爪沙鼠)给予药物治疗后,用适当方法(如抗原片法、免疫荧光法、免疫吸附法、单克隆抗体法等)检测相关抗原或特异性抗体,或测定毒力,以判断药物作用;⑧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的体外系统(如VeroE6)中,观察药物对病毒的作用。
  调理病机方面包括:①抑制异常免疫反应,在病理或正常动物中观察药物对IgG、IgM、C8和免疫复合物的影响;②对毛细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强的抑制作用。
解除主证方面包括:①解热试验,对病原微生物作致热原引起动物发热的解热作用;②抗休克试验,特别是感染性、内毒素性休克的抗休克试验;③利尿试验,对实验性肾性坏死动物尿量的影响;④对体力、抗应激能力、消化吸收能力的增强作用的试验可选做,以观察对恢复期的扶正补虚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选做体外抗病毒试验时,应考虑所试药物在体内转运和发挥疗效的情况以及血中可能达到的药物浓度。另外,上述调理病机和解除主证的试验均为非特异性的,应与临床观察对照进行,若动物试验与临床治疗相吻合,则可证明其作用。
   徐德先等报道生脉汤有补虚、固脱、复脉、救逆作用,用于治疗出血热休克疗效甚佳。近年来,动物实验证明生脉汤对狗的急性失血性休克有明显的强心升压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膜上三磷酸腺苷酶的活性作用,而增强心肌收缩。并通过将大白鼠放血使心脏停跳,测定心肌糖原的含量,结果注射生脉汤的大白鼠的心肌糖原含量高于未注射生脉汤的大白鼠,说明生脉汤的强心升压作用是稳定而持久的,因为生脉汤能降低心肌能源的消耗,减少心肌耗氧量和糖原代谢,并能促进细胞分裂和核糖核酸的合成。生脉汤的作用以种洋参为主,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麦冬含天门冬氨酸、谷氨酸和草酰乙酸等,能改善心肌代谢。五味子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强心升压作用,故三者不可缺其一,由此可见生脉汤治疗出血热休克的作用是肯定的。
  周仲瑛等报道在出血热的发热期应用清气凉营剂包括清瘟合剂(大青叶、生石膏、银花、大黄、升麻等)和清气凉营注射液(大青叶、银花、大黄、知母等)治疗,降温效果满意,平均约1.38天,并能减少发生休克及少尿这两个病理过程。实验证明清瘟合剂能提高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动物实验证明,清气凉营剂对出血热病毒、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等多种细菌有抑菌和杀菌作用,有明显退热、消炎、解毒作用,能改善微循环。低血压休克期主张用具有理气通脉作用的升压灵注射液(陈皮等理气药研制而成)。动物实验表明:升压灵注射液对手术性及中毒性休克动物有明显升压效应,能增加脑、冠脉血流量,治疗出血热休克期疗效甚佳。对于少尿期主张早用泻下通瘀合剂(生大黄、芒硝、枳实、麦冬、桃仁、木通等)。动物实验证明,本药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肾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有利于肾功能恢复。临床疗效观察,药后尿蛋白消失和血尿素氮恢复正常的时间,均优于西药对照组。
  二、临床研究
  1.病因病机研究
  薛涛等认为出血热是因湿热疫毒而致,主要根据本病好发于低洼潮湿、水草丰盛地;潮湿雨涝年较旱年发病率高;若降水量高峰时间推迟,其发病率高峰亦相应推迟;绝大多数病人早期即有舌苔厚腻,肢体困倦等特点。胡元奎等认为本病在气、血、色、脉、神5个方面均符合瘟疫特点,而且起病即可见表里同病,故提出了温邪疫毒学说,并且认为病邪由皮肤或口鼻等处侵入人体,损及五脏六腑及气血津液。它的病机特点为:①初起毒邪有入里出表之势;②温毒蕴结脏腑,热郁血滞;③阴阳表里三焦气机逆乱.董汉良等认为本病的病因为先感暑湿病邪,伏于体内,至秋冬复感时邪引而诱发,主要根据病初起与吴瑭所述之“伏暑”病证颇为相似,故有暑湿病邪说。张文选根据本病具有起病暴急,来势凶猛,热势盛,传染性强,斑疹出血严重,重伤正气等显著特点,另此毒邪易流窜肾经,壅塞肾络,导致少尿、无尿等致病特点,故认为其病因为特殊毒邪。王迎春等用《伤寒论》六经辨证,认为出血热的各期发展基本上是由太阳夹血传经。其主线为太阳经邪热在表不解,随经入腑与水血互结于下焦,进而邪热与水、血又结于胸中(少尿期)及其移行阶段;其旁线为一过性波及少阴(低血压倾向)或传向少阴(低血压休克)。两线均可进为厥阴少阴并病而死亡;或经治疗进入多尿期、恢复期的传经过程。
  2.分期治疗研究
  (1)发热期 兰克信认为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从太阳少阳并病辨证,选用柴胡桂枝汤为主方施治,其退热和消除其它症状的疗效均较满意。万兰清认为太少同病,寒湿郁热是发热期的病理机制,用柴桂败毒汤(自拟方:柴胡、桂枝、黄芩、党参、生姜、大枣、麻黄、苍术、藿香、大腹皮、白芍、常山)治疗225例取得较好疗效。徐德先认为发热期按温病中的卫气营血辨证,这期可包括卫气营血4个病理过程。卫分证用银翘散加减,气分证用白虎汤加减,气血两燔用清瘟败毒饮加减内服治疗,治疗928例,患者平均退热时间为2.5天,有的从发热期直接进入多尿期。周仲瑛认为发热期应以清气泄热、凉营化瘀为主法,用清瘟合剂或清气凉营注射液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清瘟合剂由大青叶、银花、大黄、石膏、知母、鸭跖草、赤芍、升麻等组成,清气凉营注射液由大青叶、银花、大黄、知母等制成针剂。用此二药分别治疗270例、278例,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1.44天、l。38天,比西医对照组显著优越(P-~O.01)。葛朋年应用自拟出血热合剂(青蒿、板蓝根、生地、牛角、白茅根、当归、赤芍、丹皮、丹参、红花、麦冬为基本方)治疗24例,仅l例出现低血压倾向,其余23例仅有发热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
  (2)低血压休克期 徐德先报道休克期在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重用生脉汤,疗效明显优于纯西药组。认为生脉汤具有强心升压,益气固脱,提高细胞免疫等作用。并认为邪盛正虚证用人参白虎汤合清营汤加减;元气虚脱证属阳脱用参附龙牡汤;阴脱用生脉散加味。周仲瑛主张在热厥闭证阶段,治以清热宣郁,药用柴胡、大黄、郁金、枳实、知母、石菖蒲等;内闭者配合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气阴耗竭者宜养阴益气固脱,药用生脉散加味(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玉竹、山萸肉、煅龙牡等);阴阳俱脱者予回阳救逆之法,方选四逆加人参汤。并强调行气活血通脉的治法,在闭证阶段可配以升压灵注射液静点。
  (3)少尿期 周仲瑛认为少尿期应采用泻下通瘀为主法,兼以滋阴利水,用自拟泻下通瘀合剂(大黄、芒硝、枳实、生地、麦冬、白茅根、猪苓、桃仁、牛膝等)治疗202例,总有效率96。08%,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方国民报道采用先服大黄(泡水)、芒硝(冲服)各30g,然后服生地、玄参、麦冬、水牛角、赤芍、丹皮。每日1剂,此方可随证加减,治疗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75例,治愈73例,均于1—3天渡过少尿期。徐德先用自拟方(鲜生地60g,鲜茅根250g,牛角粉、栀子、赤芍、通草、枳实、丹皮、玄明粉各12g,大黄15g,丹参、麦冬、玄参各30g),治疗急性肾衰290例,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万兰清提出三焦气机阻滞是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病机之一,三焦气机阻滞证不宜单纯用清热解毒、通里攻下、活血化瘀等法治疗。认为治疗上重在宣畅三焦气机,自拟宣畅三焦方(麻黄、杏仁、苍术、大腹皮、陈皮、泽泻、猪苓、木香、藿香)为主治疗,并指出应及早逐水攻瘀清热以防内闭,注意顾护正气。亦有人用上法治疗急性肾衰117例,痊愈112例,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胡元奎指出癃闭、尿血阶段应以清里泻下、解毒通瘀为法,轻者可用调胃承气汤合小蓟饮子.重则与关格并见可用桔梗白散lg(含巴豆霜、川贝母、桔梗各1/3g),使三焦通,气化行,血归经,小便自利。临床许多报道用中药灌肠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疗效甚佳,特别是内服中药与中药灌肠结合运用时疗效更为满意,常选用大承气汤、桃仁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导赤承气汤等方化裁灌肠。
  (4)多尿期 吴开昌提出多尿期治疗六法:①滋阴补肾法,运用于阴虚亏损型,方选六味地黄汤加味;②滋阴潜阳法,适用于阴虚阳亢型,用大补阴丸加味;③滋阴温阳法,适用于阴阳两虚,用金匮肾气丸加味;④润肺救燥法,适用于肺燥阴伤,用白虎合增液汤;⑤健脾益肾法,适用于脾肾两虚,用黄芪束气汤加味;⑥育阴分利法,适用于湿热内蕴。津液亏损,用猪苓汤加味。并认为不能忽视多尿期的辨证治疗,否则影响预后。王少浪认为多尿早期应仿效少尿期治法,以祛邪排毒为主,佐以养阴扶正,具体治法多采用渗湿泄热,排毒祛瘀,养阴利尿之法以通因通用,因势利导,逐邪外出,常选用猪苓汤合增液汤加减,临床疗效较好。多尿后期主张用参苓白术散合猪苓汤加减。徐德先认为多尿期治宜补肾固摄,方用固肾汤加减,偏阳虚加补骨脂,肾阴虚加黄精、五味子。
  (5)恢复期 周仲瑛认为出血热恢复期应辨别气阴两伤证、脾虚湿蕴证、肾阴亏虚证分别治疗。乔富渠等认为恢复期病机为邪退正虚,选方用药:肾阴亏虚用六味地黄汤,睥气虚者用参苓白术散,胃阴未复者用益胃汤。综合临床报道,大多数阳虚应用金匮肾气丸,阴虚用六味地黄汤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

  (其它疗法)
  一、中药成药
  1.清开灵注射液 用于高热不退或昏迷。
  2。醒脑静注射液 用于高热不退,神昏谵妄。
  3。安宫牛黄丸 用于高热、昏迷.
  4.玉枢丹 用于呕吐频繁。

  5.参麦注射液 用于低血压休克期。
  6.云南白药 用于大量出血。
  7.羚羊角粉 用于痉厥。
  二、单方验方
  1。生大黄粉1.5—3g,内服,每日2—3次。用于大量出血。
  2.巴豆霜80~100mg,内服,每日1—2次。用于少尿期。
  3.竹叶、石韦泡茶饮,用于少尿期。
  4。甘遂粉1.5g,大枣汤送服,每日1—2次.用于少尿期。 .
  5.鲜茅根、芦根各60g,煎后频频当茶饮服。可用于出血热全程;
  三、药物外治
  1.少尿期可用葱白贴关元穴。 .
  2.肾区热敷法 将丹参30g,桃仁、佩兰、赤芍、忍冬藤、车前子、桂枝各15g,木香12g,细辛5g,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装入布质药袋,置于双侧肾区热敷,药袋凉后可再次蒸热使用。
  3。针灸疗法
  持续高热:针刺大椎、曲池、十宣、少商、外关。频繁呕吐:针刺内关、合谷、中脘、足三里。痉厥:针刺人中、昆仑、太冲、合谷、八会。昏迷:针刺人中,少冲、涌泉。
四、西医疗法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并要把好出血、休克、肾功能衰竭三关.发热期的治疗主要为减轻毒血症,改善血液循环,稳定内环境,并且耍做好此期的护理工作。休克期应补充血容量,调整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疏通微循环,降低血液粘滞度,灵活运用血管活性药物。少尿期应限制水、盐的摄入量,采取综合性利尿措施,如用20%甘露醇或速尿静滴,此期为本病的关键,若治疗不当,预后极差,必要时可行腹膜透析治疗.多尿期主要是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出血严重时可予止血剂,如止血敏、安络血、维生素K等。各期应注意并发症的处理,病儿恢复后需继续休息,逐渐增加活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