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妊娠眩晕

 学中医书馆 2013-02-06

妊娠眩晕

  妊娠期间,自觉目眩头晕,视物模糊,或旋转不定,如坐舟车,称为妊娠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头重脚轻,站立不稳,更甚者心慌心悸,失眠或恶心呕吐,气促出虚汗,腰酸四肢乏力,或昏迷倒仆。若妊娠中晚期出现眩晕、血压升高,或浮肿、小便短少,伴视糊、恶心头痛者,多为子痫先兆,必须及时治疗,预防子痫的发生。
  [病因病机]
  妊娠眩晕是妊娠期发生的眩晕症。其病因与常人眩晕有相似之处,《素问》责之于肝;《灵枢》以上气不足或髓海不足论之,《金匮要略》认为乃妊娠水气为病;金元张子和、朱丹溪则以宿痰或痰火立论。这些理论仍可为今日临床借鉴。阴虚而肝风内动,血少则脑失濡养、精亏则髓海不足等导致眩晕的因素在孕期常会加重。孕后经血不行,血海不泄,聚以养胎,冲气易于上逆故也。若因孕妇体质偏差,或体肥多湿,或素性多郁,随着胎儿的发育,容易引起脏腑气血功能不足或失调,出现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肝阳上亢、痰湿停聚而发生眩晕。
  孕后胎儿在母体子宫内正常发育,载胎者是气,养胎者是血。若孕妇素体气血不足,或因受孕之初恶阻少食,或脾胃虚弱,生化之源不足,血虚髓海失养,气虚清阳不升,常会出现目眩头晕。《证治汇补》所谓“眩晕生于血虚也”。肾为生殖之本,肝肾同源,精血互生。孕后阴血聚以养胎,血虚精亏,肾水不足,肝木失养,虚阳浮于上,或肾水不足,髓海失养,均可发生眩晕,《灵枢.海论》指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若孕妇素性多郁,肝失疏泄,郁火随冲气上逆,发为眩晕。《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善暴僵仆”之说。《类证治裁》也有“风依于木,木郁则化风,如眩如晕”的记载。孕后腹内遽增一物,脏腑之间转输转化常会受阻。随着胎体增大,影响气机的升降,脾运失健,水湿留滞,或津液聚以为痰,痰湿停聚,清阳不升,清窍失养,眩晕乃作。张子和《儒门事亲。卷十一妇人风门》曰:“凡妇人头风眩运,登车乘船,眩晕眼涩,手麻发胀,健忘善怒,皆胸中宿痰所致”。朱丹溪有“无痰不作眩”之说。因此,妊娠眩晕临证常见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肝阳上亢、痰湿停聚等虚实四因,临证以虚为多,即气血亏虚、肝肾不足为常见,又常呈虚实夹杂之候。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妊娠眩晕是一种自觉症状,可以发生在整个妊娠期,据其主症,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但应注意相关鉴别诊断知识的掌握。
  二、鉴别
  妊娠眩晕是一个妊娠期多种疾病都可出现的一个症状,可见于先兆子痫、子痫、内耳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眼部疾患或神经衰弱等。除先兆子痫、子痫的眩晕与妊娠期的生理病理有直接关系外,其他几个病则关系不大。因此,就诊时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检查、全面分析,明确诊断,以冀得到相应的治疗。
  妊娠眩晕血压升高,应与孕妇原发性高血压病相鉴别,从孕妇过去史、发病时间、是否伴有浮肿、蛋白尿等可以得知。若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孕前无高血压,在孕中、晚期出现血压升高,伴有浮肿或蛋白尿者,即可诊断。
  为了鉴别是否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妊娠眩晕,可进行内耳功能检查、血常规、眼底、脑电图等检查。由于有孕在身,应防止X射线或磁共振对胎儿的影响。
  [辨证论治]
  妊娠眩晕临证常见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肝阳上亢、痰湿停聚等4个证型。若妊娠期眩晕,面色咣白或萎黄,心悸少寐,神倦,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细而滑者,为气血亏虚;若妊娠期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或舌燥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为肝肾不足;若妊娠眩晕,头胀痛,心烦口苦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数者,为肝阳上亢;若妊娠眩晕,头胀头重,甚则天旋地转、耳鸣、呕恶,或肢体浮肿,苔白腻者,为痰湿停
聚。各型辨证并不困难,但要注意证的属虚属实,或虚实夹杂,如气血亏虚夹肝阳上亢;肝阳上亢兼见肝肾不足;肝阳上亢往往夹痰浊上冒。虚是妊娠眩晕的基本原因,为病之本;肝阳上亢或痰湿停聚引起眩晕,为病之标。
  妊娠眩晕的治疗视病情的轻重缓急而宜。若病势急,表现实证为主者,用熄风、潜阳、清火化痰以治标;若病情缓慢,体质又虚,当用滋肾、养肝、补血、健脾以治本。同时根据治病与安胎并举的原则,治疗过程中必须时时顾护胎元,若见胎漏、胎动不安可参照相应章节处理,总之,达到病去胎安为目的。在辨清虚实主从、标本缓急的治疗过程中,既要防止单一的熄风或治痰、治火,以免伤气、伤血、伤津,又要注意补虚之中辅佐熄风化痰、除湿、降火、顺气及平肝熄风。此外,尚应注意孕妇的大便是否通畅。若大便秘结,治疗时应佐以润燥、清热、通腑之品。通腑是排瘀、清热、降压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妊娠病发病多因胎火上扰的特点,在各证型治疗中注意调气,使气顺、火降、眩晕平熄。对于孕中、晚期,或分娩时出现眩晕、血压升高、肢体浮肿、或蛋白尿者,参照妊娠肿胀、子痫等治疗。
  1.气血亏虚证        使用方法:先按下面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 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1)临床见证:妊娠期目眩头晕,轻者闭目自止,重者可一时倒仆。面色咣白或萎黄,唇甲不华,心悸少寐,神倦懒言,纳食少味,或面目下肢微肿,舌质淡或淡胖,苔薄白,脉虚细滑。
  (2)辨证依据:
  ①目眩头晕可发生在妊娠早、中、晚各期,且呈体位性,即坐起或站立过久而加剧。
  ②面色咣白或萎黄。
  ③全血细胞计数偏低。
  ④舌淡,脉弱。
  (3)治法与方药:
  治法:补益气血。
  ①八珍汤(方见经行头痛)加枸杞子、首乌、天麻、潼蒺藜
  若失眠心悸加枣仁、远志养血安神。纳食少味去熟地,加砂仁、谷芽醒脾助运。面目下肢浮肿去熟地、首乌、白芍,加生黄芪、冬瓜皮、葫芦壳等。若血虚阴亏,心烦潮热,多汗,去当归、川芎、党参,加女贞子、旱莲草、地骨皮养阴清虚热。
  ②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天麻、钩藤
   组成:莲子肉、薏苡仁、砂仁、炒桔梗、白扁豆、茯苓、党参、甘草、白术、淮山药、天麻、钩藤。
  ③归脾丸(《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人参、炒白术、炒黄芪、茯苓、龙眼肉、当归、远志、炒酸枣仁、木香、炙甘草、生姜、红枣。
  本方健脾养心,益气补血。治眩晕、失眠、惊悸、乏力等症。
  2.肝肾不足
  (1)临床见证:妊娠期目眩头晕,耳鸣,少寐多梦,面部烘热,五心烦热,口干,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2)辨证依据:
  ①妊娠期见头晕、目眩、耳鸣。
  ②五心烦热、少寐多梦、烘热口干、腰膝酸软等肝肾不足证。
  ③可有血压升高。
  ④舌红少苔,脉细数。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滋肾,养肝,熄风。

  ①杞菊地黄汤(《医级.杂病类方》)加天麻、钩藤、潼蒺藜、白蒺藜
  组成: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天麻、钩藤、潼蒺藜、白蒺藜。
  治肝肾不足,眩晕眼花,两目干涩且痛。若血压升高伴头痛者加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平肝潜阳。潮热盗汗加鳖甲、地骨皮滋阴清热。口干加北沙参、石斛、麦冬育阴生津。腰酸加桑寄生、杜仲。咽干有痰而粘腻,去地黄、山茱萸,加川贝母、竹茹、丝瓜络。少寐多梦加柏子仁、夜交藤。
  ②经验方(上海中医学院主编《中医妇科临床手册》)
  组成:生地9g,麦冬9g,炙龟甲9g(先煎),炙鳖甲9g(先煎),生牡蛎15g(先煎),白蒺藜9g,生石决明15g(先煎),钩藤9g(后下),白芍9 g,栀子9g。
  便秘者加生大黄9g(后下)、柏子仁9g。浮肿者加天仙藤15g、茯苓9g。血压偏高者,加夏枯草15g、菊花9g。视物模糊者,加决明子9g。
  3。肝阳上亢
  (1).临床见证:妊娠期目眩头晕,头胀而痛,急躁易怒,口苦胁痛,夜寐多梦,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而燥,脉弦滑数。
  (2)辨证依据:
  ①目眩头晕可在整个孕期发生,但以中晚期为多,头胀且痛。
  ②伴急躁、易怒、口苦、便秘。
  ③血压常升高。
  ④苔黄,脉弦滑数。
  (3)治法与方药:
  治法:平肝潜阳。
  ①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去川膝、益母草
  组成:天麻、钩藤、栀子、黄芩、杜仲、生石决明、茯神、桑寄生、夜交藤。
  若心烦不宁加麦冬、地骨皮滋肾清热。头胀痛加生地、白芍、白蒺藜养肝熄风。视物不清或双目干涩加珍珠母、菊花清肝明日。大便干燥加决明子、生地清肝润肠通便。若大便秘结,血压升高,可加生大黄通腑清热降逆除晕,惟生大黄乃峻泻之品,列为妊娠禁忌,因此,用量宜轻,重者一般用5g,后下,入药服2—3剂,待大便排解即止,为使大便保持通畅,改用清热润肠的火麻仁、决明子、瓜蒌仁等。若夹痰火者加服鲜竹沥清热除痰。
  ②白术散(方见妊娠肿胀)加钩藤、石决明
  本方主治肝阳上亢兼脾虚湿停,有平肝潜阳、健脾去湿之功。
  ③经验方(上海中医学院妇科教研组编《中医妇科临床手册》)
  组成:羚羊角粉0.3一O.6g(吞服),生地15g,白芍9g,竹叶9g,黄连3g,生石决明30g(先煎),生龙齿18g(先煎),天麻6g,钩藤12g(后下),僵蚕9g,川贝母12g。
  原治心肝火旺所致眩晕头胀痛、失眠心烦、面赤唇红、溲短赤、舌红苔黄燥者。
  4。痰湿停聚
  (1)临床见证:妊娠眩晕,头重或天旋地转,耳鸣,或面肢浮肿,中脘满闷,时呕痰涎,少食多寐,苔白腻,脉滑。
  (2)辨证依据:
  ①眩晕朝重暮轻,头重。
  ②脘闷,多痰,或体胖丰腴。
  ③天旋地转、耳鸣、恶心呕吐者,可配合内耳有关检查。
  ④苔白腻,脉滑。
  ⑤面浮肢肿,血压升高或蛋白尿者,须防子痫发生。
  (3)治法与方药:
  治法:健脾去湿,豁痰降逆。
  ①白术散(方见妊娠肿胀)加天麻、钩藤、法半夏
  若寒湿较重加苍术、厚朴花、神曲、菖蒲燥湿化痰醒脑。恶心加藿香、佩兰、砂仁醒脾理气化浊。
  ②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加石决明、天麻、钩藤、旋覆花
  组成: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石决明、天麻、钩藤、旋覆花。
  本方功效为清火涤痰,降逆平潜。
  ③经验方(《中医妇科.临床手册》)
  组成:苍术、白术、木瓜、防己、冬葵子、扁豆、白蒺藜、钩藤各9g,赤小豆30g(打),天仙藤30g,珍珠母15g(先煎)。
  治脾湿肝旺之眩晕头胀痛、面浮肢肿、纳呆呕恶、便溏、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滑者。有健脾利湿,平肝潜阳之功。若有蛋白尿,用猪苓、土茯苓、泽泻、淮山药、芡实、菟丝子、川断各12g,白术9g,桑螵蛸9g。
  ④泽泻汤(《金匮要略》)
  组成:泽泻、白术。
  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者。
  对于耳源性迷路积水引起的眩晕,在上述治法中可配合泽泻汤利水消肿。徐景蒲教授经验,泽泻、白术二味药要注意用量,其比例为泽泻5份、白术2份。常用量泽泻20~30g,白术8—12g。若比例失调,即影响疗效。
  [预防与调护]
  注意孕期保健,定期产前检查,测量基础血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疗效判定]
  治愈:目眩头晕、视物模糊等主症及其他症状消失,血压升高者恢复正常。
  显效:目眩头晕,视物模糊等主症及其他症状明显减轻,血压恢复正常。
  有效:目眩头晕、视物模糊等主症减轻,血压升高者有所下降。
  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甚或加重。

参考资料  1  2  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