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斯密的“两只手”

 王兆善 2013-02-18

斯密的“两只手”

作者:车耳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838
    爱丁堡是苏格兰的首府,给人的印象是冷峻和庄严,就像苏格兰服饰一样传统而深沉。爱丁堡其实还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那里的学者和作家很多都是世界级的。
    细雨中我问过几个按图索骥的游客后,终于找到了亚当 斯密——苏格兰“最出色的儿子”的长眠之地。那是一个低调的角落,一个石制建筑的墙上低调地记录着斯密的生平和作品,比波比的小墓碑还不显眼,墓碑的上面竟然就是住户的二楼窗户。很难想象这就是世界上所有经济学人推崇的大师长眠之处,
这就是低调的苏格兰人和他们的处事态度。
    很多人知道斯密在其名著《国富论》中对市场经济有个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论断,认为市场有自己的逻辑,有自己的调节方式,因此主张放任个人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他还另有“一手”,那就是对情感道德之手的总结。
    在另一部巨著《道德情感论》中,斯密提出了对道德发人深省的思考:道德的基础是同情,而关心他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关心别人的幸福就是同情。他关于道德这只手的理论形成其实早于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至少可以说,他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视不亚于对经济自由的追求。所以他在解读这个社会时,关注的是“两只手”,而不是仅仅市场“一只手”。
    斯密的“同情”理论深受休谟的影响。后者年长于斯密,他们曾经生活在同一座城市,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实际上,在斯密提出市场中“看不见的手”之前,他已经指出了情感道德的“另一手”。这只“手”往小处说就是每个社会人的“同情”之心,比如仁慈和关爱,可以说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往大处说其实是指正义和社会公德,它是伴随着工业社会的进步和现代文明而演化过来的。
    小处的同情之心需要自我修炼,而大处的正义和社会公德则需要社会监督和制度的强制,所以斯密主张的其实是两手。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市场,另一只“看得见的手”规范社会。回到国内,当我重新关注《道德情感论》时,觉得它好像是为当今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写的,因为我们越来越需要具有同情心的个人和维护正义的政府。
    (2012年第17期《世界知识》车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