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问号中踯躅的课堂??骆文俊——?见《语文学习》2013.3“成长?名录”

 昵称503199 2013-03-15

   在问号中踯躅的课堂

                                     浙江省富阳中学   骆文俊

 “语文,就是一个大黑洞。”这是我的一句简单的读书批注。

大约是六年前,我读王荣生老师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应该看到,让学生自己去“听”、让学生自己来“说”,再加上教师是对话者之一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体现了教学对话理论、阅读对话理论的精神,在当前的情势下,作为一种纲领、一面旗帜,也有现实的必要性和针对性。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向真理迈去的第一步,我们只是回到了正确的起点。而这一步、这起点,可能已经混进了某些可能会引向歧途的隐患。

此批注,至今仍躺在王老师这个冰冷的“但是”旁边。

那些年我的课堂和我一样的年轻,貌似是亮丽的,也热闹的。为了激发学生“说”的欲望,为了创设这种有利于“对话”的教学氛围,我的第一手准备就是找图片、找视频、找音乐:教《黄鹂》就去网上找有关黄鹂不同生命状态的图片,教《失街亭》就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教《肖邦故园》就找肖邦的曲子。备课,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找”。

直到有一天,当我志得意满地从热闹的课堂里走出来,一位听课的老教师对我说:“这节课,你觉得学生会有什么收获?”收获?似乎我从来没有深想过这样一个问题。语文课,不就是和学生共度一段快乐的时光吗?我找来了背景资料,找来了教学参考,找来了问题答案,找来了视听资料,我的课堂热热闹闹的,我的学生都沉醉在花开般的幻灯屏幕里……“可是语文呢?”老教师又一句追问,我愣了一下,无言以对。我的语文呢?PPT精美纷呈地展现了,我滔滔不绝地讲解了,几个尖子生精彩地回答了,我的语文是否就清晰地质感地存在了呢?望着老教师离去的背影,我在只剩下记忆的我的课堂里寻找——朗朗书声在哪里?俯而读、仰而思的读书理解在哪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读书习惯又在哪儿体现?我展现了自己却生硬地拉开了和学生的距离,我制造着华丽却涂刷了语文课的本色。对文本的深层次阅读分析和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在语文课堂严重缺失了,我发现,自己真的离语文很远了。

现在想想,那些见证了我貌似勤奋的语文课,其实就是找到了很多语文的好朋友,结果却把语文弄丢了。法国教育家阿兰说,必须让儿童感兴趣。不过,不应当人为地制造兴趣。我们不应当跟在某些孩子气的行为后面,而是必须诉诸超越这种孩子气的愿望。而我做的,恰好相反。

我已经无法记起当时自己做批注时的绝望情景了,我只知道自己开始坠落在虚无之中。我以为,把时间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语文课不成为睡觉课并热闹起来,这已是不易之事,是我这样没有多少学养支撑的语文老师所能做的极限。而文中居然以“第一步”、“起点”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当时我觉得自己百般用心都不能做好的一件事,这语文,怎一个“找”字了得!何况,还有让我觉得就像古龙小说里荆无命的右手一样的可怕存在:“某些可能引向歧途的隐患”!而事实上,我正走在那可怕的歧途上。

“今天这堂课,我们要做一个真实的,也是真诚的阅读者。”特级教师吴泓在他的课堂上真诚地对学生们说。我们,应该是学生,是老师,也是课堂。不要让空洞的热闹把虚假的生命成长掩盖,“热热闹闹”的繁华背后,我读到了我心态的浮躁。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的书,那就是学校。语文课堂和语文老师,本该是学生接触到的最真实真温暖的书,可我为他们翻阅的,却是一堆鲜艳的多媒体技术和教参资料拷贝。课堂承担着引导生命成长的重任,而我这样的课堂,又如何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开启幽闭的心智?

语文课回到语文的路上,该怎么走?我能把批注里的黑洞化成孩子们生命成长的花园吗?带着问号,我在踯躅中思考。

 

                          

形式上的热闹等于思维上的活跃吗?究竟什么才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什么才是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学理念究竟与我们的教学实践距离多远?

踯躅,既因这些无言以对的大问号,也因诸多貌似挣脱了却又难以摆脱的小问号。

在急躁虚飘的课堂里,我正在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又在教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的语文课,什么时候能从“奴性”里走出,回到应有的姿态?我的学生,什么时候能从顺从与膜拜中走出来,能“言为心声”?……

在问号中踯躅,我多了几分语文的真诚思考,也多了几分语文的真实回归。

回到正常的轨道,我的语文。我渐渐懂了,语文课就是语文课,须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就如程少堂老师说的,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燃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我希望自己的语文课,不再是霓裳满眼飞,羽衣满屋舞的表演,我的语文课要注意保养身材,丰腴而得体。是文字,是文章,也是文化,最后都是心灵的陶冶和生命的成长。每一个四十分钟,大家都在做最真实的自己,都能有一些文字或者一个故事在萌生,而且其中的某些,还能沉潜到孩子们的心里。我愿,我的课堂是由大写的“人”构成,是一批、一群大写的“人”在一起,彼此共建和共度一段语文的时光。“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是绝妙词。”我的语文绝不仅仅是书本是课文,我必须让我的目光与生活的诸多空间接轨。我们的课堂不仅弥漫《雨巷》的幽幽气息,更能充溢踏青回来的心灵诗作的芬芳;我们的课堂不仅记录排演《雷雨》等巨著的真情投入,更有摄下社会一角真实体验的那份正义与责任……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去适应未来去面向学生的。

回到正常的轨道,年轻的我。于漪老师说过:语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为此,我开始了阅读,我希望自己有一双深刻和温暖的文化的眼睛。我读着卢安克的智慧之语:“教育不是语言,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事情。”我告诫自己,自己首先是一个普通人,然后才是教师,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一个和学生共同成长、彼此见证的过程。接手一个新班级,我不再一味地追求貌似“和谐”的课堂师生关系,而是开始了固执的尝试:在没有取巧、讨好的前提下,力争让学生在课堂上更积极更主动;在不一味赞美、表扬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更强的自认自纠能力。我期待,能有一个又一个的“学习新人”出现,他们是积极思考的人,是勇于表达的人,是不怕出错丢脸的人,是出了错丢了脸还能自己纠正、找回脸来的人。我不愿成为龚自珍笔下的养梅人,我想做顺应本性而植树的郭橐驼。对于弱化了表演和包装之后的公开课,我也开始了这种更质朴的尝试,甚至课堂就是“清唱”。诸如,不刻意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和“亮点”,而以发展学生思维品质为第一价值追求;不刻意追求课堂达成某种共识或结论而是留下某个问题以作课后之思;不刻意地掐表限时,强势地推进或者打断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回到正常的轨道,我的学生。你们绝不是来装饰和体现课堂“活跃”的,你们是学习的主人,是能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具有不断探索、创新精神的学习者;是不满足于我的讲解,能充分发表意见,互相启发,触发思维的学习者;是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的学习者。更必须记住的是,学生,你们不是只等待获取尊重的,你们还要学会主动出击。获取知识的同时,你们还需要在各种活动中培养诸多能力,还需要在学校环境的熏染下形成健康的心理,还需要在学习与活动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习惯。你们站起来了,生命才真正站了起来。

渐渐地,我离语文近了。

可是,我又有了许多多新的困惑。

语文,究竟怎样才是真正有效?

语文,我最该教给学生的是什么?

教知识?我手里有多少拿得出手的知识?教情怀?这是可以教会的吗?这是能习得的吗?史铁生先生的大苦闷、大悲悯,是这些涉世未深、体悟不足的孩子们(甚至包括我)能明白的吗?教读法?那些电光火石的灵感、精彩美妙的语言会不会就此淹没在我僵死的读法里?教价值观?我总觉得语文课是很难输出价值观的,即便是有,那也不是文字的力量,那是身教,绝非言传。……类似这样的问号总在不同的时间里闪烁着。

一路问号,一路踯躅,一路思索。我开始明白郑桂华老师讲的一句话:“课堂,是一个险象环生的地方。”换个角度,先有“险象环生”,而后才有好课堂;先有有敢说敢读敢赞敢批的人,而后才有真课堂。“险象环生”的背后恰恰说明了失去话语霸权的教师所面临的危险。能不能有故事,能不能有好故事,这是一个富有趣意的考验和挑战。这些思考和尝试,记录了我一路走来的教学生态。可惜我只能以一个又一个的问号来告一段落,自信一阵,自嘲一阵,然后继续前行。它们,都是荆无命的右手。而我的语文课,注定要被这些问号死死缠绕。

只是,能以这样的语文姿势在问号中踯躅,不啻是一种语文的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