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法根:追寻理想的课堂

 清风朗月809 2013-04-23

 

   “理想的教育,能激活生命的潜能;而教育的理想,则能提升生命的意义。我愿以全部的智慧诠释理想的教育,用自己的生命演绎教育的理想。”


 ——薛法根

    人物简介:
    薛法根: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江苏吴江盛泽小学校长。1999年起,致力于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提出了“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的教学新理念,并初步形成了组块教学模式。曾先后在《人民教育》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50多篇论文。1995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996年被评为苏州市“十杰”教师,1998年荣获江苏省“红杉树”园丁奖金奖,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名教师,2001年荣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2002年获第五届全国“十杰教师”提名奖。(摘自:中华语文网)

 
  薛法根的名字以前在报刊上经常见到:江苏省最年轻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名教师”;苏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模范教师;2002年,获全国“十杰教师”提名奖。采访之前,心里不免臆测,这样的有知名度的特级教师总该有点名师的作派。可是,眼前的薛法根却与我想象中的出入很大,他总是谦和的笑着,说话也很随便,全没有的一点名师的架子。心里距离一下就拉近了,采访也似乎成了朋友之间的谈心。
 走近薛法根,你还会发现,他是一个喜欢梦想的人,一直揣着梦想守望着语文教育的这片原野。他常说:“一个没有梦想的人,他的心已不再年轻,生命也就失去了光泽。”对生活、对教育、对语文,他始终保持着一种理想的憧憬和行走的激情。在课堂里,他和他的学生们一起用彼此的智慧演绎着一个个鲜活动人的教育故事,追寻着理想的语文课堂。
 
                             真实是课堂的生命
  从教之初,与许多青年教师一样,薛法根一心想把语文课上出彩,在课堂教学上花了不少时间,可终究没有在“黑胡同”里摸到教学的门径。一次,着名特级教师庄杏珍老师到学校听青年教师的课,刚巧抽到了薛法根。当时他选上的是《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了给领导老师留一个好印象,他着实下了一番力气,查阅补充资料、设计电教媒体、推敲教学用语。其中有一个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写一段对李大钊的学习感言,他生怕学生当堂写不好,就让学生连夜回家作些准备。结果,课堂上,学生的感言写得激情澎湃,教学似乎达到了高潮。谁知在他等待赞美的时候,老太太一针见血地刺破了这个课前的“小把戏”:这是在上课吗?上课不能作秀,做人不能作假!一瓢冷水浇得他无地自容,也浇得他如醍醐灌顶:真实,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从此,薛法根老师拒绝虚假,走上了语文教学的正道。他说:“根治自身教学顽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专家面前真实地展露你存在的问题,请他们毫不留情地给你做思想内源的‘外科手术’,让你在‘痛苦’中脱胎换骨!”在课堂上,薛老师不仅敢于暴露自己的缺点,在专家、同行的帮助下不断获得提升,他也这样鼓励他的学生勇于暴露学习中的不足,而后对症下药。他在《做什么事最快乐》一课中的朗读指导就是这样真切而又实在:
  师:现在,每个小朋友选择一个自己还没有读熟练的、没有读好的小节,再练习读一读。等会儿老师要请你来读这个小节,好吗?
  生:(选择自己还没有读好的小节练习朗读)
  师:敢于表现自己优点的人是可爱的;勇于暴露自己缺点的人是可敬的!而只有改正了缺点的人才算是真正得到了成长!谁愿意第一个成长?
  生:我读第二小节。他跳到大树下问啄木鸟叔叔:“做什么事最快乐?”啄木鸟说:“给大树捉虫子最快乐。”
  师:你读得很通顺,别人也听得懂。如果你能注意文中的标点符号,就能读得更好。想再试一试吗?
  生:想!(再读,仍然将“叔叔,做什么事最快乐?”读成“啄木鸟叔叔,做什么事最快乐?”,将“给树木捉虫子最快乐”读成“给大树捉虫子最快乐”。)
  师:要改掉一个缺点真是不容易。你看,小青蛙叫啄木鸟什么?
  生:叔叔。
  师:假如老师就是啄木鸟,你来问我?
  生:啄木鸟叔叔,做什么事最快乐?(众笑)
  师:请你不要叫我的名字,好吗?
  生:好!叔叔,做什么事最快乐?
  师:真好!给树木捉虫子最快乐。现在,你再来读,一定能读正确!
  生:(读正确了)
  师:(高兴地)这就是进步!这就是成长!你有什么感想吗?
  生:一定要看仔细读。
  师:对,这是读书的要领,你已经懂了!还有吗?
  生:谢谢老师!(众笑)
  师:你真有礼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能得到别人的帮助是快乐的。谁还愿意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
 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呈现的形形式式的虚假繁荣,薛老师深有感触: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生活的另一种样式,而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它的真实、本色。语文教学的价值就是要让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学习过程,并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成长。那种省略复杂的训练过程,只呈现精彩的学习结果的语文课;那种以部分优秀学生的发言掩盖其他学生学习真相的语文课;那种用游离文本的煽情替代潜心感悟语言内涵的语文课……失却了真实与深刻,捧出的是一束束虚假的“塑料花”,艳是艳得很,却没有生命,没有成长的气息。于是,我们的学生对语文课渐渐地倦殆了,我们的教师也慢慢地变得庸俗了,不论是语言还是思想,都丝毫没有了本真的激情与奔放。一堂理想的语文课,不仅需要教师深厚的文化功底,更需要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人,有人格;课,有课品。一个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奠定了他的语文课堂的品位,课品如人品。而真实,是衡量人品、课品的基本准绳!

简单也是一种境界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努力地用这个新思想那个新理念来积极改造自己的教学行为,但常常遗憾地发现有的老师“新的”还没成,“老的”不敢用,越改越教越糟,甚至不会上语文课了!面对纷繁的现状,薛法根老师自有“主心骨”:简单地说,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越学越聪明!换言之,语文教学就是要着力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这是语文教学的“根”!因此,薛老师的语文课洋溢着浓厚的语文情趣,弥漫着醇厚的语文气息,而又自自然然地融汇在几个便教利学的听说读写板块之中: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薛老师教《螳螂捕蝉》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也没有“人文精神”纠缠不清,而是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一节课就那么几个教学环节,十分简洁,却又“针针见血”,把教学重难点一一落实解决:1. 默写四组词语(分别是:①蝉 悠闲 自由自在 ② 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③ 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 ④ 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然后听老师讲“螳螂捕蝉”的故事并进行复述,最好能用上默写的几组词语;2. 完整地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学生质疑后讨论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劝;3. 课文表演,先练读对话,再每个人就当时情境写台词,两位学生上台做“吴王”和“少年”,其他人做导演。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安排新颖独特,虽然改变了课文的“序”,但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特别是匠心独具地把朗读、感悟、想象、复述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板块,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真正达到了以简驭繁、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薛法根老师主张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这“简简单单”其实并不简单,是他经过长期教学实践与思考之后所形成的对语文教学深刻的认识,是他高度凝练的教学思想的结晶,是他超越语文教学技术所步入的教学艺术境界。透视薛老师“简单”的课堂教学观,或许你会对语文教学的“大道至简”有一种更为深切的体认:
  教学目标简明:教学目标要科学、适切、可测。“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教学内容简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发现那些为学生真正所需要的、终身有用的“核心知识”,以充分发挥教材的语文教学价值,这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必须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学环节简化: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科学的,是顺畅的,是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规律的。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障碍(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这么玄、这么深奥。比如: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孰不知体会的过程本身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生却因这种追根究底而感到恐惧,渐渐丧失了自己本应具有的探究精神。“勤老师培养了懒学生”!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教学方法简便:简单意味着可以学习,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路是为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的。好方法是真正能为人所用的有效的方法。
  教学媒介要简单:语文教学可以省略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克服“浪费与作秀”。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使用过度,也会扼杀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形象力!
  教学用语简要:课堂中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简单的课堂,其独特的神韵就在于此!让语文课充满智慧  审视自己的语文课堂,薛法根老师常常觉得有一种遗憾: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而语文教学却恰恰缺少了智慧、缺少了思想、缺少人文关怀。语文教学重视“双基”,但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语文教学让学生记忆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运用知识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忽视了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问号的消失标志着智慧火花的熄灭。技能也不等于智慧,被动的、机械的操练,学生品尝到的只是枯燥和痛苦,还有什么比品尝学习生活的愉快和乐趣更接近智慧呢?更可悲的是语文课堂里权威的声音、统一的答案,抹杀了无数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内心体验,学生重复的是别人的思想,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思维的惰性,一个个变得不善思维,个性衰微,那就更无智慧可言了。面对时代的挑战,语文教学必须超越知识和技能,走向智慧,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敢想敢为,自主学习,充分发展,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由此,在薛老师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感受到了思维的深度。他既鼓励学生读书质疑,培养强烈的问题意识;又以教师的“追问”生成学生语文学习的智慧,让学生获得从内心深处生发的学习乐趣。在《卧薪尝胆》一课的教学中,薛老师就是“逼”着学生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人及我,将思维步步推向纵深,智慧的火花由此时时闪现:
  师:现在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
  生: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提醒自己要报仇雪恨。生:为了报仇雪恨,勾践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师:如果勾践仅仅“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
  生:不算。因为勾践还亲自下田耕种,使自己的国家富裕起来。
  生:他还要练兵,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
  生:勾践还会找那些有本事的人,为国家的强大出谋划策。
  ……
  师:这就叫“发奋图强”!如果勾践仅仅坚持了几天,或者几个月,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
  生:不算!因为“卧薪尝胆”需要很长的时间。
  生:课文中讲勾践“卧薪尝胆”了二十多年,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师:这就叫“坚持不懈”!现在你理解“卧薪尝胆”的含义了吗?
  生:“卧薪尝胆”表示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要忍辱负重、发奋图强、坚持不懈!
  师:同学们,勾践需要卧薪尝胆,我们要不要卧薪尝胆?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不要报仇雪恨。
  生:我们的生活很幸福,不需要这么苦。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的这句话: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中国科学家卧薪尝胆几十年,终于将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了太空。你说,中国科学家有仇恨吗?他们是否每天都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都要尝一下苦胆?生:老师,我觉得我们需要卧薪尝胆。比如,中国足球队要成为世界冠军,就必须卧薪尝胆。
  师:中国足球队需要的是卧薪尝胆的精神!
  生:我也要卧薪尝胆。
  师:你又没有仇恨要报,怎么也要卧薪尝胆?
  生:我将来要成为一个大富豪,现在就要卧薪尝胆,刻苦学习。
  师:为了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也需要卧薪尝胆的精神!
  生:我们学校正在创建**小学,也需要卧薪尝胆。
  师:我们的学校要发展,也需要这种精神!
  ……
  在薛老师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广度。他将语文教学根植与学生鲜活的生活,力求让学生“在课文中照见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发现课文的身影”,不失时机地创设生活化的语文实践情景,引领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诗意地生活”。《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隐含着必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薛老师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也没有让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辩,而是巧妙地在饶有情趣的情境对话中自然实现了这一教育目标:
  师:如果我是汤姆,我也舍不得把鱼放掉。好,下边我们演一演汤姆和爸爸的对话。我演儿子,你们演汤姆。先读读爸爸的话,谁先记住,谁就演爸爸。(生积极朗读和背诵爸爸的话。师请出一名学生和老师对演。)
  师:(扮演儿子)拿出一张纸当鱼,作势往上拖。
  生:(扮演父亲)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为什么?
  生:现在是晚上10点,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还有两个小时。
  师:放心吧,爸爸,没人看见我们,也没有人知道我们这个时候钓到了鲈鱼。
  生: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师:不就两个小时吗?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爸爸,不要这么死心眼。(众笑)
  生:两个小时也不行,规定就要人人去执行!
  师:爸爸,我是你的儿子,你在学习上对我严格要求我都听,可现在是钓鱼,你不要这么严格吗!
  生:孩子,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良好的道德素养是从一件件小事中养成的。(众惊叹)
  师:爸爸,今天你不让我把鱼带回家,我就和你断绝父子关系。(众笑)生:断绝父子关系也不行,道理已经跟你讲清楚了。你再不听,回家有你好受的。(众笑)
  师:(做害怕的样子)爸爸,你的话是对的,我就听你的,把鲈鱼放了吧。
  生:(摸摸老师的头)对了,这才是爸爸的好孩子。(众笑)
  在薛老师的语文课堂上,我们还感受到了语言的力度。他用轻松幽默、充满智慧的教学评价语言使语文课充满笑声,有人曾以“教得轻松,学得扎实”来形容他的教学艺术。我们不妨来欣赏一下他的部分课堂用语:在学生默写完四组词语后,薛老师说:“同学们听写得很认真,老师奖励大家一组词。”此时,学生都开心地笑了。其实第五组词语: “不堪设想、 隐伏着祸患、恍然大悟”本来也要默写,只是老师这么一强调,学生紧张的情绪马上得以缓解。本该默写,现在成了“奖励”,奖励是虚的,实的是育人之道:“听写得认真”,才有奖励,才能多默一些。在学生成功表演后,薛老师真诚地说:“看了你们的表演,我想中国电影拿奥斯卡金像奖的日子真的不远了!”既是在肯定学生正确理解了课文,准确把握了人物形象,而且满含真情,寄予厚望,颇为“煽情”,轻松的话语,实在又很深刻!
  有人说:“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有待点燃的火把,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思考、富有智慧,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为了民族的未来,我们呼唤智慧的教育。”薛法根老师说:“智慧的语文教育来自于善良的心灵,来自于深刻的思想,来自于鲜活的生活。” 让语文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这是薛法根老师心中理想的课堂,也是他永恒的追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