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为赋文

 临泉书屋 2013-05-14
表于 昨天 17:0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凝樱子 于 2013-5-13 17:20 编辑

    呵呵,做为赋文,这样排版不好,提行太频繁,人为影响文脉贯通流畅。
   至于学习事,其实技法技巧非常简单,基础要领若仅仅是初步了解的话,恐半小时就足够了。关键问题是——在学习之前,要把握一个方向,即取舍的方向。比如单说赋文创作的基础部分,我们首先要明白我们应该师法什么朝代的赋?无疑我们应该在音韵,平仄,句式都趋于规范的朝代上选择学习范文。也就是说,六朝的赋与骈文,其实只是骈文骈赋开始期,而成熟期要在唐宋之际。我这里并不是说六朝赋文不值得学习,而仅仅是说——六朝赋文的句式平仄乃至音韵尚在探索与发展阶段,而这,并不值得我们去大伤脑筋,亦不可将其作为推翻某个规律的证据。学习前的比较与准备,是至关重要的前提要素。而深刻认识这些,需要先在赋体的流变上做些功夫。从体式流变,到音韵流变乃至句式平仄的流变。
   另外就是众与寡的正确认识。循其众而去其寡。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无论哪种文体,若要找到与其规范认识相忤的例子,我们都可以找到。诗词如此,赋文亦如此。若是一旦有这样的例子,我们就可以推翻大多数的认识的话,那天下再也无文技文法可论。所以说“勿以鲜寡为准”也是学习古典文学必须具备的前提。还有分析古人赋文,务必要细致深入,比如句脚字虽是“仄,仄”,但还要注意一个谋“上去入”之变的问题。而我们在后期基础扎实之后,谋取自我突破是另外一个范畴。
   看过你的若干提问,仅就“感恩湖畔,鱼虾徜徉,慨山人之无觅;观音寺前,香烟缭绕,颂社稷之英名。大雄宝殿,观音殿,财神殿,殿殿无悔;第一门楼,古鼓楼,古钟楼,楼楼见情——这样的骈句可以吗?”做些简单的讨论。
   这样的多分句的骈句用在赋中不是很理想。因为赋是韵文类,需要讲究韵感。而分句太多,无疑就隔韵太远,许久才押一韵,便使之缺乏韵感。所以常规认识的隔句,多以两分句为常式。以前私塾有个“句式平衡算法”,即是针对此做的一些机械性计算公式,是为初学者便于掌握而总结出来的。其原理,即是建立在避免此类隔韵太远与阅读蕴气之上的。此类多分句的隔句式,若一定要用,亦建议不宜分句至4,5句之多。白居易《赋赋》有一骈隔句,虽是4分句,但前三皆壮。壮即字少,字少则可稍补隔韵过远之弊。此中原理,或可以细思。
   至于对联多分句常见,其中原理,亦不言而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