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相信吗?进大公司可能会葬送你的天份

 踏歌长行 2013-06-14

彼得杜拉克在回忆录《旁观者》这本书中提到当时「时代」的CEO鲁斯邀请他到时代担任编辑,但他拒绝了,他拒绝的理由是因为他觉得「鲁斯招募了很多高天份的人才进入时代,结果这些人一旦加入,一生就再也写不出什么著作,甚至在离开后也是。」,这是因为鲁斯的风格使然,他讲求「团队新闻作业」,要求每个人都只需担负其中一项工作,且要符合特定的标准,不论是文章风格或者是用字遣词,都要具备「鲁斯风格」,而也因为如此,那些具备有高度天份的人才,进入时代就会开始接受这种制度的规范,写同样风格的文章,做相同的事情,有类似的职涯规划,这些人才们应该会不甘于这种平淡才对,但偏偏时代给的薪资又很优渥,这些优秀人才们就在这种薪资的诱惑下葬送了自己的天份。 


「制度」与「框架」

其实我在探讨的就是同一件事情,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制度,制度建立的目的是要让大家做好事做对事,举例来说,如果一份报纸没有固定的版型,每天编辑群可能都还要为了今天要怎么编排版型伤脑筋,但今天版型一旦固定下来,你就知道哪些地方大概可以放什么东西,你就从手边的素材挑选合适的东西放进去,这就是所谓的「框架」,框架有助于我们把事情做好,但同时也可能限制了我们的发展,你可能会因为能把每天的报纸赶出来而自豪,觉得自己竟然可以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它,但你千万不要忘记你是因为在这个框架下来能做好,如果跳脱了这个框架,你是否还能持续的做好?


再举一个例子,我在许多文章中都有提到大公司都有其价值链,也都有他们的专业分工,而你可能只是担任其中一个角色,当你在一家知名企业担任业务员,你每一季度都可以达成你的业绩目标,所以你觉得自己好行好能干,但如果今天把你放到一家小公司去当业务员,你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状况,因为当后勤的支持不再充足,公司的品牌不再响亮时,你能靠的只有自己,过去在大公司的价值链「框架」下,你只要做好客户维系就好,其他的导入、服务、产品等你都可以交给别人,也因为这样的专业分工,久而久之你也习惯自己只做客户维系,你已被框框给框住了。


制度是为多数人而制定

你可能会问,既然这种现象普遍的存在大公司中,那为什么公司还要制定这些制度呢?这是因为制度是为了多数人而定的,常态分配的概念相信大家都清楚,公司不会去制定那种只有天才才能完成的标准,也不会制定连小学生都能达到的等级,而会选择中间的多数人都能依循的水平,公司的期望是每位员工都能很「稳定」的产出,因为不稳定公司就会动荡,能力不足的人,可以靠着制度而做到本来做不到的事情,能力中等的人,则因为制度的关系能更快更顺的做好事,而能力出众的人,则负责持续的改善这些制度,否则就只能被制度给局限住了。


那些真正杰出的公司,他们的制度是会与时俱进的,就像我这篇所说,杰出公司会在稳定之后,再往上挑战更高的水平,藉由这样的模式逐渐的提升公司整体表现。若你真的进了一家大公司,千万不要自满于自己目前的工作表现,因为那很可能是包着糖衣的毒药,你必须要更进一步知道「框架」形成背后的原因,当个能跳脱框架或者制定框架的人,而不要只做框架的追随者,其实大公司没有不好,相较于小公司,在大公司能学的东西更多,别蹉跎,别埋没了自己的天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