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圣解(八十五)

 永生道人 2013-08-23

道德经圣解(八十五)----萧天石

(2012-06-05 16:01:28)
标签:

杂谈

分类: 道门语要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1)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2) 圣人不病,以 其病病。是以不病。(3)

    【注释】

     (1) 傅、范本作“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淮南.道应训》引作“知而不知,尚矣;不知而知,病矣”。《文子·符言篇》作 “知不知,上也;不知知,病也”。《吕氏春秋·似顺论别类篇》作 “知不知,上矣”。宋陈旉《农书》作“能知其所不知者,上也;不能 知其所不知者,病矣”。此句河上注云:“知道言不知,是乃德之上;不知道言知,是乃德之病。”

     (2) 此二句景龙碑本、敦煌辛本作“是以”二字。河上注云:“夫唯能病,若众人有强知之病,是以不自病也。”

     (3) 俞樾曰:“上文已言‘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此又言‘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则文复矣。《韩非子·喻老篇》作‘圣人之不病也, 以其不病,是以无病’。当从之。盖上言病病,故不病;此言不病,故无病;两意相承,不病者,不以为病也。”蒋锡昌谓:“《御览·疾 病部》引作‘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较诸本为长,当据改正。盖‘夫唯’之句,常承上句之意而重言之,此老子特 有文例也。此文‘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二句,误倒在‘圣人不病,以其病病’二句上,又衍末句‘是以不病’四字,致失古本之真也。 强本成疏引经文云‘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是成本同碑本。”此处从今之通行本。河上本注云:“圣人怀通达之 知,托于不知者,欲使天下质朴忠正,备守纯性;小人不知道意,而妄行强知之争,以自显著,内伤精神,减寿消年也。”

                                        总阐圣人无知之道第一

    夫道有不道之道,名有不名之名,言有不言之言,辩有不辩之辩,而知有其可知者,有其不可知者;有不知之知,有知之不知者;且亦有 知而无所知,无知而无所不知者。故名以无名为上,言以无言为上,辩以无辩为上,而知以无知为上。故无名、无言、无辩、无知,则空空如 也,而可入于道矣。知而圣,无知而神。且物无穷而知无尽,时无极而知无涯;正庄子所谓:“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之所谓 不知之非知邪?”其何定之?故庄子曰:“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 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又曰:“故德总乎道之所一,而言休乎知之所不知,至矣。道之所一者,德不能同也。知之所不能知者,辩 不能举也。”此所以老子于上章既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又曰:“夫唯无知,是以以莫我知。”以知为无知,以无知为 知,乃真知之上者也。以道之为物,非知虑之所可及,非言辩之所可穷。故曰:圣人莫若无言也,莫若无知也。

    老子本章,解者纷纭,而莫衷一是。自其浅者而言之,其曰“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者,在教人“被褐怀玉”,深藏不露,守愚如愚, 自隐无名,而以知为不知,以知若无知者,上也。以不知为知,强不知以炫明者,病也。其曰“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者,在教人病其以不 知为知之病,是以不病,亦即病其所病,而不病其所不病;去其所当去,而止其所不知,则自不病矣。而圣人之所以不病者,在圣人之能 昏昏闷闷,不自见其明,不自是其知,不自伐其聪,不自矜其长,而能自病其以不知为知之病,而自守愚如愚,以愚自愚;无所不知,而若 一无所知。故曰:“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盖以其能泯其知见,冥其思虑,故能空其心,而亦无其心也。心生知见生,心无知见无。能无 知见,自能不以不知以为知,进而能以知为不知矣。盖道不可知,亦不可以知得,故莫若以“无知”入道也。故苏子由曰:“道非思虑之所 及,故不可知。然方其未知,则非知无以入也。及其既知而存知,则病矣。故知而不知者上,不知而知者病。既不可不知,又不可知;唯 知知为病者,久而病自去矣。”故天玄子有曰:“有知莫若无知好,有言莫若无言佳。”圣人藏知于知,莫若藏知于天也。以自圣为圣,莫 若以不圣为圣也。庄子谓:“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实莫若冥而泯之,缄而默之也。故庄子又假颜回之言曰:“堕 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堕肢体以离形,无身无我也。黜聪明以去知,无心无知也。无知则无思无虑,无欲无为, 且亦无心也。清静虚明,寂照无遗,此之谓坐忘而神化,化而与天为一也。圣人与天为一,岂有病哉?

                                            参证章旨第二

    上章言:“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中虽知行并举,实则仍重在圣人以“无知”为体,以可以知者为用,亦即以之以为行。行者,行其 所知也。其不可知者,道之大体,而亦其大全也。于此则自知行两冥;知不知,已上而非上;何况不知知,宁独不病乎?

    吕吉甫曰:“道之为体,不知而能知者也。知其不知,而以不知知之,知之至者也。故曰知不知,上。虽知其不知,而以知知之,则 其心庸讵而宁乎?故曰不知知,病。夫唯知知之为病而病之,则反乎无知,而知不足以病之矣。故曰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 以此而已;故曰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南伯子綦曰:我悲人之自丧者,吾又悲夫悲人者,吾又悲夫悲人之悲者,其后而日远矣。若子綦 者,可谓病病者乎!”斯言得之。

    焦弱侯于其所著《笔乘》,解本章参诸佛乘,有其特见独到之处,深得老氏之旨;盖第一义固不可得,万有之本体不可知;第一义之实 义不可知,故立知见即非也。特为摘录之。其言有曰:“道以知入,以不知化。知即释氏之知无也,不知即释氏之无知也。始以知无遗 其有,随以不知遣其知。万法归无,无亦不立,非上而何?彼于虚空之中,横生意见;清净之内,忽起山河;捏目生花,迷头认影,则病矣。 凡有知,皆妄也,凡有妄,皆病也。学者方狃以为玄览,宝而持之,病奚从瘳乎?圣人之不能废知,犹夫人也。而知不为病者,知知之为 病故耳。知其为病,则勿药而病瘳矣。知不知,上,所谓生而无生,真性湛然也。不知知,病,所谓无生而生,业果宛然也。唯其病病, 是以不病;所谓知幻即离,不作方便也。”夫离妄去知,方能大而无偶,与化为人;与化为人,方能化人。能化人,方能化天下;能化天下 于一时,方能化天下于万世!

                                            补参章旨第三

    严遵曰:“道德之教,自然是也。自然之验,影响是也。凡事有形声,取舍有影响,非独万物而已也。夫形动不生形而生影,声动不 生声而生响,无不生无而生有,覆不生覆而生反。故道者以无为为治,而知者以多事为扰;婴儿以不知益,高年以多争损。由此观之, 愚为智巧之形也,智巧为愚之影也;无为遂事之声也,遂事无为之响也;智巧扰乱之罗也,有为败事之网也。故万物不可和也,天地不可 适也,和之则失和,适之则失适,弗和而后能和之,弗适而后能适之。故安世不知危,乱世不知治,若影随形,无所逃之也;不动求响,无所 得之也。故知而绝知,不困于知,不知用知,亦不困于知;其所以不困则异矣,而于为不困则一也。是故圣人操通达之性,游于玄默之 野;处无能之乡,托不知之体;寂若虚空,奄忽如死;心无所图,志无所治;聪明运动,光耀四海。涂民耳目,示以无有;庖厨不形,声色不 起;知故不生,祸乱息矣。不言而宇内治,无为而天下安;民俯而无放,仰而无效,敦悫中正,各守醇性,惘惘洋洋,皆终天命。死者无 谥,生者无号,若此相继,亿万无量。其次情无所乐,性无所喜,心无所安,志无所利;疾不知孝,病不知弟,既不睹仁,又不识义;无有典 福,守其真斡,一如糜鹿,一如鸿雁,不在忧喜,亦不离乱;若盲若聋,无所闻见,主无宫室,民无城郭,国无制令,世无耻辱。病故不病,与 道相托,不言不为,威德自作;天地和顺,浑沌磅礴;溷若浊流,焕若俨客;人物皆愚,归于寂寞;动无形矕,静无圻道德经圣解(八十五)----萧天石;主民俱昌,天下哑 哑;亡于小利,而享大福。默而治者,计不能计,而度不能度。何以效之?夫道德废,淳朴亡,奇物并作,知故流行。礼节起,分度明,万 物有条贯,百事有纪纲,封疆画界,治邑屋,州乡里,国有忠臣,家有孝子,录内略外,双身为支,损彼益此,务以相厚;疆大重垒,小弱亡 有,郊祀天地,名出大水,封于泰山,禅于梁父,流渐相承,或然或否,断狱万数,黥人满道。臣弑其君,子杀其父,亡国破家,不可胜数,天 下享其知故之利,获其死亡之咎。

    “由此观之,绝知为福,好智为贼亦明矣。故使有德之君,变志易心,生息万事,以教其民,祷祝请福,以至于殆者,自然不昕也。使 彼亡国之君,废知去欲,绝为止事,修道行德,弃其心意,而欲死亡者,形亦不从也。是故趋舍废置,王道之形声也;吉凶存亡,趋舍之 影响也。夫圣人所以能动与天和,静与道合,既能保身,又能全国;翱翔乎有为之外,优游乎无事之内;取福于纤妙之中,而舒之于四海 之外。丧明者之目,杜知者之口,窒聪者之耳,斩巧者之手;与时相随,与和俯仰,不为而自成,不教而民治;恩加鸟兽,泽及飞鸟者,以 其损聪弃智,废为而任道也。是以顺情从欲,穷极心意,动导天地,静陶万事;神灵在己,不察不尞,身不降席,而万国自备,虽欲不亡, 自然不置也。”读此当可证知,君平之指归,实有得于老子之圣义,而深中肯要者也。至若解此之较为简明浅要,尽人皆可得而通而用之 者,如司马光之言曰:“知之如不知则远怨,不知而强知则招患。病人能知其病,斯不甚病矣。”此诚深可为世用者也。故曹道冲亦曰: “虽知,谦而曰不知,是实胜于名,故为尚。不知而曰知,是名过于实,故为病。能知病为病,则终不为病。圣人缘何不病?圣人知病 为病,终日循省,是以不病。”此皆藉用以明道,尽人皆可守而行之,行而不匮者也。

    林希逸曰:“于其至知而若不知,此道之上也。于不可知之中而自以为知,此学道之病也。人能病其知之为病,则无此病矣。圣人 之所以不病者,善知此知之为病而病之,所以不病。”(按:林希逸此说,于首二句算是别辟一格,而又自成道理。)

    陈景元曰:“夫圣人之禀气纯粹,而天性高明;内怀真知,而万事自悟;虽能通知而不以自矜,是德之上也;故曰知不知,上。夫中下 之士,受气昏浊,而属性刚强;内多机智,而凡事夸大;实不知道,而强辩饰说以为知之,是德之病也,故曰不知知,病。此亦所谓知者不 言,而言者不知也。”

    刘骥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所以至人无为,大圣不作,无知而无不知,无为病也。若能以妄知为 病而病之,故无妄知之病矣。”

    薛蕙曰:“欲入道者,其先患于不知道,及知道矣,而体道复患于知也,盖不知则一,知则二也。故既已知道而能忘其知,复反于不 知,斯为上矣。上篇所谓‘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即此意也。未有真知,方且执妄知以为知,妄知在心,斯为病矣。庄子曰,知谓无为 谓曰: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 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以其言问乎狂屈,狂屈曰: 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问黄帝 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黄帝曰: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应 我,非不应我,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黄帝 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知不知者,正圣人之 事也。圣人无妄知之病,由其以妄知之病为病,故妄知之病去矣。妄知者,诚而无不为,通其一,而万事毕,其知出于不知,故知不知尚 矣。众人务多知而乐通物,于不知而知之弊,精神役思虑,以文灭质,以博溺心,故不知知,病矣。圣人所以不病,以病其病,而去其病也。”学道人,于此等处,尤宜深参细究,方能入于以无心得之境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