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圣解(五十四)

 永生道人 2013-08-23

道德经圣解(五十四)----萧天石

(2011-06-24 16:29:53)
标签:

杂谈

分类: 道门语要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①弱者,道之用。②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③

    【注释】

    ①反,正之对。《说文》:“覆也。”又还也、复也,如报本反始,即有复归之义。故宋赵志坚疏义,“反”作“返”。王念孙曰:“反亦 旋也。”旋有返还义,即易之复也。须深体易者,方识道之正则寂,道之反则动之义。王弼曰:“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 用,此其反也。动皆知其所无,则物通矣。”故曰:“反者,道之动也。”

    ②高亨曰:“道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以弱为用也。”严复曰:“不反则无以为长久,不弱则无以必达。”王弼曰:“柔弱同通,不可穷 极。”

    ③万物,御注作“之物”,此从河上本。王弼注曰:“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叟案: 无非真无,故能妙化,而生生不已。有非实有,故自妙化而复归于无。故守反得正,守无得有。凡丹家与禅宗中之过来人,莫不知 “守无”为全体功夫中之最上一乘诀法。

    总阐反动原理第一

    夫道之为道,大则弥纶宇宙,涵盖天地;小则化育万物,密入微尘。其消息盈虚,成毁生灭,自然往复循环。且复独立而不改,周行 而不殆,生生而不息,亘万古而常新。亘万古而常新者,以其能日新其德,与时偕新,即汤之《盘铭》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者是, 亦老子所谓“敝而新成”也。宁宙不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灭而复生,敝而复新,天地或几乎息矣。

    宇宙既循环往复矣,则自如圆“○”自行而无息,如春夏秋冬之循环然。若无周行而息,则天地或几乎毁矣。唯既循环圆行往复, 则自无行而不圆,无往而不复,以其圆行无息,故亦无起无止,无始无终。以其行则常往而常复,故亦自常复而常往。往复相对动,亦 犹阴阳之相对动也,此为宇宙天地万物之“对动原理”。本此对动原理,故有无之相对生也,正反之相对动也,难易之相对成也,祸福之 相对因也,成败之相对立也,强弱之相对成也,治乱之相对根也,存亡之相对理也,生死之相对胎也,以及上下长短、大小多少、尊卑贵 贱、毁誉宠辱、利害得失等等,万千形名,莫不相对而立,相对而生,且复相对而成也。凡物有阴必有阳,有正必有反。阳动而阴静,反 动而正静;阴阳正反,皆为道也。阴极则阳生,正极则反生,自然之理也!此所以天下盛衰强弱、治乱存亡,常互为倚伏,而互为因生; 一盛一衰,一强一弱,一治一乱,一存一亡,循环相代,而无已时,此所以天下无亿万年不亡不衰之国家,与不变不易之朝代与历史。余 故常曰:“强生于弱,弱生于强;治生于乱,乱生于治。凡万相对,皆互相生,而亦相对为动。”物不可极,极之则反。正反相对,皆为道 体;正静而反动,上已言之,故老子承上章直指曰“反者,道之动”也。老子恒主“柔弱胜刚强”,继之又直指曰:“弱者,道之用。”用柔弱以胜刚强,即本之“用反原理”与“反用原理”,而提示之“道用法则”也。

    道体虚无,湛然无物,寂然至静,静极必动;以其为万物之本,故亦为万动之主。即动即静,即静即动,动静一如,故动处即静,静处 亦即动。故《易》曰:“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此老子于上章言“得一”,于本章言“反者道之动”,此亦“一以贯之”之道也。孔子之“吾 道一以贯之”者,即以“一”贯之也。以反而动,则无不之正;此正极必反,而无反不正,亦无反不成也。设正不在极,无可为反之形,无 可为反之时,则除静以待之,伏以期之外,亦能为创可反之几,而造可反之势,以成其可反之动,此为千古不泄之天机也!唯其动,须在 道中行,不可以违道,违道则其为反也,非道之动矣。不在道中行,其造反必败,可不慎欤!

    以反可为可造,故老子又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亦可以说:“天下万事成于正,正生于反。”不观乎天下历史皆成于正, 而其所以为正者,皆生于反乎?与乎凡所有历史,皆生于无乎?一治一乱,一盛一衰,皆由正反之相生,与正反之相为动者也。当其未 成为正之时,则其“反”不可见,是即为“无”也。故曰:反之与无,皆为道之体也。

    世人多只见其正,而不见反;只见其有,而不见其无;故只知用正,居正以行正,而不知用反,守反以行反。世人多只见其有,而不 见其无;故只知用有,守有以执有,而不知用无,守无以执无。只知有物之物,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物之物之为大物,与无用之用之为大 用也;反用之用亦然。综观老子《道德经》全书,无不以守反守无,与用反用无以为道。唯此之为道,深矣远矣,玄矣极矣!非大圣不足 以知之,更不足以言用之也。

    夫能反其正,反其所正之正;复反其反,反其所反,复反其所反之反,则其反之用,与所以为反之用,不可胜穷矣!夫天下可均也, 可转也,可间也,可分也,更无不可反也。将天下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以至于无穷之分,则自无可敌矣。以分则小矣,小则 可转矣,可间矣,可乘矣,可弱矣,亦可使之自反矣!天下一反也,反则自正,在人之善用与否而已矣!禅宗有言曰:“正人行邪道,邪道 亦为正;邪人行正道,正道复为邪。”故仁义之为德,尧舜用之则为仁艾,而成其为尧舜;盗跖用之则非仁义,窃仁义以成其盗跖,其为祸 于天下苍生者,非仁义之罪也。故老子之“用反原理”,善用之则为圣人,不善用之则为小人,为乱人!可不慎乎?

    参证章旨第二

    此章以阐扬天道为主旨,天道有正必有反,有往必有复。故《易.复卦·彖》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复其见天地之心 乎?”《杂卦传》曰:“复,反也。”故亦可曰:“反即天行也。”“反其见天地之心乎?”道家丹宗谓:“易者,逆也。顺行为死,逆行为生;顺则生 人,逆则为仙。”此丹道之玄义也。道动则生,顺生为死,逆而反本,复归于无生,无生则无死,故逆则得生。道本虚无,寂然不动,此为 道之“正”也。感而遂通大下之故,跃然而动,此为道之反也。寂孕阴阳,静极则动,动则交,动交则生万有。生则必长,长则必壮,壮则 必老,老则必死。故反其反,复归于f寂(无),便复得其正,复归其本,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均为天道也。本此天道,用之于人事,即为 老子之“用反律”。欲翕故张,欲取故予,欲刚故柔,欲强故弱,皆“用反律”也。此可为“术用”,亦可为“道用”;用其道,则得其正,用其 术,则得其邪。故由韩用之则为申韩之术,孙吴用之则为孙吴之术,苏张用之则为苏张之术。其所不能入道者,以其离道而行,违道为 用,以皆不明“弱者道之用”也。皆欲事强而不事弱,致刚而不致柔,明有而不明无,见现象而不见本体也。若能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 生于无”之理,则自几道矣。

    夫“物极则反”,“反复为正”,万物同此一理,万事同此一理,万势同此一理,宇宙唯此一理。此一理者,常也;宇宙法则也,天地法 则也,自然法则也,亦即道也。道,亘万古,而循环不息,周行不殆。万物负阴而抱阳,是万物皆具有二极,互相对待;此二极即一阴一 阳,《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此一阴一阳,即一反一正也。阳尽阴生,阴剥阳复;即正反为反,犹正负得负也;反反为正,犹负负得正 也,或亦即“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也。故此反者,是亦为势也。故曰:“反者,道之动。”不取其正者,以正反为反也,必取其反者,以反 反为正也!是正生于反,故反者道之动也;若正反为反,正复为奇,是为势之动,而未合于道始之动也。此为老子之“反用原理”。

    天理流行,循环反复。反亦转也;善反之者,即善转之者也。强转之则为弱,弱转之则为强;福转之则为祸,祸转之则为福;胜转之 则为败,败转之则为胜;存转之则为亡,亡转之则为存!察其机,顺其时,因其势,导其利,再善转而善反之即得。故又曰:“弱者,道之 用也。”善用其弱,则强自在其中矣。善用其反,则正自在其中矣。故欲得之于此者,必预为之于彼,此天道也。故老子于道,处卑、处 下、处众人之所恶;守雌、守辱、守众人之所不欲;贵后、贵曲、贵众人之所不取;尚柔、尚虚、尚众人之所不为;凡此,皆弱之类也,皆因之以反,而以反为用也。以柔弱近于道,而刚强远于道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