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适合的教育,让学生焕发生命活力

 黑土蓝天 2013-10-10

王建辉

在广东省广州市的珠江北岸,有一所昌乐小学,地处员村老工业区。

2003年,我来到这所学校。两件事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年第一学期,我们在开学典礼上设计了一个环节,请孩子们说说新学期的希望。可全校700多名学生没有一个敢上台参与。

周一的升旗仪式,每班派一名同学上台领取流动红旗。走上领奖台的孩子一个个畏畏缩缩、扭扭捏捏,没有儿童应有的天真烂漫和活力。

这两件事,引起了我的思考:孩子正是童言无忌、天真烂漫、充满阳光的年龄,为什么变得如此沉默寡言?为什么他们缺少自信,不敢挺直腰板?是什么使他们失去了自然的天性?

带着疑问,我们走进课堂,走近教师和家长。在访谈和探讨中,我最强烈的感受是:“学校缺乏思考。”学校没有从教育的本质上去思考小学阶段我们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即培养目标的问题;也没有从小学生的特点去思考如何培育学生,即教育教学方式的问题。因此,整个教育非常随意、简单、粗糙。

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了教师、家长与孩子的强烈渴望:教师希望学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发展目标,能找到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途径,从而体验到成功;家长希望学校教育能适合自己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健康成长;孩子们希望老师能有教育的艺术,自己能在一个适宜的空间里发展,有一个快乐的校园生活。

综合三方意见,一个关键词跃然而出,那就是“适合的”。其实,我们的教师、家长、学生,都在期盼着一种适合的教育,既适合教育规律,又适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我们的学校,就要立足于给学生打造“适合的教育”——这一观点开始在我心里萌生。

学校教育,要尊重学生与生俱来的内在活力

一说到“给每个学生适合的教育”,大家很容易想到教师层面的因材施教,也就随即把创造“适合的教育”的责任推给老师。

但是,学校作为教育的基本单位,教师的理念、观点无不受到学校文化、学校制度的制约和影响。试想,如果一所学校把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如果学校所有制度都指向约束与规范,老师又怎么能大胆改革、给予不同天赋的学生不同的教育?

那么,创造适合的教育,学校能做些什么?

首先是明确培养目标。学校需要弄明白:“我们是谁”、“我们期望成为谁”、“公众认为我们是谁”、“我们期望赢得谁”。这四个方面,涉及到学校和学生的现状、愿景以及社会对学校的期待。弄清楚这四个方面,我们就能知道,什么样的目标是适合我们这所学校的,是适合我们学校的学生的。

在华南师范大学戴健林教授的指导下,我们围绕这四个问题,先后对学生、家长、本校教师、外校教师和专家进行了深度访谈。在对他们的访谈进行集中后,我们发现,他们的回答,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活力”的内涵。

什么是“活力”?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旺盛的生命力。孩子从有了生命迹象的那一刻起,体内就蕴藏着一股巨大的生命力量;在这股生命力里,有孩子与生俱来的成长“基因”,隐含着他们以后发展方向的秘密。

学校教育,就必须尊重学生这种与生俱来的内在活力,视保护和激扬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己任,顺应学生自然成长的天性,遵循学生自然成长的规律,为其活力的彰显提供充分的空间和适宜的条件。

这样的教育,就是“适合的教育,它不仅适合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身心特征,如健康、自信、乐观、主动,有童真,富于好奇心和想象力,富有个性,敢于梦想等,而且也适合教育的规律,比如说,当我们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后,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不也是一种“活力”的表现吗?

很快,全校上下达成了共识:我们要实施“活力教育”。“活力教育”是手段,我们要通过“活力教育”,给予每个学生适合的教育。

从体验中,得到适合的成长

印度伟大的哲学家奥修认为:“生命不只是应该变老,它应该成长。这是两件不同的事。衰老,任何动物都会衰老,成长却是人类的特权,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取得这权利,成长意味着每前进一步都更深入到生命的规则,它意味着远离死亡——不是走向死亡,你越是深入生命,你就越能领悟到你生命中的不朽。”

看到这段话,我的感悟是,充满活力的学生,应该不断成长,不断领悟生命的精彩。

根据学生的现状,我们提出了关于成长的三个关键词:乐观、主动与智慧。乐观是一种心态,乐观的人凡事朝积极的方向去思考,去行动,心中充满阳光。主动是一种精神,有主动精神的人会时刻想在别人的前面,走在别人的前面。智慧则是人生的翅膀,它决定学生能走多远,能飞多高。

如何唤醒学生的乐观、主动与智慧?

我们提出了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德育途径观:“通过体验发展情感,促进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信念,实现知行合一。”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认知力、自控力都比较弱,“说教”在他们身上很难奏效。但是,如果让他们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体验,他们的情感就会被触发,心灵就会被唤醒,认知的种子就会根植于心灵,其精神就会得到成长。我们认为,“体验”这种教育方式,是适合这个年龄段学生身心特点的。

二年级的吴慧玲老师,在和家长交流时,得知孩子去作客或别人来家作客时表现得很没有礼貌,于是想到,应该给孩子们上一节家庭礼仪课“如何做小主人和小客人”。

这节课,她没有放在课堂上,而是进行了一次“好朋友来我家作客”的体验活动,要求学生分成小组,到其中一个组员的家里去作客,期间,孩子们要用上所学的礼仪。

孩子们非常开心,进行了认真分工。第一组小朋友到陈昊家作客。载着同学的小车一到小区,陈昊就帮忙找车位,很有主人的风范。来到家里,他先带大家参观房间并作介绍,等同学们坐下,他又问同学们想喝什么饮料,想吃什么;最后还请同学一起玩他最喜欢的玩具。作客的同学呢?有的很文明,但也有不少人一玩起来,就把在学校学到的礼仪全忘了。

在这个过程中,吴老师静静地观察着,她既没表扬任何孩子,也没有批评任何孩子。她希望,能让每一个孩子尽情地、自由地感悟。回到班上,她请孩子们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孩子们发言很踊跃。有的说:“下次有客人来我家时,我要像陈昊一样在门口迎接他们。”还有的说:“我知道了作客人时不能随便去主人的卧室,更不能到床上玩,那样不礼貌”……

尽管吴老师没有说教,也没有强制要求,但孩子们经过体验,有了自己独特的、不同的感受,都从情感上不同程度地认同了做小主人和小客人的礼仪。这种收获,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每一个学生在体验活动中自主构建的,它将永远珍藏在学生的心里,内化为信念,再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其实,在整个学校教育中,我们一直把“体验”放在很高的位置。学校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体验机会。像每班每月至少要有一次班队活动、一次级组活动,一个学期学校有两次大型主题活动,包括“想象节”、“实践节”、“读书节”、“艺术节”和“体育节”。在实践活动中,学校提倡两个理念,一是全员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个性化的体验;二是在活动中培育学生的人格品质。

渐渐地,通过体验给学生适合的教育,在每位老师心中扎下了根。遇到问题,老师不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先想一想:能让孩子通过体验,受到教育吗?

所以,当林晓兰老师发现,孩子们总不爱在上下楼梯时靠右走,而是推推搡搡地随意上下时,她没有单纯地讲道理,而是巧妙地设计了一个体验活动:让学生以两种不同的方式从一楼走到五楼。第一种方式,大家争先恐后地随意走,第二种是大家都靠楼梯的右边走,然后计算、比较所花的时间。

结果发现,第二种方式所花的时间少。学生很惊讶:原以为随意走会更快,没想到大家都有秩序地靠右走,不仅安全而且速度更快。讨论时,有的同学说:“我刚才随意走的时候,一直在想办法超过别人,以为这样会快一点,没想到这样走不仅累得多,而且比靠右走花的时间长。”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体验改变了学生过去的认知,他们感受到了“靠右走”这一行为规范的意义,并对此产生了认同。此时,体验的教育方式,真正遵从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每个学生都是自我教育的主体,每个人都能有针对性地、对自己过去的认识误区进行纠正。这样的教育,才是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

教育的魔法:适合孩子天赋的评价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适合的教育,就必须适合孩子的独特。过去,我们过于单一的评价模式以一把尺子、从一个角度去衡量所有的孩子。因此,只有少数符合评价标准的孩子能得到适合的发展,大部分不符合标准的孩子则被削足适履,被有形无形地视为有缺陷。在这样的评价制度下,学生眼中的光芒越来越微弱,双肩越来越蜷曲,这样的评价对孩子是不合适的,甚至是摧残的。

评价如何体现孩子的不同,给每个孩子成长的动力?我们认为,关键是制定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2004年,我们对原来的学生评价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全方位开展“评星”活动,其中包括自信星、合作星、仁爱星、坚强星、想象星、阅读星、电脑星、国学天才星等20个方面,除此之外,我们还有“自报星”——即每个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命名一种星。每种星分为基本级与荣誉级。

这20种星几乎涵盖了学生多元智能的各个方面,涵盖了学生德、智、体、美、劳每个方面。每个学生的情况不一样,他们都可以在这20种星里,找到展示自己优势、发挥自己潜能的舞台,也可以针对自己的不足找到努力方向。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可能,我们希望这样的评价,能为每个孩子无限的可能创造尽可能大的发展空间。

开学初,我们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填写《摘星目标表》。同学们的目标,有的是展示自己的优势与潜能,有的是为了改进自己的不足。每个学生一个学期至少申报一颗星,最多不能超过五颗星。学期中,教师和家长会指导学生对照“目标表”不断调控自己的行为;期末,每位学生对照“目标表”向老师、家长和同学展示自己的进步,由家长、教师和同学共同评价是否可以得“星”。得五颗星以上的学生可以获得“全面发展好少年”的称号。每学期,有50%左右的学生能获得这一称号。

实践证明,评星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信。四年级的钰莹,是一个在班上不起眼的女孩子,一直很喜欢画画,但妈妈并不支持,也不送她去学习。后来,她申请了艺术星。为了获得这颗星,她一有空就画画,水平提升很快。

在期末的评星活动中,钰莹展示了一幅临摹梵高的《向日葵(素描)》,老师、同学惊喜万分,直称她为“小画家”:“要是没有评星活动,我们压根儿想不到她有这样的艺术天分。”拿到评星奖状的当天晚上,钰莹在日记中写道:“这是我四年以来第一次嗅到奖状的香味,我兴奋不已。”从那以后,她成了同学心中的艺术明星,还被推选为学校板报组的组长。不久后,她临摹了一幅梵高《向日葵》的油画,画好后拍了照,将照片放到网上,被一位画家花300元收购了。这个内向的女孩也因此活泼自信起来。

还有一些孩子,则针对自己的弱点进行申报。他们用这种方式激励自己、教育自己,其实也是一种个性化的适合的教育。像五年级的小李,特别不爱阅读。在家长和教师的建议下,他申报了阅读星。刚开始,同学们得知这个消息时,都觉很好笑:“不爱阅读的人,还想成为阅读星?”

一次,细心的班主任发现,小李对《三国演义》的人物评价写得不错。经过了解,小李是从电脑游戏中了解到这些知识的,但班主任还是大大表扬了他,并鼓励小李一定要认真读书,争取拿到阅读星。老师的表扬让小李受到很大的鼓励,他主动向老师提出:“能不能每天放学后,在老师办公室门口读半个小时的名著再回家?因为自己回家后就读不进去了。”小李就这么坚持着,一个星期,两个星期……渐渐地,他读完了四大名著,也爱上了阅读。一个学期后,他被同学们评为学校的“书香好少年”,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因此大为改观。

对于他的变化,有人觉得奇怪:“他得了什么魔法,一下子就像变了一个人?”我想,这魔法就是适合的评价、适合的教育。

就这样,在评星活动中,孩子们不断地认识自己,不断地建立起自信,树立起新的目标。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激励着学生自我构建,而且帮助他们形成宽广的胸怀和健康的心理。

学校里有个行动不便的孩子,在开学时申请了“运动星”。评星课上,他向同学展示了20下跳绳。他跳得很吃力,却特别认真,陪伴在一旁的妈妈泪流满面。她说:“孩子在刚申报‘运动星’时一下都跳不了,但他每天晚上坚持,克服了很多困难,今天才终于能跳20下。”妈妈刚说完,所有的孩子都不由自主地给了他最热烈的掌声,不少孩子的脸上还挂着晶莹的泪珠。

过去,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往往把他们当成弱者,只会对他们寄予同情,给予保护。没想到,这样做对他们而言,恰恰是不适合的教育。虽然他的身体有残疾,但他心灵健全、情感健全,他渴求人们把他当成正常人一样对待,渴求自己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学习、生活,有实现自己、发展自己的机会和平台。当我们能满足孩子的这种渴求时,教育才是适合的。

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风格自主学习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对未知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但是,每个儿童的智力优势是不同的,与其相匹配的学习风格也会截然不同。

所以,适合的教育,就要高度尊重学生的天性,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智力优势,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使智力得到深化与拓展,并获得知识和技能。唯此,学生才能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充盈着活力。

我们要求,在前教学阶段,教师应做到:①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②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③引导每一个学生按适合自己的风格自主学习,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应做到:①主动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先学。②通过先学能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③提出自己的学习目标。

在教学阶段,教师应做到:①把课堂上四分之三以上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独特的思维过程,并与同学进行思维碰撞。②引导学生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学会尊重、倾听、欣赏、接纳与批判。③引导每一个学生尽可能达成学习目标。学生应做到:①对学习充满热情,乐于按适合自己的风格自主、高效、专注地学习。②能安静地独立思考,能自信、大方、有礼地与人交流自己的观点,勇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③能较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在后教学阶段,教师应做到:能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学生应做到:乐于继续自主学习。

在这三个阶段里,我们一直强调,要引导学生能按自己的风格进行自主学习。这正是在教学中实现“适合的教育”的关键所在。

那么,老师在实践中该怎么做呢?在三年级语文老师杜碧红的班上,有个特别“坐不住”的学生小谭。课堂上,他很少能安静地坐下来,不是玩学习用具,就是在教室里到处走。过去,很多老师一看到他,就很头疼,以为是一个无可救药的“问题学生”。

但杜老师不这么看。她认为,小谭只是学习方式与别人不同。他属于动听视模式(主要靠运动知觉思维)的学生,不同于一般的主要靠听觉、视觉思维的同学,他需要使用他的身体来进行学习——动手实践体验、描述自己的经历、学习时让身体保持舒服,等等。

因此,杜老师放开手,处处创造条件,让小谭以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朗读课文时,她允许小谭站起来,一边朗读一边表演,或者是站在教室的后面,一边扭动身体一边朗读;听课时,杜老师允许他手中玩着小的学习文具;写作业前,他可以在不影响其他同学的情况下,先到教室外跑上一小圈,让身体激活了再投入到写作业当中去……合适的学习方式,渐渐让小谭找到了自己的学习路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的效率明显增强,他开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成了一个爱学习、愿学习的孩子。

从这件事上,我感悟到,其实世界上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只有不适合的教学方式。而不适合的教学方式,恰恰来源于我们的错误假设,即所有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是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是按照教师的方式来思考的。教育的很多问题,都源于此。

我们必须改变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了解、认同与尊重学生的不同,教育才能适合每一个学生。

适合的教育,让学校开始迅速成长,从原来的默默无闻,发展为一所为广大家长、教育同行、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高度认可的优质学校。2007年1月,美国首任公共外交特使、著名花样滑冰冠军关颖珊一行参观了学校。在此前后,还有多批来自国外、港澳地区及内陆的校长、教师到学校考察与交流。

他们评价说:“在这里参观,有解渴的感觉。很多的教育困惑在这里得到了解决,师生脸上灿烂的微笑让我们难忘。”社会的高度评价让我们感到了无穷的动力。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也许不是一帆风顺,但为了学生,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定地走下去。

(作者原系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昌乐小学校长,现为天河区华阳小学校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