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孫式太極拳解析 孫式太極拳的手手型—雷世泰

 天地虚怀xia 2013-10-11


说是太极“拳”,实际握拳的时候远远没有用掌的时候多。在套路中,除了“搬拦锤”、“肘下看锤”、“践步打锤”、“指裆锤”、“双撞锤”等少数几个动作是攥拳外,剩下都是掌。所以掌型对不对,就关系到拳的质量。而可惜的是,大部分人都很忽视这一问题。人们关心的都是大动作的路线、姿势、劲力和用法,没有人去细抠手的细部问题。以为手张开,伸出去就是了,没有什么对与不对。

实际上,手型的对否直接影响到整体动作的正确与否,也影响该动作所要达到的内部抻筋、通气血的效果,影响腕部力量的提高,当然更影响使用的效果。在松肩坠肘的前提下,手型的正确,可以大大提高拳的效果。

手型的基本要求是:

(1)立掌,也就是手腕和小臂尽可能达到90度角;

(2)虎口撑开,撑圆,大指与食指的夹角为90度;

(3)除拇指外,其余四指自然伸开,挑住劲,有如托排球一样,不可卷曲无力;

(4)掌心劳宫穴内含,不可腆出。

此四项除立掌这一项有些动作不要求外,是自始至终都要做到的。孙式太极拳之所以要求这样的手型,是与孙式形意拳和孙式八卦拳一致的,这也是孙老先生在晚年总结、修改后定型的。早年的形意拳是不立掌,指尖向前的,在《形意拳学》中的照片可证,但到了晚年便全部改为立掌。

以上四项做起来是有难度的,初学者会觉得手甚至胳膊都很累,也很难达到标准。

以开合为例。如果把这四条都严格做到,开合起来是非常困难的,手会很累,小臂的筋会被抻得痛,手指会有麻涨感,甚至整个小臂都会有麻涨感。

开到与肩宽时大拇指根会有钢丝捆住的感觉,而在合到与脸宽时小指根会有捆住的感觉。但正因为手规矩了,开合起来不那么轻易可动,才会启动全身的运动来完成开合动作,才能把周身一体的整劲激发出来。如果手随随便便就可以做成,不费力,身体内部的潜能就不会被逼出来,这也是临界态训练在手上的应用。

比如单鞭。两手要向外极力撑住,有如两面的墙在向你挤过来,而你要把它撑住,同时还要沉肩坠肘,不能耸肩翻肘,这就很吃力,整个胳膊和手都有从里面被抽紧的感觉,双手十指的麻涨感非常明显。可是如果手型不对,没有极力撑开,内里就没有这样的感觉。

比如搂膝拗步。向外搂出去的手一定要撑开,塌住腕,极力向外伸展出去,意念在搂对方的膝盖,甚至是对方的脚腕,不只是要极力伸出去,还要在肩、肘、腕处撑圆,以滚动的圆球撞出而不是一根木棍似的打出去,

再比如金鸡独立。手在耳旁是为了架住对方的双峰掼耳或单峰掼耳,人家的拳头是用很大力气抡过来的。如果你的手没有立住腕,向外挂的劲力就小,就拦不住来拳。而立住腕,撑住肘,又确实很费力。

有人要问了,太极拳不是说要松柔,不用力吗?可是不用力手型就不对,这不是矛盾吗?这里有一个误区,太极拳只说不用拙力,没有说不用力,该用的力还得用。多余的力,用得过分的力,才叫拙力。该用的不用,或不用足,只有散和软,没有松和柔。

所谓临界态就是在可控与失控间的不稳定状态,控制就要用力,尽管是用最小的力也还是要用。不是说只有临界态才能出功夫,但是临界态出功夫快,是不争的事实。舒舒服服的状态不要说技击,就是健身都不行。所以,把手型做对,就是对手而言的临界态训练。

 

孙式太极拳解析 孙式太极拳的手 手位

除了对手型有严格的要求外,手的位置也非常重要。

拳中的手不只是狭义的手掌和手指,也包括整个上肢:肩、肘、腕和手。

手位的基本原则如拳经云:肘不离肋,手不离心,明确指出手是以心脏为中心而运动的,肘不能离肋部太远。对上肢而言,梢节是手,中节是肘,根节是肩。

肩是根,所以是不能乱动的,或者说除了转动外,不能有其他的动作,比如耸肩、架肩,肩这个根本一动摇,整个上肢就脱离了整体,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对肘来说,既不能夹死在腋下,也不能翻肘或强直,肘下要透风,总以能放下一拳,或者说大臂与躯干的夹角在45度左右为好。换句话说,肘要始终有向外撑住的掤劲,在拳中肘的运动是越小越好,能不动就不动,能少动就少动,也就是说,大臂尽量少动,造成在胸前始终有一个双肘为支撑的保护圈。

肘动多了,走远了,胸前的空子就出来了。基本原则是,肘不过中线,即身体鼻尖到肚脐的连线,也就是任脉的线。肘一偏到另一侧,身体就失衡了。这是很常见的毛病。

运动最多、动作幅度最大的是手。高可过头(白鹤亮翅,披身伏虎等),低可至脚(三通背,金鸡独立等),左右分开,前后进退,但无论怎么动,都始终围绕着自己的前胸,这就是“手不离心”。整趟拳中,只有“单鞭”和几个起脚时手是“门户大开”的,剩下的多在胸前。前面说肘不过中线,手也是不过中线,换句话说,就是两手不能都到身体的同一边去,考察整趟孙式太极拳,都如此。

可能有人会问,那 “云手”不就是运到同一边去了吗?否。云手不单是手动,而是整个身体在转动,是身轴带动着手在云,云到每一边时身体都是半侧着对出手的方向,这样一看,后手就仍然在中线上,如果只是手动身轴不转,手自然过了中线,但整个动作也就散了。按照这个原则,在做“懒扎衣”和“搂膝拗步”等动作时,尽量用腰胯的转动带动手,而不要只动手而不动身,这样手的运动幅度可以很大,但仍不过中线,不失中。

综上所述,要想保持“肘不离肋,手不离心”的最佳位置,就要把握好手运动的规律,即:肩不动,肘少动,也就是大臂尽量不动,而动小臂。从形式上看是手领着小臂,小臂领着大臂走。从发力看是身催肩,肩催肘,肘催腕,腕催手。总之,是手要和身体一起动,不能自己乱动,周身一体,手才能有分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