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四章 寒温统一辩“非典”

 学中医书馆 2013-10-28

——答陈瑞春、刘英锋先生

  奉读《寒温沟通辨非典》一文,感慨颇深,尤以对“中医学术要统一到经典著作上来”和“中医辩治外感热病,必须遵循入伤寒而出温病、伤寒温病一体相通的学术精神,才能有所创新、不断发展”的想法 ,非常重要而中肯。否则用有限经验,采用单一的清热解毒中药组方,恐对SARS的辩证渐行渐远。愿就这一论点,略陈浅见。

  寒温之分久矣。而SARS却提供了一个沟通与统一的历史契机。如伤寒温病均不能用于热性病(含SARS)辩证论治,则中医学将丧失其精华之所在。

  温病诸家曾提出“寒温之别,判若天渊,寒温之治,反如冰炭。”这是从临床角度提出的。

  伤寒不传染于人,时疫能传染于人,伤寒之邪,自毫窍而入,时疫之邪,由口鼻而入。这是从传染强度和入侵部位来推测区分的。

  “仲景伤寒详于寒而略于温”而“寒病绝少,热病诸多。”这是从热病发病症状的出现概率上说的。

  “寒热暑疫,皆热病也。伤寒自表达里,温寒自内发外。”“温疫分上中下三焦,温病按卫气营血。”这是指病程演进的顺序概括而言的。

  如上种种,认为伤寒温病有霄壤之别,遂疑温疫之症,仲景原有方论,或已为兵火所湮灭。

  陈瑞春先生系中医世家,又经国内著名伤寒家姚、万诸前辈亲授伤寒论,才识卓越,学验俱丰。我与先生有幸在1985年成都联省仲景学说会议时相识,并同参与主持会议,1996年又相逢于广州首届全国伤寒论、金匮要略教学研讨会议,甚为相知,从中医角度当以陈先生论点为是。

  我原从事传染科,50年代在抢救麻疹、肺炎中得蒙沈阳著名伤寒家陈会心老师指导,经3000例临床实践,才认识了伤寒传经规律,今愿从中西医结合实战角度,提出一点看法,以供伤寒、温病学界以及和SARS战斗的中西医同道参考。

  从病因学看伤寒、温病、温疫的致病因子同是病原微生物,风、寒属物理性致病因素仅是诱因,在疾病演进中并不继续起作用。

  不同种属病原体因其毒力、侵袭力、入侵部位,侵入数量,作用实践和机体免疫能力的差异,因而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过程,此即伤寒六经或温病卫气营血、温疫上中下三焦的传变过程。是故伤寒(多指上感、肺炎、腹泻等)、温病(含流感、麻疹、猩红热、肠伤寒、斑疹伤寒、菌痢、流行性出血热、回归热、乙脑、流脑等)、温疫(含鼠疫、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以及新发现的SARS等)均应涵盖其中。

  伤寒六经是人体感染病原体发病后的基本病理过程,即指不同器官、系统的许多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病理变化,如发热,微循环障碍、炎症、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水肿、缺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乃至在疾病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严重病理变化,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肾功能衰竭以及多器官系统功能障碍等。

  温病前贤曾认为伤寒与时疫皆能传胃,无论风寒传至少阳并用柴胡,传至胃府并用承气,并用承气,邪疫传胃亦同伤寒。

  瘟疫初起用达原散,为仲景黄苓汤类方,以清少阳之经热;若感之重者,邪渐入胃用三消饮,实大柴胡汤变方。若大寒多渴则伤寒、温病同用白虎汤;谵语舌黑,或热结旁流,同用大承气汤。

  三阳经为发热、炎症,病程始初;病入阳明胃府,若从现代医学阐释,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太阴温湿发热为毒血症引起的消化功能紊乱,少阴寒化为心力衰竭,大结胸为急性肺水肿,呼吸性窘迫综合症,蓄血则为出凝血机制障碍合并肾功能衰竭,厥阴气分为中枢神经中毒性反应,厥阴血分为DIC,三阴并病则为多器官功能衰竭。若以现代医学的客观化、量化数据,伤寒结合、温病辩证则更能减少汤症辩证之误差。

  若如是则温寒统一,将加速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科学的融合,在实践中发掘中医学伟大宝库而造福于全人类。

  愚妄之言,敬希指正。

秋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