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泡出来的茶最香醇——随《茶颂》剧组重返普洱茶山记

 文山书院 2013-11-13

生活泡出来的茶最香醇

——随《茶颂》剧组重返普洱茶山记

《 光明日报 》( 2013年11月13日   05 版)
一位布朗族姑娘在采摘茶叶

    日前,随着大型民族题材历史文化正剧《茶颂》在央视的播出,坊间出现了“看《茶颂》,学喝茶,品味中国茶文化”的热潮。在电视剧播出之际,记者随主创人员重返拍摄地普洱茶山,回访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期间,记者耳闻目睹了不少感人的故事,也更深刻了解了文艺工作者是如何扎根生活、深入群众的。

 

茶山人民笑开了花

 

    眼下,正是云南普洱茶山采摘秋茶的黄金时节。当地群众比以往更开心,因为他们收获了满筐满篓的秋茶,也因为表现云南多民族历史文化的电视剧《茶颂》终于在央视播出了。这对于茶山子孙来说,无疑是破天荒的大好事。

 

    “终于把你们盼回来了!我还以为再也看不见你们了。”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傣家竹楼下,67岁的魏宝云抱着导演王文杰哽咽着说道。

 

    拍摄期间,王文杰在魏妈妈家住了40多天,俨然成了她家的一员。一次,王文杰的腿被毒蚂蚁咬伤了,肿得像“红馒头”,魏妈妈的儿子岩依选随即请来了医生。银针扎下去,黑血溅出来,王文杰忍着伤痛,坚守在拍摄第一线。魏妈妈的悉心呵护,为他提供了强大的“后勤保障”。王文杰对此感念不已。

 

    “罗老师,我把你的衣服带来啦!”芒景村翁基寨,双手捧着叠放整齐的衣服,出现在演员罗钢的面前。罗钢的眼圈湿润了:“没想到,这么长时间过去了,他还保留着我的戏服。”

 

    “阿啰嗬——啰——啰——”电视里传出的佤族民歌划破了长空。随着《茶颂》的正式播出,大家纷纷穿上节日的盛装,围坐在广场的电视机前,熟悉的音乐和画面让茶山的男女老少笑开了花。观看过后,意犹未尽的人们开始围着篝火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一个拉祜族小伙子激动地说:“通过电视,我重新发现了茶山的美。”

 

茶中自有乾坤在

 

    “这是我们布朗族的第一部电视剧!”布朗族末代头人之子,年过七旬的苏国文老人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茶颂》把我们茶民的生活搬上了电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我们布朗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根据布朗族的传说,茶叶是布朗族先人叭哎冷在率领本族人迁徙的过程中被发现的。布朗人有祭拜茶树,祭奠祖先的习俗。剧中的女主角茶山掌印夫人南波娅就是布朗族妇女。

 

    在澜沧县景迈、芒景的茶山,有数万亩古茶园,里面有很多几百年树龄的茶树。在无量山的千家寨,矗立着一株树龄2700年的茶王树。“这是茶山人民的骄傲,也是茶叶起源于中国的如山铁证。《茶颂》讲述了云南人民用茶叶抵御外侮的那段历史。”编剧景宜说:“很多人不知道,在可口可乐、咖啡流行之前,是我们中国的茶叶引领了全世界的风雅。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这点我们不能忘记。”

 

    “在我的想象中,茶应该像青稞一样,是种在地里的。”藏族演员丹增曲杰坦言,“通过这次拍摄,学习摘茶、炒茶、揉茶,我才知道茶长在树上,才知道我们藏族人天天喝的砖茶是怎么做成的。”

 

深入生活才能深入人心

 

    普洱的边茶需经过大理、丽江等地输入西藏。为了准确地展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景宜8年间走遍了澜沧江两岸的大茶山,仅景迈就去了7次。白族出身的他深入西藏高原腹地,请教藏学家和藏民边茶对当地人的意义,又跑到大理、丽江,了解当地纳西族、白族在运茶过程中起到的中介作用。“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作家只有深入生活,作品才能深入人心。”景宜如是说。

 

    电视剧播出之际,剧组重返他们熟悉的拍摄地,接受当地百姓的“检阅”。“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有丰厚的文化积淀,群众有歌颂自己美好生活的热切愿望。拍摄期间,我们天天跟百姓生活在一起,对他们的风俗、文化有切身的感受。我们想把他们真实的历史文化拍出来,这样才对得起他们,也对得起我们这代影视工作者身上的责任。”景宜的态度很明确,“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进程中,我们应该不辱使命,拍出展现中华民族大文化、大历史的大制作。”

 

    “王导演,什么水泡出来的茶最好喝?”在离开茶山的路上,不知是谁问了一句。

 

    “生活。”王文杰不假思索地说。(本报记者 郭 超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