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鸡蛋吃错了会导致心脏病?鸡蛋怎么吃最不健康

 clz6198 2013-11-20

  在很多人的心中,蛋黄似乎就是胆固醇的代名词,有些害怕胆固醇的人,甚至会把蛋黄直接扔掉,只吃蛋白部分,全不可惜蛋黄中的12种维生素、卵磷脂、叶黄素、甜菜碱以及少量的dha等等有益成分,因为他们害怕蛋黄中的胆固醇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吃鸡蛋和冠心病的关系

  研究的确发现,人体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相关。为了降低膳食胆固醇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各国营养界提倡将膳食胆固醇摄入量控制在300毫克以内,这也就意味着每天只能吃一个中等大的鸡蛋(约200毫克胆固醇)和100克以下的瘦肉或鱼。

  不过,吃鸡蛋一定会导致人体中的ldl-c含量升高吗?吃鸡蛋和冠心病、中风真的有关系么?什么人需要控制吃鸡蛋的量呢?还是看看几十年来的研究证据。

  自从知道胆固醇与心脏病的关系之后,美国人的鸡蛋摄入量就大幅下降,但心脏病并未因此减少。1999年的havard egg study给鸡蛋翻了案,认为鸡蛋并不是引起冠心病的罪犯食物,此后以鸡蛋为主要目标的大型研究多数也证明了这一点。最新研究报告对17份有关鸡蛋摄入量与冠心病和中风关系的研究进行了汇总分析,其中涉及到30万人年的追踪量,其中5847人发作冠心病,7579人发作中风。结果发现,鸡蛋消费量和心脏病、中风的风险之间,完全不存在线性关系。吃鸡蛋最多的人(每天至少1个)和最少的人(每周吃不到1个鸡蛋)相比,冠心病的风险是后者的99%,中风的风险是后者的91%。研究者总结说,没有证据表明吃鸡蛋会促进冠心病和中风。

  听了这话,或许热爱鸡蛋的人们可以松一口气了。可是,那么多年以来的说法,已经成为常识。很多人会问:营养学家怎么总改主意啊?难道以前的说法错了么?的确,科学是与时俱进的,过去的研究结论如有错误,就要及时加以纠正。

  曾经,在二十世纪50-70年代,有几项研究确认,膳食中的胆固醇摄入量和冠心病的风险存在线性关系。这是限制胆固醇理论的重要基础。不过,这些研究目前都被发现存在重大漏洞。不是研究设计有缺陷,就是数据不够可靠,从中推出的结论,自然也不应作为世界公认的膳食原则。而90年代之后的研究并未发现膳食胆固醇的摄入量和心脑血管疾病呈现正相关关系。一项对13万名心脏病人进行的调查表明,在发作冠心病的人当中,有一半人血胆固醇水平并不高|;腹型肥胖、代谢综合征、抽烟等因素对于冠心病发生的影响,要比膳食胆固醇更大。

  胆固醇并非是坏东西

  胆固醇其实并不是什么坏东西,它是人体每一个细胞都需要的重要成分,也是很多固醇类激素的合成原料,所以人体具有合成胆固醇的强大能力,每天可以合成1000-2000毫克,远比从一个鸡蛋中吃进去的量多。特别是儿童少年,要合成大量新的细胞,制造大量胆固醇,这是正常生长发育必须的。所以,对孩子来说,只要每天所吃的蛋白质和脂肪数量正常就好,没有必要刻意限制食物中的胆固醇。

  有研究发现,各人对食物中胆固醇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被称为“高反应者”,吃了鸡蛋黄之后胆固醇会升高;有些人则被称为“低反应者”,他们从食物中吃了胆固醇之后,能够自动减少身体中的胆固醇合成,无论吃不吃鸡蛋黄,血胆固醇的水平变化都非常小。到底是基因决定了这个差异,还是婴幼儿时期的膳食内容差异诱导了不同的代谢模式,尚未研究清楚。无论如何,说吃鸡蛋一定就会升高血胆固醇,特别是升高ldl,未免有点以偏概全了。

  还有研究证实,“原汁原味”的胆固醇本身可能并不是引起血管损伤的罪魁祸首,让高血脂病人1次吃3个全熟水煮蛋,或连续6周每天吃2个全熟水煮蛋,并没有损害他们的血管内皮健康指标。相比而言,氧化型的ldl(ox-ldl)更令人担心。这种氧化的ldl会并伤害血管内皮,引发动脉斑块的形成。胆固醇的氧化过程,既可以发生在人体内部,也可以发生于烹调当中。暴露于空气当中高温烹调,会促进食物胆固醇的氧化和糖基化末端产物的形成。遗憾的是,至今为止的这些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都并未涉及到鸡蛋的具体烹调方法,最多只有“是否经常吃油炸食品”之类的调查。我怀疑,鸡蛋即便有好处,也可能被炒鸡蛋、煎鸡蛋所产生的油脂氧化产物和糖基化末端产物所抵消,而这些是研究当中没有涉及的内容。

  糖尿病人吃鸡蛋会增加患病风险

  不过,这也并不证明什么人都可以每天吃一个鸡蛋而无需担心。有两项研究表明,糖尿病人是个特例。每天吃一个鸡蛋,和完全不吃相比,会让糖尿病人的冠心病风险上升54%,而同时出血性中风的风险却会下降25%。但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鸡蛋和糖尿病之间有什么深层次的纠葛,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有的流行病学研究认为每天一个鸡蛋会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也有的研究认为鸡蛋和糖尿病风险完全无关,也需要更多的证据来确认。

  流行病学研究者们承认,至少在西方国家,天天吃鸡蛋的饮食方式,往往与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相联系,比如抽烟、喝酒、吃大量红肉或加工肉制品。换句话说,因为在欧美国家,人人都认为鸡蛋胆固醇多,对心脏不好,所以那些天天鸡蛋照吃不误的人,往往是一些对健康不管不顾的人。即便鸡蛋对健康确有好处,也被这些坏的生活习惯所抵消了,最后被误解为“吃鸡蛋越多死得越早”。无辜的鸡蛋很可能是躺着中枪啊……

  无论如何,鸡蛋是动物性蛋白质中最便宜的一种来源。尽管如今很多商品的价格都在上涨,羊肉已经达到四五十元一斤的水平,而鸡蛋却总是保持4-5元一斤的低价格,这实在是难能可贵。和肉类相比,鸡蛋既容易储藏,又容易烹调。只要煮得足够嫩,哪怕就是白水煮蛋,切开加1滴酱油,味道也绝不逊色于蟹肉。

  从营养价值来说,鸡蛋除了提供最优质的蛋白质之外,蛋黄部分还能提供那么多的维生素,那么多的微量元素,那么多的卵磷脂和叶黄素,无论如何都称得上是价廉物美。既然研究已经证明,每天1只鸡蛋可以成为健康人饮食的一部分,中国营养学会在中国居民膳食宝塔中,也推荐每天吃半个到一个鸡蛋,如果您还没有被糖尿病所侵扰,又何必为了那200毫克的胆固醇而疏远它呢?需要注意的,倒是烹调鸡蛋的时候少用油,别让蛋黄直接接触空气,多用蒸煮的烹调方法。

  鸡蛋怎么吃最不健康?

  餐馆里还有不同的做法,比如蛋黄南瓜、煎蛋饺、以及蛋皮裹的各种菜肴。这些菜都很美味,但是它们的烹调方法是否会引起健康麻烦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说说,鸡蛋烹调中可能发生哪些不利于健康的变化。

  a.维生素

  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维生素破坏”,比如蛋黄中丰富的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a等。不过,美国农业部的测定数据表明,对于家庭中常用的几种烹调方法来说,因为加热时间都比较短,这三种维生素的变化并不是非常大。

  b.蛋白质

  从蛋白质消化吸收率来说,如果不煎炸到发黄发脆的程度,蒸、煮、炒、嫩煎等几种烹调方法之间的差异也不是很大。

  不过,听到这里的时候先别着急高兴。因为还有一些人们平常不知道的健康指标呢――胆固醇氧化、脂肪氧化和糖化蛋白产物形成,以及脂肪酸比例和脂肪含量。这些新的研究指标,给我们指示了烹调营养研究的新关注。

  c.胆固醇氧化产物

  人们都知道蛋黄富含胆固醇。在新鲜蛋当中,这些胆固醇被严密地保护起来,见不到氧气,不会受到氧化。所以,测定表明,刚出生几天的鸡蛋中,胆固醇的氧化程度几乎为零。不过,随着时间的延长,胆固醇逐渐开始被氧化。不过,氧化的比例仍然很低,因为毕竟还有蛋壳和蛋清的保护。

  烹调受热的时候,鸡蛋中的脂肪和胆固醇的氧化程度都会上升,而且煮的时间越长,其中的维生素e损失越大,脂肪和胆固醇氧化越多,我在前面的博文中已经说过。台湾的一项研究发现,制作茶叶蛋的时候,在0-24小时的加热卤制时间之内,茶叶蛋的胆固醇氧化产物含量随着加热时间延长而不断升高。不过,酱油和茶叶本身并不是氧化的罪魁,相反,它们都能提供抗氧化物质,减少蛋的氧化状况,所以煮茶叶蛋的加工方式有其合理性。

  相比而言,整煮蛋的保护程度最为严密,和氧气的接触最少;等到鸡蛋被打开之后,脂肪和胆固醇的氧化程度就会明显上升。研究发现,如果把鸡蛋做成蛋黄粉,氧化的严重程度就明显上升;或者把鸡蛋做成沙拉酱这种乳化产物,和氧气接触也比较多,氧化也就更加严重。测定的确发现,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蛋黄酱中的胆固醇氧化情况也越来越严重。

  烹调中也一样,与煮蛋相比,炒蛋的脂肪氧化和胆固醇氧化程度都更高。如果把摊成的蛋皮再次用油煎,显然氧化程度会更高一等。咸蛋黄的方法没有进行过测定,但毫无疑问,它一定是所有烹调方法中最坏的一种――蛋黄已经在制作咸蛋过程中受到氧化,然后在热油高温下直接翻炒,充分接触空气,简直就是制造氧化胆固醇和氧化脂肪的最佳条件!

  那么可能朋友们会问,这氧化胆固醇和氧化脂肪有什么害处呢?目前研究已经发现,胆固醇氧化产物会引起人体血管内皮的损伤,诱发动脉硬化,还能造成dna的损伤,从而增加致突变和致癌的危险。食物中的胆固醇氧化产物会和正常胆固醇一样被人体吸收,结合入脂蛋白当中,送到肝脏,然后送到全身各处。至于脂肪氧化产物促进自由基产生的害处,人们早已了解。想想这些已经被“毒化”的胆固醇和脂肪充斥于体内,心理上怎能觉得舒服呢?

  糖化蛋白产物

  另一个近期为科学界所关注的事情,就是食物烹调中形成的“糖化蛋白”产物。这个糖化蛋白,糖尿病的朋友可能比较熟悉。如果血糖水平长期居高不下的话,身体中的蛋白质糖化产物就会增加,测定糖化蛋白指标,就会发现指标明显升高。糖化蛋白与人体衰老和多脏器的损害关系密切。但是,食物中也有很多糖化蛋白产物,人们就不一定清楚了。

  在新鲜鸡蛋中,糖化蛋白的含量本来非常非常低。但是,测定表明,鸡蛋经过煎炒之后,糖化蛋白含量会上升到原来的30倍。如果用整煮蛋的方式烹调呢?糖化蛋白含量几乎没有增加,和烹调前的生蛋一样。研究发现,凡是加了大量油脂烹调的含蛋白质食物,或者是食材当中蛋白质丰富,又带有大量油脂,然后再经过高温烹调,就容易产生大量的糖化蛋白产物。

  有人可能会问:煎蛋里的糖化蛋白是怎么形成的?糖在哪儿呢?煎鸡蛋不放糖,鸡蛋本身也不含糖啊!是的,这是因为,在高温下会发生脂肪氧化,而脂肪氧化产物和糖类一样,都含有羰基,能替代糖类和蛋白质发生反应,生成糖化蛋白。

  从脂肪含量和脂肪酸比例来说,自然更是不用或少用烹调油的方法最好。炒鸡蛋会引入大量的omega-6油脂,而整煮蛋、水煮荷包蛋、蒸蛋羹则几乎不会增加脂肪含量。

  总之,鸡蛋中的脂肪、胆固醇和蛋白质,没有受到氧化之前,原本对人体并没有明显害处。但是,经过不当烹调之后,脂肪、胆固醇氧化,并生成糖化蛋白产物,对人体健康就可能产生潜在影响。特别是在身体的代谢能力下降之后,无法及时处理这些不利成分,很可能会成为致病隐患。那些发现吃鸡蛋过多不利健康的营养流行病学调查,并没有考虑到鸡蛋的烹调方法。希望将来的研究能够弥补这个不足,看看不利健康的到底是煮鸡蛋还是炒鸡蛋、煎鸡蛋……

  说到这里,听累了科学新词汇的朋友们可以喘口气,听我总结一下鸡蛋的烹调方法与健康的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