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希贵的语文实验室计划

 万里无云万里天 2013-11-28
李希贵的语文实验室计划
  (一)语文实验室计划述评
    李希贵提出“语文实验室计划”,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建立在他一系列语文教学改革大胆尝试的基础之上,是对过去语文教学弊端的扬弃,是对古代和现代语文教学经验的继承和发展,既有历史的血脉,又有现实的根基,这中间他走过了一条坚实的道路。李希贵自身“读书·思考”的人生经历及他身上蕴藏的创新精神,都使他不甘心安于现状,所以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时起,李希贵就一直在努力,试图为中学语文教改探索出一条新路。从他的“地下图书馆”到“每天10分钟”的课外阅读活动,再到让学生主动、积极、自主学习的“ACT语文教改实验”,再到影响全国的“语文实验室计划”,这其中的每一步尝试,都渗透着李希贵的智慧,体现着他的读书理想。李希贵说:“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基于此,李希贵在担任潍坊市教育局长之后,又在全市启动了“百万人家竞读书”的“朝阳读书计划”,开展了指导家长与孩子共同读书的“亲子共成长”活动,并邀请国内外著名作家为学生搞读书讲座,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读书——人生”的高起点、大境界。这可以看作是李希贵语文教改思想向社会生活、家庭教育的延伸、拓展。
   语文实验室计划”的最终确立受到了”道尔顿计划(The Dolton Plan)”的启发。1908年,美国教育家海伦·帕克赫斯特为了给学生以独立学习的自由,给教师以自由组织教学的权利,为了对学校生活进行彻底的重新组合,计划建立一个教育实验室。经过多年的努力,她的计划于1920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道尔顿中学大规模推行,成效显著,因而被称为“道尔顿计划”。1921年7月,随着海伦·帕克赫斯特对英国的访问,“道尔顿计划”开始风行欧美其他国家。“道尔顿计划”过分自由化的组织状态,给学校管理及完成教学计划增加了难度,但它“创设环境,给学生以独立学习的自由”“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思想,却给人许多有益的启发。李希贵正是在借鉴这一教学思想的基础上,设计并实施了“语文实验室计划”,创造性地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语文实验室计划”教学改革于1995年秋季开始,是涉及课程、教材、教法、学法、评价等方面的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其特点是: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扩大读写,增强感悟,尊重个性,鼓励创新。目中有人,就是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组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心中有数,就是对学生的语言实践的内容和数量进行科学地论证把握;扩大读写,就是继承传统语文教育多读多背多写的精神;增强感悟,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投入,让学生尽量多地参加读写实践,从而感悟语言,感悟人生;突出个性,就是给教师组织教学的自由,给学生独立学习的自由,展示师生双主体的个性;鼓励创新,就是发扬教学民主,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思维和能力。从中可以看出,“语文实验室计划”正是李希贵的人本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语文实验室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实验室;确立课时设置办法;确定教材与教学目标;规定管理方式,确定考核与评估办法。
    1、建立语文实验室,调整教学关系,实行教学民主化,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语文实验室计划”自修室形同阅览室,其中配备中学阶段必读、选读和特色三个层次的课内外书籍,学生可以根据统一编发的学习目标自由地选择相应的书刊进行学习。另外,还配置与教学相关的音像、软件资料及电教设备等,由专门指导教师采用多种渠道将知识信息传达给学生。在这里,,没有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刻板授课方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多向的沟通、交流,在多边活动中,在自由阅读中探索、汲取知识,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实验室计划”自修室与一般阅览室的不同主要有三点:一是一般阅览室是综合性的,目标指向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因而存书是按照学生的整体要求;而“语文实验室计划”自修室具有单一性,目标着重指向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存书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标准。二是学习方式不同,阅览室中的学习是随意的,而“语文实验室计划”自修室中学习的目标是统一的、明确的。三是一般阅览室是学生的单向学习活动,而“语文实验室计划”自修室是师生、生生多向多边教学活动。在“语文实验室计划”自修室中学习,学生的主体人格受到尊重,学习成为一种自我需要,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快乐。应该说,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对话教学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在对话教学中,师生之间不再是以知识为中介的主体对客体单向灌输的关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我—你”对话关系,学生成了主动的学习者和建构者。对话教学通过合作和讨论,建立一个学习者共同体,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批判精神、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与学生在思维同步、认知共振、情感共鸣中实现共同成长”。 “语文实验室计划”创造的宽松的语文学习环境,非常有利于对话教学的展开,为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创造了条件。
    2、调整课时安排,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充裕的时间
    “语文实验室计划”课时的设置实行大课时办法,把传统的45分钟课堂改为100分钟,这样学生就可以连续学习,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教学模式上,也进行了突破性的改革,实行三分制,即教材学习占三分之一,在教室进行;课文阅读及写作实践各占三分之一,在“语文实验室计划”自修室进行。对教材的学习重点是学习读书方法,懂得如何运用,切实贯彻“教材就是例子”的思想,形成稳固的语文基础。这样,课堂中的教材教学与“语文实验室计划”自修室中的阅读实践教学就可以形成双线结构,从而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更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李希贵之所以敢于大胆实行语文学习时间三分制的改革,就因为他在反复的思考中辨明了一个思想:语文素质提高的过程是学生诵读、涵咏、感悟、积累的过程,它更多地依赖学生自己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在某种程度上说,创造一个适于学生学习的环境比教学本身还重要。所以,他认为,语文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广种薄收”,仅仅几本教材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必须加大阅读总量。这也体现了李希贵对语文学习规律的正确把握,符合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认知规律。
    3、制定教学目标,为教学提供可供操作的办法;加强教材建设,体现分层次教学原则
    为了强调人的个体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语文实验室计划”实行了目标管理、终端控制的办法,即虽然规定了统一的目标,但对阅读的书目、学习的形式不做统一规定,只要能完成目标,方式、途径可以不拘一格。“语文实验室计划”从质与量两个方面制定教学目标,要求在阅读、写作上做出量的论证,量要多,要够;质要高,要善于领悟。还要求学生对生活感受的积累及对学生灵性的培养和发展,使学生成为有灵性、有鲜明个性的人。如“语文实验室计划”规定高中阶段的整体目标是: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和为祖国建设献身的精神。
    (二)有良好的学习品质、科学的学习方法、较高的自学能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三)学会学习,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四)语文学习能力训练应达到的量:阅读540小时,写作24万字,练钢笔字600页,阅读课外读物1000万字,做读书笔记18万字,抄录名言佳句1000则。
    (五)形成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
    (六)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形成审美能力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七)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形成自我学习借鉴传统文化精华的能力。
    这个整体的高中教学目标适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确定了阅读、写作等应达到的“量”,具有切实的可操作性。
    语文实验室的教材设置,根据学生水平的差异,采取由核心层向紧密层和松散层辐射的结构形式。核心层(必读书)面向全体学生,完成最基本的要求;紧密层(选读书)面向大多数学生,旨在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体现较高要求;松散层(特色书),面向少数在语文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旨在培养兴趣,鼓励冒尖,体现最高要求。教材设置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是面对群体因材施教的重要举措,符合教育的“最近发展区”原则。“在传统课程中,教学内容对有的学生显得简单,对有些学生太难,对某些学生根本就难以接受。而分层次课程教学可以在让每个学生都学到知识这一方针指导下,把课堂安排得有条有理”,实行教材分层,可以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能在原有的起点上获得进步,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最终实现个人最大程度的发展。
    4、加强学习指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教学评价,及时调整教学行为
    “语文实验室计划”给学生在自修室学习的自由,但不是要放弃教师的责任,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中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以教师对语文的热爱、理解、创造,将学生引入一种情境,引入民族语言的宝库中,让学生在自由的状态下搜寻、吸纳知识营养,体会民族精神,借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语文实验室计划”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结合教师辅导,提倡沟通、讨论。学生学习过程一般表现为五个阶段:启,教师提示学习目标、方法和要求,激发兴趣,创造气氛;读,围绕目标阅读相关书籍,做好读书笔记;辩,思考、讨论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练,语言理解与运用及写作训练;知,检查反馈学习效果。五个阶段变通运用,一般“启”和“知”用的时间较少,“读”“辩”“练”用的时间较多。
    语文教学的评价,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通过一定的方式,科学地测定学生学习成绩和检查教师教学效果,并给以价值上评判的活动。传统语文教学评价的主体只是教师,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单向评价,并且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评价的目的指向知识、能力本身,而不是为了“人”的发展,过于注重语文考试的区分和选拔功能。“语文实验室计划”改革了“一张卷子定等级”的传统做法,建立了语文自修自读检测机制——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过程性检测与终结性检测相结合,师评与自评相结合,纵比与横比相结合。这种评价机制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综合,重视心智、态度、情感的发展甚于知识的获取,评价直接指向学生发展本身,它追求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能得到充分发展,关注学生潜力的挖掘、信心的培养及人格的完善,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对于“语文实验室计划”,以全国中语会会长、首都师大教授陈金明先生为组长的专家组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说,“该项实验立足于人的发展,适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突出了学生文学、文化素质的培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学过程的民主化”,“该项实验提倡多读、多背、多写、少讲、少析、少考,对学生的读写训练量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注重了学生的语文实践和阅读感悟,促进了创造精神的培养和健康个性的张扬”。这个评价中肯、到位,突出了李希贵“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特征。
  (二)阅读教学观
    1、阅读的目的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高度重视阅读是李希贵语文教育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李希贵认为,阅读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还是一种谋生的要素,为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李希贵还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阐发了阅读的重要意义:广泛的阅读,接受健康书籍的熏陶,对于学生形成同情心、责任感、健康的心理个性至关重要;通过阅读的心智活动,能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观察力,触发其联想力和想像力,增进其思维力和创造力。鉴于此,李希贵认为阅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感悟,学会理解,学会表达,从而获取精神的自由,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扎实的文化、精神基础。
    按照文化学的观点,人是文化的产物,文化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标志。人越是创造文化,人的本质就越凸显:人越是占有文化,人的发展程度就越高,其本质也就越得到提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著名学者庞朴教授指出,文化是人的本质展现和形成的原因,文化即人化。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李希贵在他人本教育的宗旨指引下,很重视阅读的文化积累作用,认为语文教育高耗低效现状的形成,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学校教育的急功近利,没有重视文化积累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所以“必须调整思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多读点书,给他们点终生受益的东西,使他们真正成为一个人格健全、趣味高尚的人,从而实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发展个性、健全人格’的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2
、课堂阅读教学辅导模式
  “语文实验室计划”遵循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的原则,摸索出了一套科学有效的课堂阅读教学辅导模式,主要有:长文短教式、拓展延伸式、专题研讨式、比较联结式、反客为主式、自导自演式等。
    长文短教式是指将原本需要四五课时方能完成的长课文,在一课时或一课时半内完成(最多不超过两课时)。长文短教式很好地结合了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文与道的统一等整体性原则,根据不同长文的特色,选择确定不同的学习重点,一课一得,积累起来,也就包括了语文知识的方方面面。由于重点突出,学生容易吸收、消化和巩固,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很大提高,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实效。
    拓展延伸式是遵循系统性原则,针对教材中某些有特殊意义的作品或“含金量”特别高的短文,进行知识的补充、拓展和内容的延伸。拓展延伸式的教学模式以课本为依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课外学习兴趣,起到了突破难点、巩固学习重点的作用,收到了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专题研讨式是根据语文实验室现阶段的教学目标,确定某一专题知识,在课堂上进行专题研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化,使学生对此专题知识进行深刻的理解、领悟、把握。在对所有知识信息进行筛选的基础上,确定了以下基本专题: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应用文、文言文、说明文、小说、诗歌、戏剧。又将专题分解到各学段的教学计划中,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既体现了系统性的原则,又体现了层次性的原则。
    比较联结式是把内容相近、相类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鉴赏。通过研讨,明晰异同。学生从阅读不同作家、不同时期同类或相似的文章中把握比较点,对作品有更深层的认识、理解、把握。所联结的内容可以是课内与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内与课外的,甚至是课外与课外的。在比较联结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运转状态——联想、比较、总结、归纳,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条理性、深刻性,并使学生的情感更为丰富。
    反客为主式是学生走到台前,以教师的身份完成备课、授课、批改作业等一系列的教学过程。反客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有机会表现自我,勇于发表独立见解,敢于争论,锻炼了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研讨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创造精神。
    自导自演式也称模拟式,即将课本内有特色的文章请学生自行改编,排成课本剧,在班内、校内甚至校外进行公演,在编、导、演的过程中,领悟参透作品的精神。自导自演式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动作表演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等,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让学生在角色的扮演中获得个性的发挥、发展。同时,学生在编、导、演的过程中发现美、创造美、展现美,在活动中得到美的陶冶。
    在运用上述教学辅导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时,根据教学实际还综合运用讲解法、质疑释疑式、讨论法、读书报告式、辩论式、自学辅导式等多种传统或新创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语文实验室计划”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相互适应”的思想,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3、自修自读
  “语文实验室计划”的自修自读包括实验室自读、自修室自读、寒暑假自读三种形式。实验室自读是“语文实验室计划”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自修自读的主要方式。它实行目标管理、终端控制的办法,学习形式不做统一规定,学生自由阅读,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切磋,在多向多边活动中汲取知识,提高素养。自修室自读主要针对特长生,原则上上午上课,下午在自修室自修,或在教师指导下自修,目的在于挖掘潜能,发展特长,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阅读鉴赏能力。寒暑假阅读是自修自读的校外扩展和延伸。阅读书目中松散层的作品大部分要在寒暑假完成,读完相应作品后,要作读书报告、读书笔记等。
    “语文实验室计划”的自修自读,以“活而不乱、泛而不滥”为学生活动原则,以“导而不死、放而不散”为教师指导原则,让学生在宽泛、自由、活泼的学习环境中,增加积累,增厚底蕴,陶冶性情,培养气质。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方面,像精读、略读的方法,比较阅读、拓展阅读的方法,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文学等各种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等;像专心阅读、心无旁骛的习惯,勤于动笔、读写结合的习惯,勤于动脑、读思结合的习惯等。教师已经由传统的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在此基础上,学生的自主学习则是“语文实验室计划”的自修自读的核心要义。
    皮连生先生认为:“自主学习通常是指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它与被动、机械、接受式的学习相对。自主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而且是个体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的基础。”具体来说,“语文实验室计划”的自主学习是指在给学生创造阅读环境的前提下,打破课堂和课本的局限,还学生自由、主动学习的权力,让学生走进书籍世界,积累知识,提高能力,接受人文熏陶,探索美的奥妙。“语文实验室计划”的自修自读在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的基础上,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追求阅读的效率和质量。李希贵认为:“推动学生进行积极、自主、持久的学习活动的内部矛盾动力系统由三个要素组成,即学习需要、学习情感、学习自信或成就感。‘需要’‘情感’‘自信’这三个主动学习的非智力要素,直接推动着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进行,而这个主动活动就是以目标作用为起点,以习惯形成为中介,以个性发展为方向,不断地始动、定向、维持、强化的过程。”
    “语文实验室计划”的自修自读还在借鉴西方接受美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是要把课堂学习的时间和课堂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更是要把学生学习的思维自由还给学生。接受美学理论把读者作为文学的组成部分,突出了读者的“阅读”对文本意义的建构性,认为文本不再是通常被理解的客观不朽的封闭的文学艺术作品,而是指蕴含着未定性与意义空白的吁求读者阅读的召唤结构,读者和文本的对话即是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本视野的碰撞沟通,在交汇中构成了“视野融合”,意义随之而生。“语文实验室计划”的自修自读强调让学生通过语感,运用想像,把作品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结构组织起来,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参透作品,把握作品的意义。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启发学生自己去理解和把握作品,教师是作品与学生的中介,而不是作品的代言人和代读者。这种做法不仅符合文学欣赏的规律,而且符合学生的阅读认知心理,既可以保护学生独立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创新性。
    “语文实验室计划”把自主学习确立为自修自读的核心要义,是建立在李希贵对语言可习得性规律及文学解读学理论的认识基础之上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Chomsky)提出人类有“语言习得机制”(LAD),揭示了人脑有人类语言的性质和结构的基本知识这一现象。它包含一套包括若干范畴和规则的语言普遍特征和先天的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只要在后天的语言环境中输入语言信息,就能触发LAD,使之从中发现具体语言的范畴和规则,从而习得语言。李希贵认为语言的“可习得性”为自修自读提供了可能,并结合鲁迅、巴金、夸美纽斯等中外大家关于语言学习的体会以及古人学习语言的经验,阐明了语文可以自学这一规律的正确性。
    李希贵还运用文学解读学的理论,分析了文本解读的多层意义空间以及读者在解读过程中获得的“高峰体验”,从中发现读者对于文本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所以,李希贵说:“以上理论及分析,给我们的语文教育,特别是中学文学阅读教学的最大启示是:把学生放到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位置上,让学生真正成为文学阅读活动的主人。”这也是李希贵人本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实现。
    4、诵读教学
    在《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研究——语文实验室计划》一书中,李希贵把“诵读教学”作为一章单独论述,由此可见他对诵读教学的重视。诵读教学是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国现当代语文教育所应继承的优秀传统语文教育思想之一。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自建国后至二十世纪末诵读教学并未获得应有的重视,甚至被漠视、遗忘。所以,李希贵对诵读教学的大力提倡可以看作是对语文教学传统方法的回归,是在新的时代形势下对语文教育突出重围的呼唤。
    李希贵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诵读对于提高记忆力的重要意义,而记忆力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是培养人们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青少年学生,求知欲旺盛,精力充沛,记忆力强,正是博闻强记的最佳年龄,错过这个阅读背诵的最佳时机,就会造成终生的遗憾”,“吟诵古今中外的作品,一方面可以继承人类的文化遗产,一方面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高雅的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李希贵还从培养语感的角度指出了诵读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作用。李希贵认为,“只有多读、熟读,反复吟诵,才能培养语感。背诵名家名篇,既可以加深对精美语句的感悟,也可以体验语言运用的分寸感、和谐感和情趣,逐渐养成一种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感悟能力”,“背诵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而强烈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当代著名语感论专家王尚文先生认为,“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语感就是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它表现为对作用于他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即听和看(读)的能力;也表现为因表达个人情意的需要或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生成言语作品的能力,即说和写的能力”。王尚文先生在鲁墨哈特图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语感图式这一概念。鲁墨哈特认为,图式理论基本上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的理论。人的所有知识都组成一定的单元,这种单元就是图式。而语感图式是语感所由生成的基础,是一个庞大、精细、严密的网络系统。要丰富、修正学生的语感图式,广化、深化、美化、细化学生的语感,则必须通过优秀的言语作品,因为语感源于言语,是言语对人的语言器官雕琢的结果。李希贵强调对名家名篇的诵读、吟咏,可谓是抓住了培养学生灵敏、丰富、深刻、优美的语感的本质途径。
    李希贵不仅提高了诵读教学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而且对诵读教学进行科学地规划,实行严格的过程管理。他把诵读教学的过程组织为四步:确定背诵书目单、开展背诵活动、检测、复习巩固。每一步都包含丰富的教学内容,如“检测”环节,就包括了集体背诵、分组背诵、个别背诵、举行诗歌朗诵会、举行背文比赛、考试检测等丰富多彩的考查形式。李希贵还强调教师对学生“读”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不仅要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而且要读出语气。只有读出语气,才能把握文章的感情、气势和节奏,才能真正体会文章的精神、韵味,从而加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当诵读给学生带来乐趣和成就感的时候,诵读就变成了学生的一种娱乐。如此,通过诵读就可以改掉学生浮光掠影的不良读书习惯,养成学生认真读书、勤奋学习的优秀品质,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读书基础。
  (三)作文教学观
    1、作文教学的原则
    李希贵把写作看作一种人生的表达,一种精神的释放。所以,作为对当时缺乏生命力的作文教学的反拨,李希贵确立了“主体性、渐进性、合作性”作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所命题目陈旧、呆板,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导致学生无真事可写,无真情可抒,作出的文章千人一面,缺乏个性色彩。教师在批阅的过程中也无快乐可言,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受到压抑。“语文实验室计划”为改变这一现状,提出主体性写作原则,注重从外部环境和自我因素两个方面对师生双方进行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
    作为教师,要紧跟语文教改新形势,关注作文教学新成果,保持作文教学的先进性、独创性。李希贵还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出发,强调教师要给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正确定位,不要仅满足于做合格的教书匠,要有当教育家的豪情壮志。由于教师的主体性得到激发和发挥,教师转变了旧观念,把学生放到了主体地位,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如作文命题,一改教师命题的局面,放权给学生,让学生群策群力;教师命题也更注重新颖性,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再如写作形式的多种化,不做过多、过死的要求,而是要求学生展示个性风采;写作训练以课外为主,课内课外相结合。
    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养成,则注意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施加影响,并教育学生认识自我,主动参与,陶冶情操,训练意志,形成稳定的性格。学生一旦拥有了主体意识,在写作教学活动中就能有主动创作的激情和行为,能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诸多真实滋味一一流露,能把内心深处心灵的对话毫无掩饰的表白,作文的过程就是他们展现自我、战胜自我,进而超越自我的过程。
    (2)渐进性。写作教学中,“语文实验室计划”强调“量”的积累,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的写作水平自会发生“质”的飞跃。李希贵从“从积累到倾吐,从放到收”两个方面阐述了写作教学中渐进性原则的运用。
    李希贵认为,积累是艰苦的,倾吐则是愉悦的,学生惧怕作文的关键就是缺少积累。积累的途径一要从生活中积累,二要在阅读中积累。李希贵很重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认为学生如果离开了生活,离开了对生活的真切体验,那么就丧失了写作的源头,正如杨四耕先生所说:“没有体验,学生就容易失去自我;没有体验,感知就不会深刻;没有体验,就不会有自我的建构;没有体验,就不会有创造的发生。”。所以,李希贵强调教师要激发学生读生活这本无字之书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细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踊跃参与课外活动的意识,鼓励学生承办学校的大型活动,如体育节、艺术节、演讲比赛、文艺晚会等;在寒暑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大型企业、举办夏令营活动以及到农村采风等。同时指导学生养成写观察日记、生活随笔的习惯,随时记录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学生能从对鲜活的现象世界的把握上升到对生活哲理的领悟。
    阅读是积累的重要途径,“语文实验室计划”自修自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阅读积累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学生在实验室博览群书,厚实思想,积淀性情,锤炼语言,真正走进了浩大的语文世界,从而为自由发挥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则是作好材料积累的一条主要途径。当学生有了语言、知识和思想的积累后,经过心智的加工,便会形成“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情形,这就需要倾吐。教师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倾吐的热情,培养学生倾吐的兴趣和习惯,把写作变成学生的自觉需要。写作终于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学生从中体会到了倾吐的快意,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师生关系也变得更加和谐。
    “从放到收”是传统语文教育中的一条重要经验。学生初学写作,心生畏惧,无所适从,但若鼓励学生放胆去写,无拘无束,发挥想像,学生作文可能就会由生到熟,由粗到精,由俗到雅,由一般到优秀。在“语文实验室计划”“我手写我口”系列写作中,日记、读书笔记、随笔等形式的写作属于“放胆文”,即“放”的写作形式;限时作文、征文比赛的写作属于“小心文”,即“收”的写作形式。在从放到收的写作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更强烈的自信心和追求欲望,以更高昂的热情投入写作。
    (3)合作性。针对现实中学生之间缺乏合作意识,缺乏与别人沟通与交往的基本能力的状况,李希贵借鉴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教学改革新模式“合作学习”,确立了作文教学中的“合作性原则”。
    “合作性原则”使具有不同的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实现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沟通,从而产生新的思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作文教学中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学生个体与个体的合作、学习小组与小组的合作、教师与学生个体及小组间的合作、学生个体与教师及其他小组的合作等不同形式,强调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向对话交流,以实现互勉、互助,共享、共赢。
    2、作文训练的要求
    “语文实验室计划”的作文训练,在内容上要求“三真”,表达上力求“三美。“三真”指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内容求真要求学生真实记录身边的生活,抒发真实的情感,这是解决学生言之无物、写作虚假的重要途径,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真诚做人。
    “‘真’是对生活的如实记录,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在‘真’的基础上,融进艺术的加工,达到‘美’的境界,是写作的高一级要求”,针对内容的“三真”,在写作表达上要求“三美”——主题美、语言美、情感美,它们分别缘于内容的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为了让学生掌握体现“表达三美“的方法,教师应重视课文的示范作用,如体现主题美,课文中常见的手法有:通过人物性格命运的描写来揭示主题的美,以环境氛围的渲染来烘托作品主题的美,以故事情节的巧妙安排来突出主题的美,通过人物关系的对比来表达主题的美等。借助于对课文的分析,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作文的反复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让学生找到表达自我的最好方式。
    3、作文训练的方法
    (1)拓宽思维空间,丰富生活内容
    由于学生每天的生活轨迹总是“家庭——学校——食堂”,学生没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感悟生活,导致思维触角封闭,写出的文章缺乏鲜活的生活气息。所以要改变写作课僵滞沉闷的气氛,李希贵提出应多层次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开阔视野,增加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为写作提供“源头活水”。
    首先是阅读面及生活面的拓宽。此部分在作文教学的“渐进性”原则部分已有论述。其次要锻炼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扩展。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思维力、联想力、想像力等智力因素,李希贵运用心理学原理说明了观察力在智力因素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要发展智力,首先要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比如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察与课文相关的风景、人物。除了观察力的训练,还要重视想像力、联想力的培养。就语文学习而言,阅读文学作品,是培养想像和联想最有力的手段。教师应尽力为学生创造读书的环境和条件,让读书为学生插上想像和联想的翅膀。教师还可以出一些激发学生想像力的作文题目,或者指导学生为诗文配画,为学生想像力的发挥提供空间。
    李希贵认为:“写作的过程是一个流动的、递进的思维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是简单信息的堆砌,都凝结着作者的创造性思维,闪耀着思想的火花,因此还要注意思维的锻炼。”一是思维的敏捷性,比如可以通过辩论等活动,训练学生当机立断的能力以及在短时间内快速抓住要领的能力;二是思维的深刻性,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去肤浅求深刻;三是思维的独特性,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人云亦云,训练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多角度作文材料,让学生学会运用发散思维,能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2)写练结合,形式自由
    “语文实验室计划”对学生进行“我手写我口”的写作系列训练,抓住“写作训练形式和内容新颖”这个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力争实现学生由兴趣到乐趣再到志趣的转变。“语文实验室计划” 的“我手写我口”的写作系列训练,形式不拘一格,主要有随笔、读书笔记、限时作文、征文比赛等四类。
    随笔是最主要的写作形式之一,也是一本自编自辑的杂志。对随笔的格式要求,首先是随笔本的选择,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而定,突出学生的个性色彩;其次要求在随笔本的扉页上设计一个“封面”,并给随笔本命名,画面设计要尽量和命名相吻合;最后要求留出二三页作目录。对随笔的习作要求,一般是高一每周至少写三篇,每篇不少于400字;高二每周至少二篇,每篇不少于600字。对随笔的批改坚持“精批、快发、重讲评”的原则,给予学生以写作方法、思想认识等方面的指导,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读书笔记是学生最为重视的写作训练方式,是学生在语文实验室中自修的知识备忘录。教师应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记录内容:书名;篇名;页数;作者;写作背景;陌生新鲜的语言;文章结构;人物形象;评论;感悟等,并要求学生能够分门别类地进行登录。对读书笔记的批改采取学生互相交流批改、教师抽查的方式。教师还可以组织读书报告会,让学生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或互相推荐好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从而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在短时内作出优秀的文章,还应进行限时作文训练。“语文实验室计划”限时作文要求在50分钟内写出800字左右的结构严谨、语句流畅、中心明确的文章。刚开始时可要求学生45分钟完成500字作文,并为每个学生的完成时间进行登录,三个月后学生可达到规定要求。限时作文从内容和形式上分为模仿作文和创新作文。李希贵通过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论证了由模仿到创造是作文训练的必由之路。应该说,仿写是降低学生写作难度、快速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捷径。“仿写的本质特点是,不是直接地模仿榜样的行为,而是通过阅读、理解、消化,建立起正在阅读的文章模式的心理映象”,“仿写的过程加强了这一心理映象的强度,直至纳入到学生的心理结构之中,最终以模仿为中介,通过阅读——模仿——写作,建立起稳定的心理结构”。也就是说,仿写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是学生建立稳定的作文认知结构的重要手段,是创造性写作的基础。李希贵对仿写的重视,体现了他对写作规律的准确把握。
    “语文实验室计划”每年还组织各种各样的征文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写作热情。赛题每个年级不同,但都是命题限制不死,在总命题下又设置子命题,文体不限。对参赛作文密封编号进行评选,对获奖者给予物质奖励,并把获奖征文登在校报校刊上,甚至推荐到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这种征文比赛使获奖的同学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对学生的一生也可能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3)多向批改,借鉴创新
    传统作文批改方式往往是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失去了批改的权利,在作文教学中处于被压抑的地位。作文批改的过程仅仅是教师和学生的单向交流,而学生跟老师、学生跟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为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发挥师生双主体的积极性,“语文实验室计划”遵循写作合作性的原则,采用批改三部曲的模式:讨论式批改——学生自批——学生互批。
    “讨论式批改”是由师生共同批改一篇或几篇范文。这要求教师在每次作文后快速翻阅学生作文,选出有代表性的范文好、中、差几篇,印发全班,由学生评判。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明确了如何写才是好文章。然后由作者谈谈写作时的感受以及对修改的意见,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成功与不足。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讲评,总结写作规律。“讨论式批改”应在学生作文后不久进行,使学生能很快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
    “学生自批”的关键是要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思想意识,教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学生自批作文分两个阶段:一是刚成文后自改,二是在讨论式作文批改后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和标准再次修改自己的作文。
    “学生互批”是在讨论式批改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把不同作文水平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修改时先由组长通读一遍,然后组员轮读,边读边议边改,组长把关,教师巡回指导。改完之后按训练要求下批语,小组成员共同署名以示负责。最后教师抽查作文批改效果。
    这种批改三部曲打破了传统作文批改学生之间完全封闭的现象,有利于学生在争论中活跃思维,深化思想,并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由此也证明了“语文实验室计划”作文批改教学改革的先进性。
    (四)语文实践活动
    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应用·拓展”的说明是:“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 “语文实验室计划”在学生完成课堂学习、自读自修学习、诵读、写作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并把语文实践活动纳入了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实验室计划”的语文实践活动包括多种形式,如课外阅读(读书会、交流会)、课外写作(写日记、周记、观察笔记、札记、随笔、读书笔记、公函书信、通知、启事、影视评论等;办墙报、黑板报、手抄报等;组织诗社、文学社、新闻社、小记者团等;进行实地调查、参观游历、专题采访、人物专访等)、课外听说(听讲座、听广播、故事会、辩论会等)、语文游艺(演课本剧、对对子、猜灯谜、吟诗诵词、联词联句、填成语和歇后语等)、语文竞赛活动(朗读比赛、赛诗会、读书大奖赛、作文比赛、手抄报比赛、书法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等。应该说,“语文实验室计划”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范围上看仍摆脱不了传统的活动课、社团组织、社会活动等,但其本质上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其组织的目的性、广泛性、丰富性、有序性等多个方面。
    “语文实验室计划”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仍然是“以人为本”,落实在“人”的发展上,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培养兴趣,发展个性,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础。“语文实验室计划”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不是零散的、孤立的,而是系统的、有序的。它被纳入正规教学计划,得以科学地组织实施,与“语文实验室计划”的课堂教读、自修自读一起组成一个闭合而又开放的系统,使“语文实验室计划”更呈现出一种大语文的品格特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