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镇碛口》 黄永松: 1943年生于台湾省桃园县,1967年毕业于“国立艺专”美术科。《汉声》杂志创办者。 《汉声》杂志自1971年创办以来,一直致力于抢救、保护和发扬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它采用田野调查兼图片、摄影并陈的手法,完成了大量民间文化的收集和整理。 爱书的人、做书刊设计的人,可能会留意到一本非常精美的台湾杂志《汉声》以及它的创办人黄永松先生。黄先生是学艺术出身,但是他的经历,他努力的方向,已经不是书刊设计师的头衔可以概括的。 黄永松先生也曾是“艺术青年”。上世纪60年代,他从台湾的艺术学校毕业时,也是前卫艺术的爱好者。但是“前卫”该走向哪里呢?对他而言,是回到了传统。他回忆道:“那时恰逢欧美的嬉皮时代,嬉皮具有回到民间、回到生活的精神,它将关注对象拓展到了少数民族和少数人。对"身心"以及"灵"的问题也开始了探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老生活"时常会被拿出来讨论,像在鬼节上放水灯、供祭、点香等有着丰富内涵和一定规范的活动,都是中国人的生活经历,其本源是中华伦理文化。这样的讨论给了我很大启发。后来,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从设计的角度去重新发掘那里的衣食住行。” 艺术青年的讨论是一方面,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另一方面,那也正是台湾从传统到现代缓慢转型的年代,虽然处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但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仍在延续,“走出咖啡馆、啤酒屋,还可以去山林、古庙,闲暇时可以听古琴、看京剧、逛庙会,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就不会跳来跳去跳到太平洋(601099,股吧)里去了。” 黄永松遇到从国外归来的吴美云,促成了《汉声》的诞生。他提醒想办刊物但不了解台湾状况的吴美云,不要涉及政治、经济等敏感话题。那么应该办一本什么样的杂志呢?黄永松给生长在国外的吴美云讲台湾的乡土文化,还带她去听戏,引起了她的兴趣。杂志的方向决定了:传统民间文化。1971年,一本以连接中西为目标的英文刊物面世,名为《ECHO》。 1971年到1976年,台湾经济突飞猛进,大家有钱了,拼命买北欧的皮质家具,拼命开冷气,黄永松觉得“十分离谱”。杂志有了新的方向“以传统民间文化来提升社会的文化品质。” 1978年,《汉声》中文版创刊。 《汉声》逐步确立了自己的编采方针:只做传统的,不做现代的;只做中华民族的,不做西方的;只做民间的,不做宫廷式的或上层知识分子的;只做活生生的,不做已经消亡的。40多年来,这本图文兼美的刊物,一步步实践着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手工艺及民间文化的理想。 在刊物的编排、设计上,黄永松亲力亲为,一本本绚烂的书刊在他手中诞生。"文质"才能"彬彬"。有好的内容,就会有好的设计。”谈及设计,黄永松说,“我们一定会先尊重内容,根据内容来处理形式。美术编辑要有一半以上的文字编辑能力,反之,文编也要知一半以上的美编,虽各有专精,但要相互能重叠交融。” 黄永松一直记得他二十几年前来大陆,去看南京长江大桥的情景。那时桥上题着几个大字:“道与术,要一起抓。”他愣了半天没说话,“我意识到我们所做的事情不能偏离道与术,即想法与技术的结合,这成了我事业的追求。” 道与术,黄永松一直挂在心头。“我们的祖先讲求"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我追求"日损"的设计之道、文化之道,然而回到艺术表达的时候,却碰到了艺术创新与传统道理简化之间的矛盾。如何使道与艺无差别,就是我们所要面对的挑战,而这则需要回到自身意识的根源,先要了解道与术的本来面目,然后再去观察和表达我们想要的东西。” 文/远道 本版供图/小艾 本版图片为黄永松作品,选自《书籍设计》
本文素材来自《文化大梦四十年》,韩湛宁采访,见《书籍设计》第1期 ![]()
![]() 《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 ![]() ![]() 《惠山泥人》 ![]() ![]() 《剪花娘子库淑兰》 ![]() 《蜡染》
2012年10月12日 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