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永松谈民间文化发掘整理 做主不做客 虚怀不受乱

 深夜爱报社 2020-06-30

11月20日,黄永松在海口给海南出版界人士讲《汉声》。 海南日报记者 王凤龙 摄

首届海南岛国际图书(旅游)博览会举办期间,《汉声》杂志创办人黄永松先生应邀到三亚参加这一文化盛举。此后,11月20日,他在海口做了主题为《我讲汉声》的主题演讲,并与海南出版界人士进行互动交流

《汉声》出版的部分杂志和书籍

从1970年筹备、1971年正式问世,《汉声》杂志迄今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作为目前唯一健在的创刊人,黄永松亲历杂志从英文到中文,从台湾到大陆的发展轨迹。行走于两岸四地,深挖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和民俗文化,黄永松一辈子只做这一件事,是什么支撑他坚持下去,且乐在其中呢?

八字原则—— 留下脚印 带走资料

“这么多年过来,您在工作中碰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有没有想过放弃?”在海口骑楼老街非遗文化展示馆,海南日报记者直截了当地问道。    

黄永松没有直接回答,也没有谈到具体的问题和困境:“所谓困难,不外乎主观感知的和客观存在的,因为喜欢,所以坚持,主观上胜过自我,客观上的难处也就会想办法去克服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心灵的主人,而不是做客人。” 

没钱就去借钱、挣钱来做事,曾经是黄永松的常态,在他看来,突破困境也能让人成长和成熟:“人都比较喜欢舒适的环境和安逸的条件,有时候物质财富匮乏反而是好事,会激发一个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在访谈中,记者深深地感受到黄永松超然于现实的心态。“没有一点理想主义和浪漫情怀,是很难走下去的。”黄永松笑了笑,这位七旬老人的脸上透出一股平和与睿智之气。 

上世纪90年代,黄永松在贵州瑶族村落调研“竹刀木蜡”技法。

当然,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执着的工作精神,也给黄永松及其团队带来回馈,一切仿佛都是那般水到渠成。    

“我最大的感受是,自己的身、心、灵都得到了工作的滋养,身是物质层面的,心是理性阶段的,灵是精神境界的。”黄永松说。    

“您是否收藏了不少老物件?”记者问。    

“没有。我们有八个字的工作原则——留下脚印,带走资料。目的越单纯,越能得到信任和支持。

传承信念—— 只要基因在就会被激活

什么样的题材会进入黄永松及其团队的视野呢?    

“中国的、传统的、民间的、活态的。国外的我们不做,现代的我们不做,上层的有故宫在做,地下的有考古部门在做,我们只做还在民间得到存续的。就民间文化而言,我们追求俗(是俗民的,非俗气)、野(是野性的,非野蛮)、粗(是粗犷的,非粗糙)、简(是简练的,非简单)。”黄永松给自己和小伙伴们划定了界限,也认定了在走的路,“今天的社会可能并不是很认真地看待这些东西,但我们这是在为未来的人类建立中华文化的基因库。”    

黄永松相信,或许文化与一些物种一样,它们在将来可能会消失,但是如果基因还在,就会在合适的时机被激活。    

在工业化、信息化、自动化迅捷发展的当下,人们往往会认为传统文化,譬如手工艺行业,没有存在的必要,也必将走向没落。  

中文版《中国结》。

为此,黄永松举了一个例子:德国的制造业那么发达,正是源于对手工业的重视,并从中获取设计灵感,他们认为只有手工业发达,才会有轻工业的发展,只有轻工业发达了,重工业才会发展得更好。因此,当《汉声》的“中国结”专刊推出英文版后,德国人也将其翻译成了德文。

英文版和德文版的《中国结》。

被问到一些黎族织锦传承人只是掌握织造工艺,却不明白图案的深意和不懂得创作新图案时,黄永松表示:传承的目的决定了幸福感,不问根由的传承与主动去做自然是不同的,不过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应当宏观地看待一切,不必担忧,只要基因还在,就会留下可供后人参考的资料,终会有被破解的一天。

如何传承—— 积极应对“起而行”

面对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很多人往往会唏嘘、慨叹不已,甚至会批评、指责民间没有持守、传承和政府未加扶持、保护。正确的态度和反应是什么呢?    

“有时候由于我们想得太多,说得太多而做得太少,因此把事情给耽误了。”黄永松认为,“最积极的应对是——起而行,不要停留在坐而论。所有对传统文化、技艺有负担的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不抱怨、不批评,做自己能做的那部分就好了。” 

“您怎么看‘让传统的归传统,让商业的归商业’这一说法?” 

“这就需要中间层来调和传统与商业之间的关系了,有良知的企业、组织和传播媒介都可以演好‘中间层’这个角色。”黄永松说,“守住初心而不被利益所乱,不受名利的诱惑去做好传播,需要真实的、虚己的情怀。”  

“您对海南的民间工艺和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什么建议?” 

“从文字、精义、文化、技艺来看,海南与中原文化的核心是一致的、公平的。”黄永松认为,“挖掘谱牒文化,踏访人文遗存,搜集口述史料,做好海南,放眼中国,放眼世界,海南的文化事业大有可为。

人物小档案

黄永松,祖籍广东梅州,1943年10月17日生于台湾省桃园县。1967年6月毕业于“国立艺专”(今“国立台湾艺术大学”)美术科。1971年1月,黄永松受邀创刊英文版《汉声》杂志。接着,又先后参与了《汉声》中文版、民间文化系列及文化丛书、童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其中的《中国结》《夹缬》《古镇碛口》《惠山泥人》享誉世界,他被英国BBC授予全球“传承的英雄”称号,《汉声》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亚洲之最”之“给内行看的最佳出版物”。现为汉声杂志社总策划及艺术指导。    (陈耿 辑)

本报道首发于2019年11月25日的《海南日报》,系原文原图分享,感兴趣的读者记得收藏哦。

文\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新媒体编辑\实习生 黄雅慧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采访对象提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