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之光丨黄永松: 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守望者

 看只看 2018-01-14


传播中华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他们,遍布全球

为推广中华文化而奔走

他们,是中华之光




创始中国结,办刊扬汉声

调查田野,收揽民俗民风

文化收集,蓄藏乡情乡愁

中国红走遍世界,老物件焕发生机

身在宝岛,心怀大陆

民间文化守望者,旧时风物传播人


黄永松: 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守望者



黄永松

74岁,中国台湾人。台湾著名出版人,设计家,中国乡土文化遗产积极的抢救者。现任《汉声》杂志社总策划及艺术指导、财团法人;汉声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汉声数码股份有限公司总策划及艺术指导。


1943年,黄永松生于台湾省桃园县,1967年6月毕业于“国立艺专”(今“国立台湾艺术大学”)美术科。从70年代初开始,黄永松就致力于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至今已有40余年。



黄永松是《汉声》杂志的创始人,《汉声》杂志是台湾地区报道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一系列主题书,自1971年成立起,一直采用田野实际调查兼图片、摄影并陈的手法,记录下中国偏远山村中蕴藏的许多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40多年来,《汉声》在黄永松的带领下一直致力抢救、保护和发扬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完成了大量民间文化的收集和整理,拯救数十种濒临失传的民间手工艺。



黄永松还是中国结创始人。近年来,“中国结”红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1980年,为整理中国传统古老结艺,黄永松向无数的老艺人学习编结法,从最常用的纽扣结、老床帐钩下的结饰,到故宫珍藏的玉如意挂的结饰。



他发现中国流传的结艺众多,但非常零散,黄永松就和同事们对此进行程式化的整理,建立系统的理论,将中国编结艺术总结成11种基本结,14种变化结,并将其总结命名为“中国结”,并出版《中国结》系列丛书。从此“中国结”的名字由传遍全世界华人区。



提起这些黄永松总是很开心,他说,“这是民间技艺结合传统与发展最成功的例子。” 1981年,《汉声》出版了《中国结》专集,随后又有英文版、德文版面世。由于它富有民族韵味,又简单易学,深受人们的喜爱,从此“中国结”红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



当德文版的《中国结》出版时,黄永松前去介绍中国结。开始他还担忧,不知道在德国何处可以买到编结用的绳子,可他的德国朋友却说,德国大街小巷工艺美工店很多。黄永松感到欣慰,但同时也感到一种紧迫感与责任感,西方人比我们更重视手工艺。



制作土布系列《夹缬》专题时,黄永松前往浙江温州山村里,调查蓝印花布——夹缬。调查完毕时,染坊主人说要关闭染坊,不再生产夹缬,黄永松当机立断订购了一千条。此后,黄永松还在文章里呼吁《汉声》订户和朋友来认购夹缬。《夹缬》一书出版后,全世界纺织界的专家、学者亦纷纷去看这种失传千年的工艺。时至现在,当地的古老技艺夹缬制作仍呈欣欣向荣之势。



如今,70多岁的黄永松仍然没有停止自己的工作,他说:“我这‘文化大梦’做了40多年,还有梦未醒,仍然在工作岗位上乐此不疲。”



2006年5月22日出版的美国《时代》杂志,制作了“亚洲之最”专题报道,将《汉声》选为“行家的出版品”。同年6月10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颁奖给黄永松“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 



来源:CCTV4《中华之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