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台湾太极拳家的叙述

 感通天下 2014-01-07
圆档与松沉

         
    松沉与中正的前因後果所产生的现象:圆档,裆要圆,圆要撑,这是因果关系,不能只做表面的圆而已,如此足掌就不能全实,一般不是足掌外翻就是跷起来,这是不行的,这是因为没有松够沉够的关系。中正与松沉和圆档是环环相扣的因果循环关系,松没有中正就不能沉,没有了沉,裆也不能圆,没有了圆就没有撑,当然也就不会有满,所以就蓄不了劲,如此遇到来的力道大时当然也就化不了劲,(太极拳要化打合一)所以就会变成能看不能用的太极拳了,不然就是轻轻推,慢慢来的推手表演。裆要圆才会有劲的满,劲满了,自然就会有一种圆的弹劲,对手力量来,不但可以化对手来的力,更可直接将他的来力跟裆劲送给他,假使裆有角的话(裆没有圆)当你在蓄劲要发劲之时,对手跟著你的重心後退,将力给你,你的重心就破了,其实功夫这个东西是一个由多种成份组合而成的复合物,少了那种成份就一定会少了某种功能这是一定的。

         
  中正的关键在於脊椎与腰跨两者间,因为整个松沉的重力要经由脊椎下沉到跨裆之间再到脚底,而後再将圆档的劲上传到脊椎,如果脊椎没有中正的话劲就断了,这是属於武术层面,如果以筋脉气血运行的角度来说,背与跨裆的角度不对的话就无法运行大周天,因为三阴之气无法上传,三阳之气无法下达涌泉穴,如此一来也就没有了阳阴,同样的如果脊椎前倾或後仰也无法松沉到脚底,相对的脊椎也不能为了要松而跨掉,内家功夫就离不开阴阳和周天循环,太极拳不是只有比手划脚,要有能量後才会有力量。

松要沉, 沉要直,直能墬,墬能蓄,蓄要圆,圆要撑,撑能满 。
  
  肩是松沉的第一关卡, 沉肩墬肘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後面还有一句就是(沉肩,墬肘)提腕,坐腕,跟立掌劲透指,为何呢?因为手掌是上半身劲的出口,如果肩没有松透的话劲就无法贯串出去,如此就会僵硬,一般为了要掩饰此一缺奌变成了慢慢来,比手划脚的太极拳,这是错的,太极拳要能慢能快才对,(练习或要用甩劲时就要快得起来)即使不发劲也会有劲的延伸,绵绵不断的感觉,而不是自我陶醉在要死不活的松跨软当中,当然条条道路通罗马,不一定练习的过程,方法,那一家,那一派才是绝对正确的,但其结果才是重要的,一样的,也要能合乎拳理才对,现在大家学习的内容实在偏离了根本原理太多,以至於练了很久练不出什么东西来,现在流传很广的一种太极拳将很多的内在简化,(招式上的多少并没有太大的关系)美其名是为了推广太极拳,但是少了那些内在的功夫以後,这种太极拳,就不是太极拳了,能看不能用,比手划脚,如以养身,健身来说的话,还比不上去跑跑
步还要来的有益身心,常常看到一些太极练了十几二十年的人练来练去还不是那一副样子,自以为很松,以为来几下表演性的推手就是太极,那就太好笑了,实战当中那些把戏是用不出来的,能看不能用,其实这连最初级的都排不上,为何?不管怎么练,不外乎一个通则,松要沉,沉要直,直能墬,墬能蓄,蓄要圆,圆要撑,撑能满,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的小细节如果不一一的详解很难体会其间的道理,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用比对法,就是实际动手试看看正确的动作跟不正确少个不起眼难以察觉的细节其结果有何不同就能恍然大悟了,所以,以前师父教拳的时候总要详细的拆练讲解这样才能真正的练到功夫,而不是比手划脚的摆招式而已。

其实少的东西都是内在的层面为多,因为一般人在学拳或打拳的过程多在注意动作的问题,而忽略了先要有内在的能量才会有外在动作的道理,有了内在的能量外在的招式不论何种动作都会有力量。
         
         
  总结来说;松沉要有头有尾,不能只顾松,不能犯了软,跨,散的毛病,要把力沉到骨子里去,这样根基才会在胯裆中,如此才能一步步的提升境界,松沉有初级的练法,中级的练法,高级练法,每一个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化打合一,既是蓄劲也是化劲,化劲用的是蓄的,让对方感到我方的身体像海棉一样,一直吸收他的来力,而不是像一般表演推手那样,让身体歪一边或一直退後然後再发劲,这种情况如果对方来力大或快时,功夫就不能用了。

         
  中正;不管松沉蓄劲当中,或是移重心当中,还是坐胯,都要中正,怎么样在这些情况当下中正,跟松沉有著很大的关联,而松沉又要有中正才能做得好,每个环节都要到定位才行,听起来似乎会很困难,其实不然,重要的是不要自己骗自己,该练的一定要按步就班,一点一滴的累积功力。

         
  阴阳变换;指的是移重心,每一次的移重心都是一个阴阳的开合,每一个动作当中会有好几个阴阳开合,在开合的过程中,阴,阳,轻,重,多,寡,刚,柔,都要做到,这样在整个移重心当中,裆的圆,撑劲才不会失去,不要偷工减料,这是很多人练不好的原因,同样的在阴阳变换,也分有初级,中级,高层练法,一层一层的往上提升境界,不要老想著要速成,这是犯了一个贪字,太极拳里,要忘了手,要练到无手,就是忌一个贪字。
         
  归元中定;指的是坐胯,坐胯时要做到上半身气沉丹田,下半身圆裆胯撑,如此才能根归元,身中定。有定才有动,有阴才有阳,上身由阳变阴,下身由阴成阳,一个定式当中又转换了一个阴阳,下一个动又是一个阴阳的转换开合,这样三阴,三阳筋脉才能生生不息。
----------------------------------------------
国人看太极拳 

          
    我有个学生,是个美国人,在美国当地拜师学了十几年的太极拳与螳螂拳,如果打起螳螂拳起来还算是虎虎生风外行人看来架式还挺吓人的,不过他自己也知道空有架子没有功力,不竟怀疑起中国功夫真是如此而已吗?所以他离乡背井的先到中国大陆去寻访名师,但是找了一年看来看去还是空练架子的功夫,其实,并不是没有真正的高人,只是他没有遇到,天下之大岂有一山独高乎?後来,到了台湾又寻访了一年多,几乎心灰意冷,连原本所学的都已放弃不练了,直到在成大看到我在练功时,即刻的要来拜师学艺,原本想说老外不知道能不能有耐心,毅力不断的修练与学习,当时还一直告诉他学这个功夫很苦,很累,看他是否会打退堂鼓,那知…他只怕没有真功夫可学,更何况千里迢迢寻找师父学功夫那么久,岂有放弃的道理,现在这个老外弟子很用心的在学习,进步也很快,毕竟以前所学的基础还在,差别在於心法,口诀的应用,如果一门功夫没有其心法口诀的话,你怎么知道到底练的是什么呢?但各拳种的功法,只要是内家的话必定有共通之处,或许训练的重点,方式不同,但要的结果是一样的,如果在外家的功夫中加入内家心法的话,对外家功夫的气力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也就是老外弟子进步那么快的原因了,老外的力量比较大,因为形体较高大的关系,所以每当在实际对练时如果功力不够的话,要弄倒他是不容易的,在外国人的眼中,他们的观念是用证据来验证功夫而不是用嘴皮子来说功夫的。
          
    松沉劲与沉肩墬肘,坐腕,立掌,劲透指的关联性 。
          
          
    松柔劲是太极拳的入门劲法,有了松就要有沉,如果有沉的话就会有一些肢体的动作,现象展现出来.胯不进松沉劲这个门槛,无法进入太极拳的大雅之堂,很多练太极的人练的拳法招式都是大同小异,但那不是重点,我一直强调,拳式一点都不重要,关键是在於内在阴阳,开合,聚散,循环,但是即使同一系列的太极拳流传至今,练法上也存有很大的歧见,这不外乎是一个原因;一代传给一代的东西这边少一点,那里少一点,所以到现在练的人会有很多的疑问出现,当疑问出现时就自己想,自己猜,自己编,可是再怎么编,还不是只有拳式的改变而已,到最後也就不成样了,有些人口口声声说太极拳要立身中正,松腰落胯,可是打起拳来恍来恍去,散慢,重心高的像站直一般,这只是太极操罢了。 

          
    现在来谈沉肩墬肘,坐腕,立掌,劲透指的关系和相对性,劲起源於脚底,而手,这是生,生是由下而上,松沉是泻,也要由上而下才对,有人强调美人手的太极拳,说对它也算是对,但只对一半而已,这起因於在尚未出掌之前是要放松没错,当然不可能还在蓄劲的时候就坐腕,让力抗在肩上,然而再出掌,劲到腕时身体一个松沉,腕就会坐下来,劲就会自然而然的顺著手指头贯串而出,所以会有劲透指的现象出来,如果只是为了一个手势,肩就无法松沉下去,有多松?不过是皮的松而已,如果真的有劲的话劲还在手上,假设真要打人岂不是没有真正的把劲全送给对手吗?可是话又说回来,没有松沉,劲从何而来,一些人练久了有点松,自然而然有些上身的柔劲,表演起一些发劲的"表演"这些演出,推的人都是轻推,慢来,配合表演者,太极拳不是只有练一些表演性的东西而已,太极拳练的是内在的功夫,试问实战当中这些把戏还能用吗?太极拳能快的起来的关键在於松沉,松沉为的是蓄劲,蓄劲在根,而根要深,试想树的根若不深则不稳,相对的根若深则能稳,再大的风吹也会经由众多的旁枝分散掉来力,而不是只用松胯向来力的另一方去化劲,那是对来力慢,来力轻有用,来力快,重的时候就用不出来了,有些人表演起发劲的把戏似乎功力精湛,可是走拳架时裆不圆撑,移重心时後脚又直,不然就是重心太高, 沉不下去,前倾,後仰等等,老是把听劲挂嘴上,听的了劲是因为来力慢,来力轻,真正听劲的地方不在手,也不在腰,而是在根,太极拳的出拳或掌是不能动手的,我常跟学生们说,忘记自己的手,我要打你,不管是出拳或掌都跟手没有关系,手只是一个传达,接触的点而已,更何况身体的任何一个点,只要接触到对方都可以是劲的出口,这个观念是建立在松沉劲的用法上,手要出去,先管松沉,劲就自然会跑出来了,有这个松沉劲就无须理会手势如何,上半身的形体,它自己就会就定位,形成了沉肩墬肘,坐腕,立掌,劲透指的状态,如果意念还在手上的话,身子就无法松沉下去,如此身上的劲就没办法贯串而出,这也就是很多练美人手的拳架一个比一个高,沉不下去的原因,即使勉强练低一点的拳架,裆也无法圆撑,以至於身体歪一边,重心都落在腰与膝盖上,这些问题同样也出现在一些练陈式太极拳的人身上,正因为如此,重心沉不下去,所以再怎么练都只能用慢慢比的而已,不然就是拳架打的很漂亮,可是却出不了劲,对於拳论中快慢相间,刚柔并济,後发先至等等,当然就无法练出来,最大的因素是误解了方向,因为学这种路子的人太多,教这种调子的太极拳又太多,以至於太极拳流於比手划脚,失去了真正太极拳武术层面的东西。 

          
        另外有人打起陈式太极拳的某些拳式没有做到沉肩墬肘,坐腕,立掌,劲透指的话,也像极了美人手式那一
派的太极拳,如懒扎衣,单鞭等,有些人误以为用手腕转一圈,就可以混过去,那是自己在骗自己,这是在做表面功夫而已,太极拳讲的是一个阴阳相等的观念,上下,头尾,长短,高低,都要分清楚才会出功夫,松沉练的如何看看手形就能知道了
----------------------------------------
浅谈太极拳应有的健身效用 
          
    健身跟强身有何差别?这是一个顺序的问题,先健身後强身,很多练太极的人想藉著太极拳来健身,这个观念是对的,但是错在把练出功夫跟健身分开来,应该这么说:有多少功夫才会对你的身体有多大的好处,功力累积的越深则由健身进而强身,这才是正确的观念。 

          
        正确的太极拳在武术的层面所走的路径就是道家的筋脉,内气周天循环,在前文中所提过,不论是那一门派
的太极拳,完成一个招式,内劲,就得走一趟大周循环才对,如此才是真正的太极拳,太极拳是结合道家内功而成的一门艺术,即是武术,也是健身法宝,当然不能只有比手划脚的练招式而已,至於什么样的招式一点也都不重要,招式就好像是衣服一样,各种款式的衣服合适穿就可以了。 

          
大概来说;太极拳在健身效用上有几点;
          
        
  一,活化我们的肝,肾,脾胃之三阴筋脉,我们的三阴筋是"生"的开始,一般人会白天没精神,晚上睡不著,血压高,这都是典型的下阴筋失调的原故,古人说过;人要老,腿先老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练太极拳如果练的对的话,三阴筋脉生生不息,一个开合缠丝拧劲就练到了三阴,三阳,带脉,任脉,督脉,其中有生有泄,有阳有阴,有高有下,完全符合太极相对等的道理,哪一派的结果都应是一样的,怕就怕练错,或是只练外型,功法不明,东少一点,西少一点,练筋脉是第一步,也是万丈高楼的地基。 

          
        二,内气,太极拳的劲是松沉而来,松沉以後会有丹气的凝聚,随著劲和丹气的运行全身,会有去故纳新的作用,一般人生活作息正常,却精神不振,这是典型的中气不足,有人以为练气功,把气吸到肚子里去就可以了,但结果呢?一些练气功的人常说;我的气到那里,我的气有多饱满等等,可是却没有体力,须要用到体力的时候却有气无力,这是顺序颠倒的练法,筋脉通畅了,气才会聚集,有了周天循环,丹气自然而然就会归元了,如此先天之气才能与後天之精气结合。 

          
        三,胎息,胎息这个东西它是一个自然的现象,它是蓄,也是养,就好像是我们的存款一样,有存款,有急用的时候就不必伸手找人借钱,胎息时肚子会有内外鼓动的现象,有人用顺势,逆势呼吸来教人练功,这是错的,误人不浅,後文中有讨论,这里不多述,为什么会有此错误的练法出来,我想这是大家以讹传讹的结果,以为顺,逆呼吸就是内功,真是无知的可以,不然就是看人练,然後自己乱模仿,就像我在省思篇中提到的那个花拳绣腿的家伙一样,看一看就乱模仿,其实胎息你只要顺序练对了,功力到了,时间到了自然而然就会的东西,少了前面的步骤,就算你练十辈子也练不出来。 

          
        胎息是属於练气的部份,有很多人都在练气功,门派也很多,论述也很多,没有所谓的绝对,但是,先後的顺序没有练对就是错的,很多人筋脉都还没有练到就想练气,这是本未倒置的做法,这是因为大家都想挑轻松的练,筋脉的练法要先劳苦才能去除体内的杂质,浊气,如此筋气才会生生不息,而大家对於练气的错误观念则是认为较静态,所以会比较轻松,因为只有吸吐而已,不然就是用想像的,如果功夫能用想像的想出来,那全世界就都是武术高手了,在太极拳的中定时要练出胎息,阴阳变换时将内气运行至全身,这才是真正的古传太极拳奥袐与精深,其实这些一点也不难,练法对了,二年内就要学会这东西,不然就是浪费生命,我常跟学生说;要跟我练功,先得要舍得汗水,要耐得了性子,才能出真功夫,这句话是恩师跟我说过的话,这也是每个学生入门之前我都必说的,不要盲目的练招式,急著要把拳架打完,比手划脚的打拳架,如果只是想练招式而已就不用跟我学,教招式的人一大堆。 

          
        太极拳每个阶段的练法都不一样,初级,中级,上层的阶段练完了,就可以融合自己的体验与喜好去发展,每个人的拳式都会有个人的特色,虽动作大同小异,但是感觉不会一样,不要像有些人,功夫还没学一半就改起拳架来了,变来变去还不是比手划脚而已,浪费生命。 

          
        结论;太极拳不能把武术的层面简化掉,有功力才会真正达到健身,强身的效用,古传的太极拳包括了动态的外在功法,内在的筋气运行,道家内气的周天循环,这才是真正的太极拳,不能用驼鸟心态,练练招式而已,  
或者用是用我只要健身而已,所以不用有功夫的观念来练功。          
    有了上述的内在和锻练过程已达健身之功效,接下来则是强身的阶段,同时才算是真正进入了太极拳的大雅之堂,也开启了武艺殿堂的大门。 
          
          劲与筋脉,血管,脏腑的关系;
          
        太极拳真正的意义是在於内在的蓄养,聚集,循环等(後文会提到这当中的前因後果),有了这些之後才会有能量,有能量之後才可为我所用,每个人只要练法对了,然後再用自己身上的两个东西来换,就一定能做到,(一,时间,二,汗水)功夫这一档事,没这两个东西与正确的心法口诀是练不出来的,有了能量累积,蓄集以後就要学会发劲(多种劲法都要学会),借由发劲将内劲贯注运行於脏腑与筋脉,血管之内,透过内劲的一缩一放可达到扩张,舒展,按摩,而肌肉,血管,筋脉,脏腑,则是越来越有弹性,有韧性,这是练发劲的好处,很多人练太极拳用比的,劲弹不出来,自己练不出来就说太极拳要慢慢来,用意不用力等等做为藉口,用意不用力没有错,那是要身体可与意念结合才对,不然的话;意念想的是一回事,身体不听话,只是空想像而已,其原因很简单,能量不能聚集,没有能量身体无法执行意念所要的目的,这是先後顺序不对的结果,我们为什么要一步一步的练习?为的就是要身与意合,神安定,如此才会有能量的聚集,这个用意不用力这东西无须刻意的练习,要打人不是用手去打人而是用身体内的能量去打人,这个练法观念才是对的,那是一些学艺不精的人误解了方向。 

          
        这个能量聚集的第一步是筋脉要通畅,有人会说我的气用意念可以到那里等等......所以很通畅,那是自己说的,气要能与力合成为劲那才能为自己所控制,方能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自己用想像的,我们所说的筋脉通畅指的是;要能从筋脉的源头运行到末梢才对,要先由这个地方练起,练对的话,越来越精纯,意念到那里,劲就到那里了。
          
        记得以前与恩师对练的时候,常常不明就理的就被恩师摔飞出去,後来发现恩师的脚掌稍为点了一下劲马上就到手了,之後询问恩师我的观察是否正确,恩师笑著说;小子,再练一年你就可以出师了,恩师说;你现在身体已经可以听劲了,等到你可以用脚掌感觉到力的时候,功夫就算是及格了。 

          
        这才是真正身与意合,用意不用力的表现,而不是用慢慢比要死不活的练招式而已,太极拳要进入强身的阶段就是要把气与力合起来,松沉蓄劲,能蓄则要能发,能发则要身与意合,如此方能刚柔并济,阴阳调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