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膜炎(胸腔积液) 治胸膜炎妙方 1十枣汤 【来源】汉·张仲景《伤寒论》 【歌诀】十枣汤中用芫花,甘遂再配入大戟, 枣肉为丸中病止,强人伏饮效堪夸。 【组成】甘遂05克,大戟05克,芫花05克,大枣30克。 【用法】先将前3味药共研细末。每服05~1克,最多3克,用大枣煎汤调服(或用胶囊盛之,再用枣汤送服),每日1次,清晨空腹服。若属年者体虚,可酌减用量。若下少病不减者,次日再服。得快下利后,则以糜粥调养。 【功效】攻逐水饮。 【方解】水饮内停,正盛邪实之证,治宜速战速决,攻逐水饮。故方用甘遂善行经隧之水湿;大戟善泻脏腑之水温,芫花善消胸胁伏饮痰癖;三药性烈有毒,易伤正气,故配以大枣,缓和诸药峻烈之性,使攻下而不伤正。合而用之,共奏攻下逐饮,祛痰定喘之效。 【主治】悬饮、胁下有水气,症见咳唾、胸胁引痛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或蛊胀腹肿属于实证者。可用于渗出性胸膜炎、肝硬化腹水、慢性肾炎水肿以及晚期血吸虫病所致的腹水肿满等病症。 【附记】本方药性峻猛,一般宜从小剂量开始,视病情需要逐渐增加。如泻后精神疲倦,食欲减退,则暂停服用;服药后泻下不止者,可服冷稀粥或冷开水以止之;中病即止,不可多服久服;体虚及孕妇忌用;甘遂等药不能与大枣同煎,否则可增加腹痛吐泻的副作用;本方忌与甘草同用。服本方后须忌食盐、酱油等物,以免复发。
2加味十枣汤 【来源】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沙星垣方) 【歌诀】加味十枣善攻下,逐水大戟配芫花, 商陆甘遂合为功,中病即止量勿过。 【组成】大戟10克,芫花10克,商陆10克,甘遂10克。 【用法】将上药各捣筛后合研细末备用,如装胶囊吞服更佳。用大枣10枚,以水300毫升煮取150毫升,去枣,纳药末冲服,或装入胶囊吞服。本药具有耐受性,故服时宜递加剂量。第1天12克,1日1次;第2天15克,1日1次;第3天18克,1日1次。连服3天后休息2天,再连服3天为1疗程,胸水净者,可再服1疗程。本药作用常因人而殊,年壮体强者以2克为基数,以03克增减为佳;老人、小儿、体弱者,应酌减其量。药效以轻泻二三次为适度,过多者可饮米汤,并减少用量。 【功效】攻下逐水。 【方解】本方乃仲景“十枣汤”加逐水消肿的商陆而成,是传统的攻下逐水方。凡胸腹诸水,体壮证实者,皆可用之。但应严格掌握用量,切不可自行加大剂量,导致伤脾败胃,毒损肝肾。因枣汤纳药末冲服,病人多有呕吐之弊,故不如枣汤冲服装药胶囊,可避免胃刺激。 【主治】悬饮(渗出性胸膜炎)。 【附记】本方毒性较强,只宜暂用,中病即止,不可久服。逐水之后,尚需调养脾胃,以防饮邪再起。若服用2~3个疗程,效果仍不佳者,则当停用,以免攻伐太过。
3控涎丹 【来源】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歌诀】控涎丹用白芥子,甘遂再与大戟配, 祛痰逐饮双【功效】,临证应用姜汤下。 【组成】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份。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面糊为丸。每服15~45克,每日或隔日服1次,临睡前用生姜汤送服。 【功效】祛痰逐饮。 【方解】本方为水饮痰涎停伏胸胁之证而设。方用甘遂、大戟祛痰逐饮,合以白芥子祛痰止咳。合而用之,共奏祛痰逐饮之功,药少力宏,效果甚捷。 【主治】胁肋疼痛、苔黏腻、脉弦或滑。可用于渗出性胸膜炎、肝硬化腹水、哮喘、肾病水肿、癫狂等病症。 【附记】本方过服能引起恶心、呕吐、胸脘难受等反应。服药后1小时宜进食稀粥以和胃气,胃脘不适时可服枣汤。服药期间宜卧床休息。
4秦艽扶羸汤 【来源】宋·《杨氏家藏方》 【歌诀】秦艽扶羸鳖甲柴,地骨当归紫菀偕, 半夏人参兼炙草,劳瘵蒸嗽服之谐。 【组成】柴胡6克,秦艽45克,人参45克,当归45克,鳖甲45克,地骨皮45克,紫菀3克,半夏3克,炙甘草3克。加生姜3片,大枣1枚。一方再加乌梅1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养阴除蒸,补气肃肺。 【方解】方用柴胡、秦艽解肌散热;鳖甲、地骨皮益阴除热;人参、当归、炙甘草益气和血;紫菀、半夏化痰止嗽。煎加姜枣,调和营卫。合而用之,共奏滋阴退热,益气补血,化痰止嗽之功,俾阴复热去,气血渐充,肺气清肃,诸症自除。 【主治】肺痿骨蒸劳嗽、或寒或热、声哑羸瘦、自汗、四肢倦怠、不思饮食、舌干红、脉虚数。可用于结核性胸膜炎、支气管扩张咯血、肺结核、小儿夏季热等病症。 【加减】若汗出明显,加黄芪、牡蛎益气固表;咳嗽有痰,加川贝、百部止咳化痰;午后低热,加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内科(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