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敬畏尊重生命是国人的一门必修课

 青衣问道 2014-01-23
学习敬畏生命是国人的一门必修课
    
尊重生命
 
王学富
 
纪伯伦写过一首诗,叫“论孩子”,下面就是这首诗: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渴望自身的儿女。
他们通过你出生,并非来自于你;
他们和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
 
给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给他们的身体提供住房,但不要禁锢他们的心灵。
因为他们的心灵居住在明天的房屋里,
那是你甚至在梦中都不能造访的房屋。
 
你可以努力将自己变得像他们,
却不要设法把他们变得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停留在昨天。
 
你是发射孩子生命之箭的弓,
神弓手在无穷之路上瞄准目标,
他用神力折弯你,好让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让你在神弓手掌中的弯折令他愉悦吧,
因为他既爱那飞者的箭,也爱那坚稳的弓。
 
我一直以为,中国的父母很难读懂这首诗。我有一个朋友,她年轻的时候读到纪伯伦的这首诗,心里激动,就拿回去给爸爸看。但她爸爸读不懂,皱着眉头说:这写的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是什么话?
但现在,开始有一些人读懂了这首诗。我甚至想,读懂了这首诗,就可以做父母了;读懂了这首诗,就可以做心理咨询师了。因为,这首诗讲的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而这正是孩子教育与心理咨询的根本。
我还设想,把这首诗读给那些很强制孩子的父母听,他们会有怎样的反应呢?这是我大概可以想见的。
诗一开头就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许多中国的父母听到这话会觉得刺耳,觉得扎心。因为在他们心里,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孩子是属于父母的。甚至,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对孩子拥有支配权,不管父母怎样对待孩子,都是自家的事情,别人管不着。在过去,甚至在现在还有这样的父母,他们把孩子当成自己生命的延续,当作传宗接代的工具,当作“养儿防老”的投资,而不是把孩子当作一个需要得到培育的独立个体,让孩子有自由成长的空间。他们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孩子,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甚至他们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肆意虐待孩子的身体,目的是驯服孩子,确保“投资”的回报。
但到了现代社会,有了一个新观念:孩子首先是国家的公民,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如果父母对孩子滥用权利,国家有权剥夺父母作为监护人的身份。在西方社会,这种观念不仅深入人心,还有体制上的维持。又因为制度在执行的时候也可能造成伤害,心理学领域又发展出系统的家庭关顾的专业资源,通过具体的家庭辅导与家庭指导项目,让父母接受培育孩子的教育,成为培育孩子健康成长的监护人——他们培育孩子,不大是为了自己,也不大是为了家庭,更是为社会、国家,甚至是为人类培育好的公民。从这个意义上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那我们的孩子是谁的孩子呢?纪伯伦回答说:“他们是生命渴望自身的儿女。”这话就更让许多人听不懂了。纪伯伦似乎在说,在我们之外,在我们之上,也应该在我们之中,有一个更大的“生命”,这个“生命”渴望有自己的儿女,于是就有了。一个孩子出生了,就是这个“生命”通过一对父母实现了自己的渴望。此后,这个孩子会按着“生命”的渴望去成长,渐渐长成自己。
因此,纪伯伦接着说:“他们通过你出生,并非来自于你,他们和你住在一起,却不属于你”。这话又不知会伤多少中国父母的心。在中国,许多母亲对儿女说:“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这话自然是母爱的表达,其中含有母亲十月怀胎的记忆,生产孩子的痛苦,养育孩子的艰辛。但这样的表达里,更多的成分是本能的母爱,而不是有意识的母爱。有意识的母爱会给孩子充分的尊重与自由,让他享受成长的快乐,体验生活的丰富,最终成为有责任能力、爱的能力的独立个体。本能的母爱却是控制的,过度保护的。这样的母亲,自己不独立,也不让孩子独立,要把孩子控制在自己的范围里,不让孩子越过自己的视野,要把孩子跟自己捆绑在一起,不允许孩子长出自我。她试图跟孩子建立一种精神上的共生体,因而对孩子这样说话:你来自于我,你属于我。
这时,纪伯伦却说:你的孩子并非来自于你,也不属于你。这话是在提醒父母:不要控制自己的孩子,要尊重他们,给他们充分的自由,让他们长成自己。因为,他们来自一个更大的生命,这生命不仅包括孩子,也包括父母,包括所有的人。所有的人都属于这个大生命,都是这个大生命的孩子,都是从这个大生命的渴望里产生出来的,都会在大生命的渴望里自由地成长。他们的成长,不是单一的要实现某个目标。他们的生命就像一条河,一路流淌着,并且感受着自我的流动,体验着沿路的风光,以及它们在水中的投影。
接下来的这句诗,也让许多中国的父母困惑:“给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
如果问中国的父母:你们可以给孩子什么?他们会回答说:当然是爱。但是,如果让他们读纪伯伦的这句诗,他们又会大惑不解:我们怎么可能只给孩子爱而不给他们思想呢?如果我们不给孩子思想,这岂不表明我们不爱孩子吗?而且,不管我们给孩子什么,都是出于爱,都是爱,包括打骂孩子,也是爱——打是亲,骂是爱嘛。在中国,有许多父母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不管他们对孩子做什么,都是出于爱;不管他们给孩子什么,全都是爱。
但在生活中,在心理咨询室里,我却在父母身上看到了错爱,看到了阻碍成长的爱,看到了导致伤害的爱。这不仅存在,还大量存在。这样的父母,他们给孩子思想,不见得是出于爱,大多是出于担心;不见得是他们多爱孩子,大多是他们太爱自己;不见得是为了增进孩子的能力感,大多是为了在孩子面前抬高自己。这样的父母,如果他们不给孩子思想,似乎就没有什么可给了。他们一味给孩子思想,却不给孩子爱。因为他们相信,给思想就是给爱,不给思想,就等于不爱,就等于不负责任。为了让孩子接受思想,他们把思想装扮成爱,以爱的名义灌输思想。因为父母把爱和思想混为一团,孩子分不清楚,结果是,他们既不懂得爱,也不会真正思想;因为父母把担心、自负、挫伤、偏见都混杂在思想里,传输到孩子的内心里,结果是,孩子的头脑里只有父母的标准,进入到新的环境就不知如何应对,变得惶惶不安。我不禁感慨:思想太多了,爱太少了!思想太多了,孩子不能学会思想;爱太少了,孩子不能学会爱。思想太多了,占据了孩子的自主空间,使孩子发展不出自主的能力;爱太少了,把孩子的生命变成了一片贫瘠的土地,使孩子发展不出爱的能力,反而发展出自恋的倾向。这些,就是症状的根由,也是症状的本质。
纪伯伦提醒父母,不要用自己的思想压抑孩子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但在中国,许多父母认为,孩子的心灵不过是一张白纸,因而会说:小孩子哪里有什么自己的思想?这样的父母不明白,在孩子出生之前,他的内部早已被赋予无法测度的潜能,那小小的生命,反映的是人类整体的样态,那稚嫩的心灵,贮存着整个宇宙的神秘与丰盛。如果父母能够给孩子充分的爱与自由,孩子内心里的丰富就会如花朵一样自然的绽放。如果父母一味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孩子,孩子的潜能就会受到压抑,他的精神之树就会变得枯萎,如同花渐落去。
在一次课程中,我问听众:为什么纪伯伦在“论孩子”中说“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有一个听众回答说: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灵魂。
我又问:灵魂是什么?
这可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接下来,我跟大家一起讨论,找到这样的答案:灵魂是孩子生命里最本质的思想潜能或精神渊源,当它得到爱,它就会自然地生长,慢慢长出一个独特的自我来。用比喻来说,灵魂是一颗种籽里包含的成长的渴望,因为有了土地、阳光、水分,它便生根、开花、结果。如果父母把思想强加给孩子,会禁锢孩子的灵魂,压抑了孩子的潜能。因此,纪伯伦继续启发我们说:“给他们的身体提供住房,但不要禁锢他们的心灵。因为他们的心灵居住在明天的房屋里,那是你甚至在梦中都不能造访的房屋。”
我在心理咨询中有一个最普遍的发现:许多求助者的心灵失掉了自由,被囚禁在一间房子里。这个房间,我把它称为道德裁判所或良心法庭。这个裁判所是父母建造起来的,它会一直威严地矗立在孩子的头脑里,长期禁锢孩子的心灵。在它的里面,有一个高高在上的审判席,上面坐着一个威严的法官,时而怒目而喝,时而起身戟指。这个法官,看不大清楚面目,也辨不大清楚声音——似乎是当事人内心的自我,似乎是生活环境中一个一个具体的人,似乎是某个高高在上的圣人或神祗……但所有这些形象,不过是当事人父母的化身,所有这些声音,不过是当事人父母的传音。最近我接待一位求助者,是一所名牌大学的学生。他跟我谈话的时候,我看到他头脑里就有这样一所禁锢心灵的房子,这是他的父母苦心营造出来的。从当事人幼年起,父母就用强制的思想,严苛的道德,完美的要求禁锢他。他做得好都是应该的,做得不好就受到指责。当事人的母亲回忆,儿子很小的时候就会察颜观色,投人所好,一举一动讨每个人的欢心。有一点差错,就向妈妈悔罪:“我错了,下次不敢了。”妈妈批评别人,他赶忙向妈妈保证:“我很乖,我是乖孩子。”这些被强制的经验就成了当事人内心那个道德审判所的根基,它的影响力从当事人的幼年一直延续到现在。在现实生活场景中,当事人说一些什么话,做一些什么事,都担心犯错,担心亵渎,担心自己道德低下,人格卑劣,觉得自己罪大恶极,冒犯了别人,影响了社会,对人类犯了罪。他的头脑里不断传来指责的声音,他不断反省和悔罪:“我错了!我有罪!”有时候,指责的声音通过周围的人折射到他身上,这让他更加有罪疚感,几乎要在别人面前跪下来忏悔。这样,当事人不能在生活环境中跟人做自然接触与交流,他们的思想不能跟现实接通,也不能跟未来接通。几乎可以说,我每天接待的就是这些受到禁锢的心灵。
纪伯伦说:“你可以努力把自己变得像他们,却不要设法把他们变得像你。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停留在昨天。”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许多父母是怎样做的呢?刚好相反。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让孩子变得像我们,不允许他们成为自己,我们更不会把自己变得像他们。孩子身上有一点不像我们的地方,都会我们担心,把这些视为“异质”,视为危险的因素,于是毫不留情的加以打击。我们自己的经验强加给孩子,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把自己挫伤的情绪强加给孩子,把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恐慌和不安全感强加给孩子。我们把所有这些东西都加给他们,是为了把他们变得像我们,而不是让我们变得像他们。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是在让生命后退,让生命停留在昨天。我们强加给孩子的那些东西早已时过境迁,已经不再适合我们的孩子,但我们依然在用那些东西禁锢我们的孩子。我们没有真正觉察,我们是这样的,是因为我们的父母是这样的,是因为父母的父母是这样的,现在我们要求孩子也是这样的。我们扛着自己的过去,把孩子也拉回到过去,似乎他们的生命是属于过去的,他们的心灵就难以飞向未来。这样,他们的心灵就停留在昨天的坟墓里,而不是居住在明天的房屋里。
那么,我们怎样做父母呢?纪伯伦做了一个很好的比喻:“你是发射孩子生命之箭的弓,神弓手在无穷之路上瞄准目标,他用神力折弯你,好让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作为父母,我们是弓,我们甘愿被神射手使用,让他折弯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生命在他手里成为拉得很满的弓,从而把我们的孩子如同一枝生命之箭那样射得又快又远。那个拉弓射箭的神射手就是诗一开头所说的“生命”,他喜欢我们在他手掌里弯曲自己,因为这弯曲里甘愿的爱,有为爱而付出的劳碌与牺牲,是为了跟他配合,是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父母是弓,孩子是箭,神弓手因为爱的缘故而拉弓射箭。我们是弓,尽力弯曲自己,以便有更大的力量发射;孩子是箭,带着对目标的渴望,尽力向更远的地方急驰。这里有培育生命的喜悦,也有生命成长的喜悦,更有那“大生命”看到这种情景时的满心喜悦。如诗所云:“让你在神弓手掌中的弯折令他愉悦吧,因为他既爱那飞者的箭,也爱那坚稳的弓。”那些不愿意折弯自己的父母,那些不愿发射生命之箭的父母,那些要把弓和箭捆绑在一起的父母,就感受不到培育生命和生命成长的喜悦。
纪伯伦的这首诗,对我们做心理咨询也有同样的启发。我们作为咨询师,也是一张弓;我们的求助者,如同一枝箭。不管是弓,还是箭,都愿意为生命的神弓手所用。咨询师愿意折弯自己,求助者渴望射出自己,神弓手开始用力了,那生命之箭被射得又快又远。在这场合作之中,我们都最为充分地使用自身的能量,从而获得最大的愉悦。要完成这样一项合作的事工,我们需要有一个最根本的态度:尊重生命。
我忍不住想,如果让中国的父母写一首“论孩子”的诗,那会是怎样的一首诗呢?
 
我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
他们是我生命的延续。
他们是从我而生的,是我给了他们生命。
我把他们放在我的视野之内,因为他们属于我。
 
我爱他们,所以把思想灌输给他们,
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
我给他们的身体提供住房,
还让他们的心灵住在我建造的安乐窝里。
不管他们走到哪里,我都会跟他们形影不离,
因为离开了我,他们什么都做不好。
 
我努力把他们变得像我,
我不喜欢他们现在这个样子。
要是能够,我想把他们带回到母腹里,
因为现在很不安全,将来也没有什么希望。
 
我的孩子是我身上掉下的一块肉,
来到这个世界是多么没有保障,
我必须对他们严加控制,让他们跟我寸步不离。
 
让孩子在我的“爱”里变得安分守己吧,
既然我不让他们蹦出我的手掌心,他们就蹦不出我的手掌心。
 
看吧,这是一首多么糟糕的诗!

  一个从内心里敬畏生命的人会尊重他人存在的权利,会帮扶弱小危急中伸出援手不恃强凌弱是对他人的生命的敬畏。心存敬畏的人因为遵守规则,不会像浙江温岭的这位幼师仅仅为了好玩而虐童。缺乏敬畏的人因做事时无所遵循,就会处于一种毫无约束的状态。如果群体缺乏对生命的敬畏,既定的秩序和规则就无法维持,易陷入无序混乱的状态。去年佛山两岁幼童被汽车碾压两次,重伤之下,十八个人路过无一施救,这漠视生命的群体行为令人心寒、心忧。

  心理学家弗洛姆说:“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拓展开来,也是社会健康的一个条件。然而,现实中,一些成年人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不仅忘记了敬畏生命,也忘记了教育孩子去敬畏生命。更可怕的是,成人习惯了高高在上,说教、体罚、冷漠,让孩子在一种缺少本质尊敬的环境中成长。我们需要唤醒自己和孩子对生命的敬畏,教育是一条基本途径。

  生命教育是让人认识生命、欣赏生命、珍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活动,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教育的最高追求。生命教育能唤起一个人对自己的珍视、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是潜在的、深远的。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也增加了生命教育的有关内容。教师和家长需搁置过于功利的观念,拿出时间让孩子学习这样的课程,让孩子多些机会感悟具体而又抽象的生命。

  然而,仅仅在学校和家庭中开展生命教育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一个敬畏生命的社会大环境。这个环境的建设需要成人的以身作则,需要媒体对正能量的传递。孩子们感受到生命的神奇、脆弱与力量,他们也就会产生对生命的敬畏。有了对生命的敬畏,我们的孩子会明媚而健康,我们的社会才会有凝聚力,有令人向往的前景。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









尊重的力量

  名单上的第二个名字,是个叫做蜜莉·霍普斯金博士的女人。她在市立大学教授心理学。也是该所大学第一位担任教授职位的女性。她是位相当受欢迎的教授,备受学生及同僚的喜爱与尊崇。从她讲话的语调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她非常高兴接到这个年轻人的电话,而且坚持要跟他坐下来好好聊一聊。他们约了第二天下午5点钟,在大学校区霍普斯金博士的办公室见面。

  除了她64岁的年纪之外,霍普斯金博士看起来简直充满着大学新鲜人的精力与热诚。她一提到中国老人,声音马上变得更加激动,而显得生气勃勃。她是一个娇小、外型好看的女人,穿着一件白色上衣配上海军蓝套装,及肩金发向后扎起。虽然脸部皱纹不少,但表情温暖友善。

  "我是在20年前碰到中国老人的,"她对年轻人说:"那时我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人,我身染毒瘾,流落街头。"

  年轻人震惊得下巴都要掉下来了,他不由得结巴他说:"你……你在跟我开玩笑吧?"

  "这是真的。"她认真地说,没有任何害羞或窘困的样子,"我已经记不得我进出医院多少次了,每次都是因为服药过量被送进医院,然后每次从医院出来,我马上又回到街上,继续吃药,就这样不断地循环。

  直到有一天,我又被送到医院灌肠,之后我在医院的病床上醒过来,一位医生正坐在我身旁,握着我的手。他看起来非常温和仁慈,在他说话的柔和语调中,我知道他是真心关怀我的。在我这么多年的生命中,他是第一个这样跟我面对面说话,第一个把我当个人一样对待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记得这个中国老人。

  我们谈了很久,我对他说了一些从来没有告诉过别人的事:有关我的家庭、我的童年、我在街上的不堪生活……,我把所有的事情都告诉了他。你知道吗?光是告诉他这些事,就已经让我觉得好多了。他说他有几个朋友可以帮助我,就给我他们的名字和电话号码,然后我跟他们都一一联络了。感谢老天!我做了这件事。他们让我重新活下来。"

  "你指的是'爱的秘密'吧?"年轻人问道。

  "是的!我之所以要学习这些秘密,是因为我的生命里没有爱,而且我也不爱我自己。这就是为什么爱的第二个秘密对我特别重要,那就是'尊重的力量'。

  你看,那时的我根本不懂得尊重,从来不尊重任何人或任何事,而别人对我也是一样。没有尊重就没有爱,所以我不爱人,也没有人爱我。你知道吗?如果你要爱一个人,你得先学会尊重那个人。而第一个你必须尊重的人,就是你自己。因为如果你不懂得尊重自己,你就不会爱你自己;而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怎么可能爱别人呢?"

  当蜜莉说话的时候,年轻人不时低头记录。

  蜜莉继续说:"那是我最大的问题--我不爱,也不尊重我自己。"

  "为什么呢?"

  "我想要追溯到我的童年了。"蜜莉解释说:"我是个私生子,我妈妈在我三岁的时候结了婚。她视我为一个大耻辱,而我的继父,不知道为什么,他就是恨我。还记得当我六岁的时候,妈妈抱着我的同母异父妹妹,我因为觉得被冷落而掉头走开,突然,有人从后面狠狠推了我一把,结果害得我滚落到阶梯下。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继父那张脸孔,他站在阶梯上,穷凶极恶他说:'她现在是我孩子的妈妈,你这个没人要的丑八怪。'"

  年轻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问:"那你妈妈说什么?"

  "什么都没说!她继续抱紧我妹妹,好像我是空气一样。很难令人相信是吧?怎么会有这么狠心的父母呢?可是我跟你保证,太多人从他们父母那几承受过更糟的事情。虽然我不是经常被忽略,可是我完全没有得到父母的爱和关心。他们是刻意的,我被自己的家庭所忽视和拒绝。

  我感觉被拒绝、没有爱,因此我恨生命。这种问题非常普遍,很多人从来不尊重他们自己,他们要么是不喜欢自己的外表,要么就是不喜欢自己的声音、性格或智能,因而失去了自尊,认为自己比别人差劲。我就是这样!所以在我希望得到别人的爱之前,我必须先去学习尊重我自己。"

  "那你是如何学会尊重自己的呢?"年轻人问道:"我想这并不容易吧?"

  蜜莉笑着回答:"没错,这并不那么容易,但还是有可能做到的。我们必须学习接受自己,满怀感激,不要在意别人对我们的恶意批评。我们必须知道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有他们的安身之处。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你知道吗?这个世界上以前没有、将来也不会有一个跟你一模一样的人。这个道理是不变的!不论你是男人或女人、富有或穷困、肤色是黑是白,每一个灵魂都值得尊重。

  犹太教里有个美好的说法:'一个人只要拯救了一个灵魂,他就拯救了整个世界。'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可贵的,不论肤色种族或宗教是多么不同,每个人都有存在的权利。"

  "理论上是没错,不过实际上恐怕不这么乐观。"年轻人说。

  "当然,我同意你的考虑,但并不表示就无法做到。如果我可以,我相信任何有心人也都可以。只有一个问题,就是找到你自己和他人身上那些值得尊敬的东西。"

  "什么意思?"年轻人问道。

  "我们脑子的结构是不可思议的,即使到了现代医学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对人类脑子里的东西仍然一知半解。其中一个伟大的功能就是,脑子可以回答你提出的任何问题,虽然它有时候会找出错误的答案,但不论如何,它一定会给你个答案的。

  譬如说,如果你问自己,什么是我值得自己尊敬的地方呢?你的脑子就会把答案想出来。事实上,中国老人就曾严肃地问过我这个问题,起先我说,我没有值得尊敬或喜爱的地方。然后他说:'我知道,不过如果真的有的话,你想那会是什么呢?'所以,我就再多想了一会儿。经过我仔细地思索之后,果然想出了一些东西来。我知道我很聪明,我在学校的功课总是名列前茅;而我也佩服自己,竟然让自己活下来了,虽然我是处于绝望的状况中,但我从不曾去抢劫。欺骗或伤害任何人。不管你相不相信,当我这么想了以后,我真的不那么讨厌我自己了。"

  年轻人把埋在笔记本里的脑袋抬了起来,看着霍普斯金博士说:"所以,找到自尊的方法就是,问自己什么是自己值得尊敬或喜爱的地方。是这样吗?"

  霍普斯金博士点点头,"这个方法对我的确是有效的。我想,它既然可以帮助我,也同样可以帮助其他人的。因为我相信,只要你自问:'我到底有什么值得尊敬或喜爱的地方?'你的脑袋一定会帮你找出答案来的。"

  "如果没有呢?"

  "一定有的。而且很多时候找出的不只一样,例如,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很诚实,这点是值得尊敬的;或你有一个正当的工作;或你定期做运动,是什么都没有关系。久而久之,你就可以找到很多自己值得尊敬的地方。

  它同时也是个好问题,尤其是那些你不喜欢的人,你更应该问自己,他们什么地方是值得敬重的。"

  "为什么?"年轻人问。

  "因为当你这么自问的时候,你多半会想到这个人的一些优点,而不会只注意到他令人讨厌的地方。这时候,你会发现,你变得比较能够以爱来对待他们。"

  "以爱来对待,你是说……"

  "对他们表现出仁慈,并且多多考虑到他们的立场。有些人对待别人的方式很恶劣,总是把别人当成没用的东西。"霍普斯金博士继续说:"然而事实却是,我们都来自同一个创造者,我们都是上帝所创造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都是同一个母亲所生,是兄弟姐妹啊!我们绝不能低估了人类的个别性,每个人都有改变世界的力量,而世界也随着每个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在改变当中。当我们能够尊重一个人的真实价值的时候,我们就会开始以迥然不同的方式去看待他们了。

  我记得当我夜宿街头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我突然被惊醒,发现一个警察正把尿洒在我的脸上。"

  "什么!"年轻人惊叫起来,"天底下怎么有这种人哪!"

  "很明显他只是瞧不起我这种流浪汉而已,"霍普斯金博士淡淡地说:"他根本不把我当个人看。我永远不会忘记他站在我眼前哈哈大笑的样子,这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个玩笑罢了。

  我相信,世上绝大部分的问题之所以会产生,都是因为失去尊重的缘故--对我们自己、对他人和对生命的尊重。结果就是一个没有爱的世界。你可以在全世界看到这种结果--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白人和黑人、基督教和天主教。如果我们能够尊重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生灵、我们就是以爱来对待他们,那这些事怎么会发生呢?

  一旦我们理解并欣赏自己的价值,我们就会开始欣赏别人的价值,并且尊重他们,而当我们有了尊重,我们就能够爱了。以我自己来说,当我学会如何尊重自己,并进而爱自己的时候,我和别人在一起便显得自在多了,因为我用一种尊重的眼光去看别人,很自然地,我的态度就显得温和多了,我也感觉我更能够去爱别人了。"

  年轻人一面做笔记,一面露出微笑。听起来很简单,而且很有道理,只是他以前从来没有真正思考过,尊重对创造爱和爱的关系是这么重要。

  "嗯,你可不可以告诉我,你是怎从一个夜宿街头的流浪汉变成一个大学教授的?"

  霍普斯金博士笑着说:"在中国老人给我的名单上有一名修女,她真是个很棒的人,给我很大的帮助。她带我离开街头,帮我在社区教会找到一个住处,我住在那儿的条件就是,我必须做事--煮饭、清扫、整理花园……等等,所有的家务我都要做。而从第一天开始,她们就欢迎我成为她们的姐妹,我是她们家庭中的一分子了。她们从来没有把我当成个没用的人、吃药的人或低阶层的人。对她们来说,我只是个需要帮助的人,而她们给我的就是帮助。那真是全新的经验,在我的生命中,我第一次感到被需要。

  那个修女还鼓励我继续求学。她说我有天生的好头脑,我就应该用它。你知道吗?从来没有人这样鼓励过我!所以,我回到学校去上夜间部的课程。教会里的每个人都对我的努力不断给予激励,七年之后,我以优异的成绩得到我的第一个学位。两年之后,我拿到硕士学位,再三年,我得到了博士头衔。

  那天,是我这辈子最棒、最值得怀念的日子。教会里的所有姐妹们都出现在我的毕业典礼上,当我的名字被叫出来,我上台领取证书,然后手拿着证书,转过身面对大礼堂的时候,啊!那一刻真叫人永生难忘!我看到台下二十几个修女站起来,对我鼓掌、吹口哨、欢呼。之后,当我走下台阶,我看到有个人站在观众席的最后面,是那个中国老人,他抬起双手在空中鼓掌,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微笑。"

  当天稍晚,年轻人把他跟蜜莉·霍普斯金的谈话整理出来:

  爱的第二个秘密--尊重的力量

  在你懂得如何尊重之前,你是无法去爱的。

  第一个你必须尊重的人,就是你自己。

  获得自尊的第一步,就是自问:我有什么是值得自己尊重的?

  如何尊重他人,尤其是那些你不喜欢的人?方法就是,问自己:他们有些什么是值得我尊重的?









爱必须始于爱

      NLP导读:爱是生命与生俱来的联结的渴望,合一的渴望。如父母与孩子之间本能的联结的渴望就是爱。我们与所有的喜爱的、喜欢的人事物都有联结的渴望,这就是爱。这份渴望让我们期待在一起,期待在一起分享彼此的内在空间,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惧,分享彼此的酸甜苦辣。



  什么是真正的爱?

  在关系中,持续为对方负责和要对方对自己负责都是越界的。当对方没有如你期望的那样为你承担,或者你持续的为对方承担而没有得到期望的回报,关系的冲突就产生了。

  真相是没有一个生命能够为另一个生命负责。每一个生命只能为自己负责,对自己负责。所有对他人的期望都会变成失望。让对方为你承担,你会没有安全感,害怕失去这份依靠而变得患得患失,然后就有了控制和要求。为对方承担,你会对对方有期望和要求,要对方如你所愿,也就有了控制和要求。只要有控制和要求,关系变成了战场!爱也会走远!

  无论你的内在是男孩、女孩状态,还是父亲、母亲的状态,你都不会遇见爱情。在你没有学会爱自己之前,没有懂得什么是爱之前,都不会遇见真实的爱情。你遇见的都是爱的匮乏和爱的需要,遇见的是爱的功课,与爱情无关。

  当你在关系中渴望被爱,被认可,被关注,被呵护等,那么你的关系始于期待。当关系中彼此的期待没有得到满足,愤怒、委屈、悲伤、恐惧等情绪会产生,如果失去觉察,这些情绪就会对关系造成破坏。

  最初双方投射彼此的期待,不被满足后,接下来投射的就是彼此的挫败。爱已经成为一个彼此依赖、控制、要求的理由,这时彼此都不在爱的状态,而是爱的乞丐。




  爱必须始于爱。

  那么在真正的男人和女人之间会发生什么?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男人?真正的男人内在是完整和完善的,他内在是充满力量与自信的,是有责任和担当的,是刚毅和果断的,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价值和力量。

  真正的女人内在也是完整和完善的,是包容的,是柔软而温暖的,是滋养的,是接纳的。理解每一个生命的愿望和渴望。

  真正的男人和女人都会为自己负起所有的责任,同时愿意信任和支持每一个生命的成长。其次,爱情只会发生在两个懂得爱的男人和女人之间!

    那么爱到底是什么?爱是生命与生俱来的联结的渴望,合一的渴望。如父母与孩子之间本能的联结的渴望就是爱。我们与所有的喜爱的、喜欢的人事物都有联结的渴望,这就是爱。

  这份渴望让我们期待在一起,期待在一起分享彼此的内在空间,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惧,分享彼此的酸甜苦辣。

  这份联结的渴望让我们愿意彼此接纳、包容,彼此尊重、欣赏等等。联结的程度决定了亲密的程度。两个人的亲密程度会呈现在身体的接触中和眼神的交汇,如牵手、挽臂、拥抱等等。亲密的关系就会有亲密的行为。而所有的冲突都会带来分离的体验,指责、抱怨、否定、抗拒让我们选择分离来回避和逃避彼此,这些已经与爱无关。




  爱,首先从爱自己开始。水满自溢。

  每一棵树都是先利己的。它由根部吸收水分,供给枝叶花果养分,然后开花,芬芳所有经过的人。结满果实时,分享给所有经过的人。

  在你没有充分给予自己之前,你无可给予。你未足够关照自己的感受之前,也无法关照别人的感受。没有爱好自己之前,也无法真正去爱别人。

       倘若你无法爱自己,那么你也无法爱别人。爱自己有可能从自私、自恋开始。但是, 在真正懂得爱自己之后,你的爱就会洋溢出来,就会流淌出来。在爱中,在喜悦中,你无法不给予,你无法不分享,因为给予、分享就是爱的本质。  

       爱自己是一切爱的开始。你只能从自己的内在去经验爱的甘醇。

  在你内在完整完善的那一天,在你成为真正的男人和女人那一天,在你懂得爱的那一天,爱情就会与你相遇。

  爱是生命与生命的联结,与身体无关。

  爱情是男人与女人的联结,与身体有关,是彼此敞开内在空间,彼此给予、分享、交流、互动的过程。不求回报,彼此懂得,彼此尊重,彼此支持。

       爱情中必定有爱,爱中未必有爱情。





 

  世界上最好和最美的东西是看不到也摸不到的……它们只能被心灵感受到。

——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


目 录

  
序 幕
婚礼上的客人
相 遇
秘密一 ◆ 思想的力量
秘密二 ◆ 尊重的力量
秘密三 ◆ 给予的力量
秘密四 ◆ 友谊的力量
秘密五 ◆ 接触的力量
秘密六 ◆ 舍弃的力量
秘密七 ◆ 沟通的力量
秘密八 ◆ 承诺的力量
秘密九 ◆ 热情的力量
秘密十 ◆ 信任的力量
尾 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