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久以前,看陆文夫的美食家,其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比如说你向朱鸿兴的店堂里一坐.“喂!来一碗XX面。”跑堂的稍许一顿,跟着便大声叫喊:“来哉,XX面一碗。”那跑堂的为什么要稍许一顿呢,他是在等待你吩咐做法的——硬面,烂面,宽汤,紧汤,拌面,重青,免青,重油,清淡点,重面轻交,重交轻面,过桥——交头不能盖在面碗上,要放在另外的一只盘子里,吃的时候用筷子挟过来,好象是通过一顶石拱桥才跑到你嘴里—一如果是朱自冶向朱鸿兴的店堂里一坐,你就会听见那跑堂的喊出一大片:“来哉,清炒虾仁一碗,要宽汤、重青,重交要过桥,硬点!”
那时被勾起的不是食欲,而是一种美食文化,仿佛自己在民国时期的电影里,来到了观前街的朱鸿兴的店,看着跑堂的穿梭,最好是等上一笼用竹篓拴起的汤包,上面还点缀着红纸。又仿佛走在山塘街的桥旁,桥边上的戏店里写着今晚的剧目,里面二楼传来喑哑的昆曲声,桥头的一家茶馆摆着红木桌,大藤椅。据说那里的茶水是天上落下来的,茶叶就出在洞庭东山,再用宜兴出产的紫砂壶一泡,简直是活色生香,这还不算什么,如果时间不紧,大可以坐在藤椅上,看着画舫在湖中心游走,眼里看的是红灯笼,鼻里闻得是糖粥香,耳里是断续的评弹声,看各色酒幌迎风飘荡,路边搭建的戏台就在一家老照相馆边,戏台上演着书生和小姐的故事,那时你也许感觉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富有情趣的慢生活!
记得狮子林门口曾经看过卖花的“老娘鱼”,那一篮子白兰花用湿毛巾盖着,一根铁丝穿上两只,白生生的,那时就想,若是有人给我买一串该多好啊!眼里仿佛看到这样的场景:卖花姑娘对过往行人说:“先生要花吗?给小姐买一串吧!”后来在朱鸿兴店里吃面,看着那排队等汤包的人,就在想,若是有人愿意为我排上长长的队,只为了等那才出炉的汤包,然后嘱咐我这汤包如果不堂吃,而是拿回去蒸或是其它什么做法,那有多好!或是游走在各色园林里,旁边有人和我介绍着花窗,美人靠的装饰作用,或是芭蕉,荷叶怎样的和园林融为一体,又怎样地唤醒人固有的诗情画意,那种感觉简直就真像是行走在人间天堂了!
正想着,忽然听到这样的一句吴语:“你家高小庭蛮机灵,阿好相帮我做点事体,我也勿会亏待伊。” 心下思索,若是自己成为了这个蛮机灵的人儿,留在了人间天堂的苏州,做点事体,享受着快节奏社会下的慢生活,徐徐地打开一把折扇,听当地老人诉说着旧辰光;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漫步在雨巷;亦或是走一段枫桥,听上一阵寒山寺的钟声,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光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