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樂育堂語錄》卷一之五、明心見性

 昵称7614349 2014-02-16

  吾解《樂育堂語錄卷一之五 、明心見性》,一為考驗自己是否真明白;二為以道會友。《樂育堂語錄》本是白話,不需逐句逐字解說,我只寫實修心得。歡迎指正!

黑字為原文,綠字為實修心得。全文原發表於http://www./viewthread.php?tid=49&extra=page=1

 

吾示明心見性之真諦。夫先天之心即性,先天之性即虛無元氣,要之,一虛而已矣。

 

黃元吉真人點出:  「夫先天之心即性,先天之性即虛無元氣要之,一虛而已矣」。所謂明心見性,就是修煉入靜虛時,見虛無元氣。更直接講,所謂明心見性,就是修煉入靜虛時,虛無元氣現。此虛無元氣先是元精,再採煉為元炁。

 

人自有生後,氣質之拘,情欲之蔽,恩愛之纏,此心之不虛者久矣。

 

        這是人自有生後,此心不虛之原因和現況。

 

氣為心使,精為神役,馳逐妄遊,消耗殆盡。

 

    這是人老病死的原因。

 

此學人下手興工,所以貴凝神調息也。蓋神不凝則散,散則遊思妄想迭出,安能團聚一區以為煉丹之主帥?惟能凝則一,一則虛。

 

        明心見性的方法:凝神調息。

 

我心之虛,即本來天賦之性;外來太空之虛,即未生虛無之性。息不調則放,放則內而臟腑、外而肌膚,無非一團躁急之氣運行,欲其凝聚一團而為我造命之本,蓋亦難矣。

 

前一小段,黃元吉真人點出,明心見性的方法:凝神調息。接著馬上又告訴我們,人的本性和天地一樣,本是虛靜的。但因「人自有生後,氣質之拘,情欲之蔽,恩愛之纏,此心之不虛者久矣。」現在想修凝神調息,要面對的是:「內而臟腑、外而肌膚,無非一團躁急之氣運行,欲其凝聚一團而為我造命之本,蓋亦難矣。」這是先給我們心理準備,要從躁動的後天心,修回虛靜的先天心──性,是有難度的。明心見性即超凡入聖,不簡單。

 

惟能調則平,平則和。我身之和,即我生以後受天地之命;太和一氣,即未生以前懸於天地之命。此即真性真命,與天地人物合而不分之性命,亦即神仙造而為神仙之性命也。

能凝神調息,則能心平氣和。心平氣和好像是回歸出生後無知無識的嬰兒的身心生命狀態,此無知無識的嬰兒的身心生命狀態,與我們未生前尚是懸於天地間的太和一氣狀態是一樣的。這種和未生前的太和一氣一樣的心平氣和狀態,就是真性真命,這是與天地人物相通、共通,合而不分之性命,嬰兒或小孩能見到青少年或中老年人見不到的人與物,就是最好的證明。

更明白講,太和一氣狀態就是一,一就是太極;太和一氣狀態就是太極狀態。能凝神調息,達到心平氣和狀態,就是回復太和一氣之太極狀態。神仙能修成神仙,就是凝神調息回復太和一氣之太極狀態。

 

生等欲復命歸根,以臻神化之域,亦無他修,只是凝神令靜,調息令勻,勿忘勿助,不疾不徐,使心神氣息皆入於虛極靜篤而已矣。

 

我們想回復太和一氣之太極狀態,修成神仙,沒有其他方法,唯有凝神調息。只要調息時,沒忘了在調息,也沒有刻意在調息,心息就會自然而然,不快不慢,均均勻勻,融合為一,這樣就能進入虛極靜篤的太和一氣之太極狀態。

 

但非造作之虛,乃自然之虛。故天地鬼神人物,同一源也。然亦非虛而無實也。惟我之神既虛,則天地清和之氣自然相投。人之所以參天地、贊化育、變化無窮、神妙莫測者,即此神息之虛得感清空之虛之氣入來。此虛中所以有實也。久久凝聚,自然身心內外有剛健中正、純粹以精之景。如此見性,方是真性發見。

 

這一段  黃元吉真人點出見性內景,非常珍貴,值得細參。

首先,進入虛極靜篤的太和一氣之太極狀態,不是人為造作出來的,而是能做到沒有一絲人為造作,也就是在無意、無欲、無為中自然進入的。

但是,進入虛極靜篤的太和一氣之太極狀態,也不是虛而無實的,而是有實可證驗的。黃元吉真人點出見性內景:「我之神既虛,則天地清和之氣自然相投。人之所以參天地、贊化育、變化無窮、神妙莫測者,即此神息之虛得感清空之虛之氣入來。此虛中所以有實也。久久凝聚,自然身心內外有剛健中正、純粹以精之景。」所謂「自然身心內外有剛健中正、純粹以精之景。」「此虛中所以有實也。」乃陽生也。虛空、虛無、清空之虛、虛中,不是外太空,是進入虛極靜篤的靜虛狀態、太極狀態。

凝神調息,進入虛極靜篤的太和一氣之太極狀態,有陽生證驗,方為見性,方是真性發見。

這是初修者第一次明心見性,曰最初還虛。修成煉神還虛也是明心見性,曰末後還虛。

 

心何以明?惟虛則靈,靈則明,明則眾理俱備,萬事兼賅。未動則浩浩蕩蕩,無識無知,所謂內想不出,外想不入,但覺光明洞達,一理中涵,萬象咸包,斯得之矣。及觸物而動,隨感而通,遇圓則圓,隨方則方,活潑不拘,似游龍之莫測。又云:“靜則為元神,動則為真意”,神與意一也,不過動靜之分焉耳。又聞古云:“心無性無主,性無心無依。”心所以載性,性所以統心,是知心之高明廣大、神妙無窮者,即性之量也。明得這個真心,即明性矣。但此性未在人身,盤旋清空為元氣,既落人身為元神,要皆虛而不有。

 

這一段  黃元吉真人點出心與性的關係。心是後天,也叫意念或識神。性為先天,也叫真意或元神。明心才能見性。在凝神調息時,「內想不出,外想不入,但覺光明洞達,一理中涵,萬象咸包,斯得之矣」,就是明心。有心就無性,有性就無心。然明心到見性,也就是從後天到先天的過程,意念漸無,識神漸弱,已非完全是後天心;但未達虛極靜篤,也不是先天性或元神,這時稱真意。「“靜則為元神,動則為真意”,神與意一也,不過動靜之分焉耳」,此動非心動,而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此通即「惟虛則靈,靈則明」。這是真意的作用。

 

學者下手之初,必要先將此心放得活活潑潑,托諸于穆之天,游於太虛之表,始能內伏一身之鉛汞,外盜天地之元陽。

將此心放得活活潑潑,就是不能落入枯木死灰之頑空、無記空。托諸于穆之天,游於太虛之表,就是進入美妙、深遠的道境。

始能內伏一身之鉛汞。鉛汞就是真陰真陽、坎離、龍虎、神炁、性命。全句就是不落入枯木死灰之頑空、無記空,進入美妙、深遠的道境,才能坎離相交,神氣和合。在坎離相交,神氣和合的靜虛功態中,將有陽生藥產景徵顯像,此藥是元精,也稱小藥或外藥。元精(小藥或外藥)雖是體內所生,卻有由炁穴向陽關外泄之本能。勒陽關守住元精不使外泄,就是外盜天地之元陽。

 

久之神自凝而息自調,只覺丹田一點神息,渾浩流轉,似有如無。

 

這是心息相依達到的最好狀態。

 

我於此守之照之,猶如貓之捕鼠,兔之逢鷹,一心顧諟,不許外游,自然內感外應,覺天地之元氣流行於一身內外,而無有休息也。

 

這是維持心息相依最好狀態的方法,和將入恍惚窈冥前的情況。

 

性功到此,命工自易焉。彼世之山精水怪,能化人形,命功亦云極矣,但出而觀玩,見可欲則貪,見可畏則懼,甚至做出不仁不義、無廉無恥事來,所以終遭誅戮而莫能逃者,皆由少煉性之工耳。吾師教人必以明心見性為先務者,正謂此也。諸子知之否乎?

 

性功到此,命工自易焉。性功在此指煉己,命工在此指孕藥,煉己不純,孕藥難成,性命必須雙修。

彼世指人世間以外的另一空間或另一世界。

山精水怪是前世有修,但功德不足未成仙道,因種種因緣死後未再得人身,只能附靈性在狐狸、熊羆、蛇類等動物身上,或為無形的魑魅、魍魎、山妖、樹神、水怪、遊魂,具有五通,能化人形。 山精水怪的靈,有上千年,甚至過萬年的道行,如果千年以上,就差不多在唐朝甚至更早之前開始修煉。人輪迴投胎幾十世或幾百世,它們依然還在,可見命功造為極高。可惜山精水怪不具人類的靈性,只知修命不知修性,因此出而觀玩,見可欲則貪,見可畏則懼,甚至做出不仁不義、無廉無恥事來,所以終遭誅戮而莫能逃。這就是修行人深知人身難得的原因,也可見性命雙修以明心見性之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