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座门”背后的历史变迁:北京大高玄殿

 退了休的老山羊 2014-02-18

“三座门”背后的历史变迁:北京大高玄殿

俗称“三座门”的北京大高玄殿三座牌楼

“三座门”

位于北京故宫西北角,北京西城区三座门大街23号,北海公园之东,景山之西,是是中国唯一的明、清两朝皇家道观。1957年被列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是专门供道士皇帝嘉靖皇帝做醮供的地方。因大高玄殿临街大门是并排的三座门,此地又俗称“三座门”。

从紫禁城的西北角看大高玄殿:清澈的护城河,大高玄殿的三座牌楼和两座造型玲珑的习礼亭,远处是景山的五峰五亭,万春亭巍峨屹立于顶峰,这可谓是老北京最优美的景致之一。可惜1950年大高玄殿牌楼和习礼亭因建筑马路而相继拆除。

历史上的大高玄殿

大高玄殿为明清规格最高的皇家道教建筑群,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是专门为嘉靖皇帝做醮供的地方。位于故宫外西北方,景山的西边。修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毁于火,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建。由工匠郭文英主持修建,使用的木料采自四川、贵州、湖广等地。大高玄殿东西宽57米,南北长264米,占地面积大约1.5万平方米。据史书记载,神殿建成之后,百官斋戒、行香、禁刑屠十日。大高玄殿作为“每岁大旱,则建醮祈雨,遣官礼拜”之所,平民不得出入。大高玄殿最后面的“乾元阁”上圆下方,象征着天圆地方,是在天坛的皇穹宇的建筑式样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创新而成,形制独特。

“三座门”背后的历史变迁:北京大高玄殿

“三座门”清代老照片

清朝时期,大高玄殿经过维修继续被用做皇家道观,清朝皇帝每逢初一日、十五日照例要到大高玄殿拈香行礼。特别是逢大旱或大涝,皇帝均要在此进行祭天祈雨等活动。康熙年间因避讳改名大高元殿,后又更名大高殿。清宫档案记载,大高玄殿先后在雍正八年(1730)、乾隆十一年(1746)、嘉庆二十三年(1818)进行大规模重修。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清宫档案记载,法军占领大高玄殿十个多月,大高玄殿的建筑和陈设文物遭严重破坏及掠夺,大批雕像、法器、经卷被法军抢走。

《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准备回北京,清廷急令吏部尚书张百熙修复北京的道路,内务府大臣世续等人趁机提出,大高玄殿是皇家道观,应当修复,可交与张百熙和京城道路工程一并修复。此提议获得允准,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令张百熙等主持修复大高玄殿。预计两个月内完成修复,但因经费困难,直到光绪二十九年一月(1903)才草率竣工。过了几年,大高玄殿建筑便险情频发,部分殿宇发生漏雨潮湿,而清廷当时已经无力维修。1924年,清朝逊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大高玄殿和太庙、景山均被移交给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1925年,又交由新成立的故宫博物院管理。此后,故宫博物院对大高玄殿的瓦顶进行拔草,补渗查漏,油饰殿门,维修围墙。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大高玄殿被日军占用。抗日战争胜利后,被国民党军队接管。随后,故宫博物院收回了大高玄殿的管理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