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打手歌》探释(7)

 隐士的书屋 2014-02-19

 
 
【转】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
《打手歌》探释(7)


      (二)为什么要“引进”?
 
       既然“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最终武术目是“落空”,那么,“牵动四两拨千斤”不经过“引进”而直接使得敌人“落空”不是更便捷吗?况且,“引进”使得自己与敌人的距离变近,无疑对于自己是不安全的威胁,为什么还要“引进”呢?
 
       必须明白:
 
      ①双方的距离十分贴近,对于双方都是不安全的威胁。哪一方形成背势,对于另一方都是对方送上门来挨打从而可以更捷速、有效、准确打击对方的良好机会,就像是“守株待兔”,太极拳的“引进”正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所以被动的“引进”是太极拳所谓“以静御动”的一种体现,是“不动手”的反映。
 
      ②这样的“引进”使得对方感到我是完全被动的,只要继续用力就可以达到其武术目的了,因此对方会一心一意地用力,这样就能够充分地保证作为“引进落空”之动力的“任他巨力来打我”始终存在了。
 
      ③太极拳“以静御动”的使人“落空”必需要使得自己的手臂形成圆心在敌方的“半月形”,而这样的“半月形”又必须由于敌方的用力而形成的才有使得敌人“落空”的效果;而敌人的这样“用力”又必然造成被“引进”。可见“引进”是“落空”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引进”也就没有“落空”。
 
     ④“引进”使得敌人感到我是完全被动的,这样,才能使得敌人感到是完全符合其行为企图的,所以最容易麻痹敌人;而将敌人“引进”到与我十分贴近之处,再骤然使得敌人发生“落空”,敌人才来不及在这样的瞬间对所造成劣势的趋向迅速调整。
 
       从武术擂台赛中可以看到几乎所有非太极拳的攻击至少有一半是没有击中对方,也就是“落空”的,但绝大多数是不会形成背势和身体重心稳定被破坏的,这是因为在发生攻击“落空”时双方还不是十分贴近,还未等对方反攻击,“落空”的一方已经调整了重心和姿势了。
 
        由此可见,方法为“牵动四两拨千斤”的“上下相随”一开始是必需要有“引进”这个过程的。而依靠“任他巨力来打我”为动力的“引进”与所引起的“落空”其实是体现了太极拳的“以静御动”,体现了《王宗岳拳论》、《杨氏老谱》所说的“舍己从人”、“人刚我柔”、“决不可失其绵软”、“外终柔软而迎敌,以柔软而应坚刚”,体现了杨澄甫先生所说的“练太极拳者不动手”。
 
        其实,太极拳的每一个独立拳式的主要过程都是“引进落空”,也就是每一个拳式的开始都是“引进”,之后就是使人“落空”。“引进落空”在动态外形上的反映,每一个拳式开始之后,身躯与肢体的运动轨迹必然是包含着一个圆心在敌人一方的弧线,当然,这种运动弧线可以表现得很明显,也可以表现为别人不容易察觉到的较隐蔽,但这是真正太极拳的本质性的标志。
 
       比如,太极拳套路里的各种“捋”可以将这种运动弧线表现得很明显,也可以表现较隐蔽,别人不容易察觉到。太极拳套路里反映与敌人接触开始的“抱球”,其实都包含着这样的“捋”,因此,每一个“抱球”都是包含有或明显、或隐蔽的这种“捋”的……。
 
       显然,“引进落空”是对《王宗岳拳论》所说的“四两拨千运化良”、“人刚我柔谓之走,人背我顺谓之粘”、“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进之则愈长”等等进一步的具体解释。其中的“引进”是与敌人接触后的“牵动四两拨千斤”的开始,而“落空”是“牵动四两拨千斤”的结束,因此,“引进落空”被放在了第五句。
 
      (三)违反“引进落空”的错误说法
 
       现代太极拳界有不少违反“引进落空”的错误说法。比如:
 
       ①有的现代太极拳名家自作聪明、别出心裁地将“引进落空”改写为了“引劲落空”。如此将“引进”撇开的改动,反映其以为“引进”是多余的,似乎“引劲”更安全。其实,没有体现为“引进”的“引劲”实质上必然是主动用力的,而且,没有体现为“引进”的“引劲”要想自己不用力地使得敌人“落空”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另外,不存在“引进”的使敌人“落空”,往往是没有成功的反攻击价值的,武术擂台赛上有无数这样的实例。这种不“引进”的“引劲”也是属于王宗岳《太极拳论》所说的“多误舍近就远”。可见,将太极拳的“引进落空” 改为“引劲落空”实际上是将太极拳的“引进落空”根本抛弃了。
 
      ②不少现代太极拳名家都将“四两拨千斤”的肢体运动轨迹说成是以自己身体中轴为圆心的弧,有的现代太极拳名家甚至说要使得自己成为一个“高速转动的球体”。这种说法不仅必然反映了自己的主动,违反了“舍己从人”、“外终柔软而迎敌”、“练太极拳者不动手”等太极拳的根本,其肢体运动轨迹又是与《杨氏老谱》所说的“能如水磨催急缓”的圆心在敌人一方之弧的外形相反,也是将太极拳的“引进落空”根本抛弃掉了。
 
      ③有的现代太极拳名家绝对地认为“实脚转脚”属于正宗的太极拳,“虚脚转脚”被认为是不正宗的或是错误的,如楼膝拗步这样的拳式不认为是必须“实脚转脚”的;说太极拳“实脚转脚”是杨澄甫先生在后期最终确定的。从以上论析可见,“引进落空”是必然会形成圆心在敌人一方之弧的肢体运动轨迹的,在下肢的反映就必然是“虚脚转脚”。虽然太极拳在有机会连续进攻时也不排斥身躯与膝盖毫不后移的“实脚转脚”,然而“引进落空”之“沾粘连随”是太极拳的根本,是太极拳首要的锻炼重点,所以“虚脚转脚”必然是正宗太极拳典型的和最主要的步法,身躯与膝盖毫不后移的“实脚转脚”只能是太极拳十分次要的、很不典型的步法。
 
       由于太极拳表现为具有独立攻防过程之武术单位的拳式都是应该有“引进落空”的,所以也就必然是“虚脚转脚”的。而如楼膝拗步这样的拳式,明显属于太极拳具有完整攻防过程、开始就是反映为“引进落空”的独立武术单位,怎么可以不“虚脚转脚”呢?而所谓“‘实脚转脚’是杨澄甫先生在后期最终确定”的说法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杨澄甫先生的后期,从1930年定居上海至1936年逝世,濮冰如前辈是与杨澄甫先生接触时间最长的、自始自终的弟子,郑曼青先生几乎也是这样的弟子,然而,从现存的音像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是尤其明显的表现为“虚脚转脚”的;而自1901年至1930年的杨澄甫先生的前期主要弟子如牛春明、董英杰等先生,杨澄甫先生的亲人杨守中、杨振基先生,从现存的音像上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也是明显表现为“虚脚转脚”的。杨澄甫先生的亲属傅钟文先生从音像上可以看到尽管前脚转脚时身躯后移不明显,但转脚时膝盖有明显的后移,反映傅钟文先生练拳也是属于“虚脚转脚”的。
 
        由此可见,这种否定“虚脚转脚”的说法是错误的,错误的实质之一也是否定了太极拳的根本“引进落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