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9】

 晚晴999 2014-02-23

眩晕(美尼尔氏综合征)

[病案]毛某,,35岁。19648月住院。患者因患胃溃疡等慢性病入院治疗。住院期间于 812日晚突发头晕目眩,感觉四周景物晃动,天旋地转,动则恶心欲呕,不能起床登厕,闭目静卧,则眩晕略轻。饮食减少,小便不利。印象为美尼尔氏综合征。诊见面色略显苍白。舌质红,苔白薄而腻,脉沉而微滑。中医投以滋肾平肝之法无效。

[治则]健脾利湿。

[方药]泽泻30,白术15,川牛膝9克。服2剂后,眩晕明显减轻,小便较前增多,仍略有恶心。815日病例讨论时,有不同看法,认为眩晕之见效,非泽泻汤之作用,仍前投滋阴平肝药之效果。故又改用滋阴平肝之法,连服3,眩晕未见继续减轻。18日又改服泽泻汤1,眩晕继续见轻。19日已能自行起床登厕,已不恶心,食欲好转,二便正常。原方继服4,诸症全消。(见《中医杂志》1965年第10)

[评析]眩晕一症,在临床观察中确居虚多实少。虚证多由肝肾不足,水不涵木,-风内动所致。其发作多不剧烈,其来也渐,且常伴有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腰膝酸软,耳鸣遗精等症。实证多由痰火为患,生痰之源责之在脾,脾之健运失司,聚湿生痰,痰气交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眩晕。其发作较剧较急,多为突发,常伴有头重或恶心呕吐,或少食少寐,或小便不利。本例曾两次选用滋阴平肝之法,其效不著,改用健脾利湿之法,其效甚捷,可见只有辨证确切,才能方药对症。(马荫笃)

脑鸣

[病案]傅某,,17岁。19841123日诊。自觉头脑中有如机器转动样隆隆声响己二年余,每因用脑过度而发。曾服中西药不效。近半年来脑鸣频作,每次发作半小时至2小时,伴头晕目眩,多梦,面色萎黄,神疲乏力,不思饮食,舌质淡,脉缓。

[治则]补益心脾。

[方药]党参15,大枣15,黄芪18,白术12,茯苓12,当归12,炒枣仁12,柴胡12,龙齿30,升麻10,远志10,炙甘草3克。服2剂后,诸症明显减轻。续4剂告愈。(见《浙江中医杂志》1987年第4)

[评析]本例患者因功课繁重,劳倦过度,损伤心脾,以致气血不足,不能上荣清窍,故出现脑鸣等症。因此以补益心脾为法,仅服6剂告愈。(吕志连)

耳鸣如雷

[病案]刘某,,49,1983216日诊。双耳鸣如雷声大作,并伴有尖叫声时作,整夜难以入睡已五年。经西医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西药罔效。面黄神烦,食纳欠佳,须大声呼叫方能听清问话,耳内响声犹如机器轰鸣,时以雷声大怍,胸胁苦闷,口苦,前额胀痛,口干,舌质红苔黄,脉弦微数。

[治则]镇肝潜阳。

[方药]磁石12,龙骨12,牛膝12,硃砂1.5,牡蛎10,丹参10,茯苓10,柴胡10,地龙10,建菖蒲10,钩藤10克。7剂后,症状大减,原方迭进14,耳鸣如雷基本控制,能听清声音。因有腰痛、肢乏,上方去硃砂,加黄芪10,川芎6,陈皮6克。进10,并嘱加用磁疗,二个疗程后,已恢复到病前一年时的听力。续投六味地黄汤15剂以善其后。(见《湖南医药杂志》1983年第2)

[评析]无器质性病变之耳鸣,西医尚无特效。本案根据肝阳上亢之症状,仅投镇肝潜阳诸药,能在短期内而效。(黄宣能)

睡前剧咳

[病案]余某,,60,咳嗽十年余,白天不咳,每晚临睡前则剧烈干咳,但只需饮冷水一杯,其咳渐止,一夜安然无恙。若不喝冷水,则大咳不止,以致一夜不能安卧,诸药罔效。其脉左手弦细,右手弦滑大。

[治则]苦寒攻下逐水。

[方药]甘遂3,大戟4.5,芫花3,大枣10枚。2剂后,所苦若失。八个月后随访未复发。(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年第1)

[评析]《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证并治第十二》:“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本案十年咳嗽,可谓“咳家”,欲饮水者,津不上承也,欲饮冷而不欲热饮者,水饮久郁,郁而化热也。十枣汤中甘遂、大戟味苦性寒,芫花辛温,三药合用为苦寒攻下逐水之猛剂。水饮咳嗽,咳嗽是标,水饮是本,未得其本。徒治其标,故止咳之品用之无效也。(黄宣能)

半夜咳喘

[病案]季某,,36,一年前某夜,突然觉得气喘不得平卧,起坐咳嗽约二小时左右,吐出多量白色粘痰,至临晨4时即下床洗脸刷牙、开炉做早饭。洗嗽之后咳喘即止,一如常人。从此每天半夜咳喘必作,至临晨洗漱之后自止。初诊于厂保健室,从气管炎论治,用消炎、止咳,平喘之西药不效。转某医院查治,胸透诊断为:气管炎伴轻度肺气肿。同时经五官科检查,患者有慢性鼻炎,故认为慢性鼻炎引起的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对症治疗亦不效。后又从病发作于半夜考虑,疑为血丝虫所引起的过敏,但查血(-)。后转服中药,方药皆从宣肺化痰、降气平喘出入不效。恙延一年,实为苦恼。视患者颧红唇干,面有倦色,舌红、苔薄白,脉弦细微数、尺部弱。

[治则]补肾纳气,润肺止咳。

[方药]大熟地20,山萸肉12,淮山药12,牡丹皮10,云茯苓10,建泽泻10,五味子6,炙百部10,炙紫苑10,款冬花10,银杏肉5个。服3剂药后,患者自觉病去八成。原方续服3,一年之疾竟然获愈。(见《江苏中医杂志》1981年第1)

[评析]祖国医学对于咳嗽病的辨治是综合多方面的情况进行的,如发病的新久,咳嗽的时间、节律、声音,痰的量、色、质、味,以及其他伴随的体症。此案是在朱丹溪“半夜嗽多者,多属肾虚火浮”的理论指导下立法处方,方用七味都气丸加减而获愈。(马荫笃)

子夜哮喘

[病案]王某,,50岁。哮喘已三十余年,寒冬则作,每在子夜发生,喉中水鸡声响,咳吐白沫痰。曾服小青龙汤不效,须服氨茶硷、用喷雾剂后,方可平息,舌苔白腻,脉细滑。

[治则]温肾助阳,宣肺定喘。

[方药]熟附块9,肉桂3,淡干姜3,陈皮4.5,姜半夏9,党参9,炒白术9,茯苓9,菟丝子9,大生地9,炙甘草4.5克。7剂后,哮喘控制,上方去甘草、生地,增党参、茯苓、菟丝子量各至12,加炙黄芪、补骨脂各12,胡桃仁9,以巩固疗效。(见《陕西中医》1982年第6)

[评析]《素问·金匮真言论》:“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子时为人体阴气最盛,阳气最微之时,此患者属阳气虚弱,水湿失运上泛,为痰浊壅塞于肺,降令失职所致。故此时发病哮喘,用温阳法而效。(吕志连)

暴喘

[病案]杨某,,26岁。患喘急病已十余日,曾用中西药不效。视其双臂伏于枕头之上,胸高气促,喘息急促有声,头汗淋漓,口干,腹痛,不思饮食,大便七八日未行,尿黄赤,舌红、苔薄黄而燥,脉数有力。

[治则]清泻大肠实热。

[方药]党参15,槟榔15,黑白丑15,大黄15克。2剂后,泻下粘秽之便,肠热去,暴喘止。(见《老中医医案》,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评析]本案症系热结大肠,腑气不通,上壅气道,肺尖宣畅,肃降失职,发为暴喘。故治疗采用釜底抽薪之法,不治肺而治大肠,不平喘而通便泻热,故显效。大黄苦寒攻下,黑白丑泻下去积,槟榔豁痰行气,佐党参泻下补正。(吕志连)

麦喘

[病案]王某,,37岁。1984514日初诊。逢小麦登场脱粒季节发生哮喘,发时咳嗽多痰,喉中水鸡声,汗出气喘,坐卧不安,不思饮食。胸透无异常,服西药无效。闭门休养半月,麦收结束自行缓解。目前麦收开场,宿疾又犯,舌淡苔薄,脉虚细。

[治则]益气固表,宣肺平踹。

[方药]生黄芪20,白术10,防风10,五味子10,萦苑10,丹参10,麻黄5,地龙6,蝉蜕3克。3剂后,咳喘平息。6剂痊愈。嘱夏服六味地黄丸,冬服全鹿丸,以补肾纳气,径图其本。近二年能参加麦收劳动,未复发。(见《四川中医》1987年第4)

[评析]麦喘即小麦收割脱粒季节与之接触而发生哮喘,国内鲜见报道。本例乃肺卫气虚,腠理失固,邪气(麦尘)从口鼻、皮毛腠理入侵,导致宣降失司,气逆而喘。故以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增强人体免疫力,五味子、紫苑、麻黄、地龙、蝉蜕宣肺止咳,解痉平喘,丹参配黄芪能改善心肺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六味地黄丸、全鹿丸治肾固本。标本合治,药随证转,其病告瘳。(吕志连)

肺郁不张

[病案]黄某,,35岁。197437日就诊。一年多来,低热不退,常胸痛、气喘,咳咯黄色稠痰,胸部窒闷,呼吸困难,稍遇风寒。上症即加重。苔底白,覆薄黄苔,脉虚数。西医诊为肺不张。罹病后常年以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等治疗罔效。由于病情不断加剧,情绪极为苦闷,因而食欲锐减,致形体消瘦,精神疲惫,一直染病在家。

[治则]宣通疏散,清热化痰,解郁宣痹。

[方药]桔梗20,苏叶20,薤白20,鱼腥草30,大贝母15,黄芩15,陈皮15,细辛10,甘草10克。加水煮沸20分钟后,乘热吸入药气,一天多次。治疗五天后,胸闷窒息、胸痛、气喘之症大减,低热亦退。如此持续三个月治疗(偶尔内服少量益肺化痰活血之剂),诸症消失,低热未再发。此后即上班工作。1976年和1977年冬天偶有咳喘,仍用原方吸入,咳喘遂止。(见《福建中医药》1983年第1)

[评析]患者一年多来均以内服药治之,因后天乏源,若再投内服剂,不论效果如何,而盈杯盈碗之苦水首先戕伤胃气,不徒无益,反而害之。故改以外治法治之。外治法与内治法为同功而异途。本案为肺不张患者,肺朝百脉,而合皮毛,用吸入外治最为合度。方中鱼腥草、黄芩清肺中郁热,桔梗、陈皮,升降,脾肺中郁热随升降而解,苏叶、细辛宜散风寒,不使寒郁化热,大贝母、薤白化痰解郁宣痹,使肺之升降功能得以施展,不张之症自愈,而诸症亦自除。(黄宣能)

肿痈(肺脓疡)

[病案]邱某,,31岁。1975421日入院。患者自48日起突然感周身恶寒发热,咳嗽少痰,呼吸急促,咳引胸痛,胸闷汗出,神疲乏力,面色晦暗,口渴引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下肢微肿。舌红苔黄,脉滑数。检查:体温39.8,右肺有叩击痛,闻及哮鸣音及湿性啰音。血象:白细胞19.8×109/L(19800/立方毫米),中性86%,淋巴球13%,单核1%X线摄片:右肺第46前肋间见一约8×10厘米之块状阴影,见有液平面,诊断为肺脓疡。患者发病之初曾用中西药物及肌注链霉素无效而收住院。

[治则]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方药]桔梗15,甘草15,苡仁30,芦根30,冬瓜仁30,桃仁15,生石膏50,大黄12,板蓝根15克。服3,仍高热不退,体温达41.7℃。考虑病情严重,除服上述中药外,另用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葡萄糖、维生素C,连用六天,吐出腥臭的黄色粘液脓痰二次约半小碗,但仍高热不退。当时考虑高热不退系肺痈脓成,欲溃未溃,脓液不能外泄所致,敌原方加皂角刺10,穿山甲10,朴硝15(),山羚羊1(另炖),佛耳草煎汤代茶饮。服4剂后咳吐大量腥臭脓痰,大便解二次。此时去朴硝再服10,脓痰减少,热度下降。原方再服10,病情渐愈。X线复查:右中肺见透光区约2.5×2.5厘米,边缘清楚,属炎症吸收阶段。以后转用清燥救肺汤加皂角刺、穿山甲,再服12,患者痊愈而出院。(见《新中医》1980年第6)

[评析]外邪袭肺化热,热毒炽盛,痰瘀蕴滞,肉腐血败成脓,而为肺痈。症见持续高热,虽用中西药物治疗热度不退,但未见恶化,这是由于痈脓未溃,脓毒无法外排所致,故加重皂角刺、穿山甲,使痈肿穿溃排出,邪有出路,药后咳出大量腥臭脓痰而病情逐渐好转。因病久热甚灼阴,肉腐血败成脓,阴液内伤,故转用养阴清肺,以达热去毒净,阴液内生,肺络和调而收全功。(李祥云)

巨大肺囊肿

[病案]周某,,59岁。19801127日诊。198010月患者出现右侧胸部疼痛,咳嗽,吐稠痰,并有头昏,听力下降,纳呆等症,曾在他院应用消炎、抗结核以及中草药治疗,诸症未解,且胸背疼痛,咳嗽加重,咳吐黯红色脓痰,纳差,失眠,消瘦,倦怠无力。同年1113月在某医院作胸部x线摄片检查正位片:右侧第2前肋以上有一约10*10厘米大小的巨大透光区,其下缘有一约8厘米宽的空气液平面右侧位片位于右上略偏中后,大小与正位片所见基本相同,两肺门附近肺纹增多,其余为阴性。结合临床所见诊断为右上肺巨大囊肿。继经中西医治疗,疗效亦不佳,决定胸穿及手术治疗,患者及其家属拒绝。检查:一般情况可,胸骨右缘第三肋隆起,二便调,纳食一般,睡眠差。舌根薄黄、余白苔,质黯红,脉弦细而数。诊断为右上肺巨大囊肿。

[治则]活血化瘀,清肺化痰。

[方药]丹参10,葶苈子10(布包煎),莪术10,南沙参15,麦冬12,茯苓12,豨莶草12,苡仁30,鱼腥草30,冬瓜子30,臭牡丹30,远志6,菖蒲5,陈皮5,田三七3(冲或磨兑服)。进服37剂后,胸背胀痛减轻,咳嗽缓解,咯痰已少,黯红色痰已除,饮食增加,睡眠改善,其精神状态明显好转。继服前方。加太子参15克。至1981523日胸背胀满剧痛已除,咳嗽略痰等诸症已解,继经某医院胸部X线摄片复查报告为:“右上肺未见气泡影及液平面……右叶间胸膜影可见,双膈肌平滑,心脏大小、形态在正常范围。”继原方出入,以善其后。分别于1981731日、1982827X线摄片复查,疗效均稳定,迄今一般情况良好。(见《中医杂志》1983年第8)

[评析]巨大肺囊肿患者在肺部疾病中尚属少见。根据临床所见的咳嗽、吐痰、咯血,胸痛、呼吸气促等症,有时与肺癌患者亦颇相似,当肺囊肿继发感染后,与肺脓肿亦易于混淆,临床上必须鉴别。本案据祖国医学气滞血瘀结为肿块的理论,采用活血清热化瘀之法,取丹参、莪术、田三七之活血散结,以攻坚消块,应用南沙参,麦冬,鱼腥草、冬瓜子等,以清肺消肿,辅之以苡仁、茯苓、远志、菖蒲、葶苈子化痰镇咳,再加具有活血消炎的臭牡丹,故收到显著疗效,囊肿于治疗半年余而消失。(马荫笃)

严重呼吸困难(肺泡蛋白沉着症)

[病案]张某,,44岁。19783月因咳嗽、咯痰、胸痛、进行性呼吸困难加剧住院。患者于19773月突发高热伴咳嗽、咯痰,胸透诊为肺部感染,用青霉素、链霉素及庆大霉素等药治疗二个月,发热消退,但咳嗽、咯痰未见明显好转。咯痰呈白色泡沫状,每日十余口,胸胁经常疼痛,疲乏无力,胸闷气短,平地走路较急或上三层楼时即觉气不接续,连连作喘,食纳减少,体重减轻约15公斤。面部及手背皮肤较黑,掌纹较深,齿龈、舌上现色素沉着斑,口唇及指甲轻微发绀,杵状指。两肺可闻散在干罗音,右肺底可闻湿性罗音,左肺底偶闻湿罗音。呼吸音普遍较低。胸片示两肺中下野均有广泛片状浸润阴影,边缘模糊,以下野为多见,部分有融合,其间有腺泡状结节形,无明显肺间质纤维化及肺动脉高压的表现。痰病理检查:有大量粉染蛋白样物(PAS染色强阳性)。根据以上病情,拟诊为肺泡蛋白沉着症。410日开胸做肺活检,病理报告证实为肺泡蛋白沉着症。56日开始采用肝素、糜蛋白酶溶于生理盐水超声雾化吸入,服活血化瘀中药6,病情未见明显改善。于616日中医会诊:咳嗽,痰白粘不易咯出,两胁隐痛,胸中满闷,气短不足以息,上楼或活动稍多则气短,乏力纳差,颜面晦暗不华,唇甲青紫,二便正常,舌体胖有齿痕,舌下静脉怒张,脉沉细弦滑。

[治则]升举大气。

[方药]生黄芪25,知母10,柴胡10,升麻3,桔梗10,当归10,川芎10,丹参15,旋复花10,葶苈子10,生薏仁25,海浮石15克。服中药期间仍继续应用超声雾化吸入。6剂后,症情明显好转,饮食增加,气短减轻。因痰量同前,乃于方中加杏仁12,停用超声雾化吸入。续服30剂后,饮食增加,行路及上楼亦不觉气短,并从714日开始慢跑锻炼,以后逐步增加运动量。肺功能检查:第一秒时间肺活量由治疗前89.5%恢复到100%,氧分压由9.2kPa(69.4毫米汞柱)升至10.7kPa(80.2毫米汞柱),肺内分流由12.4%降至7.32%,生理死腔由44.2%降至26.77%。于1978727日带方出院。处方:生黄芪25,党参15,知母10,桔梗10,柴胡10,升麻3,旋复花10,黛蛤散15(布包),冬瓜子30,紫苑10,杏仁10,白前10克。随访一年,病情稳定。(见《中医杂志》1980年第5)

[评析]肺泡蛋白沉着症系一少见疾病,近似大气下陷症。张锡纯于《医学衷中参酉录》中论述颇详,认为大气即《内经》之宗气,“独名为大气者,诚以其能撑持全身,为诸气之纲领,包举肺外司呼吸之枢机,……此气一虚,呼吸即觉不利,而且肢体酸懒,精神昏愦,脑力心思,为之顿减”。本案以典型之大气下陷为主要见证,然而,胸中大气一虚,津液失却敷布,血行瘀滞不畅,故又夹痰浊与血瘀之兼症。治疗时如只看痰浊与血瘀之标,不顾大气下陷之本,病人痛苦实难消除。故拟用张氏升陷汤为主方,升举下陷之大气,复加当归、川芎、丹参通利血脉;旋复花、葶苈子降气肃肺;生薏仁、海浮石健脾化痰,力补原方之不逮。辨证明确,立方遗药精当,故收效迅速。(马荫笃)

肺胀症

[病案]贾某,,36岁。197676日诊。有慢性气管炎史,近十天来先眼睑,后脐腹,继之个身浮肿,脐下胀而不痛,按揉得暖气或欠气而稍舒,食后腹胀加剧,故拒食。大便时干时稀,小便不畅,量少色黄。周身关节酸困,天冷则症状加剧。诊时颜面晦黑,气息微弱,形体消瘦,腹胀如鼓,舌质黯红、苔薄白,脉沉细而滑。体检:体温36.4,脉搏100/,呼吸20/,血压正常。精神差,半坐卧位。桶状胸,右侧较隆起,呼吸音低,两肺底散在湿啰音,偶及哮鸣音,心尖搏动在左第5肋间锁骨中线上,心尖区Ⅱ~Ⅲ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腹部膨隆,腹围101厘米,腹壁静脉曲张明显,肝肋下5厘米。杵状指明显。X线胸片示:右上肺透亮度增强,肋间隙增宽,肺动脉段突出。心电图示,电轴右偏,右室肥大伴劳损。诊断为:1.慢性支气管炎;2.肺气肿;3.肺心病Ⅱ心衰。入院即抗感染,强心利尿,曾用过多种西药无显效。

[治则]补肾阳,升大气,化气行水。

[方药]制附子9,知母9,小茴香9,泽泻9,生黄氏15,枯梗3,升麻4.5,柴胡4.5,吴茱萸4.5,山药18,川楝子12,木香6克。12剂后病情转佳,心衰纠正,腹围降至72厘米。观察数日,病情稳定出院。(见《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78年第3)

[评析]本例证属肺胀症。其气短不足以息,腹胀,脉沉,似与张锡纯所说的人气下陷符合。患者面色晦黑,形寒肢冷,为肾阳虚惫,而小便不畅,量少色黄,为肾阳不振;命门火衰,不能蒸化而致肺气不足,膀胱气化不行,属肾阳虚衰,大气下陷。若用峻下逐水的芜花、大戟甘遂之类,则更伤肾阳,犯“虚虚”之戒,即使茯苓淡渗之品亦宜不用少用为妥。故以补肾阳、升大气、兼以化气行水,方选升陷汤合导气汤加减而奏效。(吕志连)

自发性气胸(肺痿)

[病案]任某,,48岁。1979727日诊。三个月前因剧烈劳动引起自发性气胸,经多次住院及抽气治疗,症状缓解,但胸透见“纵膈移位,肺缩小呈鸡蛋大小”和“右肺萎缩约80%”。出院后,因乘车颠簸,即见呼吸困难,颜面虚浮,气短喘息,语声低怯,咳嗽痰白,头晕心悸,胸胁闷痛,右侧尤著,神疲腰酸,不欲饮食,舌淡胖略黯、较润、苔薄白,脉沉微弱。

[治则]益气健脾,纳气归肾,开闭祛邪。

[方药]人参蛤蚧散化裁:高丽参6(兑服),蛤蚧1,杏仁10,贝母10,桑白皮15,五味子6,百部15,冬虫夏草10,紫苑10,白芥子10,半夏10,茯苓10,川朴10,代赭石15克。6剂后,前症均有好转,舌淡红苔白,脉沉有力。嘱上方再进10,症状基本消除。三诊以培土生金法,上方去高丽参、蛤蚧、白芥子、桑白皮、冬虫夏草,加黄芪15,党参15,白术15,山药15,陈皮6,甘草6,大枣5枚。服20剂调理善后。经胸片复查,除陈旧性胸膜炎遗留外,病告痊愈。随访三年未复发。(见《陕西中医》1983年第5)

[评析]本症压缩肺组织引起的肺萎缩,类属中医之肺痿。本例为肺脾两虚,肾不纳气,复感外邪,肺气郁闷。治疗中紧紧抓住肺脾肾三脏,以益肺健脾、纳气归肾法,仅服36剂而愈,且疗效巩固。(吕志连)

胸痹(房室传导阻滞)

[病案]冯某,,39岁。1975814日入院。患者于1975年受冷后感胸闷、心悸、神疲乏力、面目浮肿,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右肺上叶非典型肺炎。心电图检查:Ⅱ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枝阻滞。经抗生素、阿托品、利尿剂等治疗后肺炎吸收,浮肿消失,但心跳仍慢。心电图检查仍如前而收住院,入院后测心率38/,心律齐,心尖区Ⅱ级收缩期杂音,抗心肌抗体116,心电图检查仍同上。记波示波峰变钝,心胸比率0.44,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Ⅱ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感头晕胸闷,动则气急,手心发热。舌尖红、苔薄白,舌体胖,脉沉细迟。

[治则]补肾益气养阴。

[方药]麻黄9,党参15,生地15,熟地15,女贞子9,仙灵脾12,麦冬15,红花12,川芎15,炙黄芪15,炙甘草9,知母9克。服1剂后,心率增快,60/,复查心电图,窦性心律,Ⅱ房室传导阻滞消失,但右束枝阻滞仍存在。上方又服6,自觉症状明显减轻。原方又服20,诸证均除。复查心电图:窦性心律,Ⅱ房室传导阻滞消失,治愈。(见《辽宁中医杂志》1983年第11)

[评析]患者病起于病毒感染之后,所出现诸症系肾阴亏损,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阴不足易心悸,阴血不能上承而头晕,心气虚则胸闷乏力,动则气急,手心发热为阴虚之症,脉沉细而迟系气血不足无力推动之故。用补肾益气养阴之剂再加用麻黄促心脉;加红花、川芎活血之剂使气血易于运行。如此配伍治疗取得速效。(李祥云)

吞咽引起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病案]贾某,,32岁。于1978313日就诊。患者于十天前起,每值吞咽开水或食物,均感到一阵心悸及胸部憋闷,于吞咽结束可自行消失。发作与劳动或体位无关。发病前无上感发热史。于起病五天后到某医院就诊,曾听到早搏,但未作心电图描记,用心得宁及谷维素等内服无效。平时除睡眠欠佳外,无其他不适,以往无心血管病史,体检:一般情况良好,血压16.0/10.6kpa(120/80毫米汞柱)。舌尖红、苔薄白,平时脉濡细,吞咽时脉结代,心尖搏动及心浊音界正常。心率82/,心律齐,无杂音,肺部听诊正常。腹部及四肢均无特殊。经上述检查后即请患者吞咽食物,并同时作心脏听诊,发现每次吞咽时均可听到短程连续的快速心率,于吞咽结束时自行终止,重复吞咽又呈上述规律。次日作心电图检查:吞咽前为正常窦性心律,心率93/分;随即作吞咽时心电图描记,发现每次吞咽时均有324/分且连续房性早搏,于吞咽完毕即恢复为窦性心律。胸片、血沉、粘蛋白、血尿常规均无异常。

[治则]益气敛阴,通阳复脉。

[方药]太子参12,麦冬9,五味子4.5,桂枝6,炙甘草9,大枣5,酸枣仁9,磁石30克。服用3剂后,吞咽时心悸消失。随访两次,都作吞咽时听诊及心电图检查,均属正常心律。继续以中药随症加减治疗一个月,巩固疗效。至今未发。(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年第6)

[评析]短程房速或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可由体位改变或吞咽动作所引起,主要与迷走神经张力改变有关。本病例为年青男性,病史及体检均无其他心血管疾患,故推测亦属上述原因。本例试用生脉散及炙甘草汤加减,方中重用炙甘草,配桂枝、太子参及大枣,以通心阳,和心气,用麦冬、枣仁、五味子以养血饮阴,复加磁石、枣仁以重镇安神。药虽数味,但阴阳并济,可达到心阳通、心气和、心脉充、心阴敛而心悸,脉结代自解之目的。本例虽不能完全排除有自行痊愈之可能,但根据连续每值吞咽则心悸必发,用β阻滞剂等无效,而改用中药3剂心律恢复,当以中药取治疗效的可能为大。(黄宣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