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例】人艰当拆:少年心梗另有他因 人坚不拆奈何治疗

 看书学习198 2014-03-03
 【临床资料 】

患者,男性,16岁。反复胸痛2周。

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剧烈压榨样疼痛,持续2小时不缓解,外院心电图(ECG)示Ⅱ、Ⅲ、aVF、V7~V9导联ST段抬高,V1~V4导联ST段压低,肌钙蛋白I(cTnI) 5.72 mg/ml、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80 mg/ml,考虑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予抗血小板、抗凝、扩冠、营养心肌后症状缓解,此后无规律用药。入院当天零点再次发作胸痛,性质同前,持续12 小时不缓解,急诊就诊我院。测血压100/65 mm Hg,神志清,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公式音,心率100次/分,律齐,心尖部第一心音弱,未闻及奔马律,各瓣膜区无杂音,双下肢无水肿,外周血管无杂音。

ECG示V2~V6导联病理性Q波,Ⅰ、Ⅱ、aVL、V2~V6导联ST段抬高0.1~0.2 mv、T波倒置,动态监测心肌酶于此次发作21 小时达峰,肌酸激酶(CK)2003 U/L、CK-MB 535.8 μg/L,cTnI 82.60 μg/L,脑钠肽876 ng/L。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下段近心尖部及心尖部无运动,左心室舒张末径51 mm,单平面射血分数60%。

“结合ECG和心肌酶动态变化,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建议冠状动脉造影(CAG),但患者家属拒绝。患者年轻,追问病史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和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病因不能用常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解释。”

少年急性心梗一例

AMI病因追踪

追问病史,患者5年前因发热、皮疹、关节痛在我院就诊,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予泼尼松治疗1年后复查免疫指标阴性自行停药。

半年前诊断狼疮性肾炎,予泼尼松、环磷酰胺、羟氯喹,但患者未遵嘱服药。入院前5 日查白细胞 11.11×109/L、血红蛋白 122 g/L、血小板 414×109/L,总胆固醇 (TC)5.83 mmol/L,甘油三酯 2.49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0.75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37 mmol/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3.50 mg/L,血沉第1小时 58 mm,24 小时尿蛋白1.03 g。免疫指标阳性、补体C4降低。根据患者24小时尿蛋白>1 g、免疫指标阳性、补体减低等判断SLE处于活动期合并狼疮性肾炎,因自行未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考虑此时出现心肌梗死与SLE未能良好控制相关。

关于SLE患者冠脉血运重建治疗对远期预后的影响尚无定论。SLE基础病变决定单纯血运重建获益有限,而对免疫疾病治疗、抗动脉粥样硬化、抗栓可能对改善预后更有益。

综合上述考虑,给予患者大剂量激素(甲基泼尼松龙40 mg静脉点滴2次/日)及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0.2 g静脉注射,隔日1次),同时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β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5 mg/d起始)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起始2 mg/d),并根据血压、心率、心功能变化逐渐调整用量,另给予他汀(瑞舒伐他汀10 mg/d)强化降脂。

随诊患者胸痛未再发作,复查ECG示Ⅰ、aVL、V2~V6导联ST段较前恢复,炎症性指标包括血沉、hs-CRP、白细胞及血小板降至正常。

作者: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 方理刚 田庄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2-08-21

双学科对话

来源: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2-08-16 C03循环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 田庄

SLE是一种慢性多系统受累自身免疫性疾病,冠脉受累包括4种病理生理机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血栓形成及痉挛。冠脉粥样硬化及炎症基础上合并血栓形成/痉挛可致AMI。

该患者仅行冠脉CTA检查提示有斑块,未行血管内超声(IVUS)和病理检查,因此不能完全明确冠脉病变性质;从影像学考虑粥样斑块可能性大,发生AMI为斑块破裂伴血栓形成。

本例提示,年轻无较多传统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患者发生AMI,应积极寻找相关病因。SLE可通过多种机制致AMI,除抗动脉粥样硬化、抗栓治疗外,针对SLE治疗亦很重要。

应积极控制SLE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传统危险因素(如血压<130/80 mmHg、LDL<2.6 mmol/L,若合并肾损害、糖尿病、既往血栓栓塞史,可能需更严格控制。由于SLE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因此治疗自身疾病很关键。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 毛懿

16岁男性发生AMI,多考虑与冠状动脉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遗传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桥本氏病等非常规疾病有关。SLE累及冠脉,早期主要为冠脉炎,导致冠脉痉挛发生心绞痛等。晚期因口服激素则可出现冠脉粥样硬化合并冠脉炎等固定狭窄病变。

若SLE经治疗已经稳定,可考虑常规血运重建。该病例若能提供CAG结果,尤其是IVUS或OCT(光学相干成像)检查结果,将对其冠脉病理评估更有说服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 吕良敬 陈顺乐

“SLE患者是ACS的高危人群,随着SLE预后改善及生存期延长,CAD逐步成为SLE患者重要死因之一。”

冠状动脉病(CAD)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据统计,35~44岁的女性SLE患者中ACS的发生率高于同年龄组正常女性50倍以上。35岁以下的SLE患者中,CAD主要临床表现是ACS,其次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猝死和其他类型心绞痛。SLE累及冠脉的病理生理学存在多因性,因此诊断及合理治疗较为复杂。

SLE合并ACS患者中,冠脉炎较早发动脉粥样硬化少见,冠脉阻塞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所致,临床或血清学上疾病活动与症状性冠脉炎进展并无关联。大多死亡的SLE患者尸检可见到中重度的多灶动脉粥样硬化。

有文献报告这类患者出现AMI时冠脉造影可以正常,这可能是由于心外膜血管中的血栓自发破裂、血管痉挛或微血管血栓形成所致。目前,冠脉血栓诊断主要基于一些临床指标,分别为抗心磷脂抗体滴度上升、狼疮抗凝物、梅毒血清反应生物学假阳性及抗β2糖蛋白1 抗体阳性。既往深静脉血栓病史或其他动、静脉血栓形成的依据均可作为辅证。持续高滴度抗心磷脂抗体更有临床意义,滴度高于正常4个标准差以上的患者,在冠脉搭桥术后冠脉再堵塞的危险性可增高50%。

“应重视SLE并发CAD的早期发现及防治”

早期采取预防措施可望降低SLE患者CAD 发生率和病死率。目前已有充分证据表明,许多炎症性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但在实践中能否通过控制炎症来预防SLE发生CAD尚待明确。即使在努力控制已知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后,SLE 患者出现ACS相对危险仍高出正常人10倍。总之,SLE患者即便是儿童/绝经前女性,一旦有胸痛症状,即应采取早期预防措施。

对SLE患者应高度重视CAD无创性检查,ECG检出ST异常概率是类风湿关节炎的4 倍。约46 %的SLE患者核素显像见节段性灌注缺损,其中近一半是固定缺损,且与激素剂量、脏器受累和病程无关。由于SLE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可预测合并后者的危险性。

在治疗SLE的药物中,抗疟药(氯喹/羟基氯喹)能降低血TC水平、抑制胰岛素降解、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故常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以预防心血管事件并减少激素不良反应。在SLE合并ACS患者中,各种冠脉再通技术尚未经系统评价,且SLE患者接受外科手术较普通人危险性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其原因为这些患者一般都有多系统累及,且接受各种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的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