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故事中感悟学校管理

 文渊论教 2014-03-07

■刘辉进

在报刊杂志中读到几则故事,联想到我们的学校管理,很有启发。

学校育人应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

故事1:有一种鸟,能够飞越太平洋,需要的只是一小节树枝。在飞行中,它把树枝衔在嘴里,累了,就把那节树枝扔到水面上,然后飞落在树枝上休息一会儿;饿了,它就站在那节树枝上捕鱼;困了,它就站在那节树枝上睡觉。谁能想到,小鸟成功地飞越太平洋,靠的仅是一小节树枝!如果小鸟衔的不是树枝,而是把鸟窝、食物等旅途中所需要的用品,一股脑儿全带在身上,那小鸟还飞得起来吗?

感悟:小鸟成功飞越太平洋,靠的仅是一小节树枝,而学校管理的第一要务是育人,育什么样的人呢?应是像小鸟这样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人。因此,学校育人应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近几年来,我们在学校中大力倡导“习惯教育”,就是想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好的习惯会有助于一个人的成功,坏的习惯则会阻碍一个人的发展。比如,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我们将学习习惯分为课前学习习惯、课上学习习惯、课后学习习惯。每种习惯又可根据侧重点不同,分为基本学习习惯和拓展性学习习惯。学校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就能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上,我们提出“以礼育人”,就是“以中国优秀的礼仪文化熏陶人、塑造人”,从而实现“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人”的目标,进而“成就学生幸福、成功、快乐的人生”。

学校管理应关注教师的幸福

故事2: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谈到工作热情时,曾讲到一个石匠雕石像的故事。同样都是石匠在雕塑石像,面对“你在做什么”的问题,一个人说:“我正在凿石头,凿完这个我就可以回家了。”——这种人视工作为惩罚,在他嘴里最常抱怨的一个字就是“累”。另一个人说:“我正在做雕像,这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但是报酬很高。毕竟我有家和孩子,他们需要稳定和温饱。”——这种人视工作为负担,在他脑子里最常想的一句话就是“养家糊口”。第三个人放下锤子,骄傲地指着石雕说:“你看到了吗?我正在创造一件艺术品。”——这种人以工作为荣、以工作为乐,在他心里最常流露的一个声音就是“很有意思”。作为一名教师,工作并不仅仅是辛苦的,更是神圣的、充满乐趣的。

感悟:现在的教师普遍工作负担很重,缺乏职业的归宿感与幸福感,产生了职业倦怠感。没有教师“幸福地教”,也就无法真正实现学生“幸福地学”。因此,学校管理应关注教师的幸福。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应努力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同时,学校管理者应强调,作为教师,需要用自身积极、健康且富有活力的精神、才华及个性来支持自己的事业,构建自己的职业理想。要努力让教师认识到,从事教育工作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生活本身,进而实现个性自我与角色自我的融合统一,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在教师激励政策上,学校应坚持多元激励,因为多一个观察的角度,就会多发现教师的一些优点,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得到激励、感受成功,让所有教师追求自我成长、看到自我成长、享受自我成长的幸福。

学校激励制度应“因人而异”

故事3:某校在教师评优、考核、晋级等方面都制定了一套严格、公正的量化积分办法,每学期都能根据教师的积分对教师进行评价。量化评分的内容包括教师的出勤、工作量、教学成绩、教研成果等方面,但每次评价结束后,许多老教师的积分都非常靠后,与“优秀”无缘。于是,老教师们怨声载道,工作中出工不出力,甚至“破罐子破摔”,只盼着退休那一天早点到来。

感悟:明明是“公平”的制度,为何没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看关键还是出在“量化积分办法”上。“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初一看,量化积分办法非常公正,但细一分析,还是有失公平。原因在于老年教师相对于青年教师,有许多先天的劣势,即使开足马力、“透支生命”,积分也不可能排在年轻教师的前面。因此,学校激励制度的建设应“因人而异”。学校管理者首先应树立“人本管理”的思想,把老教师视为学校的“宝”,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然后把全体教师按年龄分为老、中、青三组,并按各组人数所占比例,分配优秀指标。再就是因人而异,制定不同的量化积分办法。这样的积分办法,既能调动老教师在教学、教研方面的积极性,又能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价值,体会到工作的乐趣。只有“夕阳无限好”,学校工作才能“齐步走”,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良好局面。(作者单位:湖北省武穴市师范附属小学明德分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