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人开凿了世界第一条人工隧道

 骑着毛驴游世界 2014-03-10

“京洛风尘远,褒斜烟雾深。”

 ——卢照邻《送粹州高参军还京》 

寻访大秦岭时,正值丁黑导演的《大秦帝国之纵横》热播。其中有一个桥段,秦君嬴驷得张仪相助,在龙门相王,要蜀国国君前来捧场。结果蜀君翻山越岭,远道而来,却带了一团蜀国泥土,言外之意是秦国在觊觎蜀国领土,秦君只能闻一下蜀国的泥土芬芳,别做非分之想。秦君嬴驷对此奇耻大辱怀恨在心,派人紧盯蜀国使团是如何进入关中的,因为在此之前,由于秦岭阻隔,关中与巴蜀难有通途往来。

后东方五国合纵伐秦,已经称王的秦惠文王(即嬴驷)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也急需开疆拓土来充实国力。彼时,巴蜀两国互殴,蜀国贡献金银财宝以安抚秦国,以免后院起火,秦国联合巴国攻打蜀国。而巴国也不甘落伍,同样进攻金银珠宝和珍贵土特产,请秦国派兵相助,灭了蜀国,分了疆土。


中国古人开凿了世界第一条人工隧道
褒斜道上的石门是世界最早的人工隧道(此石门为仿建)

 

大将司马错提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用巴蜀进贡的金银珠宝和土特产去贿赂韩国,供其粮草辎重,使其不再陈兵函谷与秦国死磕,从而让公孙衍的合纵伐秦之策再次破产。并主动请缨,带兵以助巴国灭蜀为名,翻越秦岭,先灭蜀国,后吞巴国。雄才大略的秦惠文王非常赞同司马错的建议,于是派司马错领兵去抢地盘。

此举一举两得,由于韩国的退兵,不费一兵一卒,让五国合纵分崩离析,解秦国难,又轻而易举,尽得巴蜀丰饶之地。从此,秦国版图可与楚国相抗衡,并对楚国形成北方、西南合围之势,为秦国的一统天下坚定了基础。

秦国相王时,二愣子蜀王就是从褒斜道入秦。司马错领军进巴蜀,也是从褒斜道入巴蜀。但是,彼时的褒斜道还不能称其为道,只能是翻越秦岭比较好走的深山峡谷。还好,司马错统兵前往巴蜀,只需将士自带干粮,无需运输粮草辎重,有邀请方巴国提供呢。不然,途径原始的褒斜道,悬崖深壑之中身负辎重的士兵,摔死、累死的,将比亲临战场战死的多。

这也是秦国一代名将司马错的精明之处,不愧为鬼谷子先生的学员。

 

秦国时就开通的“褒斜道”

 

中国古人开凿了世界第一条人工隧道

如今,我们只能从石门水库大坝外的河谷,依稀看到石门栈道当地遗址

 

秦国夺下巴蜀之后,却鞭长莫及,难以有效治理。东方列国亡秦之心不死,动不动就合纵,数十万各怀鬼胎的将士兵临函谷。巴蜀驻军原在秦岭那边,难以首尾呼应,搞不好还背后猛插一刀,让秦国背腹受敌。

张仪之后,鬼谷子先生的又一位学员范睢入秦为相后,向主子秦昭襄王谏言,征集工匠,沿秦岭以北的斜水河谷,翻越秦岭分水岭,再沿着秦岭以南的褒水河谷,修建褒斜道。

“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惟褒斜绾毂其口。”(《史记·货殖列传》)

于是,赫赫有名的褒斜道就这样诞生了,也的确起到加强与巴蜀往来,稳固大后方的作用。并为后来刘邦创建大汉王朝,提供了进退自如的“康庄大道”。

刘邦从“鸿门宴”死里逃生,采用张良计火烧栈道,假装龟缩汉中时,走的就是褒斜道。后来复出,以韩信“明修栈道”计,让樊哙立军令状假修的道,也是褒斜道。

褒斜道南边的褒河边,在西周末年时,曾诞生了一位美女,叫做褒姒,她体态娇美,却就是冷艳无笑。入宫侍周幽王,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周幽王为博褒姒红颜一笑,自导自演在骊山上演“烽火戏诸侯”的大型实景剧。

不曾想,这红颜一笑,却江山尽失,身死名裂。


中国古人开凿了世界第一条人工隧道

褒斜道最艰险的石门栈道遗址,深藏于石门水库正常水位百米以下

 

中国书刻艺术瑰宝——“石门十三品”

 

“巴汉空水流,褒斜惟鸟飞。”

——岑参《过梁州奉赠张尚书大夫公》

据东汉《开通褒斜道刻石》记载:“永平六年汉中郡以诏书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斜道。时作桥格(阁)六百二十三间,大桥五,为道一百二十九里,邮亭驿置徒司空,褒中县官寺并六十四所”。其中,以“火焚水激”之法开凿的石门隧道,为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隧道。

唐代褒斜道经多次修筑,设为官道,沿途便设馆驿。唐天宝十五年(755年)玄宗李隆基躲避“安史之乱”,西逃至凤翔府,南下入蜀时,走的就是褒斜道。

褒斜道全长约380公里,石门栈道,位于褒斜道的南端,汉江支流褒河的下游。虽然已淹没于石门水库蓄水大坝约百米深处,但仍旧闻名于世,引得世人争相游历抒怀。

石门栈道的闻名,不仅仅是因为它是褒斜道上最艰险的路段,即便今日观之,高山夹深谷,悬崖峭壁下河流湍急,仍让人惊魂。更是因为深藏于石门中那些珍贵的摩崖石刻,他们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在冷兵器时代,以血肉之躯开天险通途的那些无名工匠们的缔造精神的见证。


中国古人开凿了世界第一条人工隧道

石门水库为游客新修的栈道,在古栈道百米以上的水库南岸


张晓明出生于石刻拓片世家,也是1969年至1971年因建设石门水库,参与开凿石门石刻的亲历者之一。据张晓明说,东汉永平年间,以“火烧水激”的原始智慧开通石门隧道时,工匠们将开通的过程,以文字的形式刻于山崖之上。

这种史无前例的智慧创造,赋予石门栈道别具一格的人文精神和情感,也激发了自东汉以来,路过经褒斜道途径石门栈道的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他们在石门的两壁,以及褒河两岸的峭壁上,留下了大量的抒怀诗文和记事歌赋。仅石门内壁就留石刻34件,连同石门南北山崖和河石上的石刻,总数达104件。这些石刻,是珍贵的石头书,特别是汉魏石刻,属国内珍稀之物。因字刻在石壁上,故称作“品”。

修建石门水库时,遴选其中最珍贵的13件摩崖石刻,将石体整体凿下,珍藏于汉中市博物馆(即古汉台遗址),这就是赫赫有名的“石门十三品”,它们是汉代以来“书”和“刻”两者融合的最高艺术结晶,在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魂魄。


中国古人开凿了世界第一条人工隧道

秦岭古栈道遗址,栈道的立柱、横梁都插在这些人工开凿出的石坑中


建立于古汉台遗址的汉中市博物馆,是我在寻访大秦岭过程中,唯一见到大门口由全副武装的警察来服务的旅游景区,也是唯一一个在我们于凉亭处歇息时,巡逻的保安过来关心我们的景区。

如此戒备森严,不是因为那只剩一截的“汉家基”,而是因为这里陈列着被誉为“国之瑰宝”的“石门十三品”。1961年,“石门十三品”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

我想,它们不仅仅是“国之瑰宝”,更是褒斜道的魂魄,蜀道的魂魄。

站在距离褒斜道古栈道高百余米的新修栈道上,望着碧波荡漾的石门水库和两岸耸立的巍巍青山,我不禁想,那些深藏于水下百米处的石刻,是否会在长期的水压和侵蚀下,化为乌有?那清澄幽深的水面下,是否游荡着修建古石门栈道时,历险而亡的英魂?

                                                                                                                                                  (文:贾云峰/孙小荣  摄影:胡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