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雅书房,古香诗境

 相约归渡头 2014-03-17

  

文 / 图 潘小娴

 古雅书房,古香诗境

    木质吊灯,博古式书架上,摆设有各种小物件:小砚台、小弥勒佛、蜡笔小新、小葫芦……随手涂鸦的字画随意散落在书桌一角,还有一盆小酒瓶兰,盛开得绿茸茸;不远处便是功夫茶桌,桌上有不少花花绿绿的小玩意,胖乎乎的知足常乐小茶宠尤其最为可爱,墙上还挂着一幅“敲冰煮茗”的字画——这便是诗人林馥娜的书房,既古典,又风雅。

    林馥娜说,她把自己书房起名为“旷馥斋”,意思是在辽阔的人生原野上,发现诗意,淘索思想的暗香,让自己的人生充满芳香。

 

在旷野上淘索思想的暗香

    “我从小就一直很喜欢看书,也许是性格偏内向,又有向往远方的流浪冲动,这种矛盾让我选择了安静地呆着,随文字漂泊。”林馥娜说,她一开始看的是小人书,最后家里没什么书好看了,就连读小学的哥哥姐姐们的语文书和作文本也拿来看。初中时则开始到镇里的图书馆借书看,“其实很多书我也不太看得懂,但就是觉得看多一点书,对人的修养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读多点书,可以让自己有一种心智上的满足,精神上的愉悦感。”

    林馥娜笑笑说,当时她囫囵吞枣地读书,速度快得让图书馆员惊叹。“我看书,喜欢一气呵成的快感。镇里图书馆借书,一次只能借1-2本。我今天借出来2本,往往一天内就快快看完了,第二天就赶紧去还,再重新借。借多几次后,图书馆的阿姨很体贴地说,你看书看得那么快,每次就借多几本给你好了,免得你每天跑图书馆太辛苦。”

    而说到自己与诗歌的最初结缘,林馥娜说,是源于喜欢。小学时她就开始在黑板报上“发表”所谓的诗,其实就是一些懵懂的顺口溜。长大一些,因为喜欢古诗词的美感,她就开始日记里写古诗。她写古体诗时还起了个笔名叫林雨冷香,有雨中香梅的古典意境。写现代诗则比较晚,大概是2003年开始的。“我喜欢用诗歌抒怀遣意,释放心中块垒。诗歌已日渐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我人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我对诗歌,往低里说,就是一种爱好;往高里说,是一种心态满足;再往高一点说,就是对诗歌的薪火相传。”

    广东诗歌园比较活跃,每次诗歌界举办活动,作为一个诗歌的在场者和诗歌理论研究者,林馥娜都有意识地写写诗歌现场的综述。也就是在梳理“历史行进中的广东诗歌现场”的过程中,林馥娜说:“我深深地为一代代的诗人与热爱诗歌的人们孜孜地坚持诗歌理想、持续地传递着精神火种而感动。我可以把某些旷达芳馥的文学记忆留存下来。”于是,她的这些长期思考和梳理,便形成了两部书《旷野淘馥·诗歌卷》,《旷野淘馥·诗论卷》。尤其是对新时期广东诗歌创作多角度、多方位和多流派的整体考察以及着眼于对具体诗群和诗人创作风格的现象描述的《旷野淘馥·诗论卷》,更被评论家誉为是对广东新时期诗歌生态进行整体梳理的首部诗论专著。

 

古雅生活,古香诗境

     林馥娜的书房,一派古色古香。而她本人,也飘逸着一种优雅的古香诗境。

    “我喜欢古雅的东西,我喜欢汉服,甚至还在网上搜索过一些汉服的样式,想网购一套汉服来穿。我想它吸引我的地方应是在于‘优雅’,这也是它显露出诗意的原因。而在发式上,它的特点是端庄,我一直以来的两鬓扎起、长发垂腰的发型就有一点仿效的成份,有时我也想改变一下发型,但是每次改完后总是觉得不适应,最后还是回到了这个原初的样式。也许我已把这个象征性的造型内化为自己的形象了。”林馥娜说。

    喜欢古香诗境的林馥娜,自然也非常喜欢古代文人们推崇的竹子、兰花以及品茗。竹子是做人的气节,兰花是君子的品性,她曾经写过不少关于竹子与兰花的古诗。比如,有一首七言绝句《王者之香,君子之节》这样写道:“墨疏枝怀旷远,寂幽王者谷中香;虚心直节无人见,君子贤修蕴雅量。”并注说——孔子曰:“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并称兰为“王者之香”,而竹常以虚心与节操之喻见于诗词。

    她还特喜欢朋友送的那幅“敲冰煮茗”字画。“敲冰煮茗”,是说在敲破冰块拿来煮茶煮水,这是古人招待客人的一种雅事。她很喜欢这种古意,也很喜欢邀请朋友到家中喝茶,边喝茶边聊文学艺术,共度一段悠闲雅致的好时光。因为喜欢“敲冰煮茗”,她还分别以敲、冰、煮、茗这四个字,各写了一首诗,组成了一组长诗。

    而在日常生活中,林馥娜最喜欢在茶几旁边,一边喝茶,一边看书。林馥娜说,她是潮汕人,自小就爱喝茶,养成了每天喝茶的茶瘾。而书对于她来说,就像喝茶一样,也是她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每当写长作品时,我就会冲上一大杯茶,一边写一边慢慢喝;如果写短作品,就用小茶壶冲茶,边冲边喝边写,特有一种闲适的味道。”林馥娜说,朋友的画,她喜欢题古体诗;每年家里的对联,也是她自己所写的。品茗、写诗、题画,对她来说,既是一种休闲方式,也是一种诗意生活。

 古雅书房,古香诗境

【读家档案】

     林馥娜,诗人、评论家。代表著作《旷野淘馥·诗歌卷》、《旷野淘馥·诗论卷》等。她的理论被评论者誉为“首创了追寻‘审美理性’的诗歌批评方法”。作品选入《中国新诗年鉴》、《中国最佳诗歌》、《中国年度诗歌精选》等选本及“CCTV-10诗散作者及优秀作品”栏目。曾获首届广东省大沙田诗歌奖“理论奖”,首届国际潮人文学奖(2000—2012)文学评论奖,《人民文学》诗歌三等奖等多项。

 

【阅读私生活】

    潘小娴:在早年的阅读生活中,有什么书对你影响深刻的?

    林馥娜:初中时候看到的《乱世佳人》,对我的冲击很大。《乱世佳人》里的女主人翁郝思嘉,经常喜欢说那句话“不管怎么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坚强自信的郝思嘉,遭遇任何挫折,都能勇敢面对——你要相信明天,会有办法做得更好。郝思嘉的这种信念,让我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潘小娴:有没特别喜欢哪个作家的书?现在你在读的是什么书?

    林馥娜:小说,比较喜欢昆德拉的;诗歌,则喜欢里尔克的,还有希腊诗人扬尼斯·里索斯。思想随笔则喜欢桑塔格的。桑塔格是一个智信的知识分子,她的理论既感性又理性,看她的书,经常有一种心智上的满足,有一种认同感。最近我在重看桑塔格的《沉默的美学》,里面有一篇《三十年之后》,谈到她最对作家的看法:“我对作家的设想是:一个对万事万物都感兴趣的人。”我当时还在书的旁边写了一句话——“哈!我也是这样想的!”现在也还是这样的看法。

  

   潘小娴:有人说,这个时代缺乏诗性,诗歌也日渐没落。你对这个状态怎么看?

   林馥娜:这个时代就是太多人过于识时务,才会有诗性缺乏之说。诗人或多或少都有理想主义的情结,而正是因为葆有理想,而不是忙于识时务,诗意才会充盈于其胸。我相信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人们会重新追求精神上的东西。现在不少以前在学校里写诗歌的人,中间中断了没再写,现在很多人又回归写诗歌了,我哥就是其中的一个。说到底,精神上的愉悦始终是最吸引人的。

 

   潘小娴:你对网络上流行的“微诗体”是怎么看的? 

   林馥娜:微诗体,140字以内,经常拿一句话写“同题诗”,或者拿一张图,写“同图诗”。每个人写,百花齐放,这种写诗歌方式,我觉得挺好的,就像古代诗人,经常一起结伴出去玩,大家看到周围的景致,一起用诗歌唱和一下,玩得挺尽兴的。现在生活忙碌,大家没有时间,但在网上玩玩,互相以诗歌会友,也是一种交流的方式。

    “微诗体”,在微博上对诗歌写作的意义在于它广大的受众面、传播能力和即时反馈效率,不可否认,这是诗歌走近大众的好方式。当然,诗歌要从简单的感情抒发,上到精神层面上的突破,这就需要下功夫磨练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