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想家·No.9ll探寻者的足迹——蒋人初着《新时期为何出现微型诗一蒋人初诗文选》序

 我的小夜曲 2016-11-29





探寻者的足迹——蒋人初着《新时期为何出现微型诗一蒋人初诗文选》序

/敖忠



(蒋人初)


原名蒋国民,笔名田家。贵州湄潭人。中共党员。浙江大学附中肄业。1947年参加革命。历任重庆市中等专业学校党委、卫生局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重庆市结防所副所长等职。1944年在贵州《驿路》月刊发表《八月,你收获了什么》,解放后选入《中国四十年代诗选》、《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等。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微型诗·微型诗论》、《艰苦的探索》、《微型诗三百首》、《微型诗的微雕艺术》,共出版诗、文集七本。《微型诗集》获建国40周年重庆文学奖。

 

诗人蒋人初同志,1925 年出生于贵州省湄潭县,今年足足80岁了。他自幼爱好诗歌,勤奋学习, 1944年发表处女作《八月,你收获了什么》'起,迄今已在诗歌园地耕耘了整整一轮花甲。“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诗人在渐近晚年的20余载中,一直潜心于微型诗体的探索,殚精竭虑,笔耕不息,表现出一种老而弥坚、永不倦怠的顽强精神。从1976年的《列车》到2002年的《和平》,从1987 年的《微型诗观》到最近写成的《新时期为何出现微型诗体》,诗人的探索在创作和理论两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这部诗文选集,就是诗人多年辛劳结出的果实。

《新时期为何出现微型诗——蒋人初诗文选》内容颇为丰富,除去国内各诗评家有关微型诗的论评和通信之外,他自己的作品大致可分为诗作和诗论两部分。诗作部分主要是'一至三行'的微型诗,也有少数小诗和短诗,诗论部分则全是作者近10余年中,苦心探索微型诗体的理论成果。

在文学工作领域,我所关注的重点在理论批评方面。这次集中学习蒋人初同志诗文,也是从读他的诗论开始的。我觉得这些诗论的第一个显着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蒋人初同志离休以前,长期从事宣传党务工作,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他研究微型诗自有其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但他的研究却又并非从某些抽象的概念出发,而更多是凭借事实做出结论。他本人拥有微型诗创作的丰富经验,同时又广泛关注诗界同行的创作成果。因此他的关于微型诗体的一些论断,都是从众多微型诗的创作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读者从他的微型诗“三论”中就不难看出,他谈微型诗的特征、创作规律以及微型诗的风格等等,无一不是既联系自己的诗作,又列举各地微型诗人的作品,以之作为研究的支撑,这就增加了论述的说服力与可信度,避免了某些学院派理论批评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通病。

蒋人初同志诗论的第二个特点,是注意把文学现象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来考察。他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微型诗创作,80年代后期开始微型诗理论探索,1987年写成《微型诗观》,1988年出版我国第一本《微型诗集》,'微型诗'之名从此确立。其首创之功为诗界所公认。此后,“微型诗潮”波及海内外,数年之中,诗家蜂起,佳作迭出,蔚为大观。对于微型诗的来龙去脉,蒋人初同志诗论中多有论述。微型诗体为什么会在上世纪末期出现?他的回答是时代使然。20世纪后期,世界范围内的高科技革命推动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深入探索,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出现腾飞,生产与生活的节奏也大大加快了,这种伟大的变革必然在社会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得到反映,必然导致人们产生新的审美需求。微型诗体作为“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枝新花”(贺敬之语)就在这种背景下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建构应时而生了。这就是蒋人初对“新时期为何出现微型诗体”的基本答案。这个解释无疑充满历史唯物主义精神。《文心雕龙?时序》:“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此之谓也。

蒋人初同志对微型诗理论的探索,是不断开拓,不断深化的,这便构成了他的诗论的第三个特点。他的微型诗论的构建有一个发展过程,试看他作于1987年的《微型诗观》,那不过是对微型诗创作宗旨,微型诗外在形式的某些粗浅认识;但到后来的微型诗“三论”,《微型诗的结构》、《微型诗的创作规律》、《微型诗的微雕艺术》等等,就不仅涉及微型诗的诗行建构、结构技巧、语词排列等外在因素;而且深入到微型诗的性质特征、美学原则、创作规律等内在本质要求,领域拓宽了,认识也加深了。读者从他的诗论中可以看到一种情形,就是对于某些问题的反复探究,反复谈论。乍看起来,这难免使人觉得重复,其实作者对于某些问题的反复推敲并非简单重复,而是在重复论证中有所升华和提高。人们对于真理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可以完成。蒋人初同志对微型诗的界定、对微型诗'三微'特征的把握等等,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这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

蒋人初本质上是一位诗人,他的理论探索往往是按照诗人的思维习惯来展开的。因此,诗论的文字表述有时难免不尽周密。在理论家们看来,这自然是一种缺点,但若以诗人眼光观之,也许问题并不出。蒋人初同志微型诗探索的更大成就,应该说还是表现在创作上.经作者严格筛选而进入这本诗文集的200余首微型诗,我以为基本上都达到了诗人自己制定的三个“更精”的标准。例如《列车》:“拖着乌云滚滚的雷电/在颤栗的原野/长鸣……” (1976);《北泉闭口石狮》:“面对是是非非/你却缄默/无语”(1980);《小草》:“悄悄地爬到窗前/染绿 了—/我的心坎”(1983);《暗礁》:“一场可怕的阴谋/在水中——,酝酿”(1984);《夜》:'上半夜诞生星星/下半夜孕育太阳'(1987);《非洲》:“冒险家的乐园/长出串串/愤怒的葡萄”(1988);《路》:“暴风雨中站起来的历史”(1994);《夔门》:“吞千层白浪/吐万里波涛/锁一江烟雨:(1997);《老人(之二)》:“脚累了,影弯了,眼亮了”(1999);《和平》:“在母亲微笑中开花/在孩子眼睛里结果”(2002)。我按写作时间顺序举出这10 ,供读者借一斑以窥全豹,即使从这有限的10来首中,读者亦,可于欣赏其微雕美的同时,俯仰祖国河山,领悟生活哲理,观测时代风云,感受诗人或欣喜或愤怒或谴责或讴歌的种种激情。

诗人梁上泉赞微型诗曰:“型微意不微,句句须精萃,一二三行中,大能容万类。”诚哉斯言!蒋老是肩负着建构一种新的诗体,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助力的重任,进行微型诗探索的。现在这种探索已然收到丰硕的成果,赢得广泛的认同。我由此获得一种意象:

探索者负重远行

留一串深长的

脚印

愿人初同志诗心不老,体笔长健!姑为序。

 

2005年金秋于重庆教育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