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的方法和路径

 亭溪秋实 2014-03-24

 

 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的方法和路径

           杨 勇

摘要:河北省启动“双有效”教学研究,把“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两个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对象关联起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探索。推进“双有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坚持三大策略: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教学相长;关注三个环节:自学,讨论,引导;提倡三个还给:把学习权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三个转变:转变过去教学就是“教”的旧观念,转变把上课仅仅当成知识传递的旧观点,转变过去“学”就是学习知识和知识第一的旧理念。

关键词:有效教学;有效学习;策略;实践

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诉求,在我国提出并研究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提出的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基础教育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正确选择。

关于有效教学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没有定论。一种是从经济学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来确定,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另一种是从教学行为的结果来界定,所谓“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也有学者从教学的有效性与学习的有效性结合点进行定义: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我们认为,把有效教学确定为整合“教师教”的有效性与“学生学”的有效性比较中肯。

2009年,河北省启动了“双有效”(“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教学研究。当年,河北省教科所开展的“县域基础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实验项目”研究,又将“双有效”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2010年,“基础教育阶段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五年的研究与推广,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双有效”的方法和路径日益清晰和明确。

一、“有效教学”“有效学习”的含义及其关系

(一)关于“有效教学”

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有效教学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我国古代教育早就包含着有效性教学的要求,孔子主张教学要“举一反三”,《学记》中有“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在西方,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有效教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是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他指出:“最优化不是什么特别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在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教师对教育过程的一种目标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的、有科学根据的一种选择(而不是自发的、偶然的选择),是最好的、最适于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和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方案。”

我们认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课堂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教学理念,它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有效教学”有三层含义。一是有效果,指教师课堂教学中完成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落实了学科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又指完成学校教育任务和目标。二是有效率,指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和方法等方面获得更多的发展。三是有价值,指对“有效”所作的价值判断,即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基础,为终身学习和生活做准备。有效教学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前提,与单纯强调教学的有效性不同。有效果的教学不一定是有效教学,如大量机械重复的训练对掌握知识有效,但不是我们所讲的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讲求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而不是包办。教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有效教学,学生是主人,教师是教学情景的创设者、引导者、合作者。

(二)关于“有效学习”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有效学习”的研究还不多。文喆先生撰写的《改进教师工作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文章,虽涉及有效学习,但其主要内容是从教师的角色、地位和态度论述教师的工作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并没有把“有效学习”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来对待。

为什么同样的教师、同样的条件、同样的时间,有的学生学习就好,有的学习就差?除去教师等其他客观因素外,还取决于学生自身,也就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不一样所导致的。因此,研究有效学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们认为,“有效学习”是指学生积极参与并高效率地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和培养情感,在多方面取得进步的学习活动。它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习效益和发展进步的程度,标志是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具有丰富的情感。所谓有效学习,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求和感知,学生越主动效果越好,这个过程越短、花费的时间越少就越有效。

(三)“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的关系

“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是教学的两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把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结合起来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如下两方面考虑的。一方面,是因为教师与学生是教学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教学与学习本身就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所以,研究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具有不可分割性。另一方面,有效学习是为了促进学生在能力、习惯和情感多方面获得较快发展,比有效教学更加具有教育的终极目的性。从这个角度来讲,有效教学应当服务于有效学习。一定意义上讲,学习时间还要远远多于教学的时间,研究有效学习更为现实所需要。

国外一项研究提出的有效教学的标准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以促进学习;②语言发展——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提高学习者的素质;③学习背景化——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④挑战性的活动——教学生复杂的思维技能,通过思维挑战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⑤教学对话——通过对话进行教学。从这些标准中,我们不难发现,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是关联在一起,并行不悖的,这也是本课题研究为什么要从“双有效”人手展开。将这样两个对象放在一起研究,本身也就具有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价值。

二、实施“双有效”要坚持三大策略

“双有效”改革旨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发展为前提和目的,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和学习效果。要全面理解“双有效”,反对以提高教学效益为幌子通过高强度的机械训练来提高学习效果的错误做法。借鉴国内外基础教育领域的先进思想、理论和做法,结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实施“双有效”应坚持以下三大策略。

(一)树立“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学理念,以学定教

“教”和“学”既相互独立又辩证统一。教师必须系统地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动机水平为前提,着眼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科学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设计教学环节、形成教学方案。要准确把握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和可能存在的疑难问题,根据教学与学习的规律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以学定教有两个原则:一是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基础,是从备课角度来说的;二是教学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是从教学过程来说的。

现代教学论认为,培养具有个性的创造性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过程与人的发展过程是密不可分的。杜威在他的教学方法中,强调学生的心理发展依赖于参与共同活动。“双有效”,作为教学改革的新观念,认为教学中的任何教学策略的实施都应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相适应,教师必须科学地诊断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因此,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以“学”而定。有效课堂教学需要教学双方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尤其需要学生发挥其学习潜力。如果视学生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片面加大知识传授的总量,以此作为学生学习收获的增值途径,必定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更谈不上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先学后教

教师与学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牢固树立学生第一的教学思想。研究表明,人类从一出生就具有学习能力,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知识的积累,其学习能力日益增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合理利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根据学生差异,选定适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主动学习、自我促进、自我反思,把传统的“讲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学堂”。教师的主导性表现在对学生疑问的指导、讲解、分析。教师要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与同伴分享智慧、讨论质疑、生成能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学习也一样,学习要靠学生自己不断努力。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才能得到发展。学习的本质属性是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教师的职责。有效学习必然是自主学习,有效教学策略也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策略。

先学后教就是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成长。总之,学生通过自学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讲,突出学生责任感与自主性,教师讲授的应该是那些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和不能通过自学来掌握的知识。有些学校探索了学案做法,对引导学生学习很有帮助,但要防止把导学案变成“问题案”或“作业案”。课堂教学必须讲究导学艺术,通过教师恰当、适宜的指导来促进学生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养成、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发展等。这里应注意,要正确理解先学后教,不能机械理解,有时是先学后教,也可以是先教后学。要做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

要研究影响学生学习的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包括学生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学校和教师的影响,其中教师的教学策略是学生学习内化过程的催化剂。同时必须强调,教学策略的研究又直接受到学习可能性的内在因素制约。其内在因素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学习技巧、学习速度、自我检测等;思维的发展、感知和理解教材、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学习态度、学习意志与毅力等;生理性要素,如对学习时间节律的偏爱,对视、听、动感知通道的偏爱等。上述因素在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各要素之间,以及组成每个因素的各种成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通过定量的相关分析法区分出最本质的、最占优势的成分,这些都是教师确定其教学策略的重要参考。因此,教师不仅要研究学生学习的现象本身,而且要对与此有关的学生本身进行综合研究。也就是说,不但要从教育学的观点,还要从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的观点来加以研究;不但要定性描述,还要定量分析,以二者相互结合的方法加以研究。

(三)通过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教学相长

科学理解和认识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推进“双有效”。从教育发展的历史看,历次成功的教学改革都是通过形式的变革来推动教学改革的。要借鉴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和做法,教中有学、学中有教、少教多学,通过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来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学习组织形式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因此,要大胆推进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服务于内容,切忌以形害义,流于形式。比如,分组学习不是所有学科都适用的,就是一个学科,也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所以,推进形式的变革,要根据学科、内容、学生而定,不能生搬硬套。

三、实施“双有效”要关注三个关键环节

(一)自学习环节

自学环节,就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的环节,活动形式有阅读、讲演、操作、笔记等,关键是学生要积极思维和独立思考。自学有三种形式,一是接受性的自学活动,即自学教材、教辅等,获得知识;二是生成性的自学活动,即在新知识的背景中,或凸显知识本质特点的情境中,自主建构新知识;三是创新性的自学活动,即由思维的拓展延伸、知识的迁移形成新的认识。自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一放了之,它有两个基本要义:一是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是主动学习,不是被动学习;二是强调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包括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不是单纯地以学习记忆了多少知识为唯一目标。在这个环节,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防止过去出现的“学生放了羊、教师靠门框”现象发生。

(二)讨论环节

当我们以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时,课堂讨论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教师通过讨论这个环节来推动合作学习。如何让讨论更有效呢?首先,改变学习观念,主要改变上课就是听教师讲、记笔记、做习题的观念。学习知识,特别是理解和掌握知识必须依靠学生自己积极的思维实践活动,是别人不能替代的。其次,把讨论引向深入。组织讨论时,要从学生思维能力的实际出发,逐步使讨论深入展开。最后,要把握有效的讨论的三个层次。一是有问即答,开始时只是简单的问答,教师根据学习要求提出明确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二是扩充问答,即学生不仅能回答教师的问题,而且能扩充,产生新的问题或新的答案。三是质疑深化,即围绕一个较大的、内涵丰富的问题,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思路,自由发表见解,相互启发,生成知识提高能力。在这个环节,教师要把握好议论的时机和议论内容的深浅。

(三)引导环节

在引导环节,教师需运用解惑、点拨、提示的方法发挥引导作用。要充分认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实践表明,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实现有意义的、有质量的、有效率的自学。所以,教师要创设合适的情境,根据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或是进行启发性的描述,或对有关问题的前景进行生动的描述,或列举一些矛盾的现象,或故意提出有违科学常理的结论,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经验和能力。在这个环节,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四、实施“双有效”要提倡“三个还给”

(一)把学习权还给学生

把学习权还给学生,是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简单的填鸭式的教学。教师是学习过程的次要方面,要起到指导、辅助、陪伴、倾听、服务等作用。那种只顾自己讲得痛快,“目中无人”,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心理发展水平的教学,教师讲得再流畅、再熟练,其课堂也是失败的,教学效果也不会好。在这样的课堂,学生只是容器。教师的教应当以学生的学为基础和条件,以学生学习能力的增长为目的,这是“双有效”背景下,对教学过程的实质性把握。

(二)把时间还给学生

把时间还给学生,同时要强调的是,无论到什么时候课堂教学都不会取消教师的教授。但仅就一堂课来说,教师可以少讲、或不讲,就可以实现既定教学目标。一个成功的教师就是从多讲到少讲或不讲成长起来的。节省的时间干什么?让学生自学或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所以,在课堂上,应该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时间配置向学生倾斜,学生学的时间要大于教师教的时间。需要强调的是,教学时间安排要合理,同样是属于学生的时间,自学、讨论、展示、检测、练习,以及课外活动,都要合理安排,其长短、先后都要以有利于学生学会、会学和乐学为指向。不管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都要给予合适的时间。按照统筹学的要求,通过立体化的整体设计,提高学习效率,拓展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三)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毋庸置疑,同样的学习压力,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动机不同,其对压力的认识和感受就会不同。学习越主动,学习效果就越好。主动学习包括自主选择、积极参与等表现形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权,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尊重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一是要求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贯通所学知识,掌握学习策略;二是教育学生遇到问题要独立地完成和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培养学习的问题意识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

五、实施“双有效”要实现“三个转变”

第一,转变过去教学就是“教”的旧观念。学堂不是“教”堂,学校不是“教”校,这是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来的观点。我们今天在“双有效”的改革背景下,重新认识这一点,就是要在教学关系上摆正师生的位置,还教育以本来面目。教是为了学,教中有学,教中寓学,学生是主动的,是学习的主体。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学是开放的,不像过去我们划定一个大纲不能突破。在知识爆炸、其总量呈几何式增长的今天,只有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手段,拓展学习渠道,才能适应这个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社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有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特长,教师不研究不重视这一点,教学效果就不会好,甚至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厌学。

第二,转变把上课仅仅当成传递知识的旧观点。上课就是知识传递,这种落后观点在一些人的头脑中和教学实践中还存在。在这种认识下,教育的有效性被理解为“多”学、学“多”,获取更多的知识成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这种观念背离了教育的本质要求。如前所述,“双有效”不仅指有效率、有效益,更强调有价值,合乎素质教育、合乎人的成长规律的教育价值。我们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增加,学习知识越来越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为关键的是要学会学习,获得身心全方位的发展,同时教师也得到专业发展,享受职业的快乐。“双有效”必须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上课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掌握方法的过程,也是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的过程,还是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第三,转变“学”就是学习知识和知识第一的旧理念。过去我们讲“因材施教”,对好学生的传统做法就是让他们多学一点、学深一点、学早一点。这在今天看来是对教育功能的窄化。首先,在知识迅猛增长的今天,知识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展,新兴行业和领域不断涌现。知识的学习不可能穷尽。其次,能力培养是当今学校教育的重心,也是社会对人才的诉求。在现代社会,知识已经让位于能力。一个人缺乏应用知识的能力,纵有再多的知识也一事无成。再次,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无数事例证明,情商往往是成功的主要因素。学校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地方,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牢记这一点。

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的研究,是当前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课题。如何在定性的基础上加大定量研究的力度,如何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升华,如何在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和模式上进一步大胆突破,是本研究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14.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