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的意义(一)

 wzy-wzy 2014-03-29

 一、生活的意

 

 

人类产生的原因与存在意义是什么?人的生活目的与规律是什么?这是我们认识生活的基本问题。

研究与观察发现,生命体都有一种对变化作出反应的本能,这是由于在原始、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变化意味着危机与机遇,把握机遇、回避危险是生命体存在的基本要求,并在应对变化的激励中获得进化。

英国研究人员在用脑部扫描仪测量血流时发现,当实验对象在受到控制的实验中选择了与众不同的物体时,一个被称为腹侧纹状体的脑部区域会变得更加积极,并通过释放令人兴奋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参与脑部的奖赏。

科学家认为,存在这一古老的奖赏、激励机制表明,体验未知事物具有一种进化上的优势,也是生命体进化与人类产生、发展的原因。

人类是生命体应对环境的有效反应中获得激励与进化而成:从最初的生命体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是生存的本能反应,到发展为动物积极应对变化来获得满足,再进化为人类为获得满足而寻找与创造变化,并形成以体验变化、享受不同为目的的生活,这也是人类产生、发展与生活的本质。

因而我们说生活是一种感受,而给人感受的是不同与变化给人的刺激。显然没有变化与不同,人的意识就不会产生,人的情感也就不会形成,生活的意义也就无从谈起。相反不能对变化作出反应也就是不正常的、病态的,如自闭症、神经病等,其生活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人类产生于大自然的一种神秘激励机制,并依赖于这种机制生活与发展,这就让我们产生一个疑问,即人类是在一种在大自作用下产生的特殊物种,以其本身能力能探索出世界的奥秘吗?或者,人类为获得满足感而持续追求变化,必将无至境地改变世界意味着什么?难道人类有种宇宙使命感?或者我们的存在仅仅是被一种大自然的奇妙现象所奴役的结果,改变有无可能与必要?

万物都存在稳定的要求与运行机制,生命体的产生似乎也是这种要求与运行机制的结果,即对变化作出反应能获得生存的更多机会,而对变化体验的激励体现出人类追求稳定与永恒存在的能动性,即以创新与探索来适应可能的环境变化、或者为环境恶化作出预期的反应。

即然生命的本质是应对变化、追求不同事物的体验,因而生活就仅仅是一个过程与形式,人的各种行为也就不难得到解释。

如安全的需要,是人们为了延长生命以获得更多的新事物享受;人们对地位与财富的追求,是为了得到更多变化体验的保障与机会;生活需要交流,就是从交流的动作、语言中感受变化、传递的不同;而交换就更明确了,那就是互通有无;我们组成家庭与参与社会,可理解为了获得持续生活体验的平台与基础;而知识与技术在于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与手段;或者我们所说的追求,也就可理解为对特定意义的创新与较高水平的生活形式体验等。

我们常说人有好奇与娱乐的本能,所谓好奇,就是人们为感受变化而探索与创新;所谓娱乐,无非是人们以各种形式制造变化为乐趣,它们都是人们追求变化、以不同为生活目的的表现,并由此产生了游戏、聊天、艺术与科学等生活形式。

对于追求变化的激励,我们也不难从发展与环境资源、文化制度的关系中看到其存在的意义与要求。

人类发展表现为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与利用产生更多、更高的要求。于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越丰富、种类越多,则人们可开发、利用资源的机会就越多,人类在探索与发展中也就能得到更有效的激励,并由此促进人与社会的较快发展。反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物质资源越贫瘠,人们发展可利用的物质资源越少,其发展的潜力与激励就越小。

历史事实就是这样,最早的古文明无一不是建立在一个具有肥沃土地资源与获得良好发展的农业生活环境之上的,而工业社会发展则主要取决于便宜的交通与矿产的丰富。相反,在地球边缘的地区,如沙漠、极地与热带密林,由于这些地方不具有适宜生产与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肥沃土地、资源与气候交通条件,故其社会的进步就极困难,从而至今仍有人在这些土地上过着狩猎与采集的生活。

这种对追求变化与发展的激励意义也反应在社会生活中,即当生活资源、如财富与地位更多地用于激励人的勤劳、道德行为与探索精神,且社会表现出平等与自由、公开与公证,则发展就能获得有效的进行,而当生活资源消耗于腐败与奢侈等,并表现出权力与等级文化,则就不利于人类的发展进步,这也是我们强调发展的制度与文化建设的意义。

同样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也需要一个成长的激励,那就是在他应对新的事物与环境中获得成绩与成长的过程中要给予鼓励和奖尝。当然,若一个人能从学习与成长中体会到乐趣与意义,这种激励就更为有效。

因此,人与社会的存在、发展都深刻地体现出一个激励人们应对变化与探索创新的机制,没有变化与激励,那就只有痛苦与消亡,而激励人们应对变化、探索与创新不仅是大自然的规律,也是人类的基本精神。

对于生活的意义,从传统与表面的理解是对当时生活需要的满足,于是象传宗接代、丰衣足食与安居乐业就是农业社会人们的生活目的与意义,工业社会则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与地位。而现在,我们感觉到了一个基本的、普遍而抽象的生活意义,那就是幸福。

什么是幸福,人们应如何获得更多的幸福,并保障生产与社会的发展能有效地增进每个人、每代人的幸福,这就需要从生命的本质与生活的基本要求上去理解,那就是人们的需要能获得持续、稳定与平等的需要满足。

人的需要可归结为两种:一是机械与周期性生理活动所形成的生存需要,其特点是稳定性与重复性。如饥饿会产生对食物的充饥需要,而在一段时间的消化后又会再次产生饥饿感,如此重复;人脑需要周期性的工作、娱乐与休息,是一种不断重复与循环过程等。

二是人的情感表现出对变化的感受需要,这首先是对物质变化的感官刺激,如对各种环境与物质的体验等。其次是理解,理解是对感官感受的进一步认识,如对经历的总结、对事物抽象意义的感悟等,是在相对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用更多的时间去发现意义的过程。

当然,重复行为是为了生存,如不断重复的充饥、休息等,而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感受新事物,否则重复性生活就没有意义,这也是人们对重复与平淡没有兴趣的原因。

对于人类重复性生活的意义我们也可理解为是生活的代价,如人们不会因为能说话而感到幸福,但会为不能说话而失去表达与交流的机会而痛苦。同时,重复性生活也是为了避免疾病、饥饿与死亡等所带来的生理痛苦。

从本质上讲,机械与重复性生活是人类的本能行为,就象植物会不断吸收水份与营养来生长一样,是一切动物最简单、生命得以存在的基本与普遍形式,也是人类没有感觉、不需要感受与不愿感受的行为,而对不同事物的感官与理解才是生活的意义所在。

反过来想,假设习以为常的生活也能给人满足,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是很幸福的了,因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现在的生活内容已经很丰富了,这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

更为严重的是,假设人人都能从现有的生活中获得很大的满足了,就不会去追求创新与变化,甚至不需要有发展变化了,这简值不可思义,因为不进则退是物种存在的大自然法则。

一新颖事物给人的感官与理解都是相对一定时间而言的,或者说一事物的新颖性是随人们对它的感受而逐步递减的,即不断的感受会使一新的生活变成习惯与平淡,人的情感会逐步变得麻木而失去感觉,尽管有些事物对人的刺激会很大,带给人的兴奋时间很长,如一个穷人突然获得显眼的财富与地位等,但终久会趋于平静与平淡。

于是人们要想获得更多、持续与稳定的不同生活体验,就必须不断有新事物的产生,有持续的生活变化供人们感官与理解。显然,若生活的环境相对稳定,人的能力停止不前,新事物产生的代价将会逐步增加,生活的无聊就难免。但这并不排除一些人能在固定的生活环境中渡过一生。

感官是人类对物质刺激的一种本能反应,常常是不需要人们付出代价的,但能给人带来感官享受的物质却很有限。而理解是人们对感官与现有生活作进一步抽象认识的过程,也是代价付出的行为,但内容丰富而潜力巨大。

如我们到一地方吃饭,饭的样式、味道与品种的不同很容易被我们感观到,甚至难以回避,但这些内容也很有限。而对当地食物的营养理解与饮食文化的认识就要复杂得多、也丰富得多,并需要人们付出很多时间与很大的精力。

当一个人可选择的生活内容有限,且把情感停留在直接的感观享受上,是会很快感到空虚与无聊的,因为人与人类对物质的感官能力与消费速度远大于其供给的能力与速度,以感观的变化来获得生活的满足肯定是不稳定的,且这不利于人的情感与思想发展。

如玩具多固然可让小孩获得很好感观享受并在同伴的炫耀中获得精神满足。但是,当小孩很容易获得各种玩具而又缺少引导与交流,则小孩很容易停溜在毫无目的与意义的各种感官享受中,对一定玩具所产生的新鲜感会很快消失, 最终有限的玩具只会令他失望与无聊,同时性格还会因缺少思想与情感培养而变得脆弱而冲动。

相反,小孩能在大人的引导下有目的的玩耍玩具,能从中提出问题,能从同伴的玩耍与交流中获更多的乐趣与启发,能在玩耍中产生更广泛追求,则小孩在同样的玩具中获得的享受与意义就会很丰富与充实,且对其成长也很有利。

同样在人类生活中,尽管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当我们仅仅注重其设计性能与数量,很快就会感到单调与烦躁,并在物质的无情竟争中对生活的道德与质量造成伤害。而当我们能从物质生活中找到生产文化、消费的艺术与人文精神,如把它变成共享、行善与发展的内容,则人们从中获得的乐趣与意义就丰富多了,生活的效率与质量也由此得到提升。

理解不仅仅是寻找与发现,它还强调抽象的“创新”。如理发时相互交流,探索与赋予各种发形的意义,就会很有趣。又如在农业社会的追求诗情画意,在于其农业社会的变化相对有限,于是人们强调“境由心生,自娱自乐。

总的来说,人人都能从生活对象中寻找、发现其各自不同的生活意义,都能从丰富的、代价较低的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需要的生活,因为新事物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它比人们所想象的要丰富得多,只要人们有正常的情感与积极的生活态度,就能获得相应的幸福感受。

生活的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关健是人们去感受到没有,以及你能感受多少。象吃饭,尽管我们天天在重复这种表面相同的生活,但内容与情感在不断变化而会导致新的感受,如吃的味道、样式与环境的不同体会,或者仅仅因一时的心情与兴致而感觉不同,或者因知识进步与思想变化而产生新的理解等。

由于生命的有限,于是人们首先是从可感官与给人强烈刺激的物质生活开始,这样获得享受最容易、也最经济。然后人们开始寻找、理解一些日常、间接与隐蔽的生活事物,由于这种寻找与发现对人的行为有要求,故构成厌倦与代价,且人们从中获得的享受与行为经济性是逐步递减的,即收益递减而付出递增,至到时间安排完为止。

不过,相对于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人的生活时间是很有限的,故人们往往在任何时候与任何情况下都能找到些有意义的生活。

我们可把人们获得感受的途径分为两种:一是从公认与有限的资源、即财富与地位中获得;二是从习以为常的个性生活中、从丰富的自然环境与人们之间的交流、交往中获得。

显然从财富与地位中获得享受似乎是艰辛的,因为这种生活资源有限、竟争激烈,而在日常生活中获得享受就容易而丰富得多,机会平等得多。

一个人不管环境与地位如何,可体验的生活内容都是很丰富的,因为环境在变、人的能力与情感在变,只要我们留意身边的这些变化,注意交流与交往,都能乐趣无穷。

人们根据生活水平与形式是无法评估他人的幸福的,更不会存在一个公认、可用来恒量他人幸福大小程度的技术标准,因为人们不能对各自抽象的生活意义进行比较。

一个富翁,可能是一百万才能使其感兴趣,即一百万才能构成他有意义的生活。而对于一个穷人来说,一百元钱就成了他的追求。于是富翁从一百万中获得的享受与穷人从这百元中找到了的生活意义与乐趣相当,而穷人获得百元钱可能比富翁获得百万容易,也就是说穷人获得幸福的能力与机会并不小于富翁。

因此,在生活中处于贫穷而地位低下的人来说、或者对于一个落后社会的人来说,虽然其生活水平低下、可供选择的生活内容很少,但每一较少的变化、那怕是些在我们看来是微小的与极平淡的,如吃上一次饱的、丰盛的饭,上一次集市,买点日用品或者家畜产仔等,都能给他们带来较大幸福,从而其较差的生活环境并不意味着生活幸福感低。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人不管他是农民还是工人;也不管它是一个穷人还是富人,他们都在为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忙碌着,为不同生活追求的成功与失败而感到幸福与痛苦。

因而尽管有的人更幸运,能更大范围地改变生活与环境,能实现有目共睹的社会地位与财富,能在更长期地生活得轰轰烈烈,但最终都可能会过一种稳定与平淡”的生活,特别是在竟争及反复博奕”后人人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特有的“日常”生活。

于是不管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与财富水平如何,也不管其作什么工作,只要他们长期重复与习惯于自己的“日常”生活,那么他们的幸福感就与其地位、收入等表面不同的生活无太大的关系,而更多地取决于他个人的情感、心态与人际关系,而这决不象财富与地位那样存在两极分化,即富者更富,穷者更穷。

这也就是一种无形的手将人的生活推向平淡与平等中,因而,“平淡”与“简单”的生活是人们最终必然面对的现实,不承认这个现实,不能平静的面对这个现实,就是自寻烦脑。

或者,人类轰轰烈烈的工业化生活也是一种暂时的精彩而最终会趋于平静与平淡,这不仅是因为物质生产与技术发展带来了太多的疑问,更因为我们已开始感觉到了自然、和谐与稳定的意义与乐趣,体会到情感与思想的价值,科学与技术的精神,这时生活的意义与乐趣就更多地取决于人的情感与思想,而不是形式与数量化的权力与财富。摘自生活学原理。生活的意义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