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闲话研究 039 老娘舅摆句闲话 — 梅玺阁之幸福生活

 江苏常熟老李 2014-04-06

  车子被人撞了一下,对方倒也通情达理,认了全责。由于要保险公司赔钱,因此要找个见证,于是我说“搿么,阿拉叫老娘舅来?”,对方说“看来嚡只好叫老娘舅唻”。在等待的时候,小女就缠着我问,为啥要把“舅公公”找来,因为我的“娘舅”就是她的“舅公公”,一席话,把我和肇事者说得哈哈大笑。

  “老娘舅”在上海话中是另有其义的,“娘舅”就是“舅舅”,突出“娘”字,说明是“娘”方面的亲眷,正如“爷叔”是“爷”方面的一样。

  江南是个男女颇平等的地方,至少娘家亲眷的地位就不低,特别是“娘舅”,但凡家中发生争吵、矛盾,无法解决之时,就要请人出面调停,这娘舅就是第一人选。

  细细想来,请娘舅来,是有道理的,譬如三个倪子分家吵相骂,吵得不可开交。父母解劝不了,因为倪子们不“买账”都说父母“偏心;伯伯、叔叔也不行,因为他们都有利害关系,他们自己与父亲的鸡毛蒜皮还未曾了结呢。总得有人出面吧?村长?族长?他们倒是能够做到客观公正,可是他们又不了解实情。家中的下人?既了解情况,又没有利害关系,却没有地位,说话没有份量。唯一能够胜任的,恐怕只有“娘舅”了。首先他是长辈,有地位说话;其次,他是娘面上的亲眷,本身不参与到财产的分割上,没有私心(至少表面上没有);最后,娘舅是看着他们长大的,家中的事情都知道,来龙去脉也都清楚,所以有足够的发言权,能够很好地出面调停。看看,娘舅的地位有多高?在上海话中,父亲称呼娘舅,也唯独就是称呼他自己的大小舅子,是叫“舅老爷”的。过去拥有“审判权”的官才能被叫做“老爷”,妻舅也有“审判权”,因此也是“老爷”。

  所以,江南人家与妻舅的关系就很好,在杨振雄的《西厢记》里,法聪对红娘说张生是他的亲眷,红娘问他到底是啥亲眷,结果法聪想到“至亲莫若娘舅”,就说张生是“阿舅”,吓了红娘一大跳——你想,法聪是和尚,哪来的“阿舅”啊?

  家中的事,请“娘舅”出来,娘舅多的话,年纪越大的越说了算。所以“老娘舅”是“娘舅”中最历害的。

  “娘舅”是调停人,上海人把有执法权、处罚权的人,不管工商、行政,一律都称之为“娘舅”,由于警察管得最多,权力也最大,所以警察就是“老娘舅”。

  上海人都知道“老娘舅”指的警察,“老娘舅”没有贬义,甚至还透着亲切,所以即便是当着警察的面,也可以叫。经常听到两个差头司机对着警察说“侬叫老娘舅评评看,啥人有道理?”那警察年纪尚轻,却被叫做“老”,也只能一笑了之。

  然而除了“老娘舅”,警察还有许多“雅号”,就不能当着面叫了。

  上海黑话中叫警察为“调令”或者“调更”,这是极其隐秘的言语,寻常人等绝不知晓,我便是知道了,也终究考证不出它的来历,只能猜想或许与切口“条子”有关。至于便衣警察,黑话则叫做“暗条”。

  前面说到了“条子”,这是北方的黑话,只是这句黑话世人皆知,所以也就不能称之为黑话了。叫警察为“条子”,是因为警察制服的袖口上有三条白色的杠线,所以叫做“条子”。“条”作为量词,条形物的量词,在上海话中还有是“埭”,读“汏”,比如挨了耳光后留下的红印,上海话叫“五埭手指头印”。“埭”也是表示“次”、“趟”的量词,如“我出去一埭,买点物事”。

  “条子”来源于袖口的“条子”, 从前,旧社会警察的级别就反映在袖子上的杠杠,有一条、二条、三条之分,最高级的有“三条”,上海话叫做“三埭头”,同时也用来暗指警察。由于小朋友的少先队干部标志也是条条杠杠,所以“一埭头”、“两埭头”和“三埭头”也分别指少先队的小队长、中队长和大队长。

  “369”指的也是警察,来源于上海的著名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戏中的国民党警察编号是“369”,由于这个角色演得很好,大家也就记住了“369”,并用来称呼警察。戏中的“369”是个坏人,常常敲诈穷人,所以还有一句“369,抓现钞”的说法,并且用来表示“不求长期回报,只要眼前利益”的做法,亦可理解为“不择手段,急功近利”的行为。如“教育小人勿是‘三六九抓现钞’,侬要慢慢叫讲畀伊听”。

  上海动画片厂出过一部著名的动画片,叫做《黑猫警长》,片中的“黑猫”是警察,奇怪的是,黑猫并没有成为警察的代名词,在上海话中,“黑猫”指的是“保安”,因为当年警察的制服还是白的,而保安的制服报是黑的,片中的黑猫警长也是穿黑的,故有此说。

  警察的衣服,变过好多次,有黑白绿蓝多种颜色,但你是否知道,还有头上包着一大块红布头的警察呢?

  “红头阿三”是解放前上海人对于英租界中的“印度巡捕”的称呼。“巡捕”在上海话里就是“警察”,以前上海没有警察,及至上海开埠,有了租界,才有了“警察”,可“警察”是“police”啊!上海人不会叫,就照搬大清的“巡捕营”, 巡捕营负责维持京师治安,和警察的职能差不多,照搬照用。

  于是,上海人把“警察”叫做“巡捕”,而“警察局”就是“巡捕房”,直到现在,九旬老人嘴里,依然能够听到“巡捕”的叫法。在不同的租界中,巡捕是不一样的,法租界中是安南籍(越南)的巡捕,而英租界中,则是印度来的。

  也不知道为什么,第一批到上海的印度巡捕都是锡克教徒,他们有一个特征,就是要用红色的长布把头包起来,远远地望过去,就像一根黑色的自来火(火柴)。

  这些英租界中的头上包着红布的巡捕,就是“红头阿三”。很简单,不是吗?

  不简单,因为还有“阿三”没有解决。“三”在上海话中有“不起眼”、“不入流”的意思。“小三子”犹指地位卑下,人微言轻之辈,“红头阿三”亦带有蔑意。

  然而到底为什么是“阿三”呢?许多人撰文详究此事。有人说,因为印度人在听别人呈述时,经常说“I say”,“I say”,所以就用谐音“阿三”来表示,这种说法并不足信,可能根本上“I say”也是“I see”的讹传;又有人说,印度巡捕看到上司总是叫“yes,sir”,亦从谐音而来。更有好玩的说法,说耍猴的常对猴子说“阿三,老鹰来了”,由此联想到“老鹰”和“老英”(英国人)的音相同,再“反想”过来说叫巡捕“阿三”,乃是骂“巡捕”为“猴子”云云,甚至引发出民族大义之类的感慨,对此,实在不敢苟同。那为什么叫“阿三”呢?很简单,“阿sir”也。大家一定看过香港的电视电影,上海英租界的警察系统和香港1997年前的系统是一样的,香港人都管警察叫“阿sir”,当年的上海可能也是这样,所以“红头阿三”就是“红头阿sir”,就是“红头警察”。

  后来,租界体制因日占而不存,印度警察“下岗”,沦为保安,就连宾馆拉门的也包着个红头,一般的民众分不清到底是“巡捕”还是“拉门”的,于是只要见到用红布包头的,一律称之为“红头阿三”。

  警察要抓坏人,坏人就要逃,最后,来说两个“逃跑”的词。

  “划脚”是典型的上海话,就是“溜走”的意思。“一到埋单辰光,伊就要划脚”,就是这个意思。还有一个叫“逃鹞”,“鹞子”是上海对风筝的俗称,“逃鹞”本指风筝放到一半,突然断线,风筝便随风而去,再也难以找寻,是个风筝的术语,在上海话中亦指事主逃去,再也找寻不到。

(写于2008年3月4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