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角色 参与学习 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光学会某些知识远远不够,必须“会学”,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能力。传统的“应试教育”,正如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儿所批评的将教学作为一个现代的产品来教,留给学生活动的唯一的机会就是所谓的应用。其实就是做问题,只是一种模仿的教学,不是有效的教学,而是无价值的教学。单纯的这种模仿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模仿,不利于创造! 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最佳的方法是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一起探索,参与学生的学习,想学生所想,而不是作为一个传授者,应作为一个与学生一起探索的合作者。这样,学生才能有探索能力,教师才能更好的掌握学生学习的过程。 这其实是一个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教师必须把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承认学生思想中蕴藏着巨大的智力因素,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与成人有很大的差距,如果不掌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就很难与他们有共同语言,不能与他们达成共识。 怎样参与学生的学习呢?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参与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信赖学生,视学生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使学生思想开放,才能适时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 如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狐假虎威》: 师:下面两节就是写他们到森林去的情景。这两节写得非常精彩。请仔细读一读,过一会儿,我请几个小朋友把这两节的内容表演一下。要想演好,必须读好。 (学生认真读书。之后,老师找了五位小朋友,分别戴上老虎、狐狸、小鹿、兔子、野猪头饰。) 师:其余同学和老师都来当导演,导演更了不起!各位导演,大家可要认真看看狐狸和老虎是怎么表演的…… (请五位同学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在教学中,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交流讨论中体验到平等、民主、理解、信任,这样,才能为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传统的班级教学,由于人数比较多,师生交往被作为课堂主要活动形式,生生之间的交往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课堂主要有教师主宰,学生在课堂中只是孤独的个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压制,导致教学难以展开。 合作学习的倡导者认为,从研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课堂活动的主流应当是学生的合作活动。”同时,合作学习的倡导者还认为:“在一个理想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都应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并不排斥竞争与单干,在适合时宜时,竞争和个体活动能够增益于合作学习。”而在新课程教学中,由于用了互动合作学习法,充分开发了课堂中的人际交往资源,建立了全面完整的教学交往机制,并将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整个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活动方式。实践证明,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成效、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因此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让他们随着轻松愉快的音乐带着满腔的激情和好奇进入本课的学习,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播放多媒体课件,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感知课文,初步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知识。随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对本课的了解,贴出以小蝌蚪和青蛙的外形图,比较外形特点,再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小蝌蚪为什么跟青蛙妈妈的样子不一样?小蝌蚪为什么要去找妈妈?它们是怎样找妈妈的?”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学习的兴趣自然很高,生生之间的互动情绪也被调动起来。 二、变角色,参与学习 《大纲》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就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参与学生的学习就要求教师必须防下架子,与学生站在同样的思想高度,想学生所想,与学生一起探索。著名的学者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怎样才能做到想学生所想呢? 1、了解学生,有的放矢 了解学生是最基本的一步,每次教学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情况,在学习时会出现怎样的困难,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根据这些来制定教学计划,以学生的眼光看书,在课前就必须有这种准备。什么时候,什么教材,教师该扮演什么角色,在学生学习有困难时,教师扮演的是一个比较聪明的学生,可以起引导、启示作用,在学生学习感到容易时,教师扮演的是一位教学的后进生,可以达到巩固的效果。 如在“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张霜老师执教的《应该听谁的》一课中,张老师的口语交际教学设计能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提出的口语交际要求,从二年级学生实际出发,把教学目标确定位在“引导学生用普通话敢说、乐说、说情自己的想法,说出新意;指导学舌功能在与人际交流中要认真倾听,态度自然、大方”上。教学设计体现了“顺学而导,在交际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指导思想。张老师上课伊始一边播放配乐动画,一边讲《骑驴》故事:师生扮演角色,与“老爷爷”模拟对话等等达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 2、教给互动学习方法,培养参与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求异思维。 互动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方法,与人友好相处,培养竞争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我在备课过程中,深入分析教材,从中挖掘可以安排互动合作学习的因素。在识字、朗读、评价反馈等语文教学实践中,均安排了互动合作学习的过程。 ① 互动合作识字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就是识字,教学中分课堂内识字和课堂外识字。 ㈠ 、课堂内识字。 《新大纲》规定:低年级的识字量要达到1800字左右,沿海开放地区要达到2000字左右。平均一个学期要求学生识记400到500字。这么大的识字量如果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学生学起来必然觉得千篇一律,索然无味。将一节课学十几个生字的任务以互动合作识字法来完成,效果就更佳。学生刚入学时,在他们初步学习结构简单的生字过程中,有意识的教给他们一些识字方法,如加笔画、改笔画、去部首、换部首等,并巩固强化一段时间。当教学进入到学习字形结构较复杂的生字阶段时,便采用互动合作学习法指导学生用学到的识字方法在小组内讨论分析字形,学习生字。选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再让大家进行集体评价,筛选最优的识字方法。这样使每个学生在组内都能得到充分发言的机会,大家集思广益。时间一长,全体同学们不但熟练掌握了这几种基本识字方法,而且一些能力较强的同学还能自己创编出一些识字方法与技巧,较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素质教育与传统教学相比,更注重求异思维的培养,因此对于一个字的识记方法允许班内存在不同意见。如在教学“国”字时,大部分同都用一般的方法记忆,而部分同学却说:“我在吃玉米棒”难道不觉得这种方法记住“国”字对我来说更简便么?这不成了识字谜语吗?老师要积极表扬爱动脑筋,敢于发表独特见解的精神的同学,鼓励全班同学向她学习,,同学们再也不觉得学生字很枯燥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 ㈡、课堂外识字。识字教学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介绍识字渠道,要求家长配合班级识字教学。双休日,由学生家长轮流带学生到街上、超市等地方,让学生相互之间从商标、包装、招牌、广告等上面去讨论、学习认识生字;小组内成员集体思广益,把认识的字作成剪报,作为成果展览,小组间相互评比,每个小组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更多的识字渠道。同时,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比如:在教“秋”字时,有学生会说:“老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另一个学生说:“夏天过后是秋天,天气变凉快了。”可见生活给孩子识字提供了很多机会。 ② 互动合作朗读 学习探索成功后,教师应与学生一样开心,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满足他们的需要,把一切成功的原因都加在学生身上,这样学生才会感到自己动脑探索确实有成绩,以后才会主动学习。 如学习后,教师可这样说:“刚才在研究时,多亏某某同学的妙想,我们大家才能品尝到识字的乐趣。”“大家真聪明,老师为大家而感到骄傲。”……之类的话,激发学生的兴趣,肯定成绩。 总之,拥有童心,想学生所想,参与学生的学习,很重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中的矛盾,抓住时机,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同时,互动合作参与学习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不但为学生创设了更多的交往和竞争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是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身心得到充分发展的良好教学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