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车票 月票 本票 看着上海公交长大(13.6.28)

 江苏常熟老李 2014-04-13
    上海有无数人乘坐公交车,却很少有人注意到那一张张不起眼的车票。在公交车上,当乘客拿到售票员给的车票后,最常见的动作是揉成一团扔掉。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些小小的纸片,同样承载着这个城市公共交通的变迁史。今年,上海的巴士三汽迎来55岁生日,为此,他们特地举行了一次“公交老物件”的征集活动,一枚枚已经泛黄的老车票,一张张褪色的老月票,见证了上海城市交通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本报记者陈轶珺

   车票 <wbr>月票 <wbr>本票 <wbr>看着上海公交长大(13.6.28)

                                      普通车票

   车票 <wbr>月票 <wbr>本票 <wbr>看着上海公交长大(13.6.28)

                                   月票

   车票 <wbr>月票 <wbr>本票 <wbr>看着上海公交长大(13.6.28)

                                    本票

 

   纸质车票:当时乘车只要几分钱

   人人乘过公交车,但要如数家珍这个城市的公交历史,大多数人只能无奈地摇摇头。从解放后上海公交总公司成立起,在半个多世纪岁月中,伴随着各种公共交通工具发展,品种繁多的相应票证也相继出现。在记者眼前的一枚枚形形色色票证展现出一个城市公共交通票证文化从形成到发展的漫长历程。

   上海最早的公交车票是纸质的,很薄、很小。“老早乘趟公交车,距离近的,只要几分铜钿。距离长一点的,也就一两角。”从巴士三汽办公室主任周鸿钧口中记者得知,解放之初,上海的公交分布按城市区域大致划分,出现了汽车一场和汽车二场“两兄弟”,汽一负责城市的东区和北区,汽二负责城市西区和南区。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建立后,迫切需要公交线路大量的发展,而曹杨新村离开汽车二场较远,单靠二汽已经无法适应。于是规划在沿城市边缘的中山环路附近新建和成立新的汽车分场,于是曹杨路靠近中山北路新建了汽车三场(巴士三汽前身)。建场初期,当时的上海城区,基本以中山环路为界,中山环路以外三四公里基本属于郊区。大部分以阿拉伯数字编号的市区公交线路(郊区线路除外)的一头起点都设在中山路环上,或邻近中山环路的其他马路上,向市中心发散。像69路公兴路至天山路,65路中山北路共和新路至南码头。伴随着市区西北部物流和房产业的崛起,公交线路不断地向西北延伸,起讫站点不断地迁徙。以曹杨地区为原点,由近及远,逐步向西北方向推进,真如、长征、大华、万里、桃浦、江桥,跨入宝山、嘉定等区域。

   “以前公交车上,最威武的就属售票员。当时每个售票员身上四件武器是不离身的。慢字旗、票袋、票板和票钳。”周鸿钧回忆着:“四件武器中,最神奇的就是票钳。别看它个子小,可有着大作用呢。售票员在出票前用票钳在车票上与乘客上车站点相对应的站级号上打洞,标示出乘客上车的站点。”

   用月票让人怀念领本票像发工资

   对于很多从小在曹杨新村长大的上海人来说,63、105路这些线路就是他们上班(学)和下班(学)的回忆。站在人潮中等车,坐在硬硬的座位上,在售票员“上车请买票,月票请出示”的喊声中,把车票钱一个挨一个地接力式递送到售票员手里,听着巨龙车转弯时转盘处吱嘎吱嘎的转弯声。

   “上车请买票,月票请出示。这句话以前听到老茧都出来,而如今却很怀念那个一张月票随便坐的日子,可以早已一去不复返。”月票对于很多老上海来说是如此熟悉的字眼。以前的月票究竟长什么样,估计很多人都想不起来。而巴士集团珍藏的1984年的公交月票或许能唤起很多人尘封的记忆。这张卡号为“0984412”的硬纸板月票历经了30多年,却一点没有破损,仅仅褪色而已,照片上的钢印、文字内容和持票人用钢笔填写的笔迹,依旧清晰如初。月票正面左边贴着持票人的一寸黑白照,照片应该是申办月票时拍摄的;右边整整齐齐贴着一张的缴款凭证,。月票票面上印有各种交通工具的线描图,简洁而朴素。“80年代的月票只要6元,单位统一办理。学生月票还能半价。对乘客来说既方便,又省钱;对公交公司来说也有好处,省去了售票员找补零钱和收取零钱的麻烦……”家住曹杨新村的刘阿姨回忆说。

   但这种沿用了几十年的公交月票,却在1996年1月1日起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公交预售票也称“本票”,代替月票进入了上海市民的生活。因为其整洁、方便找零而受到乘客的欢迎,很多单位把发公交预售票作为职工车贴的主要形式。“以前每个月1号去财务处领本票,就跟发工资了一样兴奋。”家中还保留着一本公交预售票的金小姐说。

   可随着1999年底公共交通卡的问世,预售票的市场份额开始逐渐减少。随着上海公交卡普及率日益上升,大部分市民早已放弃使用公交预售票。从2010年1月1日起停止发售公交预售车票。“本票”这个词,将和“月票”一样,成为上海人一段难忘的记忆。

   车厢环境变化连急救药都有配备

   与公交月票的记忆紧密相连的还有上海公交的“挤”。“无论天冷还是天热,早晚高峰下车总是一身汗。所以大家更觉得月票的方便,不用上车买票。”曹阿姨回忆,早期上海的公交除了挤还是挤。那时候一些大客流站点,比如徐家汇、共和新路等,都有一些戴着红袖章的公交公司员工,他们的职责除了检查逃票,还有一个重任就是“推屁股”。车厢总是塞得扑扑满,可乘客顶着车门关不上,此时“推一下”,车门关上了,车上的人也会不自觉地松口气,虽然已是挤得前胸贴后背。

   后来孩子上学了,也成了公交族。“我儿子总喜欢站在香蕉座旁,等座位。”曹阿姨口中的“香蕉座”是巨龙车车厢连接处的座位,形状犹如香蕉,转弯时还会左右晃动。月票、拥挤的车厢、晃来晃去的香蕉座……老公交的脑海里总抹不掉这些记忆,哪怕随着年老,这份记忆已经支离破碎,可还会时常想起。

   “那时车挤,是因为公交车少,现在的公交车数量相比当时翻了几倍都不止。乘车环境也舒适得多。”巴士三汽总经理吴增强告诉记者,以巴士三汽为例,现拥有公交车已由建场时178辆发展到今天的1000多辆,营运车辆空调化率达到了100%。1997年6月,巴士三汽首批5辆空调客车投入94路营运,寓意着上海公交正式跨入公交空调车新时代。

   如今的公交车型更是向大容量、低地板、低排放和高舒适性发展,强力空调、环保发动机、无级自动变速箱、气囊悬挂架避震器、新风装置和车载数字移动电视也搬进了公交车厢。车上,移动电视边走边看、残疾人乘车有专设无障碍区域、新风装置始终保持车厢空气清新;下车,低地板一级踏步与上街沿齐平。而且每辆公交车更配置了“便民医药箱”,每个医药箱内配备了清凉油、人丹、晕海宁、保心丸等常用急救药品,并统一放置在驾驶座后,供乘客有紧急需求时使用,让市民安心出行。

   公交卡问世交通付费日趋便利

   如今,家门口不远就会有公交车站点,下车就到目的地;公交卡一刷就买完票了,市民不必再为没带零钱而烦恼,更让乘客开心的是,公交票价又优惠了,使用公交卡,换乘还能减免1元。1999年底公共交通卡的问世,交通卡不仅可以用来乘坐公交车,轮渡、出租车、机场线路、地铁等交通工具都实现了“一卡通”。目前,全市的公交线路和轨道交通线路凭交通卡可享受换乘优惠。除此之外,交通卡的充值也越来越便利,且在不少申城周边城市也可使用“一卡通”,有些还能享受当地的优惠。

   “其实公交票卡的变化,其实也预示着上海公交的定位发生了改变。地铁在人们生活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公交慢慢退居其次。”吴增强说,“上海公交企业做好与轨道交通角色互换互补。在轨道交通沿线当好配角,在轨道交通网络覆盖无暇顾及的区域,义不容辞地当好主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