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行论

 网海拾珠668 2014-04-19

    气行论,在《黄帝内经》中叫《刺法论七十二》,这是我根据五运六气运转的道理改名为《气行论七十二》,把《本病论七十三》改名为《病生或生气论七十三》,合不合适呢?我只是为了符合天道,这样觉得顺理成章,好记忆。因为《刺法论,本病论》我认为纯粹是王冰个人编写《黄帝内经》后写的总结笔记。从文笔上、文言文的用法上、造词的结构上乃至于讲述天理上,都不同于那七十九篇,说得很直白,只要是大概懂得了五运六气的运转就可以看明白它,而且总结得恰到好处。虽然读了《黄帝内经》,知道了天地间有个五运六气在运转着,但是要想运转起来,不读《气行论和生气论》就是读了《玄珠密语和天元玉册》,还是极难明白书中说的天道,五运六气还是运转不起来。当你读了气行论和病生论之后,你就会发现什么叫气的上升、下降,什么叫迁政、退位,什么叫同一个名字在不同的用法上又叫法不同,也就是偷换概念,非常成功地体现了《易经》中“易”字的译意。

      《病生或生气论七十三》中说“天元九窒,其上升下降,迁政退位,各有经论”。一个天周,把大运分了五份,御在天中间,又以六气包在了五运气的外边,而且这六气又是变动的。变动的六气,总是有三元气在上,三元气在下。如果以天的气为准论气,就叫上淫于下,如果是以地的气论气,叫外作用于内。

     在南政年中;1. 天气主气,也就是在天上往下看,总是一气升天作天的左间,一气入地作地的右间,一气迁政作司天,一气迁政作在泉,一气退位作天的右间,一气退位作地的左间。

2.  当地气主气时,也就是从地上往天上看,(不要老说做南朝北,坐北朝南的话,其实就是在南政年或北政年中,大夫看趴着的人,还是仰面的人)一气升天作天的右间,一气入地作地的左间,一气迁政司天,一气迁政在泉,一气退位作天的左间,一气退位作地的右间。

      气交有合,气上升得位,气下降得位,气行当其时,又得天时,时令到,气也到,又得天地之化。看事都是以我为准论左右。

       3.  是得天时,时令到了而气不到,或日气先时而至,即不得天地之化。一气升天作天的左间,一气下降作地的左间,一气司天,一气在泉,一气退位作天的右间,一气退位作地的右间。这第三种情况,是天地气不相交,气交失守其位,气交有变,也叫刚柔失守。书中却说,中外如何,要先别阴阳,先定中外,各守司天、在泉的气,叫各守其乡。司天的一方气由司天的治,叫外者外治;在地一方的气由在泉的治,叫內者内治。得时令就以得时令一方的天气治;没得时令,只得天化,就以得天化一方的天气治,随其攸利,这是推其天理的又一种办法。

    在北政之年中,运转方向与南政年相反,其余同理。

    气上升不前是天塞住,气下降地气承住。如,壬寅风气上升交在阳明的本气燥上,叫天塞,气不能上升而逆行下降;壬寅风气下降交在阳明本气燥金上,叫地承,不能降而逆行上升,在人身之中,叫气血倒转。而书中说木欲升而天柱抑窒之;木欲降而地皛抑窒之。“天柱”、“地皛”“太白金星”“甲午气位”“阳明燥气”“阳明金”手阳明经,足阳明经,肺脏,大肠,阳明的本气。都是概念的互换,你不习惯,说运的气,气的气,不能用天干地支代指,都是没把五运六气落实到实处,都是把《黄帝内经》的天道束之高阁,空谈天道,空谈病理。如燥在天为气是“庚”,在地为物为“酉”,不要一说天上、地下只是见词意译的理解。卫气为阳,营血为阴。卫气为阳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代表的五行的阳气,地支代表的是味气,为阴气,都是五行之物。很多法家,道家,易家,医家看了《黄帝内经》自以为是,把光、电、磁,黑洞、鬼、神、特异功能,拿到《黄帝内经》的天道中来解释,都是不可取的。《黄帝内经》里说的五运六气的上升下降,不是只用嘴说木上升交在金上,木下降交在金上,而是用天干地支完全能够展示出来,能够看见。木上升交在了金的上边,还是金的下边。书中说的交在足阳明经腹脐之傍,循胸乳上面。就是“壬寅或丁酉”。六气皆然。

    戊申火上升、下降交在太阳本气水的下工;甲寅土气上升、下降交在厥阴本气风的上工;庚寅金上升、下降交在少阳本气火的上工;丙午水气上升、下降交在太阴本气土的上工,都会发生升降不前的问题。都是同一个道理。

气过有余,又遇同气成了天符气,气交有变,都要逆行。

    五运六气上升下降的往来,总是有一个辅助和承抑问题。所谓时兴六位的气,就是四时同犯,即火助火,水济水和相抑,即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或者说当气行到在泉厥阴的气主地时,时令的中气以至,而太阳还在布天,厥阴司天的气不能迁政,太阳的气必塞在天上,就会使天上的气运失合不顺,而产生邪气,即生成传染病,故大泄太阳“丙”的寒气首当其冲,这就叫时至而气不至。如时间到雨水,而气还在立春的时间,或着者说,在一日之中,时辰至“亥时”,而日气才走到“戌时”,时令和气之间形成了一个差,所以书中说:“五运之气,郁而乃发,待时而作也”,大温的天气在辰、巳月,到热气大发生,实际在申、未月,大凉发生在戌、亥月,到阴气大发,实际寒在丑、寅月。是什么气,都要用天干地支表示出来,论五运六气能看到它,中医在脉象上能摸到它。

     所以说风应该化于天,而太阳不退位还布天;少阴该化于天,厥阴不退位还在布天;太阴该化于天,少阴不退位还在布天;少阳该化于天,太阴不退位还在布天;阳明该化于天,少阳不退位还在布天;太阳该化于天,阳明不退位还在布天。从而知道,人与天奋斗而不适于天的气,而得病的道理,这就是得时令而不得天化的道理。我们从中看到,主管太一五运六气运转的有两种气,一个是时令的节气或中气,另一个是能否得天之化的天的气,地之化的地之气。我们平常说的时至而气也至,是同时得到了时令又得到了天地之化。也就是《四时调神大论》中说的,“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谓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已从其根”。是说一年四季中的万物,都为阴阳。阳气的根是阴,阴气的根是阳。阳无阴,阳不可能生,阴无阳,阴不可能化。全是阴,阳气也不能尽,全是阳,阴气也不能穷,以阴养阳,以阳养阴,一日100刻的时间,有甲从其己,有己从其甲,有戊从其癸,有癸从其戊,等等二气常在,都从其根。地支代表的味气亦然。而时至气不至,是气来得太迟,失去了时令约束的气,要么阳失了阴,要么阴失了阳,成了“壬”生“戊”或“丁”生“癸”,阴阳不能相交的气,只归五行而统的盛气,为大虚的邪气,即人们说的五邪中的“虚邪”气。就是应该被治,被泄掉的气。在人身之中,就是中医要治的邪气。

      天地迭移,阴气见不到阳的根,阳气见不到阴的根。当气有余下降,降已而又升,先时至天;当气有余上升,升已而又降,先时而至地。如时令至“立春”的节气,而日气先时而至“雨水”的中气;时令至“雨水”的中气,而日气先时至“惊蛰”的节气。又如;时间到“亥时”而日气先时至“子时”的时间,书中说一气已往,气则改新,新气既来,旧气复去,应分先后,这就是未至而至的气。六气同理。看气不能大意,在南政年中,摸脉时寸脉从左易于右,易没易;尺脉从右易于左,易没易。这都是非常关键的医理。这些重要的天道,在五运六气的生成和运转中都能看到,如果看不出来,或解释不了,就不可能看懂《黄帝内经》,更不可能明白哪是既得时令又得天地之化的气、得时令而不得天地之化的气。我写气的生成就是为了分清它。

                                                              拄其间  锷未残

                                                               2014.2.2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