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病学说之集大成者

 johnney908 2014-05-14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一时期,祖国医学的最大成就,是形成了与伤寒学说相羽翼而又有相对独立性的新理论——温病学说,从而丰富了祖国医学对于外感热病治疗的手段和经验。对温病学最有贡献的医学家当首推钱塘王孟英。
  王孟英先祖曾被宋高宗赵构追封为安化郡王,自河南开封迁居浙江海宁,后又迁居钱塘(今浙江杭州)。
  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王士雄诞生于杭州,字孟英,幼字(上竹下钱)龙,晚字梦隐(一作梦影),自号半痴山人、随息居士、睡乡散人、华胥小隐。书斋堂号归砚、潜斋。
  王士雄出身于医学世家。曾祖父王学权医术精湛,晚年时曾撰《医学随笔》总结毕生临证经验,书未脱稿即病故。祖父王国祥,父亲王升亦精于医,曾对《医学随笔》作辑注、增订。其父学识渊博,当时西洋医学关于人体解剖的知识初传入我国,他勇于吸取新知识,并对西医在我国传播持开明态度,这种学风自幼熏染王孟英。在王孟英14岁时,父亲病故,迫于生计,王氐起初在浙江金华一家店铺当伙计。但是,人生的挫折并没有动摇王孟英继承祖业,行医济世的的志向,他白天工作,夜间阅读医书,早起晚睡,醉心于岐黄之术。他的书房题名“潜斋”,潜修学问,闭门读书。据说他因专心致志于钻研医学,心中摈弃杂务,以致不会理财,人笑其痴,所以自号“半痴山人”。几年之后,他因抢救一名垂危患者而显露身手,从此步入以行医为职业的生涯。起初,王孟英喜读《景岳全书》,临证也仿此书用温法,后经其母亲训诫,始改弦更张,承继《医学随笔》所载家传经验。王孟英的母亲深谙医理药性,他告诫儿子,对外感不可妄投温补,即内伤证,必求其所伤何病,而先治其伤,则病去而元气自复。这些医理王孟英深受启迪。当时正值战乱,疫病流行,王孟英留心于温病证治,颇有心得。他博采众家之说,又从六气之变,以及当时社会环境、人民体质以及地域特点出发,在继承寒凉学派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发挥。他对温热病反对妄投温补,力倡凉润清解、甘寒养阴,对温病学有独到的见解。咸丰元年(1852年)因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攻占浙江,王孟英一度从杭州避居上海。此时,他于行医之暇,潜心著述,完成一部温病学巨著——《温热经纬》。
  王孟英生活于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吴鞠通之后,此时,中医温病学说已趋成熟,而且各家著述较为丰富,这些都为王氏系统总结温病学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王孟英集历代寒凉派和温病学家之大成,并加以融会贯通,《温热经纬》是他的学术代表作。此书首先辑录了《内经》中有关伏气温热病条文,又录张仲景有关伏气温病篇、外感热病篇以及湿温、疫病等篇,集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关温热病的论述;另一方面,书中汇集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薛生白《湿热病篇》和余师愚《疫病篇》、陈平伯《外感温病篇》等清代温病诸家论述。此书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为纬”,征引吴鞠通、章虚谷、华岫云等人精辟的阐释,并有王氏加按语注明他的新见解,该书实为清代湿病学说的全面汇辑。
  王孟英治温病宗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杂病取朱丹溪、喻嘉言、秦皇士、沈尧封,对《伤寒论》尤有心得。孟英阐发医理精辟,临证重视审证,辩证精确,立法处方熨帖,用药灵巧慎严,毫不偏囿固执,每有出奇制胜之效,而无颟顸贻误之弊。 “临症轻奇,处方熨帖,亘古几无敌手” (张山雷)、“辨病辩证,能探虚实,察深浅,权缓急,每多创辟之处”(曹炳章),这些对孟英的评价或是赞誉,可谓贴切妥当。
  王孟英于诊务之暇,勤于笔耕,一生著述颇丰。道光十七年(1837),江浙因战乱疫疠流行,王孟英爱女死于霍乱,乃于次年(1838)撰《霍乱论》。至晚年又将其重订出版,更名为《随息居霍乱论》(1862)。王孟英将自己于1824—1857年间治病医案,依编年体例,汇辑成《王氏医案》3集。又撰写一部《归砚集》(1857),书中论述个人诊治心得及治验。晚年汇纂一部《随息居饮食谱》(1861),此书为清代营养学名著。他还辑录、评注医书多种,如《潜斋简效方》、《四科简效方》、《汇刊经验方》等。他总结家传医学经验,将曾祖父书稿,又经祖父、父亲亲手增订的《医学随笔》加以整理,刊行于世,并改名为《重庆堂随笔》。这部著作贯注着王氏四代学术经验的结晶。其所评注之书,有《女科辑要》、《言医选评》、《古今医案选》等,传另有《鸡鸣录》、《圣济方选》、《舌辨》、《柳州医话注》、《愿体医话评注》等。
  王孟英晚景凄凉,颠沛流离,避居秀水(今浙江嘉兴)濮院镇。同治七年(1868年),一代名医与世长辞,时年六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