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分类——泻下药

 神医图书馆318 2014-05-21

中药分类——泻下药

【【【【泻下药】】】】
    凡能攻积、逐水,引起腹泻,或润肠通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泻下药具有泻下通便、消除胃肠积滞、清导实热、攻逐瘀血、排除水饮等功效。

一、主要功用
    1、通利大便,以排除肠道内的宿食积滞或燥屎;
    2、清热泻火,使实热壅滞通过泻下而解除;
    3、逐水退肿,使水邪从大小便排出,以达到驱除停饮、消退水肿的目的。

二、适应症
    1、用于大便不通、宿食停滞、瘀血停滞、实热内结、寒积或水饮停蓄等里实证;
    2、用于某些实热证,高热不退、谵语发狂;
    3、用于火热上炎,热邪壅盛,头痛、目赤、口疮、牙龈肿痛及火热炽盛引起的上部出血(衄血、吐血、咯

       血)等证,不论有无便秘,均可用苦寒攻下之品,清除实热,导热下行。

三、泻下药的配伍
    里实兼有表邪者,当先解表而后攻里,必要时攻下药与解表药同用,表里双解,以免表邪内陷里实而正虚者,应与补虚药同用,攻补兼治施,使攻下而不伤正。  

四、作用机理:
1、泻下作用:

   本类药物虽成分有别,但均有较明显的泻下作用,都能通过不同的作用机理刺激胃肠道粘膜使chang蠕动增加而致泻。如芒硝因含硫酸钠,在肠内不易被吸收,致使肠内渗透压升高,大量水分保留在肠腔,使肠容积增大,肠管扩张,机械性的刺激肠壁引起肠蠕动增加而致泻;牵牛子固含牵牛子甙,在肠液中分解出牵牛子素刺激肠壁,使肠液分泌增多并使蠕动增强而致泻;芫花中的芫花素刺激肠壁可引起剧烈的水泻;火麻仁则因含脂肪油可润滑肠道,加之脂肪油在碱性肠液中能产生脂肪酸刺激肠壁,使蠕动增加促进排便。
2、利尿作用:

   芫花、大戟和大黄均有一定的利尿作用。
3、利胆作用:

   大黄有清化湿热,退黄疽的功能。实验证明,大黄能促进胆汁分泌,以复方作用最突出,如茵陈蒿汤、胆道排石汤等。
4、抗感染作用:

   甘遂、芫花、大戟和大黄对革兰氏阴性、阳性菌中的多种细菌有效,且对某些病毒、真菌以及有些致病性原虫均有抑制作用。

五、泻下药注意事项:  
1、泻下药可因其性能可分为攻下、润下、峻下逐水三类不同药物,在应用上各有一定的适应症,必须根据病情

   选用适当药物进行治疗,否则病重药轻,不能奏效,病轻药重,又易伤正。
2、泻下药每因兼夹病症而配合其它药物同用,如里实兼有表症者,可与解表药配合应用,采用表里双解的治

   法;里实而正虚者,采用攻补兼施之法,使泻下而不伤正。  
3、攻下药,药性较猛,峻下逐水药尤为峻烈,且多具毒性,此两类药物内服,易于耗伤正气,故必须注意用量

   用法,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多服;体质虚弱及妇女胎前产后,均当慎用。
4、部份攻下药和润下药,服后往往有腹痛等反应,可事前告知病患,以免疑惧。  
        

【【【【一、攻下药】】】】
    攻下药多属味苦性寒,其性沉降,主入胃、大肠经,既能通便,又能泻火,凡属宿食停积,腹部胀满,大便燥结,实热壅滞所致的里实证,当选攻下药主之,并配伍行气药类,帮助排便,如三承气汤。
    对于上部充血、出血等病症兼见便秘者,用攻下药可使病情缓解,这是“上病下取”的方法。如痢疾初起,里急后重、泻而不畅者,虽无便秘现象,也可酌用攻下药,可促使病情减轻,这是“通因通用”的方法。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在内服药方面,根据中医的“不通则痛”以及“六腑以通为用”等原理,对某些急腹症属于实热结滞症候,应用通里攻下,清热泻火的方法,获得良好疗效,从而免除手术治疗,减轻病人痛苦。  
    攻下药奏效迅速,但易伤正气,宜用于邪实正气不虚之症。对久病正虚、年老体弱以及妇女胎前产后、月经期等均应慎用或禁用。

【大黄】
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或药大黄的根茎。
苦,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
功效: 攻积导滞,泻火凉血,行瘀通经。
主治:(1)黄泻下通便、清除积滞,故可用于大便不通及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溏而不爽等症;又因它能苦寒

           泄热,荡涤肠胃积滞,对于热结便秘、高热神昏等属于实热壅滞的症候,用之可以起到清热泻火的

           作用。在临床应用时,本品常与芒硝、厚朴、枳实等配伍。
      (2)大黄泻下泄热,有泻血分实热的功效,故又能用治血热妄行而上溢,如吐血、衄血;对目赤肿痛、

            热毒疮疖等症属于血分实热壅滞的症候,可配黄连、黄芩、丹皮、赤芍等同用.
      (3)大黄入血分,又能破血行瘀,故可用于产后瘀滞腹痛,瘀血凝滞、月经不通等实症,在使用时须配

           合活血行瘀的药物,如桃仁、赤芍、红花等同用。
      (4)大黄又可清化湿热而用于黄疸,临床多与茵陈、山栀等药配伍应用;如将本品研末,还可作为烫伤

           及热毒疮疡的外敷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中药分类——泻下药中药分类——泻下药中药分类——泻下药

【芒硝】
本品为天然产的硫酸钠经精制而成。
辛、咸、苦,大寒,入胃、大肠、三焦经。
功效: 泻下软坚,清热。
主治:(1)硝味咸苦而性大寒,功能润燥通便而泻实热,故对实热积滞、大便秘结之症,常配合大黄相须为

           用,泻热导滞的作用较为显着。
      (2)芒硝外用能清热消肿,如皮肤疮肿,或疮疹赤热、痒痛,可用本品溶于冷开水中涂抹;口疮、咽

           痛,可用本品配合硼砂、冰片等外吹患处,有清凉、消肿、止痛的功效。

 

中药分类——泻下药中药分类——泻下药

【番泻叶】
本品为豆科植物狭番泻叶或尖番泻叶的叶片。
甘、苦,大寒,入大肠经。
功效: 泻热导滞。
主治:(1)本品性寒味苦,质黏而润滑,能进入大肠经泻积热而润肠燥,故可用于热结便秘。
      (2)但服量不宜过大,过量则有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一般配木香、藿香等行气和中药品同用,

           可减少此弊。

中药分类——泻下药中药分类——泻下药中药分类——泻下药

【芦荟】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库拉索芦荟草、好望角芦荟草或其同属他种植物叶茎切断后流出的汁液,经浓缩的制成品。
苦,寒。入肝、胃、大肠经。
功效: 泻热通便,杀虫,凉肝。
脂质:(1)本品泻火通便,能治热结便秘、头晕目赤、烦躁失眠等症,可与茯苓、朱砂等配伍应用。
      (2)芦荟味苦性寒,既能凉肝清热,又可泻热通便,故对肝经实火而兼大便秘结者,可以起到“斧底抽

           薪”的功效。临床用此治疗肝经实火的躁狂易怒、惊悸抽搐等症,常与龙胆草、黄芩、黄柏、黄

           连、大黄、当归等同用。
      (3)本品既能泄热通便,又能驱虫,故对蛔虫腹痛,可与使君子、苦楝根皮等配合应用。此外,本品外

           用有杀虫之功,可用治癣疾。

 

中药分类——泻下药中药分类——泻下药中药分类——泻下药

【【【【二、润下药】】】】
    润下药,多为植物的种仁或果仁,富含油脂,具有润滑作用,使大便易于排出,凡属久病正虚、年老津枯或妊娠、产后血亏、亡血等所致肠燥便秘,当用润下药,配伍养阴益血之品,滋补肠燥,加强润下作用,补充律液不足,起到“增液行舟”的作用,如麻子仁丸、五仁丸等。
    临床还根据不同病情,适当地与其它药物配伍应用,如热盛伤津而便秘者,可与养阴药配伍;兼血虚者,可与补血药配伍;兼气滞者,须与理气药配伍。  
    润下药的作用较缓和,能滑润大肠而解除排便困难,且不致引起大泻,故对老年虚弱患者,以及妇女胎前产后等由于血虚或津液不足所致的肠燥便秘,均可应用。  

【蜂蜜】
本品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等酿成的糖类物质。
甘,平,入肺、脾、大肠经。
功效: 滑肠通便,补肺润中,缓急,解毒。
主治:(1)本品甘而滋润,能滑利大肠,内服能使大肠通畅。对肠燥便秘,体虚而不宜用攻下药者,甚为适宜
      (2)本品有润肺滋养作用,故对干咳、久咳等症,在使用化痰止咳药如枇杷叶、款冬花、紫菀、百部等

           时,常用本品拌炒(即蜜炙);又如治虚劳干咳、咯血的琼玉膏,即用本品与鲜生地、茯苓、人参

           配制而成。又因它能滋补脾胃,故滋补丸药用蜜丸者甚多,不仅取其矫味及黏性,同时还取它的缓

           和药性与补养作用。
      (3)此外,本品还可以用解乌头毒。

【火麻仁】
本品为大麻科植物大麻的果实。
甘,平,入脾、胃、大肠经。
功效: 润肠通便。
主治: 火麻仁体润多汁,为甘性平,功能润燥滑肠,兼有滋养补虚作用,临床上常用于体质较为虚弱、津血枯

       少的肠燥便秘,可配合柏子仁、瓜蒌仁、郁李仁、等同用。
****  比较:
      郁李仁、火麻仁都能润肠通便,但火麻仁滋养润燥,作用缓和,适用于病后体虚及胎前产后的肠燥便秘;郁李仁则滑肠通便作用较强,且能利尿。
      服郁李仁后,在大便解下前可能有腹部隐痛。

中药分类——泻下药中药分类——泻下药中药分类——泻下药

【郁李仁】
本品蔷薇科植物郁李的成熟种子。
辛、苦、甘,平,入大肠、小肠、脾经。
功效: 润肠通便,利尿消肿。
主治:(1)郁李仁体润滑降,具缓泻之功,善导大肠燥秘,常配合火麻仁、瓜蒌仁同用。
      (2)李仁又能利小便而退水肿,对水肿腹满、二便不利者,常用以配生苡仁、冬瓜皮等同用。

 

中药分类——泻下药中药分类——泻下药中药分类——泻下药

【胡麻仁】
本品为胡麻科植物胡麻的成熟种子。
甘,平,入肺、脾、肝、肾经。
功效: 润燥滑肠,滋养肝肾。
主治:(1)本品有润肠通便的功效,治津枯便秘,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与胡桃肉、蜂蜜等配合应用。
      (2)本品甘平,有滋养肝肾的作用,对病后体虚、眩晕等症,可与女贞子、桑椹子等同用。


中药分类——泻下药中药分类——泻下药中药分类——泻下药

【【【【峻下逐水药】】】】
    峻下逐水药苦寒有毒,作用峻猛,能引起强烈腹泻,而使大量水分从大小便排出,以达到消除肿胀的目的,故适用于水肿、胸腹积水、痰饮结聚、喘满壅实等症,
    峻下逐水药因作用猛烈,适用于水肿。痰饮积聚、喘满壅实以及血吸虫病晚期所引起的肝硬化腹水等证,如十枣汤、舟车丸等。
    本类药物非但药性峻猛,且多具有毒性,故对炮制、配伍、剂量、运用方法及禁忌等,都必须注意。年老体弱、脾胃虚弱慎用;妇女胎前产后经期忌用; 

【甘逐】
本品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块根。
苦,寒,有毒,入肺、脾、肾、大肠经经。
功效: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主治:(1)甘遂为峻下之品,具有攻水逐饮之功,故可用于胸水腹水、面浮水肿等症,常配合牵牛子、大戟、

           芫花等药同用。由于本品功能能逐饮袪痰,故又能用于痰迷癫痫,可配朱砂应用。
      (2)甘遂研末水调外敷,能消肿破结,故可用于因湿热壅滞而结成的肿毒,但主要宜用于初起之时,并

           须配合清热解毒药内服。

 

中药分类——泻下药中药分类——泻下药中药分类——泻下药

【大戟】
本品为茜草科植物红芽大戟、或大戟科植物京大戟的根。
苦,寒,有毒,入肺、脾、肾经。
功效: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主治:(1)大戟攻水逐饮的功效,与甘遂相似,故可用于胸水、腹水、水肿喘满等症,多与甘遂、芫花等同用
      (2)本品外用能消肿散结,内服能攻泻而通结滞。如常用成方玉枢丹,即是红芽大戟配伍千金子、山慈

           菇、五倍子、雄黄、麝香等品而成,外涂用于消疮肿,内服治痧胀、腹痛、胸脘烦闷、泄泻等症。

 

中药分类——泻下药中药分类——泻下药中药分类——泻下药

【芫花】辛苦温,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本品为瑞香科植物芫花的花蕾。
辛,苦,温,有毒,入肺、肾、大肠经。
功效: 泄水逐饮,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
主治:(1)芫花泻水逐饮,与大戟、甘遂相似,故在临床上用治水肿腹水、留饮胁痛等症,三药往往配合应用
      (2)可用于杀虫、疗癣。如欲用醋炒芫花配合雄黄,研末内服,治虫积腹痛;以芫花研末,用猪油拌

           和,外涂治头癣。


中药分类——泻下药中药分类——泻下药中药分类——泻下药

【商陆】
本品为商陆科植物商陆的根。
苦,寒,有毒,入肺、脾、肾、大肠经。
功效: 泻下利水,消肿散结。
主治:(1)商陆苦寒沉降,能通利二便,长于行水,故对水肿胀满、小便不利者,常与甘遂、大戟等配伍应用
      (2)用新鲜商陆,酌家食盐,捣烂外敷,可治疮疡肿毒,有消散作用。

 

中药分类——泻下药中药分类——泻下药中药分类——泻下药

【巴豆】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肺经;
本品为大戟科植物巴豆树的成熟种子。
辛、热,有大毒,入胃、大肠经。
功效: 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
主治:(1)巴豆药性猛烈,为温通峻下药,能祛寒积而通便秘,泻积水而消水肿,适用于身体实壮的水肿、腹

           水,以及寒积便秘等症。治寒积便秘,常配干姜、大黄等同用;治腹水水肿,可与杏仁等同用。
      (2)巴豆对痰壅咽喉、气急喘醋、胸膈胀满、窒息欲死,内服配胆南星等,有豁痰开咽的功效;如症情

           危急,也可用巴豆霜少量灌服,促使吐出痰涎而通闭塞。
      (3)巴豆袪痰作用甚强,用治肺痈,常配合桔梗、贝母等同用。
      (4)巴豆攻泻劫痰,治癫痫痴狂,常与朱砂、牛黄等药同用,以袪痰而治窍闭。
      (5)巴豆外用有腐蚀作用,故可暂用于疮疡脓热而未溃破者,如验方咬头膏以巴豆配伍乳香、没药、蓖

           麻子等药,外贴患处,能腐蚀皮肤,促使溃破。

 

中药分类——泻下药中药分类——泻下药中药分类——泻下药

【牵牛子】
本品为旋花科植物牵牛的种子。
苦,寒,有毒,入肺、肾、大肠经。
功效: 泻水消肿,袪痰逐饮,杀虫攻积。
主治:(1)牵牛子泻下之力颇强,又能通利小便,可使水湿从二便排出而消水肿。如治水肿喘满、二便不利等

           症,可配合桑白皮、木通、白朮、陈皮等同用;如用于腹水肿胀,可配合攻下逐水药如甘遂、芫

           花、大戟等同用。
      (2)牵牛子苦泄泻下而能袪痰逐饮,治疗痰壅气滞、咳逆喘满,痰饮去则气机得畅,喘满得平,常与葶

           苈子、杏仁等配合应用。
      (3)牵牛子既能驱杀肠寄生虫,并有泻下作用,使虫体得以排除,常配伍槟榔、大黄等同用,对蛔虫、

           绦虫都有驱杀作用。
****   注:
       如属脾弱胃呆、气虚腹胀者,当以健脾补中为要,不宜用本品攻泻消积,克伐胃气。

中药分类——泻下药中药分类——泻下药中药分类——泻下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