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讲坛 词的起源和种类

 清风野鹤工作室 2014-05-23

词曾被人称为“诗余”,更有人称它为诗的“末技”。还有人说诗是老生吟,词是花旦唱。词就是诗的一种别体,而且是层次更高,更具灵活性的一种诗歌体裁。作律诗难,填词更难。没有厚实的律诗知识底子和熟练的运用技巧,要想填词,那更是难上加难。古人云:“作词之难,难于上不似诗,下不类曲,不淄不磷,立于二者之中。”“无才固不可作词,然逞才作词,词亦不佳。须敛才炼意,而以句调运之。词中四字对句,最要凝炼”,这确实是经验之谈。

词的起源
词大约始于隋唐,流行于五代,辉煌鼎盛在宋朝。它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专门为宫廷和达官贵人的酒席宴会配乐弹唱的。我们现在是先有歌词,然后谱曲,那时是先有乐谱,然后配词。从配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诗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来自民间文学。但是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和诗一样供人吟颂的诗歌。词虽然多数是长短句,但它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在形式上和律诗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律诗为整齐的五、七言,即齐言。而词则为长短句,即杂言。但长短句却不是词的唯一特点,因为词并不都是长短句,而长短句也不都是词,如《诗经》和《楚辞》里就有很多的长短句,但却没有人称它们为“词”。一般的说法是,《诗经》里的诗,是用来配雅乐的,乐府诗是用来配清乐的,而“词”却是用来配燕乐的。

所谓“燕乐”,据《隋书?音乐志》记载,是在北周以前从印度中亚细亚经新疆而传入中原一带的以琵琶为主要乐器的新兴音乐。这种西域传来的音乐,到了隋唐时代便风靡流行起来。“燕乐”传入中原后,不可避免的受到中原民间音乐的影响,但其主体仍是自外流入的大量“胡乐”。由于胡乐的旋律十分复杂,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只能同一部分乐曲相配,对于那些大量的结构参差的乐曲,就很难相配,只能依照乐曲的节拍而填制长短句的“词”。“词”就是这样产生的,而且它一开始就是齐言和杂言同时发展的。

由此可见,那些以杂言为主要形式出现的词,之所以要求不同的句数,每句又有不同的字数与平仄,以及用平韵还是用仄韵,在何处用韵等,并不是随意而定的,而是“句之长短,各随曲度”,即由乐谱规定的。
“词”也和诗一样,首先是从民间产生的。如隋代的《河传》、《杨柳枝》,可能就是民间产生的词调。由于“词”是配乐的歌词,它的原始作品,除采用民歌曲调之外,有一部分很有可能就是来自熟悉乐谱的乐工伶人之手。中唐以后的文人士大夫的“词”,就是在民间“词”的基础上,汲取了它的营养以后而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

词,正因为是与燕乐相配的歌词,所以当时才叫“曲子词”。“曲子”是指音乐部分,“词”是指文辞部分,在乐曲歌辞中,这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清刘熙载说:“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所以说“曲子词”这个名称,清楚地说明了词体的性质,表明了词与曲的关系。此外,古时还有人把词称为乐府、诗余、长短句、乐章、琴趣、语业、歌曲、别调等等。

词的种类
词,根据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或者分为小令、中调和慢词。有人把五十八字以内的称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的称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的称为长调。除这种以字数多少来分类的之外,词又因分段的关系,还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区别。

词的一段叫做片或阕。片与片之间的关系,在音乐上是暂时休止而非全曲终了,正如现代歌曲叠唱一两次而后合为一曲的情形一样。不分段的词即单调,分为上下片(或前后两阕)的词即双调;分为三段的即为三叠,三叠词若前两叠短,句法又完全相同,好象第三叠的双头者,又叫“双拽头”;分为四段的即为四叠。双调是词中最常见的形式,一般都是上下两片的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也大致相同。凡上下片的字数、平仄不尽相同的词,其下片的头一句叫做“换头”或“过片”。

词调又因音乐节拍的不同而分为令、引、近、慢四类。令词,一般字数比较少,近词和引词一般都长于小令而短于慢词,慢词大多是长调。当然,以字数论词的种类,只是大体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

为了使词调大大丰富起来,古代词人除自制新腔外,还经常不断的依旧曲而造新声,于是词又有了犯调、转调、摊破、减字、偷声、叠韵、添字、促拍、联章等,不在此详细论述。

从音乐上讲,词调就是腔调。每一个腔调都表现一定的感情,或喜或怒,或悲或哀,或忧或乐,不同腔调表现不同的感情,这就是声情。一般地讲,从词、曲到今天曲艺中的某些调子,都是这样。声情激越,宜抒豪情壮志的词调如《六州歌头》、《满江红》、《念奴娇》等;声情低抑,宜抒两面凄惋情调的如《声声慢》、《阮郎归》、《一剪梅》、《雨霖铃》等;轻歌曼语,宜抒欢快情绪的如《南浦》、《洞仙歌》等;淡雅悠闲,宜抒闲情逸致的如《霓裳中序第一》、《卜算子》等等。这些,都表现了词调的不同声情。当然,所谓词调的声情,也不能绝对化,早在宋代,有些词人由于填词并不是为了配曲歌唱,就大都不顾腔调声情,早已出现“哀声而歌乐词,乐声而歌怨词”的现象了。

词在开始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以写男欢女爱,风花雪月为主,“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王国维《人间词话》)到宋代,更是逐渐有了“豪放派”和“婉约派”之分。“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婉约派”以柳永、晏殊为代表,极大的影响了后世。

后人有一种观点认为,“婉约”才是词,是花旦“吟”,“豪放”不是词,是关东大汉“喊”;“婉约”是原装,“豪放”则是“旧瓶装新酒,完全变了味”。词既然是吟唱的,就应该生旦净末丑,样样都有;既然是一台戏,就应该才子佳人、关东大汉、江南美女、塞上英豪满台走。一花独放春天尽,百媚齐开遍地春。这个道理是最浅显不过的了。说“这厢”就是词,写“这里”就是曲;淡雅入词,俚俗称曲。

中国是一个诗词大国,自唐宋以来,好诗好词大概是已经写尽了,今人再如何翘首,也是难望其项背的。诗词最讲究“推敲”,可推敲来推敲去,也难推敲过古人。“前朝孔子春秋字,史记太公汉武言。贾岛推敲千古事,今人姑妄嵌词间。”“吟句何须称李杜,填词不必望翁轩”,如此心态也就行了。现成的好词好句,成语典故皆来自祖国民族语言的璀璨宝库,拿来用就是了。只是用的时候,要动点脑子,要活用、化用才好,切忌整句整篇大段的抄袭。
           
                                 词牌与词律基础    主讲人: 李学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