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松腰

 隐士的书屋 2014-05-27

关于松腰

回答网友的提问

李老师,你好!

   由于多种的原因使我对气功松腰的知识,知之甚少。没有去过中心,更没有机会去师资班学习。。。

    故求教于您: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松腰?松腰与人身体整体的关系又是什么?

我的回答:

根据整体观理论,全身是一个整体,有一点不松,就意味着没有一个地方真正意义的松。也就是肩肘手骻膝踝全身600多块肌肉300多个骨连接200多块骨骼,乃至意识,有一个没松就没有一个地方是真正意义的松。松腰,只能说是相对的松,若说真正松腰了,那是在明心见性后的个体与宇宙本体合一的境界。

而相对意义的松腰,现在有些同道做的很好。如大家反映一些老师腰松的好,意识状态也会随之清明。这就是所谓的精气神三位一体的人体整体观。

  

   庞老师对松腰的定义:吸气时候腰腹前后可以凸出,就算松腰了。松腰的位置是指腰椎以及旁边肌肉、韧带的放松。

    什么又叫“松”呢?我在整理的直腿坐松关节法里面看法为:

所谓“松”关节,“松”的含义:

“以往功法对“松”没有明确的解释,更多的是放松的方法。直腿坐松关节法,对“松”有较明确的解释,就是“在身体所有组织乃至细胞内外创造同等的空间”“意识在空间内充斥,直到与组织细胞进行混化,达到混元归一,实现个体与宇宙本体合一”

   如何松腰?很多经验可以借寻:

最大的奥妙在松尾闾上,

松尾闾最大的奥妙在松“腰俞”上,

松腰俞最大捷径在呼吸上,老师在直腿坐讲义里说:呼吸、内气和意识的配合,是捷径。

 

练功,松腰,不要去和任何人比,只需和自己比。

 

 

    真正意义的松,可以参看老师讲的动态要求形松意充讲座,以及功法学内容,由于文字限制,我剪辑如下:

在练法里,有形、气、神的不同练法(这样分法古人没讲过,是我们归纳出来的),即有形的练法、气的练法、神或神意的练法。一般来说,武术气功多是偏于形的练法;道的气功、真正道家(练丹的)偏于气的练法;佛家气功偏于神意的练法。当然,这并不那么确切,但一般地可以这样说。而且,对形的练法、气的练法、神的练法,也不要把它看得非常孤立、非常绝对。练形体也必然要把意念集中形体,练形体的武术气功,它也得靠意念,没有意念同样不能练功。练武功的讲究“练拳身边若有人,对敌身边若无人。”一旦要和人打仗了,身前若无人一样,老注意身前的人,拳就打不出去了。形的练法是把意念集中到形上去,通过意念和形体结合把气也集中到形上去,通过意念和形体结合把气也集中到形上去,这个练功过程,神和气是服务于形的。这样练功,身体强壮了,神也坚强了,但神的坚强是在练形体这个层次上强化起来,它的功能也是以形达到超常为最特殊。如武术气功动作可以很矫健、迅速,力量很强大,跑得非常快,不怕打甚至刀枪不入,这是意念落实到形上,穷追不舍以形上来了。当然,过去武术气功在初级层次到中级层次时,它是把神和气集中到形、服务于形的,最后武术气功也必须把形脱开,把形扔掉,而去注意神和气,这才是过去讲的“武道通仙道”。

气的练法主要是道家的丹道功。丹道功一般地注意元气,一开始练呼吸,再练精化气,练功从始至终都是把气作为根本内容。练功身体里面有气了,气脉畅通了,然后把气聚起来,再改变气的状态。实际上就是一个气,最高层次达到气化的人。人气化了,就不是有形体的人了。所以,丹道功到了高级程度,人能穿墙越壁,有形就过不去了。武术气功的形的练法再好也达不到穿墙越壁。气的练法是神和形服务于气,也必须靠意念去练气。神往气上去集中,形体属于精,精也要服务于气,不是要强化形,而要强化气,把形练得并不是非常魁梧、健壮,貌似弱不禁风,实是静如秋月,动如飚风,好象窈窕淑女,表面脆弱,真的一动力量,很了不得,既快且猛。

神的练法以神为主,或叫神意为主,形和气都不管了,反而服务于神了。佛家禅宗基本是这种练法,完全从意识里练功。当然,这种练功听起来容易,只是“想”,一般的想好想,真正达到神和意能结合,形和气服务于神,那是很难的。以神练功是最难的,不管形,不管气,就练神,气发动得比较慢,所以,真要达到高级层次,确实较难。佛家禅宗那么多人有几个练得很好的?真正练禅宗的和尚大多身体不好,他光注意意念,不注意气和形,结果意念没开发了,形也没练好,神也没明。我们不主张这种练法。如果练功练不好,身体没好,精神也没好,最后很难达到理想的结果。

智能气功不是神练法、形练法、气练法,而是神气并重,神形并重的两种练法。两种练法都是功夫。

第一种,神气并重

“神气并重”是练功的一种练法,练功的诀窍与功法不一样。捧气贯顶,形神庄,五元庄这叫功法;神气并重指练各步功法时着重练什么。练智能功从始至终总是注重神和气。古时道家等有名的功法讲人的生命活动就是神和气,练功、练丹,就是练神和气,而不是说练精、气、神。当然,我们讲的神和气和古人讲的神和气是不完全一样的,所以显得新鲜一点。神气并重的练法,过去我讲了四个层次,实际上应该是五个层次,后面有一个层次没讲。

第一步是“神念气”。要求意念和气相结合,意念里老想着气,就如同相信亲人和好友一样,总是惦记着气,注意气,想着气。不过一开始并感觉不到气,“那去想谁呀?”过去讲是想内气,智能功是内气外气都想。“可是我一个也想不到怎么办?”人体里的气想不着,就以想外气为主,总想着外面的气,吃饭走路想,干什么事情都想。外面的气如自然虚空之气,恍恍惚惚,晃晃悠悠……“还是想不起来”,就拉气,两手一张一缩、一张一缩,没事就拉气,拉气有感觉了,再想身体,给自己身体拉气,晃一晃感觉到气了,就想对气的那种感觉。你还可以找点相似的东西去想,去感觉。如:气非常细,而看到的东西都比较大,就逐步缩小例如这个粉笔头,把它变小,再小,再小,到粉笔末,仍然和气的距离差太多;那可以看砂子,砂子也比较粗;看灰尘,阳光下的灰尘颗粒也太粗,气也不是那个样子。所以,气离我们生活好象太远了。“神念气”要想念气,不会想就得给自己找些办法,找点相似的东西,模模糊糊极细微的东西,能够经常意念这些东西慢慢就好感觉了。怎样感觉它?用手拉气,能够用手摸到气了,你就给自己聚气,聚、聚……再摸摸这里的气,那里的气,感觉感觉,要经常这么做。要不然“想气”没法想。就这样想外边的气,自己给自己造个型,在外边造型不在人体里边造型没关系,因为人体里有它自己的规律,你造的型不符合那个规律就会有矛盾。想外面,在人体外面把意念集中起来没有关系,这样就容易有所感觉了。经常这么想,这么回忆,经常惦记着它。我上次讲“三心并站庄”讲过晃荡,要悠悠忽忽的慢慢晃,晃得越慢,体会得越深。眼睛有时可看到冒金星,金星不是气,是视觉幻觉或视觉痕迹;有的是空气当中灰尘折射的线条的信息,有三角的、圆的、方的、尖的、不同形状,那也不是混元气,那是空气灰尘和空气分子互相碰撞之后放出的信息量。我们不看哪个造型,我们要看的造型是模模糊糊、晃晃荡荡的感觉。按道理感觉的东西不应该叫神念气而是神观气,所以神念气与神观气这两者之间不好划一个分界线。你只要想着气,想着它就等于在观察它,慢慢就感觉到它了。所以,“念气”、“观气”这两者之间,往往是念气念到心非常精诚的时候就是观气。只要你精神非常集中,一集中就聚得多了,就会有感觉了。但是要注意,当“念气”念得很好时,气一聚就出了光球、气球,那时你得把它散开,不散开慢慢就着到形上去了,就不是气了。

练外混元时有大自然的气,有人体周围的气,想人体周围的气在日常的生活、走路时都可以做:意念把人放大点,走路横(hèng)着走,占地占大点,走路时想着我人很大,这么大(此时庞老师把手向两侧张开,比划着人身体象一个膨胀开的大气球向前后左右,四周胀开),走路时尽量别碰着别人,真是人多了挤不过去,我就想把气透过去,我是这么大一个大胖子,象个大皮缸似的走路晃晃悠悠地走。你就这样总想着周围的气,抱着身体周围那么大一个大气团走,把气拢住,一点也不丢。人家看到了说你们师资班怎么啦,练什么功啦?“这就是神念气”。如果你时刻有这么个意念,真这么做,保证过不了多长时间你就感觉到气了,因为你把意念加进去了。你把气一抱,很大,还抱不起来,别人一摸也感觉到了,“怎么回事?师资班怎么碰不得,离老远人还没到,气就挤过来了?”你真要这样抱着自己气走(庞老师把手在身前张开,真象抱着一个大气团。众笑。“别笑呀!这是练功”),抱着自己的气走,要经常这样注意。开始气抱不着,慢慢就抱住了把气抱住之后,将来要合都合不拢,这时肢体的力量就足了,不怕累了。因为你们没把气抱住,气都跑了,你们自己没加意念把它封住,不是要做个罩封它,而是经常注意它,从里面把它带起来,慢慢里面的气、外面的气就连成一体了。象这些地方(庞老师在体前的50公分处前后摆动)气的出入量都是很大的。神念气就讲这么多。

神观气。神观(gùan)气,观是观察,体察,特殊的感受。“观”并不是让同学们睁大眼去看,可以睁着眼,也可以闭着眼,刚练时,最好把眼眯起来。

“观气”先观察外边的气,什么气都可以观,观太阳、观月亮、观花草树木,观山河湖海,到哪里看哪里,眯着眼睛,看什么都雾气沼沼迷迷茫茫。有人说,“这样比神念气好练”,但观气还要一步一步往细处走。一开始观气,观树的气最好观,能量不足可以借太阳的气。先看太阳,早上睁着眼看三五分钟,再看树木,白茫茫的一片。因我们气不够,太阳给眼睛增加了能量,通过视力到脑子里直接联过去,反应就大了,再看树的气就看到了。以后慢慢不看太阳也可看到树的气了;再看花草的气,再看山的气,看空中的气。看空中的气开始也要眯眼看,眼睛眯小了以后,根据光的散射和折射原理,容易把看的东西放大,眼睛一眯视力集中了。眯着眼看时要把精神往里收着点,看着有气就往回收,往回缩,这本身就是练功。相传孔夫子和弟子颜回登泰山看数百里外的“吴门白练”(吴门有人在洗白丝),颜回用神光看出去没收回来,把神光丢了,人就死了。当然咱们看气不会把神光丢了,但你把精神往外放得太多了同样也不好。看气要眯着眼看,注意安静,往里收着,有一搭无一搭地看,看见了也好,看不见也好,都要眯着眼安静地去看。没事就可以练,走路也可以看,但都得精神集中才行。

再一种是看身体周围的气,不要看得太远,以看手为起点。手的气比较明显,先眯着眼看,看着了就不眯眼了,睁着眼看手拉气,拉气,拉气,反复地拉,反复地看;以后不拉气了,只把手动一动,看手上的气有没有变化;然后,照着镜子看头上的气,把手与头放一块拉一拉气(手在头两侧),看有什么变化;再看身上的气,拉一拉,有没有变化。反复地练,没事就看,真象是着了魔似的去看、去练。练形神庄“平足开胯分前后”的开后胯,往前腑身拱环抱时看大拇指;练捧气贯顶法第一节时看两手形成的三角,拉着气、眯着眼看,这都是神观外气。如果我们把观外气反复练、反复练,在开后胯向前腑身环抱时手也可以立成三角,塌着腰,收回下颏,把眼皮翻着往外看,姿势可能很难受,但这样安安静静地看,注意大拇指的少商穴,练到510分钟,有人可以看到那里冒白气。至于气的颜色,物理学讲光线透过分光镜可以析出不同的颜色,颜色是电磁波的不同波长,这是牛顿试验的结果。可是他的同代人歌德也作了试验。他认为光线的颜色就是人的感觉,是物的影子,不存在红、白、绿等不同颜色。歌德讲的有一定道理,因为空中的光线根本没有颜色,颜色是光线碰到东西以后折射出的影子。歌德的试验作得也很详细,但没有科学家承认它、传播它,都承认牛顿的试验。歌德用分光镜看万里无云的天空,没有七色光,如果周围都是白色的东西,也没有,七色光颜色是光线碰到物体后产生的。有时练气功出来颜色用仪器也测不出来,因为气没有着于别的物上,颜色不好出来。歌德还在一个黑屋子中点根蜡烛,旁边放支铅笔,用分光镜看铅笔是黑色的。所以说颜色是人的感觉,有不同颜色是光线和物的影子给人的一种整体感觉。刚才讲的冒白气,白气用光学仪器照不出来,用眼可以看见。气是整体的,将来会看气时,慢慢就会从气里感觉到别的东西,看得细了,可以看到里面有生命的很多信息,或者说,人体生命的全部信息这里都记载得有,包括我们走过的这多半生的信息中大一点的信息这里面都有。会看气了,还要慢慢会查气里面的信息,只要认真练,慢慢就能感觉到。

从看气开始进一步深入,先从外边面看,慢慢地气渗透到人体里面来去了,这就叫透视。这就需要看气时精神都注意到气上去,精神与气结合就把形体忘了。因为精神与气相结合,神观气时神与气结合了,神就非常精细了,就能够穿透形体了。神观气,从看外气到内气,精神集中,集中、集中……慢慢地形体没了,不知不觉就渗透到里面去了。同学们练功夫还可以在中午休息时眯着眼睛看窗楞,窗楞外面迷迷噔噔象是有气,眼皮稍微一动气没了,再眯着眼看,又往外冒气,有时一边,有时两边,有时气和窗楞溶合了,里外能渗透过去。总之,要长本事,教给了你方法不练还是不行,得经常这么做,没事就看、就练、就想。所以神观气比神念气好练,一旦能神观气了,再念气就好念了。如果你能感觉到气,再练捧气贯顶法感觉就不一样了。所以,神念气虽然属于第一步,但是同学们可以从神观气着手,有了基础再念气。感觉到气了,一摸,“今天气这么大”;一看,“气在这儿哪!”这时基本就可以了。记得教我练太极拳的老师讲过,练拳先摸摸你的气有多大。太极式上这个动作就是问自己气的。气就这么多,练动作不出这个圈,“不要出”(不要出角,总在气里边打)。练智能功也要懂得问气。会观气以后再念气,摸摸气有多大,练捧气贯顶如果会看气摸气,知道自己有多大,就在自己的气圈里摸着气练推收,感觉可能就不一样了。开始练捧气贯顶时要求舒展大方,等到会摸气以后就不要管姿势是否舒展大方了,摸着气是最贵重的。因为开合中观气、念气是关键,而且一开始就要练这个。没有事情就要练拉气、看气、体会气,摸你自己的气在什么地方。{你们怎么不动啊?我这里讲着,你不比划着怎么接气?——根据老师的录像增加}两个手对着拉,小拉、大拉,慢慢气可以拉得很大,像抱个大气球,有感觉以后再去感觉身上不就行了么!这是用意念拉开来的,周围都这么拉气不就大了么!一拉气很足就赶快往里收。经常这样拉,这样体会,一方面增加通透度,一方面增强念气贯气的功能。气不足你光说怎么也说也不行;等你气足了怎么比划怎么是。因此念气、观气是最根本的。想要看里面的气,等你会看外边的气,意识有了穿透力了就能感觉到里面的气了。感觉到里面气以后,有可能能感觉到经络的气。不过我们智能功这样一搞,内气外气一流通,经络气都受了影响,不一定能观到经络里面是什么样子,看到什么样子是什么样子。你们以后写练功日记,写得好的可以讨论讨论,老师们看了以后有好的我也可能看看。你们练功应该把感受记一记。至于什么样子先不必多管它。还是先看外面的气,对不对不管它,看到也不追求,看不到也不着急,反正你们能摸到气、感觉到气了。没有事就拉气,过去是在胸前拉,现在把两个胳膊伸出去拉(如两侧平举状);再两手立掌上下拉气。一起一落时,可以把指头往回翘一翘,把气顺着指头的方向拉回,让两边的气对上,等于在两边往回拉气,让两边的气穿过脑袋在上边碰上。现在穿脑袋不好穿,可以把肩往回拳一点(不是用肩往回挤)。肩臂往回拳着拉气,气就能整一些了;上下拉气时,两个手的气能够在头上边碰上了,气就比较整了。气在头上边碰胳膊就容易酸,气就不好感觉了。得放松一点,一开始胳膊舒展开向外拉长一点,圈大一点,抱着气球慢慢地动,两手正着(掌心相对)、反着(掌背相对)、平着(掌心向上),不同的方向拉。在体前的起落也一样,两手拉成一个整的气上下动。总之,要反复拉气,体会气。这就是神观(观察)气。

当我们练功到一定程度,不仅能感到气、摸到气了,一闭眼就感到是个气人、模模糊糊的一个气人,这个气人就在我身体周围,又肥又大,也可以很大,有时意念一拉,就呜……地起来了,就成为“法相”。外面的气人,如果象我说的抱气那样去抱,时间不太长就可以出来,真有那种一走路觉得过不去了的感觉。还有一种“气人”在里面,身体里边还有个“我”,这个“我”小一号,离我们外面的皮肤最多不超过五到十公分,一般五公分左右。这个人也是模模糊糊的,感觉它比感觉外面这个气要要慢一点,外面的气人是人体周围的气场,里面的气人是膜络里边的气。如果要细分,身体内外应该有五层:外面两层,皮肤一层,里面两层,可以感到有五个不同的形象。从外往里练,和过去的练功方法,结胎、结婴儿的练法是不一样的。最近我看到两本书和我们讲的有点相仿,可是,他是从迷信上讲的。说人有七个灵魂,七个人。过去的迷信是因为它不懂得练功就会有感觉,于是,就把练功感觉到的东西说成是灵魂,说成是神了。它说的七层,前面三层说得还可以,后面几层就描述不出来了。于是编出一个“幽灵体”。我们说既不是幽灵,也不是神,也不是鬼,也不是魂,就是气,是对不同层次的气感觉得比较快,是个胖胖拉拉的人,大胖子,很疏松。里面的人比较紧凑一些,但也是一个气人,不是实体的人。有了这种感觉你们不要理它,安安静静,该怎么练功就怎么练功,有了不要高兴,没有也不要懊恼。有了,也不要认为长本事了,可能就是敏感点,练练功身体气足了,把膜络里边这点气的形象给感觉出来了;有的人只是不敏感,其实都有。我给同学们说了以后,很可能时间不太长有的同学就感觉出来了,这就是书上写的“气态人”,一个是外面的,一个是里面的。至于再里面还有,同学们恐怕两年之内也感觉不着,所以就不说了。讲了容易产生误会。有些理论讲早了气功界会引起紊乱。我们讲的好多道理,目前这七八年都管用,差不多管到本世纪末,到了二十一世纪,也可能到九七年就会再加内容了,要一步步地来,讲多了达不到,也没什么意义。

第三步:“神入气中”

在传统气功中有这一句话。道家丹道功结大丹时有“神入气中,气包神外”,这是结大丹时的练精化气了,把精都化成气了,下丹田、中丹田成为一个田了,这时气很足,一开始看到心下面有一个“圆沱沱,光烁烁”的一块东西,道家称此为“明心见性”。(按:把这种境界称作“明心见性”是错的)其实是精气,是中下田气比较充足了,气的质量提高了。还说,当你看到圆沱沱光烁烁时,一块雾气沼沼的东西,就必须精神专注之,过去叫“如龙含珠”不能吐出来;“如鸡抱卵”孵小鸡不能动弹,一神专注,“如猫捕鼠”,不能放松精神,把精神集中,集中……慢慢就“神气合一”了。“神气合一”即“神入气中”。这是传统气功的神气合一。我们讲神入气中跟它的道理相似,但又不等同。一般来说练到神观气,能观察到身体里面的气了,这时可以搞神入气中;观察到身体外面的气的时候,也可以走神入气中。所以我们讲神入气中是两个内容:一个是身体里边的气,里边真气充足了是神入气中;感觉到外边的气了也是神入气中。无论是大气的气中,还是人的气中,做法都相仿佛。当你观察到气了,就可以闭眼去注意周围的气,周围的气慢慢往外扩展,扩展……慢慢把意念就忘了,光注意周围的气了,神就到气里边去了。一开始观气时,是气在一方,神在一方,两撇着。现在,身体周围都有气,从一个地方看,看上边、看下边、看周围一圈都有气,神不是就在气中了么!过去说神入气中很难,练智能功后神入气中就比较容易了。一般来说,我们练神入气中是指外边的气中。练得会看气了,一看这里有气,那里有气……周围都有气(“看”不是晃着脑袋看,而是身体不动,用意念看),从上到下周围都看到了。这个看是从里往外看的,所以,智能功用外气的方法练“神入气中”非常容易,因为本来人就在气当中,如果能认真地观气,就会觉得“我本来就是让气包着哪”。要从理上懂得:人本来就是在虚空之中,在大自然混元气之中,本来它就是包着我们,只是由于人们把“我”这个意识太突出了,外边的东西没有了。在意识里把我放小一点,消一点,把外面大自然的混元气看重一点,“周围都是浓浓的混元气包裹着我”,你的意识自然而然地形成我在气中了,神就自然而然地在气里面了。一旦能从意识里面悟开它,不仅是从道理理解了,而是真正感觉到了这个内容,心里亮堂了,那就不一样了,再练功就是以天地虚空为炉鼎的最最上乘的练法了。那就是以虚空为炉,以天地为鼎,以自己的精神为药材。但到底怎么练,没人讲过。我觉得,如果真正能够把自己放开,把大自然混元气加重,那么,你走到哪里都是在气当中,大自然的气都在熏陶着你,只要你意识一平稳,那就是天地虚空为炉鼎,你只要调正你的意识就够了,什么都不需要,那就可以直入上乘了。关键心情得平静,心情和内气、外气,和人体里面、外面都变成一样了,所谓“平等一如”,过去佛讲“平等性”,“平等性”就是一切了。可是我们现在就是平等不了。意识里的“我”太多,药材不纯,药渣太多。“我”是有形的东西,有形对于“无”是不符合的。这一点对于神入气中、气包神外非常关键,但是,做为练智能功来说,能够悟到这一点又非常容易,随时随地都在练功,都在大自然的炉中锻炼自己。我们对这个问题,要好好想一想,自己怎么来领会“神入气中,气包神外”,我怎么在大自然界的虚空之中,大自然的混元气怎么包裹着我,我又怎么样与它相割开了,我与大自然能不能不割开,这要认真地想一想。过去讲玄关,玄关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人体内,也不在人体外,也不离人体,也不着人体。这些问题过去不好讲,是最上乘的“玄关不可解”,而且不得到口传不得师传你就得不到。这是什么道理,这也是最最高级功法的最根本诀窍,就是这么一句话就完事。咱们讲混元气无形无象,在哪儿?就在心口里,就在混元窍里边,在混元位置那一块儿,空空荡荡,无形无象,不着人体,不离人体,不在人体内,也不在人体外。在哪里呢?它本来是虚的,你虽然想混元窍有那么个窍,但是在窍那儿又是混元气,和外边混元气是一样的,你的意念这样去用就不着于相,那就叫玄关。等你用功到了一定程度有了感觉就叫玄关窍开。

现在咱们搞混元窍,注意混元窍。(庞老师带大家开混元窍)混元窍就是三公分直径的一个球状的空腔,是空的,那里是一包混元气,混元气是无形无象的。(庞老师带大家发音)发一个灵(līng)……灵(líng),里面一震动,既不是肉,又不是别的东西,只感到里面空空荡荡的,空的。自己经常往那里用功,内外一致,里面是空的,外面也是空的。慢慢慢慢你真正把气聚到一定程度、一定强度、一定密度,它里面同样还是空空荡荡的。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它里面一个感觉就出来了,这就是玄关窍开。所以,过去讲“点破玄关”。“指示玄关”如何如何难,咱们这样一说慢慢就领会了。不然,尽管老师怎么讲书本怎么讲。“不在体内,不在体外,也不离体内,也不离体外”,到底在哪儿呢?它本来就是一个空的,意识也想那儿是空的,里边那个地方慢慢地放开去周围就空了。所以说一想着里面,把意识放在里边那才真正是气包神外,我们的人在气里面是气包人外,我们的神到了人当中去,人把神包起来,气又把它包起来,重重包合,这就是神入气中,气包神外。这个问题是比较深层次的,又是开混元窍的根本问题,就靠同学们去悟。过去老师没这样语言讲它,也没讲过混元窍这个东西,它里面是兼容的,里边就是混元气……

1993214日)

今天继续讲“神入气中,气包神外”。

传统气功练神入气中则比较简单,一开始就可以搞神入气中。以前讲神念气、神观气,念气、观气关键内容是观身体外面的气,念身体外面的气。如果我们真正从思想上把这个问题搞清了,在观气、念气时周围都是混元气,那你不就在这个气当中了吗!这个“我”,我都在气当中,人体也在气当中,这就是以天地为炉鼎,我这个人在天地当中,就是一个大炉,在我在这里锻炼。正如我们唱歌的歌词一样:“我在气中,气在我身中”,我周围都是气,我上一次让大家没事就拉气、观气、体会气,就是叫你体会人在气中,“外面都是气,我在气当中”,。如果能够时时刻刻有这个概念,就能够更好地把气收到身体中来。如果能有这个第一念,“我在气中”,“我”是谁呢?当然肉体的我是主体,外面的客体不是我,如果就人自己来说,再进一步的“我”是谁呢?那就得考虑是精神。精神在哪儿?当你不想什么事时,精神就附属于人体里面,既然人都在气中,那么精神不是更在气中了吗!当然,你真正要体会神在气中时,走我在气中这一步可以,不走这一步也可以。一练功,把形体的我放掉,就是脑子里一个意识的我,周围都是气,整个宇宙天地你是中心。所谓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的“人的中心”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我是中心,我的心就是天地宇宙的心-中心。这样去认真体会,一练功、一想,意识里边无形无象,在当中,周围都是气。能够这样认真去想、去领会,那么,我们时时刻刻都能使意元体和大自然界原始混元气相结合,而且,它可以直接往身体里贯输。明白了这个道理,如果有一次能够找到晃晃荡荡的这个精神上的我,周围都是空空荡荡的气,你记住这个景象,能经常这样想,回忆这种景象,让气往里一聚,混元气就可以为你所用了。这就是最高级的练法,直接走神与气合,神在气中。这就叫练智能功直指根本,直指本元。直指本元就是我们可以直接练神入气中。传统功法为什么这样练不行呢?因为它是直接练自己身体里面的气,身体里边的气是散于周身的,眼睛、耳朵、鼻子各种感觉器官、各种运动把气都散出去了,气聚不起来。所以,他要把气练、练、练,把气聚起来之后,能看到气了,然后意识再集中、集中、集中,把它渗进去。他们是这样练神入气中的。所以,他是表现为两极的,神在这儿,气在这儿,神要进到气里边去。我们现在周围都是气,只要把我一放开,不要想形体,而要把皮肤、皮层通透开,形体一通开,神就在气当中了。这就是“神入气中、气包神外”。只要把道理认真领会了,这就是方法。智能功说的“法即是理,理即是法、理法圆融”就是这个意思,这里主要靠自己去领悟。领悟,要真正从心里去想,去体会,不能象讯文件一样:“神入气中,周围都是气,我在这儿,神在气中了。”要进入“角色”,把意识集中,意识一集中,形体一放松,把“我”泯灭掉,就有这么一个“自我”的感觉,那个感觉过去就叫真觉和真意。真觉真意其实是一个东西,当它发挥感觉作用时,就是真觉;当你起了个单一的念头时,就叫真意。当你这个真正的感觉,感觉到你的意念活动的状态时,那就合一了。这些东西都是比较难领会难理解的,都是无形的,而且,这都是过去认为不可言传的东西。因为过去没有这么多语言、词汇,所以讲不清。我们现在懂得其实就是一个,它在不同的功用上:当你感觉到它了,那个能感觉的和被感觉的就是一个东西,只是反向了,一转向就过来了。以后,我们讲混元气理论时讲混元子,它的时间、空间的自我,向内的回卷包缩,卷包起来到最小的量子时,时空、混元子就是这个样子,到意元体层次,你真正感觉到意元体的情况了,也得回缩回去,跟混元子相近,但不是一个层次,因为是主动自己内包包合的,它可以向外感觉外边,感觉、感觉……可以感觉自己,它一感觉到自己就要往回来感觉,要回缩,所以,真觉真意是一个。我们自己感觉不到,你就想自己——一个我,就这个我,虽然没感到里面什么样子,可是“我”单一了。一感觉外面,噢!我在气里面了。所谓天地宇宙之心,我自己的心就是天地之心。古书上写“道心”,自己的人心就是天地之心。因为,宇宙是无限的,既然是无限的,哪儿也可成为它的中心,但是,你要去找哪个中心就不对了,你自己意识里和宇宙不分开,在宇宙里面,你就是这个中心,就是神入气中,神在气里面。咱们搞智能功叫神在气中,神入气中是过去说的,智能功说得更确切一些是神在气中、气包神外。以前的“气”和“神”是两个。咱们智能功搞外气,人本来就在气里面。只是人脑子里搞错了,认为我自己、我的意识是一方,气是一方,我这个意识去找气,找这、找那,往外找,自己把自己搞乱套了。本来我们人,我们意识就在气中,可是,我们认为,人体里面才是我,人体外面都是外,没有把自己放在大的范围来看,我是大范围的一份子,外面就是气。我们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要展开来讲,就是让大家慢慢要有大胸怀,胸怀要广阔,想到的范围要大,把我们放到大的境界里去,境界一大,你自己就小了,慢慢地“我”就是了,少了(将来讲涵养道德、陶冶性情时还要讲)。佛家讲,要克除我相,把“我”克除掉,它不好克除,就在于不懂得把自己放到大处去,你自己占的地方越大,“我”就越大;你把自己摆到大范围去,“我”占的地方就越小,“我”就少了。“我”在这里泯灭掉了,自然而然周围的气就多了、大了,就能感觉到了。所以神入气中,气包神外,这么展开讲一下,希望大家能认真地、好好地体会体会。如果你经常从里边,从“我”那往里揪,外面的气不就都聚起来归你了吗!随时随地每时每刻都可以聚气往里面拉就行了,有时拉两下你的气就很足。因为你本来就在气当中,所以收气时是把气往里边拉,不是从外边往里边挤,而是往里边一拉把气收归己有。再如推——收——,收——是从身体里边把气拉进来的,用意念往里拉。当我们能体会到神在气中的时候,往里拉只要神往那里一聚就行了。书上讲上边、下边……真正练熟了上下是一个,慢慢你自己都跟它合在一起了,还不是一个么!现在没熟练时还管不了那么多,意识还集中不了,集中不了就放不开。过去佛家讲要放得开,“收即是放,放即是收”,从哪儿放就从哪儿收。意念放出去了,从哪儿放的?从意念里边放的;要收,还得从意念里边那里收。要想收,不放怎么收?老守着里边的一点,老往里挤,可是外边进不来,要想把外面收进去,就得把意念放到外面,才能收得进来。很多人对智能功不理解,认为练功只能收气不应该放气。不放,意念不注意外边行吗?你想收哪里的气就得注意哪儿,注意以后才能收回来,一注意不就放出去了吗?要想收什么,只有把意念和它接上才能收回来,一接的时候,意念就放出去了,没有放,谈不上收,要收,必须把意念放出去才能收回来。放出去,意念一收,把气带回来了。我们说,要把外边的混元气往里拉。你要这么想:你就在气当中,气就在外面,你就是再往外注意外面还是气,你意念放多远,外面还是气,你还在当中,你还得往回缩。同学们想想这个道理,想不想得通。你的意念往外放,能有个边吗?你放多远有个边呢?既然没个边,外边还是混元气,你还在气中。“是不是我们可以随便想、瞎想,反正想哪儿都是人在气中,讲这些还有什么意义呢?”这里有一个自觉不自觉的问题。你不自觉,把你这个肉体的我当成内,人体外面就不是你了,在意识里面划个界限,这个“我”就积累这么点东西,比如今天晚上你吃两碗饭,肚子里进来两碗饭,这是我的两碗饭,外面都不是我的。你自己把它分开来了,这边是我的,那边不是我的,别的好多饭都不是我的,只有肚子里这两碗饭才是我的,这点饭消化没了就没了。如果不这样,“我”不是这个圈,把圈打开,拉开以后就和后面的气接上了,这些气都成了我的了,这时你的意识活动再动也没有问题了。咱们平时也搞意识活动,第一,你不懂外面有气、外面都是气。第二,你自己把自己封闭得太厉害,把“我”的范围划得太小了。不懂得这些道理。这样去讲修行、讲修持,但在这些点上过不了关就不行了。所以要把“我”放开,信息放大了,“我”这个界限慢慢和外边这个界限消失了,消融了(意识里消融,不能把人消没了),“我”和外界同一了。我有个照片,照得和周围的人接上了,都一样了,都是模模糊糊的,整个人很模糊,当中我胳膊、腿那里还有个黑影子,周围模模糊糊都是气,看人还是这样子,但照相照出来了,是受了意念的影响。一旦有了这种意念之后,我们的气就跟外面的气连上了,神入气中就这样展开讲一讲。

神气相合。这是高级层次了。讲简单点,讲多了也没用处,现在也做不到。“神气相合”是什么意思?因为“神入气中,气包神外”或“神在气中,气包神外”,神和气还是两个:这是我的神,那是我的气,我要往里收气……神气相合就是神和气要合成一体。当我们还不能体察神在气中的时候,你要想体会神和气全面一体是做不到的。因为这里需要有一个修持过程。练、练、练……练到自己内在的精神状态——不要说你有意念活动、有什么念头,什么念头都没有了,只感觉到一个静,“安静”了,感到那个“静”都不对。一练功感到入静了,静了之后,还有一个“感觉静”的神经在兴奋着、在活动。你感觉到“静”的状态了,你从哪儿感觉到的?你是从“静”里面感觉出来的吗?不是。你是感觉到“静”的状态,对静的状态和感觉的静不在一起,你能从里面感觉到吗?你在里面感觉的就不叫“静”了,要到“静”的里面那就不一样了。到那个时候,那个精神活动本来是往外散的,现在往里面包卷,卷进去,卷到里面去了。卷到里面去的我们说也是静,但是感觉上已经没有静的感觉了。但也不是一呆,犯糊涂了、迷迷登登,不是,里面非常清楚,一不清楚就不行了。那里面非常清楚,非常明了,但是这种状态叫什么,不知道是静,有静的感觉都不对。意识到了这种境界的时候,再稍稍一放松又有了意念了。现在让同学们们提问题,保证这些问题都提不上来,一提就是两岔的,因为你脑子里没有这个念头。它自己在里面自动化调节,往里卷的内容没有了,自己和外面接上了。那时候,整个的气就相似于原始混元气(确切地说,应该是混元子),与它有同一性了,直接连起来,那就是神气合一、合成一个了。到了这种程度意识活动与混元体、混元气是一致了,你人本身、全部的人是否都变了,还不一定。所以,神神气合一之后这还不是究竟,但是,能够达到神气合一,那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按道家功讲,神气合一就是结婴儿之后了。结婴儿、结婴儿以后婴儿出窍,婴儿就是神和气,哪有真婴儿呀!没有。气功书上都说结婴儿,男儿怀个崽,不是真怀个崽,就是意念和气的结合,神气不分了。你念头想那个形象,噢!丹田里面有个小孩盘坐着,脑袋泥丸宫里有个小孩盘个腿,那是意识加给的形象,本来是无形之气,不是只我这样讲,好多大气功家们,如五柳派的气功家也都这样讲,没有真正的婴儿,就是神气合一了。道家功法讲神气合一,佛家功不讲。智能功神气并重的练法,开始是神念气、神观气、神入气中或神在气中,最后一步就是神气合一,书上是这样写的,实际后边还有功夫在。

第二种,神形并重

智能功讲神形并重,不讲精。为什么?形和精是同一个范畴的东西,只不过精指的更狭窄一点,包括了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的精华。形是精的变态表现,形的有些部分可成为精,但是它不如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那么精纯。但是我们如果能够认真地搞神形并重,身体里也会产生气和质的根本变化,从而有精发生。我们不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重点来讲。道家丹道功绝大部分都从精练起。它们为什么这么练呢?这关系到人习惯走的道。气化成精,精容易跑,练的时候先不让它跑,把它断了。现在我们做不到这一点,做不到就不讲炼精。因为一开始要聚成精,聚的精多了,跑了反而丢失得更多了,所以,我们不强化这一步,而从形上走。我们练功时,把意念注到全身形上去,不让气更多地变成精,精生出来之后可以顺着形去生人。如果我们把神集中到形上去,使精向全身散化,精不就养了自身吗,不去生而是生自己的身。这就是搞智能功强调形而不强调精的道理。让自己的精散开,散到全身各部,我们的功就好练了。所以,结了婚的同志练功,有性关系时也不会象黄河决口一样,而是把精从旁边引走了。所以,我们讲形而不讲精。

神形并重也分为几步练法:练动功(静功也同样,如静功有七星练法,有坐功、卧功,也讲究形)第一步是神念形

意念总想着形体,直接发命令来指挥自己的形体动作,如喊口令:推——拉——开——合——是脑子很明确地发出意念来。开始时是老师发命令,老师发命令时不能光听老师的,你自己脑子也要给自己发命令。如老师喊“翘掌”,你脑子里也要给自己发“翘掌”的命令,“按地拉气,推,拉……松腕转掌……”你自己心里要给自己发命令。这就叫神念形。脑子里有这个命令和没有这个命令大不一样。脑子里有这个命令了,就直接使神与形连结到一起了。如果你自己这个命令不那么明确而直接听老师口令做了,又很安静不是更好吗?不行,那样发挥意识的主导作用就不够了。在怎么样把你的意识活动和你的形体运动部位连结到一起效果就慢了。而且我们在神念形时,做一个动作,你把动作分解开来,动作的前前后后的过程都感觉得很清楚,不是一下就过去了。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一方面能使意识活动的速度加快,这么慢的动作,意识活动速度怎么能加快呢?因为意识对动作的指挥是经过感觉、动作、再感觉,再动作,通过很多这样的正负反馈形成的,出去又反馈回来,要通过神念形把它强化起来,对每个微小动作的动作部位都感觉得清清楚楚。一开始动作慢感觉到了,快一点,再快一点,动作非常快也感觉清清楚楚,意识反应过程的速度不就快多了吗?我们一般人的身体反应太慢,我们练功叫敏感,叫反应灵敏?怎么才能快?在练功当中来快。这就要靠我们在念形上下功夫大家不要认为这个好练,你练练试试看,练一套形神庄,从头到尾每个动作都发命令再做,每个动作都感觉得清清楚楚,保证你们一个也做不到。你去做,发布命令“翘掌”、“外撑”、“二指四指分”、“大指小指分”、“二指四指合”、“大指小指合”……每个动作都发着命令走,念头不跑,做不到。“我就做得到”,那你就试试看,给自己记着开没开小差。一撑、撑、撑……什么感觉?好了,你要什么感觉做什么?一撑“这么疼啊!”怎么又来了疼了?这个疼的念头跟练功没关系,要它干什么?有这个念头都不对。“我体会、体会”,练形神庄还有什么“体会”的口令词?没有,这都是杂念。从练功来说,要炼神念形这些就算杂念。如果在没有杂念的情况下能把一套功练下来,那就了不得了,你以为练功还要练什么高级功,就练这个神念形就不得了。过去练武术叫“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他练功时没有什么念头了,一推、就是推,一收、就是收,到最后练熟了,他就感觉不到推和收了,就没有我要推,没有这个“要推”,一想要推马上就变成动作了,脑袋对动作非常清楚,把运动的指令和运动化为一个了。“推”是个概念,是个词,发出音来叫“推”,脑子里面这个电子计算机的语言不叫“推”,叫什么说不出来。“推”是个中国词,英国、日本、法国对于“推”的叫法都不一样,“推”是语言词汇,脑子里面对“推”的反映和认知过程是计算机语言,和普通语言不一样。要懂得这个道理。一开始就把意念和动作合起来,合得很好,脑子里发着意念,形体根据意念发布的命令走。但这有个前提,应该把姿势做正确了。如果姿势不正确,念着形,姿势是歪的,那就坏了。必须在姿势正确的基础上经常去念形。过去讲: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一举一动,非常稳重。不要以为这是“老学究”迈四方步的酸秀才相,其实,它讲究的是我自己的意识要注意我自己的形体,转个头都不是随便转,而要慢慢地转过去,使神和形相合。“这不成了慢性子了?”一开始练就要先练能沉得住气。过去讲某个人有没有修养,就看你干事沉得住气沉不住气,举止是不是浮躁,一看走路、举止、动静,就知道有没有修养,有没有功夫了。

从另外角度让大家懂得我们运用意识在练功的时候,它的特殊性怎么搞。我们讲了练功的四个阶段:念、观、入、合,这四个阶段是一整套东西,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便把它拿来应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