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习武历程和感悟

 eat飞 2014-05-30

一、习武历程


    我出生在山西省怀仁县吴家窑镇,也许是受家乡那种浓厚的武术氛围所影响,我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20世纪五十年代初,我有幸结识本村老拳师李有德师傅,跟随他学习传统长拳,从此与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学武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招一式都是用泪水和汗水泡出来的。小时候的我,个性虽然顽皮,但对武术却情有独钟,我能坚持下来,完全是凭着对武术的挚爱和顽强的毅力,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为后来的武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六十年代,我又结识山阴县罗庄村罗喜凡老拳师学习了八卦拳。通过习练,我对八卦拳的阴阳五行运转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它分为上八卦、中八卦与下八卦,上中下八卦又各分八路。拳趟路为直线一来一回,动作刚猛,朴实无华,强攻硬进。其古谱歌诀曰:“八卦本是绝艺拳,其中奥妙广无边;一式内中藏三手,进攻防守多变幻。学会卦拳打摇转,天下教师打一半;精通卦拳九仙图,十人见了九人赞(服)。崩打豁挑势难挡,劈砸抽留夺魁元;勾挂排跺来势猛,风神俏丽难分辨。手眼身法拳出众,历代拳术它占先,武术门中无价宝。”


    我作为“知青”插队时又结识了怀仁县老拳师周实志师傅,随其学习了形意拳。形意拳的短打直进,最适宜在战阵中运用。形意拳中无花俏之招法,长劲亦是最快。两军交战,千军万马之中,要争得闪转腾挪之地实属不易,只有直趟直进,走亦打,打亦走,势如黄河决堤。为了深得形意拳精髓,我下了不少苦功。


    八十年代,大成拳拳师郭贵志师傅为传授大成拳,让我真切地感知了大成拳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深邃含义,领略了大成拳七大法门(站桩、试力、试声、摩插步、发力、推手和散手)的神奇魅力。经过郭师傅的精心教导,通过自己的勤学苦练,让我从众弟子中脱颖而出,深得郭师傅的赞赏。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提出了全民健身的口号,我主动申请调入云冈矿工会,在工会领导的支持下,我发挥自己的武术特长,不计个人报酬,负责矿体协武术协会的工作。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十分荣幸地拜在杨振铎先生门下为徒,较为全面系统的学得了杨式传统拳、四十八式太极拳、四十式杨式竞赛套路、四十二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以及杨式传统剑、四十二式太极剑等武技功夫,在层次上也得以深造和提高。


    2006年7月,经陈正雷老师的指点,我转而潜心钻研太极。因为有了几十年的武术功底,再加上自己对太极的理解和感悟,渐渐练出了属于自己的风格,让我渐次获得了太极带给我的乐趣和荣誉。


二、习武心得


    自从学习太极拳开始到现在,已有二十多年的练功历程,于习技练功的同时,还在不同场合从事武术教练工作。在此期间,我习研太极拳渐人佳境,感悟颇深。我认为,要学好太极拳,应有以下三个阶段的过程:


    (一)学到手里。进人太极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习太极拳套路。其套路由诸多错综复杂的动作有机协调地组合而成。一招一式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并非一味地摆臂举腿机械单调的重复运动,而是有严格要求的。如欲进预退,欲进犹退,欲退犹进,有进有退,迈步轻灵,着地沉实,前后左右,斜前乜后,踏罡步斗,等等。其动作或高或低,或虚或实,周身协调,太极之动非常之动等等,不可单纯追求最远、最强、最高,定要缓慢柔和地进行。


    了解了太极拳的特点,对初学者首先是直观的,要动用自己的中枢神经影像,记忆领域,以致在大脑中建立初步印象。有了印象后,就要抬腿举臂地去模拟动作。开始可能不习惯,手脚不听使唤,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速度也慢不下来,重心移动不协调,总感到劲不顺。其实这没什么可奇怪的,对初学者来说,第一次接触太极拳,必然会给大脑带来崭新的运动思维,从而产生新的运动逻辑,初学者一时还不能适应。为了适应,就必须全神贯注地苦练,其思维高度集中,大脑运动影像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势必导致大脑其他兴奋灶的抑制状态。此时此刻,你会忘记举手抬脚不协调,以及不好意思的羞涩感,你会忘记还有其它事情要做,甚至连原有身体不适感都会忘记。一些病痛,一时间也不觉得痛,或减缓了,或消失了。通过这个过程,使身体得到了锻炼,心理得到了调整,精神得到了抚慰。对患有慢性病的人来说,这还是一个理疗过程。


    有许多运动项目,由于运动激烈,心跳加快,负荷量不断增加,以致达到难以承受的程度。而太极拳则不然,随着太极拳的不断进行,运动量不断增加,心跳会适应性地加快,血流量相应增加,促进了血液循环,改善了内环境原有的状况。不过血液循环的加快,不是激烈的涤荡,而是一般人都能在轻松学习的环境下所能承受得了的负荷。


    (二)艺上身。在第一阶段“学到手”的基础上,记住了套路,可独立比划下来。第二步就要反复强化,使套路由生疏到熟练,由熟练到流畅,由流畅曲着自由过渡。这叫“艺上身”——动作精雕细刻的阶段。


    这个阶段使动作更加规范,动作之间的衔接更加严谨,这是奔向自由的阶段。一切都从一练再练开始,同时还要用脑子去想。先辈们称之为“悟性”。有道是:“只练不想‘傻把式’,光说不练是‘嘴巴式’,又想又练才是‘真把式’”。


    练拳要有“悟性”。悟性,就是用脑子去想动作,去想其中内涵、内在联系、章节上的“磨合”和前后的衔接。只要练后“悟”,“悟”后练,认真领会,仔细体察,如此一而再,再而三,不厌其烦地加以习练,就会从量变到质变,出现飞跃。


    艺上身,就是“练”与“悟”相结合的结果。要不断地求索,从中领略并提高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从新的认识高度去加强动力定型,使肌肉得到锻炼,力量不断得到增强,关节韧带的活动幅度增大并更富有弹性;心血管系统也得到了良好的锻炼,整个肌体的营养功能得到了改善,新陈代谢更加旺盛;运动性神经和植物性神经之间更加协调,更加密切地配合。人体像一部十分精密的仪器,有条不紊地按正常程序运转着。这一切都是中枢神经协调调节的结果,正如平时说的“人练拳,拳练人”,习练太极拳,可使人的身心同步得到良好收益。


    (三)化为己有。在第二阶段“艺上身”的基础上,再持续不懈地精心磨炼,刻苦提高,必然会出现新的飞——进入“太极状态”,简称“太极状”,即出神入化的阶段。一旦跨入“太极状”,身心进入了崭新境地。肢体在不断地运动着,周身上下协调配合得体,严格地按套路结构与顺序自然地进行着。太极拳练到这个程度时,就达到因收就屈,因伸就展,虚虚实实,任其自然。为什么达到“太极态”后,似乎不用想动作,就能按顺序流畅地完成套路呢?从生理学观点来看,这是由于大脑皮质对动作的定型,有意识地控制逐渐减弱,以致到了最弱的程度,似乎感觉不到在有意识地支配。


三、传拳感悟


    在从事教拳的生涯中,我感悟最深的一点就是,不能随大流,被时尚左右你的教学,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教好每一套拳。本身武术套路没有优劣之分,更没有好差之别。每一个套路都有它的特点,它的风格。只要扎扎实实地学好它,任何套路都是优秀的。竞赛套路刚出来时,很多学生都跟风,认为只有打竞赛套路才有发展前景,竞赛套路才是优秀套路。那时我就告诫学生,传统套路不能丢,竞赛套路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提炼、精化而成的,没有传统就没有竞赛。无本之木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要强调学好传统套路,把传统套路中的精华运用到竞赛套路中去,才是正确的。时隔近二十年,现在又有一股复古风,认为套路只有老的才是正宗的,而且越老越好,只要挂上“老”字号的套路就是世界上最正统最正宗的好东西。认为竞赛套路不正宗,是拼凑出来的东西,不值得学习。其实竞赛套路是国家为了普及、规范套路的一个举措,而且编写竞赛套路的都是我国的名家高手,难道他们一开始就打竞赛套路吗?他们也是学传统、练传统的,只有更深的了解和掌握了传统的东西,才有能力编写出更精炼的竞赛套路,所以现在我又反过来告诫学生,在练好传统的基础上也要练好竞赛套路,两者都是优秀套路,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诋毁哪一种拳。我们应该向学生讲明白,传统套路是根本,到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竞赛套路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提炼而成,同样也是优秀的,根本不存在哪个套路是正统正宗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对每一个套路都要下功夫去学好它,练好它,一招一式仔细揣摸,细心体会,不要老在正统、正宗上去消磨时光,消耗精力,否则将会一事无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