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鉴赏常识(上)

 老榆树_yhgek 2014-06-02

一、诗歌及其分类:

【诗歌】文学的一大类别。中国古代,曾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为歌,现合称为诗歌。源出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开始和音乐舞蹈结合为一体,是各类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文学形式。其基本特征是通过抒发强烈的感受和情绪以反映社会生活。它要求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驰骋丰富的艺术想象,将生活中的事件和场面与诗人的特定感受和情绪融为一体。又要求采用简洁、凝炼的语言,分节分行的句式章法,鲜明和谐的节奏、韵律。诗的分类,按内容性质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语言格式的不同,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歌谣诗;与其他体裁结合,又可分为散文诗、寓言诗、童话诗。中国的诗歌,按历史发展还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新体诗和新诗。

1、【山水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旧时的某些作家由于不满现实,往往通过描绘山川地貌、江湖风光来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作品多表现士族地主寂然幽静的情趣和消极遁世的思想。晋宋之际诗人谢灵运开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风。唐代王维,孟浩然亦以山水诗著名。

2、【格律诗】诗歌的一种。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中国古典诗歌中五言、七言体的绝句、律诗、排律以及词、曲各调,都是具有固定形式的格律诗。每首句式、句数,每句字数、押韵与换韵,音节的组合,音调的调配,都有严格规定。律诗中的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还讲求词义的对仗。这类诗,形式工整,音调优美,便于吟诵记忆,但形式过于刻板,束缚思想,又不易掌握。

3、【歌行】古体诗的一种。属乐府诗一类。专指题名为“歌”和“行”的诗歌,如《大风歌》、《燕歌行》等。“歌”和“行”虽名称不同,但在形式上并无严格区别,故合称“歌行”。一般为五言、七言或杂言体,形式比较自由,不求对仗,音节、韵律亦无固定格式。

4、【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与近体诗相对而言。产生较早,形成于汉魏六朝。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形式比较自由,篇幅长短不拘,少者仅二、三句,每句或四、五言,或六、七言,或五、七言杂以三至十一言,故称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体。其中以五、七言体较为常见,亦称五古、七古。多用口头语言,也不讲究对仗,押韵范围较宽、较自由,平仄韵均可用,既可句句押韵,一韵到底,也可间隔换韵。

5、【近体诗】亦称“今体诗”。诗体名。中国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包括律诗、绝诗和排律。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除排律不限句数外,每首句数、句式、字数、声律、韵律都有一定格式。律诗限定八句,绝诗限定四句,排律则最少为十句,多者几十句乃至一、二百句以上。

6、【律诗】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初。在平仄、对仗、用韵等方面有严格规定。全首八句。每句五字的,称五言律诗;七字的,称七言律诗。其中第三和第四句,第五和第六句必须对仗。每句之内,句与句之间的平仄调配,都有一定的格式。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只押平声韵,而且必须一韵到底,不能邻韵通押。

7、【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近体诗的一种。全首四句。每句五字的,简称五绝;每句七字的,简称七绝。亦有六言绝句。押韵和声律要求均同律诗。绝、截、断均含短截之义,故有截取律诗一半而成之说。或截首尾两联,或截中间两联,或截上半首,或截下半首。以截取首尾两联较为常见。在唐初律诗形成以前,只讲押韵、不求声律的绝句,称为“古绝”,以别于近体绝句,如《玉台新咏》中的《古绝句》即是。

8、【词】中国诗歌的一种,又别称乐府、长短句、诗余、琴趣等。约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朝,盛行于宋代。原指合乐歌唱的歌词,故亦称为曲或曲子词等。后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称“倚声”。再后,则依前人作品的字数、句数、声律、韵律而填写。自此,方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词有许多不同的词调,每种词调各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如《西江月》,《如梦令》等。不同的词调,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填词时要求严格遵守。按句数、字数的多少,词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9、【小令】词调体式之一。一般指字句短少的词。前人以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虽无根据,亦多沿用。又体式短小的散曲,亦称小令。

10、【中调】词调体式之一。一般指介于小令和长调之间的词。前人以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后多沿用。

11、【长调】词调体式之一。一般指字句较多的词。前人以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后多沿用。

12、【骚体】亦称“楚辞体”。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特殊体裁。由战国时楚人屈原首创,并以某所作《离骚》为代表。其诗文采绚丽,语言优美,字句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样,且多用“兮”字以助语气,易于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13、【散曲】曲的一种样式。亦称“清唱”。用于抒情、写景、叙事。包括散套(亦称套数、套曲、大令)、小令两种。散套通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长短不论,一韵到底。小令通常限于一支曲子,也是一韵到底,有别于词中的“小令”。元、明二代尤为盛行。它区别于戏剧之处,在于不演故事,无宾白科介。

二、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

1、【创作方法】亦称“艺术方法”。文艺创作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古典主义、自然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消极浪漫主义、积极浪漫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等。创作方法的优劣,唯一的根据是看其指导下创作的作品。它是反映生活的总的指导方法,表现手法是在它的指导下的具体描写手段,二者不同。如李白的《蜀道难》是在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指导下写成的,其中用到的描写、抒情、比喻、夸张等等,则是表现手法。作家、艺术家采用哪一种创作方法,受他们的世界观的制约,也受到生活实践和艺术修养的重大影响。一般地,人们也称创作方法为艺术特色。

2、【表现手法】又称“艺术手法”。文学作品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1、【现实主义】我国古典文学创作中一种基本方法。以写实为主,注重对现实生活或景象的真实描绘;在手法上多用白描,语言质朴、自然。

2、【浪漫主义】我国古典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基本方法。以表现理想为主,常以想象、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种奇特的景象;语言上追求华丽的词汇,多用比喻、排比、象征等手法。注意:作为文学思潮的浪漫主义(如18世纪欧洲的消极和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如19世纪欧洲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与此不同。

四、修辞手法:

1、【比喻】比喻是用打比方的方法描写事物的一种辞格。它可以把事物说得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

2、【比拟】比拟就是把物当人,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或把抽象概念当作人或物来描绘,这种“人物交融”的修辞叫做比拟。比拟分拟人和拟物。

比拟跟比喻有某些相似点,比拟、比喻都是两事物相比。不同点是比喻重在“喻”,即以乙事物“喻”甲事物,甲乙两事物一主一从;比拟的重点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彼此交融一体。例如:“祖国,我亲爱的母亲。”这是比喻,不是比拟。即“祖国”作本体,“我亲爱的母亲”作喻体,用后者比前者,只是省去了中间的比喻词,很明显是比喻关系。又如:“这歌声飞过黄河”,“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则是比拟。

3、【借代】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之密切相关的人和事物来代替。

借代的类别有特征代事物、专名代通称、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等。借代比喻、比拟、借喻是不同的修辞方法。比喻要求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有相似之处,借代要求两个事物之间有相关之处,比拟主要是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不一定非要有相似关系或相关关系不可。比喻重点在“喻”,借代重点在“代”,而比拟则是一种移情寄意的“拟”。例如“山山水水都在欢笑”这是很明显的比拟方法。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在于:借代构成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借喻构成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比如:“枪”和“军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借“枪”来代“军队”,构成借代;但“枪”和“军队”并没有相似点。借喻着重在“喻”,用喻体来说明本体。如用“银霜”来借喻“白发”是因为“银霜”似“白发”。

4、【夸张】夸张是把描绘的对象,有意地夸大或缩小的一种辞格。夸张以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的手法,来加深读者的印象,唤起人们丰富的想象,这是文学创作中广泛运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夸张分直接夸张(不借助其他修辞手法)、间接夸张(借助其它修辞手法)、超前夸张(时间)、缩小夸张四种。

5、【对偶】对偶也叫“对仗”,俗称“对子”。它是用字数相等,平仄相对,结构相似,词性相同,色彩相宜,成对排列的句子构成的。

6、【对比】对比又叫“对照”。对比是把正反两件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运用对比,使好的更好,坏的更坏,大的格外大,小的格外小。

7、【衬托】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相似或相反的条件来强化所要表达的事物或思想的一种辞格。文艺作品中情节的构成,人物的描写,意境的创造,都离不开衬托这种手法。衬托分正衬、反衬两种。

8、【排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成串排列在一起,这种辞格叫做排比。

9、【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重复使用同一语句,这种辞格叫做反复。

10、【设问】故意提出问题,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这种辞格叫设问。

11、【反问】用疑问的语气来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这种辞格叫反问,又叫反诘、诘问或激问。

12、【双关】双关就是利用语音或语义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辞格叫双关。双关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

13、【拈连】两种事物连说时,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这种辞格叫拈连。拈连中的两种事物,往往甲比较具体,乙事物比较抽象。运用拈连手法,可以使语句生动活泼,新鲜而富有情趣,增加语言的艺术美。拈连也称移就。

14【顶真】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句子之间首尾蝉联,上递下接,这种辞格叫顶针,又叫“联珠”。顶针的作用,是使结构严密,语气连绵,音律流畅,不断顶接新的内容,环环紧扣,给人以格调清新的感觉。

15、【回环】把两个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语句紧紧连在一起,上句的尾是下句的头,下句的尾又是上句的头,构成连锁句式,这种辞格叫回环。

16、【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话来表达本意,这种辞格叫做反语。反语通常又叫“说反话”。反语用于讽刺,有时也用来表示幽默。它比正面论述往往更有力量,给人的印象也较为深刻。反语分正话反说和反语正说两种。

17、【移觉】用形象的语言,凭借人们各种感觉间的彼此相通之处,将一种感觉移到另一种感官上的修辞手法叫移觉。常用的感官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也称通感。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就是将视觉移于听觉。

18、【互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相互拼合、共同地表达着一个完整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上文里省了下文里出现的词,下文里省了在上文出现的词,参互成文,合而见义。这种辞格,叫做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时长征人未还”。

19、【讳饰】说话时遇到忌讳的事物,不忍或不便直说,而改用其他说法来回避或装饰美化的手法叫讳饰,也叫避讳。

20、【比兴】“比”是比喻,前面已有介绍。“兴”又叫“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21、【飞白】明知其错,故意仿效的辞格叫飞白。即明知所写的人物在发音、写字、用词、造句和逻辑方面有错误,故意仿效错误的原样记录下来的辞格,叫飞白。

五、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古代诗歌鉴赏重考查描写与抒情。

1、描写:

文学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作家用形象性的、渗透着情感的语言,具体生动地再现人物、事件、环境的多方面面貌和特征。描写手法从对象上可分为人物(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等)描写、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从方式上可分为概括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从风格上可分为白描、细描等。在创作过程中,描写常常与叙述等手法结合起来使用,以塑造艺术形象。

①【白描】文学创作中描写手法之一。也是我国文学中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的描写手法。用最精炼、最节省的文学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神情面貌。要求作家准确地把握住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鲁迅的小说是白描的典范作品。

②【细描】文学创作中的描写手法之一。用细腻的笔触对人物进行详尽的描绘。要求从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对描写的对象加以渲染和铺陈,有如镂金错彩,绮丽华美。但要防止堆砌辞藻的形式主义或忽视艺术概括的自然主义倾向。

③【概括描写】文学创作中的描写手法之一。对人物的年龄、容貌、身份、经历和性格特征等方面作全面的概要的描述。常用于情节展开前对出场的主要人物作总的说明或介绍,给读者一个总的印象。概括描写的方法,可以是概括的抽象说明,也可以是概括的具体描写,或两者交错运用。过多地运用这种方法,则会损害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削弱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④【直接描写】亦称正面描写。文学创作中的描写手法之一。对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行动,或环境、气氛作直接的描绘,让读者直接感知人物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和环境的规模、事件的气氛等。

⑤【间接描写】亦称侧面描写。文学创作中一种烘云托月的描写手法。即对某一事物不作直接描写,而是通过描写其他事物对它的印象、感受,或者描写它在周围事物中所产生的反响,以从侧面间接表现它的情态和特征。这种描写,含蓄蕴藉,可激起读者的联想,使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补充、丰富作品所描写的事物。在叙事性作品中,间接描写和直接描写往往交替出现,兼采并用。

⑥【对比描写】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描写手法。分正对、反对两种。前者将被描述的主体与其相类似的人物或事物放在同一条件下,加以对照描写,于交相辉映中,使主体得到衬垫,显得更加突出。后者把彼此之间互相对立的人物、事件或同一人物、事件的两个截然相反的方面对照起来进行描写,以突出人物性格,强化矛盾冲突,渲染气氛,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⑦【细节描写】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描写手法。对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或周围事物某一细微特征所进行的具体而细致的描绘。它是文学作品完整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和环境景物的不可缺少的手段。细节描写一定要符合生活的真实,服从于表现主题思想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因此,必须善于撷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缺乏思想深度和脱离作品整体需要的繁琐的细节描写,则会导致创作上的自然主义倾向。

⑧【环境描写】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描写方法。对人物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作的形象描绘。前者又称风景画,后者又称风俗画。可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条件,显示社会背景;可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性格特征,深化主题、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好的环境描写,总是善于把对风景画、风俗画的描绘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⑨【其它描写手段】还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反衬的一种)、以静衬静(正衬的一种)、视听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景)近(景)结合、以美景衬悲情(反衬的一种)、以闲适写哀怒(反衬的一种),以及人物描写中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行动描写等。

2、抒情:

文学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一般指诗人在诗歌等作品中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可“直抒胸臆”,谓直接抒情;亦可“寓情于景”,谓间接抒情。它带有诗人鲜明的个性特点,并反映一定时代、一定人群某种共同的感情。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抒情手法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结合使用,以渲染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①间接抒情:

A.【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B.【寓情于景(或物)】也称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此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②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歌表达了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3、议论与议理

诗歌以抒情为主,但精当而深刻的议论,往往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如杜甫的《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二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为蜀汉的贡献和一片忠心,已成为千古佳句。

宋人受理学的影响,诗歌注重议论,或以议理为诗,诗的内容主要给人以启迪,或者一首诗就是讲一个道理,一首诗就是一个深刻哲理的形象化解说。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形象生动,比喻贴切,词浅而意深。题为《观书有感》,诗中讲的自然是读书的感想。“为有源头活水来”形象自然,富于哲理,是议理入诗的佳句。再如他的另一首诗《泛舟》:“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同前一首一样,通过形象思维,创造出一种自然真切的意境,巧妙地说明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做一件艰苦工作,好比水上行船,“春水生”,则浮力大,大船便轻似鸿毛;江水浅,浮力水,就要“枉费推移”的力气。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基础厚,功力深,才能驾驭自如,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朱熹的治学心得。

再如卢梅坡的《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后两句从“雪白”“梅香”的特征出发,评判出梅雪均佳,各有千秋:梅花虽白,终究逊雪三分;雪白胜梅,但没有梅的清香。诗人通过这个评判在暗喻人们,自然界的事物总是各有长处,但又是美中不足的,梅雪是这样,社会生活方面的事情何尝不是这样呢?

再如下面一些名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欣赏这类作品和诗句,一定要透过形象的描绘,挖掘隐含于其中的深刻哲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