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标本中气从化理论探讨《伤寒论》六经病证

 johnney908 2014-06-10
【摘要】: 本文的主题是“以标本中气从化理论探讨《伤寒论》六经病证”,笔者从整理《伤寒论》气化学说的论述中发现,原先《黄帝内经》中解释自然气候化生规律的气化理论,在天人相应与同构的精神指导下,被类比成人体气化经络脏腑的模式,并为清代伤寒医家应用于解释《伤寒论》六经的病证机理。本文秉持继承与发扬伤寒学的精神,将“六经气化学说”回归中医传统思维脉络中的价值来研究,同时用浅显易懂的表达方式,结合方证,作有系统逻辑的说明,期能促进“六经气化学说”在学术与临床应用的价值。 本篇论文分为三个部份: 第一部分,探讨《黄帝内经》气化理论,包括标本中气理论与标本中气从化理论,归纳出相对完整之气化经络脏腑模式,作为解释《伤寒论》生理与病证的基础。首先是标本中气理论具体落实到人体经络脏腑的运作模式,笔者将其整理成三阴三阳同名经的六大系统,以及阴阳互为表里的三组关系,此六大系统各自有其生理特性,完成特定的气化作用,而又受到互为表里的经络脏腑气化之调节,维持一个动态平衡的体系,这就是《伤寒论》的生理基础。其次是将标本中气从化规律应用于《伤寒论》三阴三阳病证机理,六气五行之依序生化,有主有从,木生火,木从火化;土生金,燥从湿化;水火既济,寒热平衡,这三组规律维系着整体动态平衡,病则受到六气五行之盛衰影响,太阳少阴是水火的关系,跟随着水火盛衰而有寒热变化;阳明太阴是金土关系,关键是土生金,所以跟随着中土运化能力而有燥湿的变化;少阳厥阴是木火的关系,关键是木生火,因此跟随着相火盛衰与升降作用而变化,此乃三阴三阳之病证机理。 第二部分,以气化经络脏腑模式各论《伤寒论》三阴三阳之生理与病证。三阴三阳各自有其经络脏腑之气化功能的表现,太阳寒水受到少阴君火之调节,执行封藏阳气的功能,病则受水火之太过与不及影响,而有寒化证与热化证的表现;阳明燥金受太阴湿土调节,执行承降阳气的功能,病则受湿土太过与不及之影响,而有燥化、热化、湿化、寒化等表现;少阳相火受厥阴风木之调节,执行阳气旋升旋降之功能,病则受相火之影响,相火不降则热,相火时进时退则寒热往来,相火衰则往阴证发展;太阴湿土受阳明燥金调节,执行土能运化的功能,病则土中火衰,燥从湿化;少阴君火受寒水之调节,执行宣通阳气的功能,病则受水火之太过与不及影响,有寒化证与热化证的表现;厥阴风木受少阳相火之调节,执行疏泄阳气的功能,病则受相火之影响,相火虚则木郁风动而成上热下寒证,相火衰则成厥寒证,相火时复时退而成厥热胜复,复而太过则成热证。 第三部分,结合《伤寒论》方证,论述三阴三阳互为中气、相互调节的三组关系。太阳与少阴经络脏腑互相络属,其气互通,君火得寒水封藏,寒水得君火宣通,水火协作,寒热平衡,因此太阳与少阴存在互相转化的关系,当君火不足,太阳病易往少阴寒化证发展;而少阴病由于火复,可以出现热泄膀胱之便血证。阳明与太阴经络脏腑互相联系,其气互通,阳明得太阴之湿得以承降,太阴得阳明之燥得以运化,燥湿相济,全凭中土之运化能力,因此阳明与太阴存在互相转化的关系,阳明火衰,燥土化湿,则往太阴证发展,或成湿热黄证;太阴火复,湿土化燥,病情向愈,或往阳明证发展。少阳与厥阴经络脏腑互相联系,其气互通,相火得风木得以转输,风木得相火得以温煦,关键在相火是否足够,并且升降顺畅,因此少阳与厥阴存在互相转化的关系,除了有许多类似的表现症状外,厥阴火复也可表现为“呕而发热”之少阳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